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斯基摩是一個民族。不同地區的愛斯基摩人對自己有不同的稱呼。美國阿拉斯加地區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皮特人」,加拿大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因紐特人」,格陵蘭島的愛斯基摩人稱自己為「卡拉特裡特」,意思都是「人」。愛斯基摩人認為「人」是生命王國裡至高無上的代表。
原始生活方式
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傳統生活方式。或者說,在北極地區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權」。他們世世代代以狩獵為主。在格陵蘭北部,他們在冬夏之交獵取海豹,6~8月以打鳥和捕魚為主,9月獵捕馴鹿。而在阿拉斯加北端,全年以狩獵海豹為主,並在冬夏之交獵取馴鹿,4~5月捕鯨。
不同季節、不同地區,愛斯基摩人採用不同的方法獵取海豹。在北極居住的愛斯基摩人,把下第一場雪的日子定為新年的第一天。
夏季,愛斯基摩獵人劃著單人皮划艇,帶上海豹叉或帶刺梭標、網、繩子等工具來到海豹經常出沒的海面尋找獵物。如果運氣好,一個獵手一天能獵到二三隻海豹。不走運的就只能空手而歸了。
到冬季時,海面冰封,愛斯基摩人就採用另一種方法獵海豹。海豹屬於哺乳類動物,雖然生活在大海中,但卻靠肺呼吸,所以必須經常不斷地浮到海面呼吸空氣,然後再潛入水中。海豹每吸一次氣,可在水下呆7~9分鐘,最長可在水中呆20分鐘左右。如果超過這個時間,它們就會窒息而死。由於北極地區冬季海面結冰,海豹無法在冰下找到換氣的地方,它們就由下而上把冰層鑿出一個洞,作為呼吸孔。愛斯基摩人就是通過尋找海豹呼吸孔來獵捕海豹的。
他們發動全村的人都到距海岸幾公裡的冰面上尋找海豹呼吸孔。在相當大的範圍內找到一批呼吸孔後,若干名獵手便同時出發,在每一個呼吸孔旁守候一個人。這樣,如果海豹在一個呼吸孔被嚇跑,勢必要到另一個呼吸孔吸氣。守住一片區域的每一個呼吸孔,海豹就難逃天羅地網了。採用這種方法,總有一兩個獵手每天獵到至少一隻海豹。直到幾星期後,這一地區附近的海豹全部消失,於是村裡的人再遷往別處狩獵。
愛斯基摩人在狩獵外出時,往往建造雪屋,首先,他們取結實的陳雪、壓實的雪切成大城雪磚然後用雪磚壘成半球形的雪屋,用雪封住磚間縫隙,在室內燃一把火,把表層略略融化,房屋就密封住了。再在四壁掛起毛皮,甚至在屋頂覆以海豹皮保暖。雪屋有一半在地面下部,門有一半在地下,門前還有雪磚造一拱型擋風牆。也有的雪屋有小小的窗戶,用曬乾的各種海獸腸子作窗戶紙,可以透光。因為他們認為陽光是十分神聖的,所以他們的屋子一般都朝著太陽。
文明生活方式
「愛斯基摩『雪屋』在哪兒?」科考隊一進入伊努維克,就問當地的愛斯基摩人。得到的回答是:我們在這裡也很多年沒見到了。的確,記者走在這座從一個原始愛斯基摩村落發展起來的城市,隨處可以看見汽車、樓房、空中電線,聽到流行音樂。在現代文明的衝擊下,愛斯基摩人已經越來越與外界融合,逐漸脫離了自己傳統的遊獵生活。
愛斯基摩人也稱因紐特人。據了解,世界上愛斯基摩人的總人數為8萬左右,在伊努維克一帶的加拿大北極圈內有1.8萬愛斯基摩人。從上個世紀20年代至70年代,愛斯基摩人受到現代文明影響,開始進入一種新的生活方式。到上世紀70年代末,已經有十分之七的愛斯基摩人住到固定的村莊。只有極少數愛斯基摩人仍然沿襲古老的生活方式,依靠打獵、捕魚維持生活,但他們也不再使用古老的器具,不再使用傳統的交通工具,機動船代替了以往的皮划艇,人們騎著雪地摩託四處尋找獵物。不過愛斯基摩人的日常生活仍然保持著自己的一部分傳統習慣,第一代移居城市的愛斯基摩人還願意吃生魚和生肉,而他們的子女及後代卻更喜歡吃烹飪過的食物。
如今,愛斯基摩人的生活居住條件都有了極大改進。在伊努維克,愛斯基摩人特有的、可以在裡面生火取暖的「雪屋」已經看不到了,取而代之的是安有暖氣設施的房屋。下午,伊努維克天空飄起不小的雪花,記者冒雪走在街上,看見不少款式新穎的汽車在路上穿行,還有帶著「TOWNCAR」標誌的計程車不時停車接上送下客人。那些寬鼻梁、直黑髮、黃皮膚的愛斯基摩人穿著厚厚的衣服行走匆忙,背著挎肩書包的愛斯基摩男孩女孩在雪地上嬉戲玩耍。如果不知道自己置身於愛斯基摩城市,還以為是走在中國的一個小城鎮呢。
【免責聲明】上遊新聞客戶端未標有「來源:上遊新聞-重慶晨報」或「上遊新聞LOGO、水印的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稿件均為轉載稿。如轉載稿涉及版權等問題,請與上遊新聞聯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