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地野外生存中,建造雪屋或者冰屋是一項基本技能,因為這在高寒的極地區域,這是一個極佳的臨時避難所,甚至只要願意,可以將其作為臨時房子使用,因為它的保溫性極佳,而且成本極低!但作為來自亞熱帶區域的朋友,對這種結構的知之甚少,甚至懷疑它會融化和坍塌!
製造雪屋或者冰屋時對於「建材」的選擇很重要,一般選擇冰塊,或者已經壓實的積雪,太過鬆軟是無法建造雪屋的,有幾個關鍵必須要注意:
平整場地:底部有一定積雪(這點很重要)
取用積雪:一般長度0.5M-0.7M長度,高度大約0.2-0.3M,厚度至少0.15M以上(冰塊可以薄一點)
搭建雪屋:儘量保持圓形(受力均勻),每層雪塊之間必須平整,保證足夠的摩擦力(拱橋原理)
雪屋封頂:頂部不能太平,參考石拱橋最後封頂那一塊結構,將質量分散到周圍圓拱結構。
縫隙用雪堵上,如果是冰塊的話縫隙可以適當澆點水,因為寒冷,馬上就會凍上,不僅防止漏風,還極大增加強度。
另一種結構是在積雪中直接挖出一個避難所,這種比較簡單,但需要有一個比較厚的積雪層,和雪屋(冰屋)類似,頂部不能太平,分散受力。
無論是冰屋還是雪屋,又或者挖出一個避難所,有一個很關鍵的要素是,開門必須比你所處的平臺要低,一般至少低0.5M以上,為什麼要怎麼做?因為熱空氣上升,人體所在的區域處在比較高的位置,熱量不易散失,在高寒地帶,即使是人體餘熱也是很寶貴的哦。
理論上來看,只要結構設計合理,施工步驟正確,塌的可能性極低,當然雪屋或者冰屋是無法和鋼筋水泥結構相比的,如果頂部過於平坦或者遭受撞擊震動,坍塌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拱橋關鍵是底部的每一塊石塊的截面都是一個梯形,拼接起來就是圓周的一部分,在重力作用下有自穩性,但如果超過承載一樣會坍塌,當然地震也可能會。
會,但僅僅是人體的熱量則並不會,而且人體散發的熱量僅僅會讓冰屋內側表面會有微量融化,這些融水又會在表面重新封凍,將冰屋連接成一個整體,反而會增加冰屋的整體強度!
當然並不是這樣就可以在冰屋內肆無忌憚,它畢竟是冰塊製成的臨時建築,如果在冰屋內烤火或者舉行篝火晚會的話,那麼釋放的大量熱量會讓冰塊融化最終導致坍塌,因此是絕對在冰屋內進行大熱量的取暖行為,請勿嘗試哦,否則後果可是自行承擔的,因為冰屋就是你自個搭建的哈。
這確實是個好問題,畢竟冰那麼冷,而現在又住在冰塊內,能不冷嗎?其實人體感覺寒冷有幾個原因:
空氣是溼度高,熱量散失快
空氣流動快,熱量散失
體表潮溼,蒸髮帶走熱量
存在溫差,傳導帶走熱量
其實冰屋內一個條件都不滿足,首先寒冷地區空氣很乾燥,第一個問題排除,冰屋內空氣流動很低,第二個問題排除,體表有禦寒衣服,也不潮溼,第三個問題排除,現在是第四個問題了,是否存在溫差的問題:
冰塊很冷,人體溫暖,存在溫差,所以很冷?
其實有一個誤區,因為人體和冰塊之前隔了一層幾乎不流動的空氣,而空氣則是熱的不良導體,冰塊也是熱的不良導體,因此在雪屋內的熱量僅僅只有部分被冰塊吸收融化,而大部分熱量仍然保持在這個半封閉的空間內,因此雪屋的保暖性是極佳的。要不然愛斯基摩人怎麼會喜歡住在雪屋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