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教育財政 發布時間:
作者:中國教育財政 發布時間:
長久以來,支配中國教育體系的核心邏輯是以老師為中心進行條塊化知識的單向傳播。填鴨式的信息輸出與輸入模式、長期的硬性考試所形成的學生考核與選拔機制曾經一度成為重要的社會建制。
但隨著網際網路的快速發展,媒介的更迭正在潛移默化地影響社會變遷。就教育而言,遠程通信、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等信息技術正在顛覆傳統的教育模式與理念。參與、互動、分享的新型教育生態為師生提供了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和個性化的學習平臺。
因此,關於「未來教育」的可操作性和美好暢想也藉助信息技術的發展而備受矚目。越來越多的專家學者和相關社會組織開始對未來教育進行思考,希望立足於「融合、突破、反思」的視角就未來之「學」發起一場認知革命,共同探討未來教育之路。本文結合各方觀點,對未來教育的特徵進行了介紹,同時也指出了教育在走向未來的過程中可能存在的問題。
學生、老師和學校是教育的主要參與者,傳統教育和現代教育中三者之間的關係從未出現實質性的突破,既有的教學模式和環境設置固化了我們對於教育的認知。然而,隨著媒介和技術的變遷,原有的社會關係和認知模式逐漸被解構,教育正在經歷時空維度上的重新建構,未來教育也在刻畫全新意義上的學校、老師和學生的畫像,並且在國內外已經有了可供參考的案例,當想像成為現實的時候便足以證明未來已來。
隨著技術的發展,跨界融合給未來教育勾勒出日漸明晰的結構圖景,即老師和學生跨越時間和空間的界限,藉助於人工智慧、物聯網、VR/AR等新一代信息技術在虛擬與現實之間建構更加多元且緊密的互動關係。未來的學校從物理空間的創新性和課程設置的靈活性入手,跨越時空的維度,實現了跨國界、跨學科和跨語境的多元互動,未來的學生和未來的老師突破了扁平化的教學模式進而展開立體化的互動教學,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以及更多的參與者能夠在一個更加具有生成性的多維時空場域中展開對教育的實踐與探討。
未來的學校在空間上應該呈現出拆分和組合的可操作性,即打破校園圍牆的束縛和封閉教室的陳規,實現教學場景的可移動性。
一方面,學校將校內教育同社會生活進行有效的銜接,實現一種全景式的教學,將書本上的知識通過課外實踐和研學觀摩等諸多靈活的形式進行解讀,讓學生身體力行進而激發出對學習的熱情;
另一方面,學校在校內學習空間的設置上呈現出移動性、開放性和多樣性,這種教學場域可進一步縮短師生之間的空間距離和心理距離,在互動之中加深交流。尤其是當下網際網路+教育的實踐應該更加注重營造融合背景之下的交互式深度學習的教育環境,進而將教育與信息技術的融合同學生個體的自主發展和社會的變遷關聯起來並以此創新創優。
未來的老師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基礎上應該具備更加敏銳的洞察力,這種洞察力主要體現在對學生的了解上。傳統的教學中,老師只是將學習成績的優劣作為認知學生個體的唯一標準,極少關注甚至忽視學生的個性化發展。但是,如今隨著網際網路的發展,老師需要突破傳統課堂教育的弊端,從傳統的課後延遲響應轉向隨堂即時響應,由淺入深、由表及裡,在認知模式、交互環境和個體感知中促進師生之間的粘度併兼顧學生的創新性和個性化發展。因此,未來的老師應該對學生進行分眾化培養,要看到不同學生的特質,滿足他們的個性化發展需求。此外,網絡的開放性與共享性使得知識已經不再是老師的唯一籌碼,如何將最好的資源引導給學生,如何在學生與世界之間建立聯繫等諸多問題將對老師既有的角色扮演發起挑戰,也即是說,未來的老師要作為分析師和策劃師引領教書育人的方向,要以一個更加具象的維度和更加開闊的視野認識到每一個受教育個體的閃光點,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因材施教。
未來的學校和老師所進行的諸多實踐的終極目標是要培養出更具創新性和能動性的學生。傳統的教學壓制了學生的主體性,殊不知這種主體性正是學生成長成材過程中最不可缺少的稀缺性意識。所謂「主體是指具有自我識別能力的、可以與外部世界和自我進行區分交互的個體、通過與他者的互動獲得感知與覺知並影響到其態度與行為的個體。人們獲取信息、表達觀點進而踐行並帶來改變,這些都要求個體能真正轉變為主體,成為知往知返的自我判斷、決斷的主體。」因此,未來的學生不再是應試教育流水線上標準化一的同質化個體,而應該是在技術、媒介和思想的不斷迭代之中育化出來的個性化主體,學校和老師理應為學生的個性化發展提供實踐的可能性,而學生也應該在主體性意識的牽引之下發現未知的自己。
