◆需要警惕,比競爭更殘酷的是,不公平的競爭。
正解局出品
又是一年高考時。
明天,1031萬考生將走進考場,書寫人生最重要的一場考試。
十年寒窗,高考苦。
其實,被恐怖高考支配的可不止中國孩子。韓國就以殘酷著稱,有韓國媒體這樣形容高考:「這是一年一度決定人命運的大型活動,比死刑更殘酷,只有少數人能在高考後成為貴族,大多數人都將淪為被害者。」
與韓國高考相比,中國孩子幸福多了。
1. 中國高考VS韓國高考,哪個更難?
韓國高考、中國高考哪個更難,還是要拿數據說話。
先看高考錄取率。
都說高考是千軍萬馬過獨木橋,韓國高考這座橋,顯然要比中國窄很多。
別看中國每年有一千萬人參加高考,錄取率可不低。近三年來,中國高考的錄取率都在80%左右。
1977年—2017年全國高考報名人數和實際錄取率
網上流傳韓國高考的錄取率只有五成,這個數據沒有依據。國際知名的數據統計網際網路公司Statista的數據顯示,2007年韓國的大學入學率是69.4%,2017年降到了67.6%。
2007年—2017年韓國的大學入學率
錄取率低,意味著考上的機率低。從這點上看,韓國高考比中國高考更難。
再看考試模式。
就考試內容而言,中韓兩國相差不大,都是五個科目左右,語數英必考,再加一些綜合卷。
兩國的考試模式就大相迥異了。五個科目,中國分三天考完,講究個「勞逸結合」。韓國卻極為變態,全部在一天考完。
韓國的考試科目及時間安排
也就是說,韓國考生必須從早上8點40考到下午5點40。除了前後考試之間的20分鐘休息,以及中午50分鐘的午餐時間外,其他時間全部都在滿負荷運轉。
高考心理壓力本來就大,卻要短短一天時間,完成5個科目的考試。這無疑是對考生身體和心理的雙重考驗。
與韓國考生相比,中國考生輕鬆多了。
再看復讀率。
考試殘酷與否,往往體現在復讀率上。
高考競爭越激烈,壓力越大,復讀率越高。考生選擇復讀,不僅是為了取得好成績,還可能為了取得更好的成績。
以高考競爭最激烈的中國山東為例,2010年前後,復讀率達到高峰,一度有20%的考生選擇復讀。此後,隨著錄取率的提高,復讀率一路下滑,如今已不足10%。
與韓國相比,山東是小巫見大巫。近年來,韓國的復讀率不降反升,從2014年19.6%增加至2017年的23.2%。
韓國復讀生比例逐年增加
2017年11月,韓國高考成績對外發布,53.8萬的韓國考生中,共9名滿分考生。讓人驚訝的是,8人是復讀生,僅1人為應屆生。
2017韓國高考9人滿分,8人為復讀生
高考這樣的體驗,沒有人願意經歷第二次。只要考的差不多,輕易不會選擇復讀。
考取滿分的8位復讀生,上次的成績想必不會太差,卻仍然放棄上學,選擇復讀。韓國高考競爭之激烈,可見一斑。
2. 高壓之下,整個韓國給高考「跪」了
最焦慮的,當然是考生。
2016年,韓國EBS拍了一部紀錄片《學習的背叛》,讓我們得以一窺韓國學生的學習壓力。
紀錄片的主角是16歲的韓國初三學生允藝媛。為了考上理想的高中,允藝媛幾乎放棄了所有娛樂,每天都在學習、學習、學習。
允藝媛每天要學習十幾個小時,雙手因為寫字太多長滿了老繭。握筆的右手寫到疼痛、沒有力氣,她就用橡皮筋將手綁起來,靠著手腕的力量繼續寫下去。
刻苦的允藝媛,
手疼拿橡皮筋綁住也要繼續學習
初中生尚且如此,高中生的學習就可以想像了。
在中國,我們都說「題海戰術」,做越多的題,成功的機率越大。
韓國學生中流行著「四當五落」的說法:一天睡四個小時的考生會當選(考取理想學校),睡五個小時的則可能落榜。
一個常見的高三學生的作息表是這樣的——
除了在校學習,上補習班已經成為了韓國學生的「必修課」。
四分之三的韓國學生就讀於10萬個補習班,《紐約時報》將「企業化規模」的補習班稱為「韓國教育體系的支柱」。
為了剎住補習風氣,韓國政府強制推行「補習宵禁」,規定晚上11點之後不準上課。
管得了補習班,卻管不住學習。這也造就了韓國一大奇觀:晚上11點半之後,路上滿是剛下補習班的學生。他們回到家後,繼續自習。
不止是高考生自己,整個韓國,都陷入了焦慮。
每到11月高考時間,韓國便進入了「高考總動員」,所有人都讓步於高考。
首要考慮的是交通。為了確保考生順利到達考場,各單位上班時間延後一個小時,商家延後開業時間,連股市開盤和收盤時間也要順延一小時。
其次是考試環境。為了保證考生不受外界影響,按照政府要求,高考當天所有飛機必須保持3000米以上的飛行高度。聽力考試期間,所有汽車、火車經過考點附近禁止鳴笛,機場在此期間禁止任何飛機起飛和降落,就算國家領導人出行也要避讓這段時間。
這樣看來,我們為高考準備的工作實在是有點「微不足道」。
