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什麼時候,小時候跟在你身後,甜甜的叫「媽媽」的孩子,開始叫你「媽」。
孩子從叫你「媽媽」到「媽」,難道就只是少了一個字?難道只是為了省事?
其實這個變化中,隱藏著4個心理變化,作為家長真的不能忽視,因為這也預示著你的教育方式,應該產生變化了。
孩子小時候叫媽媽,是一種依賴和撒嬌,但是上了初中以後,孩子們為了避免被同學嘲笑「幼稚!沒長大!矯情!」,都習慣於說「我媽……」,聽多了以後就習慣了,漸漸的也就改口了。
我家孩子剛剛6年級,前段時間突然開口叫我一個字「媽」的時候,還真的有點心酸,但是那一瞬間也突然覺得,那個小小的奶娃娃長大了。
「媽媽」到「媽」,一字之差,卻意味著,孩子已經變得渴望獨立,作為家長我們應該學會放手了。
叫媽媽,總感覺是小孩子,應該處處被媽媽呵護著;但是叫媽媽,就像一個大人,有了證明自己能力的機會了。
這個時候,作為家長,不應該傷心,更不應該強制的去控制孩子,否則只會引來孩子的反感和逆反。我們需要給孩子更多的個人空間,允許孩子有自己的小秘密。
孩子小的時候,我們可以用命令式的管教方法,雖然缺乏尊重,但是對孩子卻是行之有效的。
但是孩子開始叫「媽」,一般就進入叛逆期了,這時候應該轉變成朋友式的情感教育方式,談心比命令更有效的多。
最後一個心理變化,有點特殊,孩子之所以會有「媽媽」到「媽」的變化,是因為跟你之間產生了隔閡。
因為心中的怨氣,叫父母時就刻意的不那麼親近,故意喊「爸」或者「媽」,因為他們只是把這個稱呼當成了符號,沒有投入更多的感情。
這個時候,家長就應該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出現了什麼問題?自己和子女之間的親子關係,是不是出現了什麼問題?
「媽媽」和「媽」,相差的不只是字,更多的是一份感情,稱呼上的一字之差,意義卻不容小覷,希望家長們不要忽視,關注孩子的心理健康,才能讓孩子快樂地成長。
從媽媽到媽的這個變化,大多發生在孩子的叛逆期,13、14歲的年紀,喜歡裝成熟、喜歡自我,不喜歡爸媽的嘮叨和說教,往往是父母們最害怕的一個階段,雞飛狗跳都是常態。
早戀、叛逆、交友、網癮……這些問題都是我們家長關注的話題,但是面對這些問題,想要好好去引導孩子的時候,總是起反作用,孩子根本不聽我們的話,反而是越說越跟你對著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