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江怡之《分析哲學》

2021-02-19 知則

江怡. 分析哲學. URL: http://mooc1.chaoxing.com/course/89218051.html

這次看的是一門在線課程,主要內容是分析哲學的入門簡介。之所以把這個僅課程視頻就二十多小時的課稱為「入門」,是因為它的要旨是講清分析哲學的前因後果、主題思想和分支流派,而不糾結於一個個的分析哲學論題。

整個課程分十個部分,第一個部分算是導論,給出了一個分析哲學的定義:重視語言和邏輯,使用分析方法,反對空談形上學,主張從小處著手分析的哲學。第二部分主要回顧了與分析哲學密切相關的邏輯學歷,順便簡述了與之相伴的分析哲學的發展歷程。第三部分介紹與分析哲學關係很大的實證主義。第四部分才正式開始介紹建立在邏輯學和實證主義基礎上的,被稱為「邏輯實證主義」的分析哲學。第五、六部分主要圍繞分析哲學的早期代表——維也納學派和維根斯坦展開介紹。第七、八、九部分大致按出現時間順序介紹了日常語言哲學、邏輯實用主義等幾個分析哲學的主要支派。第十部分作結,對當代的分析哲學發展做了一個介紹。從總體上來說,這個分析哲學的課程是以哲學史的線索講述分析哲學的。

在很長時間裡,我對於哲學都不怎麼感冒。因為感覺許多經典的哲學論題模糊而空泛。所以我花了很大精力在所謂的「第二哲學」上,而不肯對第一哲學本身做太多了解。在讀過一些哲學導論類書籍之後我仍然保留這一成見,直到我知道了有分析哲學這個領域。當時我正沉迷數理邏輯,正巧翻到一本《作為哲學的數理邏輯》。讀了讀發現還挺有意思,因此才開始了解分析哲學,進而了解哲學。所以不同於專業人士的由哲學而分析,我的學習順序是由分析而哲學。

不過,在看這個在線課程之前,我學到的哲學始終和分析哲學是兩張皮。一般的哲學史只講到二十世紀初,而且對分析哲學的介紹很少,所以很難從中判斷分析哲學在哲學史中到底是什麼地位。而專注於話題的哲學導論則喜歡往道德哲學的方向上靠,更少觸及需要大量邏輯學知識的分析哲學。這些材料一度讓我感覺哲學完蛋了,而「分析哲學」無非就是數理邏輯的別稱。看完這個在線課程我才恍然大悟:分析哲學和近現代歐洲大陸哲學貢獻了理念與物質、唯實與唯名、唯理與經驗之後的第四對重要論題——形上學與語言分析。而且也讓我明白了分析哲學和數理邏輯在研究目的上的不同:數理邏輯用數學來嚴謹化邏輯學系統,而分析哲學則很大程度上致力於藉助邏輯和語言分析消解形上學。

