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前期的蒙學階段,有了對中醫學的初步認識,就可以進一步深入學習中醫的四部經典著作了。也就是《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和《溫病條辨》。
無疾在教學過程中發現,有一些同學認為:經典都是過時的老土東西,不過是講中醫的整體觀、辨證論治;我們已經學習過中醫基礎、中醫診斷,還有什麼必要學習這些陳腐的東西呢?對這個問題,或許可以這樣回答:
人類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兩個不同的體系:一個是自然科學的體系,一個是人文學科的體系。自然科學的發展是一路向前的,像射出的箭。每一次科技革命後,新興的科技必然取代原有的,成為學科的主流,直到更新的科技理論出現。但是人文學科的發展是完全不同的。孔子無法替代老子的價值,孟子也無法頂替孔子的位置;朱子也是一代大儒,卻需要時時從孔孟的學說中汲取營養。後世當然可以發展,而且必須發展,但是經典的價值是無論誰也無法否定的。所以自然科學領域裡,最新的理論永遠受人追捧,但在人文學科裡,想要把握最先進的理論,就意味著需要用最短的時間,重溫古人曾經走過的路,再在實踐中發展創新。
「不幸」的是,醫學更多的是一門「人學」,醫生研究的,是人,而不是物。這就決定了醫學的性質本身,更趨近於人文學科。經典的價值,也就不言而喻了。
又有一些同學認為,既然經典是最好的,後人永遠無法超越經典,達到古人的境界,還有什麼必要學習現代的中醫教材,妄走些彎路呢?
這又是另外一個問題:我們要想與古人交流,向他們學習,至少需要一個條件,就是我們得知道古人在說什麼。作為現代人,每天生活在現代化的環境裡,生活方式、思維模式全部都是嚴重西化的。這樣的狀態,讓我們與古人之間產生了距離。雖然寫著同樣的文字,說著同樣的語言,卻無法相互理解了。所以,中醫教材的價值首先就在於,用現代人可以理解的語言,來試著表達古人的思想。也就是說,現代的中醫教材,就是在為我們搭建了這樣一個語言上的橋梁。讓我們可以比較容易地,與古人的思想發生共鳴。
其次,時代在發展,認識在提升,一味的崇古泥古,只能把自己的思想,禁錮在一個狹小的領域裡,成為井底的青蛙。學習經典,初衷並非要恢復古中醫的原貌,把自己完全還原成古人,不但不必要,也是不可能的。學習經典,是希望從古人深邃的思想中得到啟發,從古人豐富的經驗中擷取珍寶。惟其如此,為今人所用,古人的思想才在今天真正活了下來,中醫的靈魂也才終於不滅。
講了這麼多,經典的學習,又該注意哪些問題呢?
當過老師都知道,講基礎課是比較容易的,但講經典課就困難得多。難就難在,先是要老師自己鑽進去,理解古人想要表達的所謂「本意」;接下來再表達出來給學生。那麼對於希望通過自學來理解經典,難度自然就更大了。所以,對於經典的學習,無疾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1.明確自己的方向。做任何事,都需要首先明確自己的方向,要知道面前的路通向哪裡,學習經典也是一樣。先假定學習的目的是為了增加對中醫理論的認識理解,以取得更好的臨床療效。
這種情況下,學習的重點就在於,如何將經典中的思想用於臨床病症的治療。這樣的話,逐字逐句的鑽研精神就未必最好;許多純粹的理論著作也就不一定適用。而有些將經典的內容加以應用,條文下緊隨著治療醫案的書就要好的多。僅舉例兩本書為例,《黃帝醫術臨證切要》和《經方實驗錄》。用這樣的書來配合經典的學習,可以更清晰地知道,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學起來會更有動力。
如果是從治學的角度,或是哲學、史學甚至文學的角度來學習,自然需要另當別論,這裡就不多講了。
2.從淺到深的學習。自學者,學習文言文有困難者,不妨先從白話文入手。雖然也會遇到譯文質量不好,影響理解的時候,但畢竟也是經過專家認可,質量相對還是不錯的。誰又能保證,自己的理解全都符合「古意」?更進一步,全部符合「古意」,真的就是我們評判價值的唯一標準嗎?翻譯的版本方面,可參考人民衛生出版社,幾部標題為《××校釋》的書,逐段譯的,質量還可以。
3.遇到問題,多參考注家。閱讀古文,在理解上很容易遇到問題。這時候,多參考幾位注家的註解,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經過千百年的傳承,歷代醫家中,很多是花了畢生精力來鑽研經典的。他們對經典的理解認識,常常可以為我們打開一片新的天空,開闊我們的思維,形成新的認識。學經典而不讀註解,是不可能完全理解古人的。經典的注家雖常以千計,但其中非常著名的也不過幾家、十幾家,比如研究《內經》的楊上善、王冰、馬蒔、張介賓、張志聰等;註解《傷寒論》的成無己、尤在涇、柯韻伯等。相信在經典學習的過程中,哪怕就是在前面講到的白話文的學習過程中,都可以了解到以上注家,和他們的著作。自學者,不妨根據個人的興趣選擇來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