在未來教育的圖景中,學校、老師和學生有諸多角色扮演的可能性,這種可能性是基於理念和認知的轉變,但是也需要認識到未來教育中的硬體設施也需要加以完善,比如實體空間意義上的校園建築、教室布局和校園環境規劃等。
傳統意義上的校園,老師和學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常常以教室為界,老師只是在課中就學習內容進行單向傳播,而課前和課後的交流是空白的,因為標準化的校園建設布局沒有給師生的互動提供適宜的場所和場景,室內的教學與室外的互動是脫節的。因此,未來教育中的校園建設就要突破原有的陳規與束縛,使師生之間的交流互動常態化。
一方面,學校應該增加更多場景化的交流空間,打破原有的教室布局,實現跨界互動,老師和學生不再是課表計劃中的執行者和參與者,而應該成為平等的交流主體;
另一方面,學校也應該給學生提供更多獨立靈活的學習空間,這種小規模的自主空間可以給學生個體或是團體的思考與實踐提供全新的體驗場景,充分調動起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
此外,要藉助數位化技術打通封閉式的校園建設,實現教學資源和信息的共享,同時將行動支付、自主查詢和課堂互動作為提升校園生活質量的關鍵環節,讓學生在智慧校園中能夠實現互聯互通,各取所需。也即是說,人性化的校園規劃能夠帶給老師更加豐富的教學資源,同時也能給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化發展空間與機會。
當下,「未來教育」持續升溫,因為冠有「未來」二字,使得教育這一基本的社會建制一時之間帶有了某種神話色彩,人們誇大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作用,加之市場資本的競逐和媒體話語的建構,使得未來教育以不可抵擋之勢衝擊著我們對於教育的既有認知。由此問題也接踵而至,過度的市場資本化傾向、媒體的技術本位論調以及求新獵奇的社會心態使得未來教育的「未來」陷入一片混沌之中,專家學者們對其前景表示擔憂。應該認識到,現在關於未來教育的描述是基於業界和媒體對未來教育的想像,儘管已經在國內外出現了可供參考的實踐案例,但是如何更加科學理性地界定未來教育及其作用,還需要時間和實踐的檢驗。
未來教育的「未來」,需要意識到信息技術的應用是教育教學過程中的方式和手段,而非最終結果。在未來教育中,信息技術的工具理性不能替代教學實踐中的價值理性,否則就是本末倒置,人被技術異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和學生的主體性便無從談起。未來學習和交流的目的是要回歸到對問題本源的探索,即要善於發現問題、直面問題進而解決問題。未來教育所勾勒的場景應該將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終極目標,不能一味地為了「未來」而教育,而是要在當下構建正確的價值觀,即學校要釐清開展未來教育的意義,不能將其與績效和政績掛鈎;老師要將職業定位與技術支撐辨析開來,不應主客顛倒;產業鏈的培育不能單純地以市場為導向,應堅決避免惡性的資本競爭。
教育是面向未來的事業,不僅關乎國家民族的未來發展,也事關每一個受教育個體的成長。從傳統教育到現代教育,這是教育環境和硬體設施不斷優化的過程,時至今日,引起熱議的未來教育藉助信息技術的發展希望能夠引領教育公平、自主、共享與創新,人工智慧、大數據等高精尖的信息技術為教學實踐提供了廣闊的平臺,智能時代產生的智慧教育也正在改變教學實踐中的諸多環節。可以確信的是,技術一定能夠使得超越教室空間的學習發生,信息交互可以讓師生之間、學生之間、學生與外部世界之間充分連接,產生智慧傳遞。但是也一定要警惕這些湧現出來的變化,否則未來教育就會成為技術、資本和權力話語裹挾之下的流水線產品,觸及的依舊是現實的利益關係,與教育的未來無關。
隨著技術的更迭給教育發展帶來諸多的可能性和更強的可塑性,關於未來教育的探討也更加應以人為本,通過教育促進思想的交鋒與認知的革命,對「未來教育」的詮釋也應將其置於一個更加具象的社會語境中加以衡量,尊重人的全面發展和價值觀的塑造,誠如柏拉圖所言「教育非他,乃心靈的轉向」。
本文轉自微信公眾號「中國教育財政」。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芥末堆立場。
1、本文是
芥末堆網轉載文章,原文:
中國教育財政;2、芥末堆不接受通過公關費、車馬費等任何形式發布失實文章,只呈現有價值的內容給讀者;
3、如果你也從事教育,並希望被芥末堆報導,請您
填寫信息告訴我們。
推廣: 芥末堆商務合作:010-5726 98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