求點讚,求收藏,求分享

不慕萬兩金,但求棋盤米。

相關焦點

  • 分析哲學與哲學分析
    分析哲學是形上學的當代形式;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相比是清晰的,這種清晰不僅是分析哲學的特徵,而且是哲學本身的進步。國內學界分析哲學的研究儘管從未轟轟烈烈,成為主流,卻倒也扎紮實實。既有一般性的研究著作,也有對弗雷格、羅素、維根斯坦、奎因等人的專門研究。
  • 分析哲學的分析——關於分析哲學的對話
    我請你來參與對話, 主要是考慮到你對分析哲學有濃厚的興趣和很好的學養, 而且你目前撰寫博士論文恰好需要更好地理解分析哲學。何:謝謝老師!按您的要求, 我擬定了一個對話提綱, 主要包含四方面的內容:一是分析哲學的起源;二是分析哲學中的主要思潮;三是分析哲學運動的遺產;四是分析哲學面臨的主要挑戰。您看這樣行嗎?
  • 2021考研政治62個哲學考點: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2021考研政治62個哲學考點: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  事物發展中的肯定和否定及其辯證關係。辯證的否定觀及其方法論意義。(三)  (1)肯定是事物中保持其存在的因素。  (2)否定是事物中促使其滅亡的因素。肯定和否定是對立統一的,兩者相互依存,相互滲透。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分析」?
    在拒絕了分析/綜合區分的預設之後,分析哲學不再視形上學為無意義的命題,而是將永恆的形上學主題重新引入。如果把表述的明晰化、推理形式的有效性,以及對已有論證不斷進行考查、補充和修正看作是分析哲學的風格,那麼「分析」和「哲學」之間並非限定與被限定或修飾與被修飾的關係,而是在某種意義上同義。從這個角度講,分析哲學可以為所有哲學領域貢獻思考的利器。
  • 分析哲學的基本方法丨西方哲學史·分析哲學
    除了語言的轉向帶來的哲學研究對象的變化,分析哲學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基本特徵就是它的哲學分析方法。維也納但整體主義的分析概念則更強調不同組成部分之間的「關聯」,而不是把它們分離開來。如斯特勞森就明確地提出要放棄「分析」這個概念,而傾向於使用「闡述」(elucidation)這個概念。
  • 分析哲學在幹嘛?
    文/朱家安來源/phiphicake.blogspot 分析哲學(analytic philosophy)不是算命、宗教,也不是生活方式或者人生智慧,也不是對於上述這些東西的探究或追尋。分析哲學是現今許多哲學系教授(這些人大多分布在美、英和澳洲,因此分析哲學也叫做「英美哲學」)做的研究及其風格的統稱,這些人喜歡平易的文字和清晰的敘事風格,注重邏輯推論,討厭在文章中出現堆棧成塔的隱喻和其它修辭。分析哲學是在做概念分析。就算這樣的說法和許多不喜歡分析哲學的人的攻訐很類似(「分析哲學明明只是在做概念分析!他們還自以為blahblah...」)
  • 分析哲學|01
    1、分析哲學的興起 分析哲學的誕生要歸功於弗雷格、羅素和摩爾的開創性工作,為什麼在20世紀會產生分析哲學?
  • 黑格爾與分析哲學
    由於黑格爾的詞項邏輯與我們的邏輯的差異,產生了使黑格爾思想融入分析對話這項核心計劃的實質性張力。「規定的否定」這一核心概念使人沒有理由認為黑格爾的意義將被「遮蔽」。雷丁在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繼續對話方面開闢了一個新的階段。保羅·雷丁的專著《分析哲學與黑格爾思想的復歸》富有思想內容並激發人思,意味著一種被黑格爾稱之為「它的被思想俘獲的時間」的哲學品格範式。
  • 科學和實踐分析哲學
    探月和潛海的科學價值符合資源哲學開發論和利用論的等效原理。「上天、入地、下海」的科學探索往往看上去無任何的經濟和實用價值,然而,一旦將以科學探索為目的的技術轉化為資源開採和國防建設,由科學探索轉化而來的經濟和實用價值就充分地表現出來。現代科學發展是分析哲學產生的重要原因。
  • 劉小楓 重新思考分析哲學
    當哲學成為一種智性的「技術」,愛智慧將遠離了德行。分析哲學與傳統哲學的紛爭,也許本質上是我們如何愛智慧。本期獨家刊出劉小楓教授為羅森《分析的限度》所作的前言,可視為傳統哲學與分析哲學的一種對話。在分析哲學中斷斷續續泡了三年,感覺自己像洗了一場冷水浴,不僅腦子而且渾身都清爽許多。分析哲學致力於淨化哲學語言,讓我受益良多:不要去學德意志古典哲學說些自己都不知道在說什麼的哲學譫語。儘管如此,我還是很難接受分析哲學的宣稱:幾乎任何傳統的哲學問題不是假的就是錯誤地提出的問題。
  • 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
