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農「觸網」 電商與花木產業實現對接

2020-12-22 中國園林網

花農上網銷售花木,實現與電商及整個花卉產業的對接,避免了個體營銷的盲目性

中國園林網8月13日消息:從2013年淘寶交易額排名在300名開外,到2014年躍升至淘寶交易額全國縣域百強,短短一年時間裡,電商滲透到永春各產業,也給受困於傳統銷售模式的當地花卉產業,帶來了牽手網際網路,實現「買全國,賣全國」的產業轉型機遇。如何完成花卉傳統銷售模式和電商的對接,創新具有本土特色的花卉營銷模式?本期嘉賓將探討這一主題。 

花木銷售 從批發轉向個性定製

主持人:永春花卉產業目前有幾種銷售模式,發展情況如何?

潘金山:目前,傳統的花卉營銷模式仍佔永春花卉市場的主流,大多情況下,流程為消費者到花卉基地實地考察,詳細了解產品情況,與花企商討價格,最終完成花木訂單。物流方面,花企、花農自行解決花卉產品的路途運輸,但由於鮮花的特殊性,花企、花農往往在運輸中投入大量的資金,從而造成成本負擔過重。

陳火全:根據網上統計數據,「85後」、「90後」已成為網絡購花的主力軍,網絡花木零售具有吸引新客戶、留住老客戶的能力。目前一部分永春花企、花農在傳統的經營模式基礎上,正嘗試開網店、做微商,藉助第三方銷售平臺、信息平臺等,打破花卉基地交易、企業批發經營的傳統銷售方式。花卉銷售從有形的花卉基地向無形的網商、微商平臺轉移,從花卉、樹木批發,走向花卉零售、盆栽定製等個性銷售服務模式,這是當地花農、花企「觸網」後發生的顯著變化之一。

微信營銷 挖掘「粉絲」購買力

主持人:本地花企、花農為了進入網絡銷售,都進行了哪些嘗試?

潘金山:本地花卉產業各環節電商的嘗試較為零散,大多各自為政,尚未形成協同互助的模式。花農主要通過網絡展示花木的圖片、簡單的生長信息;花木經紀人利用網絡收集本地花卉基地、各地花卉市場的供需信息;花卉企業通過電商開展花卉批發、園林工程花木等異地規模化銷售。根據這些情況,花卉協會正努力整合優化本地產業鏈資源,鼓勵花木產業鏈上遊的花農、花卉種植企業進行品類種植細分,培養一批精通電子商務的花木經紀人。

邱學謙:個人微信號的花卉營銷有一定的局限性,比如人數有限、成交量有限、交易不方便等。為此,永春的一些花企、花農開始進行微商網售。嘗試花卉的微商銷售,不僅僅是簡單地在朋友圈發布廣告、進行交易,這些花企、花農已經建立了專業的微信公眾號,通過便捷的用戶操作界面和大量的讓利優惠活動,來吸引微信粉絲關注,將企業的形象通過最合適的方式展現在粉絲的面前,帶來較大數量的成交,形成自己的「朋友圈」市場,並長期進行追銷。

第三方平臺 整合花卉產業資源

主持人:省內外有不少花企電商營銷的成功案例,有哪些創新和可借鑑的方面?

陳火全:江蘇顏集鎮原本是一個典型的農業鎮,近年來隨著電子商務的發展,花木電商成為顏集鎮解決三農問題的新手段。截至2014年底,顏集鎮花木產業年產值達到12億元左右,共有花木網店3500多個。

由於具備了與顏集鎮類似的花卉產業基礎,永春花卉業可嘗試整合基地,與專業的快遞物流合作,對產品進行深加工,推出附屬產品,提高用戶體驗度。比如建設一個專業化的花木市場,各家各戶負責種植不同品種的花木,並將集中銷售、物流運輸等進行統一配置,在方便消費者和花農花企的同時也降低了成本,提升單品利潤。此外,還可將第三方銷售平臺作為「中介組織」,由政府、協會牽頭設立產業信譽保證基金,為花農提供「零風險」銷售模式,鼓勵更多花農自發進行網商創業。