整個國家都在忙活,考生家長們也沒閒著。
考試開始了。當中國家長在考場外翹首以待時,韓國家長卻在寺廟或教堂裡祈福。
為了求得好成績,韓國家長向神靈求助,選擇到寺廟或基督教教堂祈福。據說,為了提高祈福的有效性,家長會在寺廟或教堂度過一整天,祈福的時間儘量與考試時間保持同步。
為孩子高考祈福的家長
最不可思議的是「應援考生」的文化。同校高一高二的學生,會在當天凌晨起床為赴考的學長學姐們加油,甚至跪下來祈禱。
(韓國一處高中前,後輩為高三前輩行大禮
來源:《中部每日》)
韓國人,真的是給高考「跪了」。
3. 社會下的蛋,高考背後的殘酷物語
在《娛樂圈再曝性醜聞,韓國藝人為什麼這麼慘?》一文中,分析韓國藝人自殺率高的原因,我這樣寫到——
行業競爭激烈,身份受制於經紀公司,這就是韓國藝人的處境,也是韓國娛樂圈混亂的根本原因。
韓國高考同樣如此。高考之殘酷,是韓國社會競爭下的蛋。
得益於教育普及,韓國是世界上受教育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有數據顯示,韓國25-34歲的人群中,有大學文憑的人佔到了68%。
另一份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1月,青年(滿15歲-29歲)失業率高達9.2%,三分之一的人擁有大學學歷。
韓國青年(滿15歲-29歲)失業率高達9.2%
也就是說,在韓國,擁有大學文憑不一定能找到好工作,但是,沒有大學文憑,幾乎肯定找不到好工作。
那麼,什麼是好工作呢?
對大部分人來說,工作穩定、福利高是最好的工作。在韓國,這樣的工作,幾乎等同於公務員和大企業。
公務員自然不用多講,像三星、LG、現代、樂天這些大企業,關係韓國經濟命脈,也是很好的選擇。
但是,這樣的工作機會,僧多粥少,競爭極為激烈。
2017年,韓國報考公務員的人數多達26萬,幾乎佔全國求職者總數(65萬人)的四成。在2016年韓國九級公務員招聘中,超22萬人競爭4120個名額,創下了歷史最高紀錄。
韓國人才都去考公務員了,
國家「很受傷」
如果說,公務員選拔注重考試,那麼,大企業則比較看重學歷。只有考進首爾大學、高麗大學和延世大學這三所頂尖大學,才能擁有進入大企業的「敲門磚」。
考試也好,學歷也罷,都離不開學習。
韓國就像一輛極速行駛的列車,只有通過不斷的學習和考試才能跟得上列車的節奏,一旦腳步慢下來,就會被拋棄。
4. 競爭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公平競爭
如果我們將視野再放大一些,便會發現,嚴厲的教育文化幾乎是東亞國家的普遍現象。
無論是中國、韓國,還是新加坡、日本,教育都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
學習苦,工作就輕鬆了嗎?遺憾的是,中韓新日四國,又同為著名的「加班大國」。
正如美國《時代》周刊評論,沒有對教育的痴迷,韓國不可能成為今天的經濟強國。
嚴厲的教育、高強度的加班,可能是後發的東亞國家必須要付出的代價。
在整個國家發展模式不變的情況下,單純討論高考的殘酷,沒有意義,而是應該關注高考背後的公平。
在韓國,階級分化正在讓高考變得不再那麼公平。
數據顯示,高收入家庭的孩子平均比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高考成績高43分。月收入612萬韓元以上的家庭,孩子的升學率為44.6%,月收入在194萬韓元以下的家庭,孩子的升學率只有13.8%。
即使付出相同的努力,
出生在不同的地區,也會影響高考成績
付出相同的努力,出生在不同的地區,也會影響高考成績。
高考的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某種程度上淪為部分人的「綠色通道」。難怪韓國媒體評論說,只有少數人能在高考後成為貴族,大多數人都將淪為被害者。
需要警惕,比競爭更殘酷的是,不公平的競爭。
正如紀錄片《學習的背叛》所說——
雖然學校一直教育,學習不會背叛努力的人,然而,孩子們也明白,現實與課本不一樣。這些孩子仍然在努力,他們期望的是,其實就是一個努力了就會有回報的世界。
這些孩子們期望的是,
其實就是一個努力了就會有回報的世界
如果將高考比作「鯉魚跳龍門」,那麼,我們應該確保「龍門」始終敞開。
只有這樣,才能不辜負「鯉魚」跋山涉水的奮身一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