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剛 發自 凹非寺 量子位 報導 | 公眾號 QbitAI
一則段子,2019年下半年開始悄然流行,越傳越神。
後來的版本是這樣:
於大爺,Yu Qian,「德雲皇后」也要投身自動駕駛創業,並且還從谷歌無人車挖到了青年才俊,開啟又一個從相聲界跨界科技創業的故事。
甚至與德雲社住址相近的知名投資機構IDG,更是聞風而動,及時出手,迅速提供了天使輪投資。
哈哈哈哈……或許某一天真會被郭德綱于謙寫成相聲段子。
然而這則傳聞之所以越傳越神,是因為一切並非無中生有。
其中幾個核心信息,甚至還是準確的——真有一個Yu Qian的人,確實也是Waymo才俊組隊,IDG也提供了投資。
Waymo出身,輕舟智航
於騫、汪堃 、侯聰和大方。
這就是4位在2019年攜手創業的Waymo青年才俊。
他們履歷大致相似,都是清華北大出身,其後在美國加持博士(只有一個人例外),然後在Google入職,又在Waymo相聚,最後在2019年意氣相投,創業開啟新旅程。
很快得到IDG天使投資。在無人車賽道上,IDG還投資了彭軍樓教主創辦的小馬智行PonyAI、倪凱創辦的禾多,以及矽谷明星Zoox。
那麼Waymo四才俊創辦的這家公司叫什麼?
輕舟智航,QCraft。
名如其業,想做的事情跟名字直接相關:創辦之初就清楚認識到無人駕駛是一個長跑賽道,要想要在長跑中取勝,走到最後,就需要一個高效,輕快的團隊,並且和行業合作夥伴一同把無人車技術用到實際生活中,滿足用戶的最終需求。
技術路線,中美並進
按照輕舟智航的披露,他們的技術方案將覆蓋從低速到高速、從物流到出行、從商用車到乘用車等多個場景。
核心發展思路,則分三大方面:
一是團隊:要輕,要快,要高效。
他們從Waymo、特斯拉、Uber ATG、福特、英偉達、Facebook等世界頂級自動駕駛公司和科技公司,組建了核心團隊。
並且在組織架構上,實現了無人駕駛關鍵技術模塊的全棧覆蓋,在感知、仿真、運動規劃、傳感器與車載系統等領域都有深厚技術積累和豐富行業經驗。且得益於獨特的技術路徑,團隊始終保持著輕、快、高效的特點。
二就是技術路徑:支持快速拓展。
2019年入局自動駕駛不算早,但也有後發優勢。
區別於傳統技術路徑,輕舟智航的打法,是希望藉助大規模智能仿真系統和可自主學習決策規劃框架,大幅降低測試成本,提升開發效率,保證了解決方案的可拓展性。
並且針對無人車的各類邊界化難題,傳統路徑是通過大量真實路測數據的採集和算法參數的反覆手動調整來發現並解決,但真實場景的數據採集需要大量的車和時間,邊界化問題的解決或優化則需要大量人力。
於是藉助大規模智能仿真系統,輕舟智航可在仿真環境中復現邊界化場景,並基於現有數據生成大量模擬真實場景的數據。
同時,輕舟智航研發的可自主學習決策規劃框架,拋棄了傳統單一規劃決策方法,可在仿真場景中自主學習各類複雜場景,尋求最優運動規劃決策,保證安全性和舒適度。
第三則是落地:全方位、多場景。
4位Waymo華人才俊,自然也會中美跨洋落地。
一方面,輕舟智航以QCraft之名出現在DMV最新名單上,集矽谷之利。
另一方面,在北京、深圳和蘇州展開了落地。
低調4才俊
最後,隨著工商資料披露,創辦輕舟智航的4才俊,也可以是時候完整介紹下了。
聯合創始人、CEO於騫。
1997年入學清華計算機系,2004年清華碩士畢業,2008年在南加州大學拿到博士學位。
主要在計算機視覺和機器學習領域專研。曾任Google街景組關鍵項目技術負責人,幫助Google地圖完成面向本地化的轉變。
2017年進入Waymo,任職Waymo感知關鍵模塊的機器學習算法研發負責人。
2019年1月,創辦輕舟智航。
聯合創始人汪堃,2014年北大碩士畢業,Top Coder,ACM/ICPC世界總決賽隊伍隊長。
2013年在Google中國實習,其後2014年入職Google,是直接從Google中國進入Waymo的第一人。
汪堃長於仿真,在Waymo也是負責仿真系統和系統架構。
聯合創始人侯聰。
2002年清華自動化本科入學,2008年前往喬治亞理工攻讀計算機博士。
2013年畢業加入Google,2016年12月進入Waymo。
還有一位更加低調的大方,也是清北出身,也是Waymo期間與其他三位輕舟創始人相識。
當然,這還不是這家新銳無人車公司的全部。
也不知道輕舟智航的車技水平究竟如何?
另外,如果你對他們感興趣,也可以添加量子位小助手:
qbitbot11,備註「無人車」。
提出你的好奇和問題,如果有新八卦和新消息分享就更好。
如果好奇的人多的話,我們也可以進一步邀請於大爺開口講講——相聲,哦,無人車那點事。
嗯,就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