潘金山:由本地花卉協會和多家花卉龍頭企業牽頭,我們正進行專業平臺創新,通過開闢多種銷售渠道,傳播花木園藝知識,提供花木園藝產品服務,集合大批粉絲,建立消費者與花企、花農面對面接觸、購買的銷售體系。農民只需種植,其他的都交給網際網路,這是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第三方平臺的推廣,不僅僅是單純介紹價格,而是全方位介紹花木品種。我們將花卉產業進行線上線下的融合,幫助農民實現與電商產業的對接,避免自身營銷的盲目性。

目前,花農通過閩南花木網可實時上傳和了解綠化苗木價格、苗木求購信息、園林資訊、園林綠化工程招投標、園林苗木交流社區等信息;專業銷售人員將下鄉實地提供網絡銷售關聯服務,包括圖片採集、物流包裝、售後服務等各環節知識傳播,解讀最新的電子商務政策。同時,通過平臺,我們將花卉產品信息發布到展覽會、招投標會,逐步解決銷售渠道信息不對稱的現象。

推薦閱讀:

蘇州園林產業開啟「電商時代」

信息化浪潮下 林業電商特色凸顯

蘇州園林首次試水電商平臺

苗木電商時代來臨 苗木經紀人該何去何從

 (來源:泉州網-泉州晚報)