    哲海鉤沉,書山攀巖,哲學及人文書籍皆為引子,滾滾紅塵才是劍之所指,你好,感謝緣分讓我們相識在【喬力讀書】。我是你的深度靈魂澆鑄師喬力。喬力讀書佛學《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哲學分析:摩訶是什麼意思1《心經》: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喬力辨析:顯然,當我們要了解一本書的時候,我們最起碼是要明白書名的意思,就像你交了一個新朋友,新朋友的名字叫張三
  • 全球聯評論量子哲學
    比如哲學、物理、數學、邏輯學、心理學等多學科的系統的理論創新。尤其是物理哲學範式的創新,這更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這個過程,必將是一個漫長、艱苦、多學科的綜合攻關的過程,才能最終形成完整、系統、全面的理論創新。以至於霍金在《時間簡史》裡感嘆道:我們的哲學家都幹什麼去了,難道他們只會進行語言分析嗎?
  • 狄爾泰丨哲學與詩人之人生觀
    因此,觀劇者補充他得之於舞臺的見聞而形成一個包含更多內容的整體觀念。詩的結構將人的行為置於命運的裁決之下,這種方式向讀者暴露了生活的一個側面。讀者把自己與詩中的內容聯繫起來,就像聯繫生活本身一樣。他根據特定的聯繫解釋特定的事件,或把這種事件當成一般形勢下的特例。而且,讀者無須乎注意,便在這個過程中被詩人所導引,從劇情的描繪中,得出超出劇情的某些感想。
  • 分析哲學與大陸哲學的巔峰對決
    這種哲學研究模式具有天生的吸引力。在你過日子的時候---早上醒來、與配偶爭論、工作、讀書、吃飯、請求配偶原諒等---你真的將你在做的活動理論化嗎?在大部分時間,你可能並沒有帶著冷漠無趣去感受到自己的活動,分析你的意圖背後的信念,或考察各個不同部分如何組成一個整體。
  • 理論是什麼——科學哲學的回答
    按照預告的思路,我們今天聊聊科學哲學是怎麼回答科學理論是什麼的。科學理論的本質與結構一直是科學哲學中的核心問題(Suppe,1979:p.4)。有關科學理論結構的認識大體可以分為兩種(Hendry & Psillos, 2007):一種是句法觀(Syntactic View),另一種是語義觀(Semantic View)。現在又有學者提出語用觀。
  • 訪談|哲學就在身邊:一位青年哲學家眼中的分析哲學
    說到喜歡,我想到陳啟偉老師在一次訪談(1997年)中曾提到:「國內哲學研究方面有一種『生態失衡』的現象,即歐陸人文主義思潮熱,而英美分析哲學冷的狀況「。最近20年,這個狀況有了很大的改變。分析哲學不但在中國而且在其他非英語國家(比如德國和法國)都吸引到非常多的年輕人。但依舊有人抱怨「分析哲學很瑣碎,對中國沒有多大意義」。
  • 「分析哲學」是什麼以及能做什麼
    哲學家們對分析哲學性質的討論,一方面是出於歷史的考慮,另一方面緣於分析哲學研究進入世紀後發生的深刻變化,使得哲學家們需要不斷澄清這些變化是否影響到分析哲學本身,或者說是否改變了人們對分析哲學的傳統理解。
  • 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 "分析" ?
    2016 年: 《分析哲學的起源》,王路譯,上海譯文出版社。如何理解分析哲學的 「分析」?·125· 卡爾納普,1999 年: 《世界的邏輯構造》,陳啟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羅西,1996 年: 《分析哲學》,姜志輝譯,商務印書館。
  • 「上帝之死」與存在哲學之「焦慮」觀
    ,並分析走出「 上帝之死」所造成的虛無主義之可能的路數。緊要的是,「上帝之死」對於整個西方 文化意味著什麼,緊要的是,在一個什麼樣的時代精神中上帝成了被宣判的對象,這種時代精神對於塑造、培植自己的哲學旨趣又有什麼樣的關聯。有了這樣的限定,我們便將上帝之 死這一命題的歷史溯源擱在一邊,而著重於其文化意義或功能的分析。這種分析可分為兩個相關的方面進行:一是「上帝」本身在西方文化中的意義或功能是什麼,二是「上帝之死」 在西方文化中的意義或功能是什麼。
  • 讀人話舊︱成為讀者——《哲學分析》十年記
    《哲學分析》創刊十周年了!十年煙雲淡墨痕,在「墨痕」真的要漸次「淡」下去之前,讓我擷取個人生涯中與此相關的若干片段,所謂存真並非全為懷舊,而吉光片羽,或亦可為異日之券云爾。2010年七月中旬的一個清晨,我搭乘龐學銓教授的專車,從杭州城西出發,趕到上海社科院中山西路院區,參加《哲學分析》創刊典禮,在刊物總編輯、時為哲學研究所所長童世駿教授的召集下,那天的開張儀式嘉賓雲集,讓人印象頗深;而更讓人難忘的是創刊號的作者陣容,國內有楊國榮和陳嘉映,國際有哈貝馬斯和希爾貝克,毋庸置疑皆一時之選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