相關焦點

  • 一枝蠟梅帶動文旅農融合,北碚通過花木產業實現鄉村產業振興
    近年來,北碚區突破蠟梅單一優勢,推動全區花木產業實現轉型升級,依託生態景觀優勢,積極發展鄉村旅遊,有力推動了文農旅融合,走出了一條有特色的文旅農融合發展之路。 素心村深度挖掘並延伸「素心蠟梅」的產業鏈條,進一步開拓桂花、梔子花等既有觀賞價值、又有經濟開發價值的花卉產品,每一種花卉都按照蠟梅花的產業鏈條進行「複製」性開發。如今在素心村,遊客不但能品嘗蠟梅茶、蠟梅酒、蠟梅面等特色產品,還能品嘗桂花、梔子花等製作的各類特色產品。
  • 鄉村史記 | 宿遷聚賢村:手機是農具、直播是農活、網紅是農人,花木...
    朱學梅說,種花木之前,家裡收入不超過一萬塊,一年下來縣城都捨不得去幾趟,自從種了花木,手頭終於寬裕,一年能掙十幾萬,蓋了新房買了小汽車。「有時候花木不好銷,我們就去找李生書記,看他哪個工程上需要,就把我們的花木賣給他,他來幫我們銷。」聚賢村的蓬勃發展帶動了周邊產業,也吸引了在外打拼的年輕人,他們返鄉創業、發展電商,為傳統花木種植注入「網際網路+」的新鮮血液。
  • 湖北十裡:花卉苗木產業快速崛起
    9月15日,十里舖鎮政府負責人告訴記者,全鎮有花卉苗木合作社30家,社員1000餘戶,苗木草坪種植面積已達2.8萬畝,周邊20餘個鄉鎮近5萬人直接從事花卉苗木種植及相關產業,輻射帶動近40餘萬畝花卉苗木基地的生產、銷售,年產值超過3.5億元。說到十里舖鎮花卉苗木產業的發展,「十裡花木城」可謂路人皆知。
  • 徐聞特色農產品「觸網」 拓寬銷路助農增收
    這是徐聞縣農產品「觸網」的一個縮影。近年來,徐聞縣搶抓「網際網路+」的市場發展機遇,立足縣情實際與資源優勢,大力發展農村電子商務,著力培育農村電商市場主體,狠抓人才培養,強化基礎保障,不斷拓展電商在農村的應用,打通優質特色農產品網絡銷售渠道,引領農業轉型升級,帶動農民脫貧增收,助力鄉村振興戰略實施。
  • 甘肅隴南電商產業「久久為功」農特產品提名增價
    「瞄準」電商發展前途,武都區民眾徐濤返鄉創業開辦電商公司。圖為徐濤及其公司產品。 高康迪 攝怎樣把農民的好東西賣出去,賣個好價錢,完成脫貧任務?2013年,隴南官方提出,以電子商務助推精準扶貧,將「空間上的萬水千山」變為「網絡裡的近在咫尺」,借電商推介隴南的特色產業、產品,提高地方知名度。
  • 花木競秀美橫欄 花博盛會映西江
    重點突出「交易」二字,藉助建設、推介建設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中山市橫欄鎮花木產業園為契機,打造華南地區花木產業集散中心,進一步匯集各方資源,提升花木產業的核心競爭力,共同推動花木行業取得新突破、新發展。二是活動專業性更加強。為提升活動舉辦的專業性,辦出特色,橫欄鎮積極與各地花卉協會對接,聽取專業領域的意見和建議,爭取更多的支持。
  • 疫情中的電商助農:平臺向下,農產品向上
    電商平臺推出幫扶措施,本質是打通銷售渠道。直接對接果農和生產基地的做法,對平臺完善供應鏈亦有啟示。雲南隴川縣弄貫村村民小楊前陣子很苦惱,近30畝的百香果因為疫情賣不出去,只能爛在地裡。線下渠道困難重重,但消費者的水果生鮮需求絲毫未減,而是轉移到了線上集中爆發,巨大的線上流量衝擊著生鮮電商,缺貨是常態,買菜得早上8點起床到APP上搶。旺盛的需求還在,但長期依賴線下渠道、鮮少觸網的果農和採購商卻不知如何承接。
  • 昆明宜良花木產業發展突飛猛進
    宜良花農種植的山茶花宜良縣土地肥沃、氣候溼潤、陽光充足,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和區位優勢為花木產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宜良人民種花愛花傳統源遠流長,至今己有400餘年的歷史。民國初年,宜良花卉己有250餘個品種。據達青介紹說:近年來,縣委、縣政府把生態建設放在優先位置,加快城鄉綠化美化、園林城建設,在著力打造花鄉宜居水城的同時把花木產業作為農村產業結構調整、農民增收致富和發展特色經濟來抓。
  • 章丘市創建農業電商生態模式 「百農匯」惠百農
    「農產品質量安全是建設電商平臺的硬槓槓、前提條件。」章丘市農村工作辦公室主任李鋼表示,為此,章丘在全市範圍內強化農業投入品監管、深入推進農業標準化生產、尤其是加強農產品質量安全監測。「最近,電商平臺還與全市農產品質量安全監管平臺對接,即將實現農產品生產環節可追溯。最終,章丘農產品從生產、加工、銷售,到客戶實現全程可追溯」。
  • 滴滴啟動「橙心助農」計劃 助力鄉村振興農民增收
    1月7日,滴滴旗下社區電商橙心優選發布橙心助農計劃,建立促生產、保流通、助消費的扶貧助農體系,助力鄉村振興和農民增收。目前,橙心優選小程序已上線「橙心助農」專區,實現全國貧困縣200多種助農產品的對接銷售,「從鄉野到餐桌,消費扶貧,讓每一份耕耘都有收穫。"
  • 發動花農「觸網」 線上銷售年花-珠江時報
    這對於廣大年花種植戶來說,將是最困難一關。 裡水農地面積超過8萬畝,其中花卉種植達3.2萬畝,佔了整個南海區的50%以上。作為華南地區最大的蝴蝶蘭生產銷售基地,目前有上千萬株蝴蝶蘭待售。疫情影響之下,裡水花農這一關到底要怎麼跨過去?
  • 平谷:大桃「觸網」人氣高漲 電銷同比增長46%
    原標題:大桃「觸網」 人氣高漲 眼下正值平谷大桃上市旺季,可平谷最大的果品交易市場——大華山大桃市場少了往日的喧囂。高傑說,最早做電銷的都是年輕人,而種植大桃的農民整體年齡偏大,很多都不會電銷,「網際網路+大桃」工程就是要消除這一障礙,教農民學會電商,讓好桃賣出好價。 為了讓大桃「觸網」走出大山,平谷區與順豐、京東、EMS等物流企業對接,在大華山、劉家店等大桃主產鄉鎮開設近百個攬收點,讓農民不出3公裡就能把大桃快遞出去。
  • 北侖「花二代」幫助花農闖精品之路
    沃科軍向花農介紹:「以前我只是頻繁育種,但出門開過眼界之後,發現在日本等國外,像杜鵑這類花木主要應用於盆景藝術,於是在跟專家交流後,我就更加堅定了目標。」柴橋素有「中國杜鵑花之鄉」的美譽,該街道下轄的34個村,村村種植花木,柴橋花木產業從無到有,取得了跨越式發展。無論是花木品種、種植規模還是從業人員,與產業發展初期相比,已不可同日而語。
  • 丹東農特產電商促產銷良性互動
    編者按:通過電商,生產者直接對接消費者,知道市場需要啥,市場價格是多少,農民心裡有底,市場觀念和參與意識都跟上了,生產、包裝、物流水平提升了一大截,實現了既產得好又賣得好。  楊乃文認為,建電商平臺就像建總部基地一樣,所有農特產品都可以通過這個渠道直接對接市場。就拿最有名的東港草莓來說,依靠新技術,冬季提早和夏初延後把上市周期延長到9個月,能從頭年11月供應到次年7月,再加上合理調配市場供應,使得農戶們的收益得到充分放大。去年東港草莓通過電商渠道銷售量佔比80%以上,銷售額30億元,覆蓋全國各地。
  • 澄邁探索農產品「觸網」 推動品牌塑造、助力脫貧攻堅
    依託電商 農貨上線銷售  「橋頭地瓜銷路越來越廣、名氣越來越大,與不斷適應電商銷售模式密不可分。」談起地瓜「觸網」發展,王文克深有感觸。  以前地瓜收穫,只能等收購商上門,銷售渠道單一,銷路、價格都是收購商說了算。2013年,橋頭鎮與北京一家電商公司合作,首次「觸網」便銷往省外市場。
  • 肅寧:淘寶論壇助推電商產業駛入發展快車道
    近年來,肅寧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電商產業發展,將其作為實施「網際網路+」行動的重要載體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重要抓手,全面推進電商產業發展,電商註冊商戶超2萬家,年銷售額超100億元,帶動5萬多人就業。今年,9個鄉鎮被評為「中國淘寶鎮」,在全國率先實現全域淘寶鎮,第八屆中國淘寶村高峰論壇在肅寧舉辦,電商產業成為肅寧新的產業名片。
  • 搭上電商豐收快車,甘肅玉門萬噸「花海蜜瓜」走出千年大戈壁
    可是要讓花海蜜瓜實現「觸網」後的蛻變,原地等待不行。花海地理位置偏僻,距離玉門市區還有70多公裡,而且沒有直達的火車和大巴,交通並不便利。借鑑寧夏銀川等西北城市的經驗,周清決定引進電商企業到當地來。他調研走訪了多位經銷商,最終找到了廣東汕頭一家已有八年電商經驗的公司,幫助玉門花海農民整合當地供貨資源,打通產銷對接的渠道,而這正是翁振鈿所在的企業。戈壁「淘金」「花海蜜瓜是玉門瓜果的代表,按照當地年產值8萬噸計算,能從線上走10%都將是一個巨大的規模。這裡除了蜜瓜,玉門的枸杞、苜蓿、人參果等都是可以開闢的產品線。」
  • 沭陽:花農「忙年」熱氣騰騰
    「各位老鐵新年好,我們公司是一家專注於園林景觀小品設計製作的企業,仿真綠雕、五色草造型、稻草人工藝、仿真花仿真樹、假山石、輪胎創意、鐵藝造型等是我們的主打景觀產品……」在位於宿遷市沭陽縣七雄街道的江蘇木之嵐景觀工程有限公司,市場總監王華豔正在通過直播,向客戶介紹公司的產品。
  • 鐵嶺市西豐縣長直播帶貨助農 「中國鹿鄉」逐鹿新電商平臺
    (攝影:範文龍)攻堅實踐:西豐今年力爭實現所有扶貧產品「觸網」西豐素有「遼寧極地」之稱,冬季最低氣溫達零下四十多度,晝夜溫差極大,這種特殊的氣候孕育了眾多優質的農產品。不僅如此,直播當天備受網友青睞的榛子、木耳、香菇等山貨還是當地的扶貧產品。
  • 「四川新聞網」第二屆成都國際花木博覽會在溫江區啟幕
    以花為媒,溫江正聚力實現花木產業的轉型蝶變。溫江是川派盆景發源地,花木種植已有3000多年的歷史。近年來,溫江區持續深化花木產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溫江區農業農村局聯動區級相關部門積極搭平臺、建基地、暢銷路,成都花木交易所搭建起全國唯一的花木交易全產業鏈綜合服務平臺,臨江花海現代農業園引進荷蘭智能全自動溫室大棚技術,打造高端花卉培育繁殖基地,成都花木(農產品)進出口貿易園區將成為西部首個花木進出口檢疫檢驗與培育基地;溫江主動融入國家戰略,推動花木走「一帶一路」出口,成功拓展了國際國內兩個市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