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的實踐與暢想

2020-12-12 中國教育新聞網

【主持人】

方厚彬

    美國哥倫布州立大學副教授

    藍脊未來教育研究院院長

    【嘉賓】

    朱永新

    蘇州大學教授、新教育實驗發起人

    拉裡·羅森斯託克(Larry Rosenstock) 

    美國聖地牙哥高科技高中創始人、總裁

日前,中國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和美國創新學校的創始人拉裡·羅森斯託克會面,針對未來教育進行對話,既展示了他們對於創新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也體現了我們對於未來教育的擔憂與憧憬。

    「未來的教育體系和學習體系,需要重構」

方厚彬:拉裡·羅森斯託克來自美國聖地牙哥,是美國著名的創新學校——高科技高中(High Tech High)的創始人。朱永新教授曾對未來學校的設想做過很多種闡述。您對高科技高中如何評價?

朱永新:在新世紀,高科技高中在美國建立,它和我理想中學校的模樣相似,應該是未來教育的模式。我想問羅森斯託克先生,為什麼要辦一所這樣的學校?

拉裡·羅森斯託克:美國政府曾給我一筆資金,讓我來改革美國的高中系統。這個項目叫作「新城市高中」(New Urban High School),其初衷是為美國設計一種新的城市高中系統。當時,我和一批有實力的專家幾乎走遍了美國所有的高中,希望從中找到一個理想的公立學校教育模式,並在全美進行推廣。我們看到了很有意思的學校,有些元素值得我們學習、借鑑。

就在那時,聖地牙哥市一個科技公司創始人面臨的挑戰是,沒有足夠的工程師支持他企業的發展,所以就與我共同探討建立新型學校的問題。我問他,如果我自願擔任這所學校創始校長,這所學校建立的機率有多大?他說,90%左右。馬上,我們拿出一張紙,寫好了合同。這就是我當時建立這所學校的背景。

方厚彬:下面,請朱永新教授來談一下對於「新教育」和未來學校的暢想。

朱永新:新教育實驗,是從理想喚醒到課程研發一個漫長的歷程,越往深做,我越發現,學校如果沒有結構性的變化,那麼教育改革就很難推進。

100年前,杜威就寫過一本書《未來學校》。但是100年後的今天,學校依然是杜威時代的那個樣子。我們按時、按點上課,學同樣的課程,學習方式還是班級授課制。如果這些都沒有改變,就不可能到達我們理想的教育境界。

因此,我在思考,未來學校形態會發生什麼樣的變化,未來學生要學什麼,未來教師從哪裡來。通過全面梳理這套體系,我覺得,這些元素都要改革。比如,以後學生不是在一所學校學習,而是在不同的學習中心學習。學校變了、班級變了,學生自己組成學習小組,進行互助式學習、夥伴式學習和探索。學習的課程和內容變了,未來的教師也變了,是「能者為師」的時代。所以,未來是課程為王,而不是文憑為王。對於學生,可能7歲上學,也可以4歲開始學習,因為學習是終身性的,是從搖籃到墳墓的教育。

未來的教育體系和學習體系需要改革,就像重構我們的商業體系和金融體系一樣,學校教育體系必須要進行結構性改革,這是我對未來教育的一個設想。

「不是教給他們怎樣去做,而是教會他們怎樣思考」

方厚彬:剛才我們聽到了朱教授關於未來學校的暢想,未來教育需要我們重構整個系統。請問羅森斯託克教授有什麼想法和建議?

拉裡·羅森斯託克:杜威有很多著述,其中一篇為《藝術作為體驗》,談到很多教學方法,也包括我們今天探討的項目學習。學習中,關於藝術的討論非常關鍵,其實,數學在一定程度上是藝術,自然科學也是如此。

以我兒子為例,他曾就讀於高科技高中,後來進入了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學的是量子物理學。當我看到他和導師在探討量子物理或做實驗的時候,我發現量子物理本身也是一種藝術。

因此,我們在看待學生的作品或者闡述作品的時候,需要從3個維度觀察,一個是作品本身,一個是作品背後,一個是學生作為藝術家的體驗。這3個維度不僅僅用來考查學生的作品,而且可以是未來學校的方向。

朱永新:我注意到,高科技高中只保留了30%的結構化課程,例如數學、語文等基礎課程,其他都是項目學習。對於未來課程,我認為最重要的是生命課程,要把關於生命的知識和能力教給學生,把人的生命分為生命的長度、生命的寬度和生命的高度。生命的長度,就是幫助學生懂得安全與健康的知識和能力,讓他們活得更長;生命的寬度,就是告訴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要和諧相處,通過養成與交往幫助他成為一個受歡迎的人、受尊敬的人;此外,人應該有精神生活,所以要讓學生有價值、有信仰。

我們設計了真善美三個板塊的課程。「真」的課程包括「大科學」課程、「大人文」課程。所謂的「大科學」課程,是用大科學概念為框架整合傳統的物理、化學、生物這樣的課程設置,從小學到高中一以貫之,幫助學生形成科學思維、科學方法和科學精神。這樣的課程不僅針對理科學生,而且面向所有學生。未來教育不應該有文、理分科,所謂「大人文」課程,是把哲學、地理、歷史、語文整合成一門課程。也是面向所有人的人文課。按照我們的想法,這種結構化的課程大概在30%—40%,最多不超過50%。也就是說,未來的教育至少要給學生留出50%以上的自主空間進行項目學習。項目學習的優勢就是在學習中掌握知識,利用已學知識來推進學習和研究,其實是自己建構知識的過程,就是在做中學。

「善」的課程,主要體現在社會教育上。學生是一個社會人,應該有社會責任感,還要有推動社會進步的能力。

「美」的課程,主要體現在藝術課程上。現在的藝術教育,主要包括美術和音樂兩門課程。未來的藝術課程也用「大藝術」的概念來呈現。我們把電影、戲劇、設計、創意都整合到藝術課程裡,重點培養學生的藝術精神、藝術思維、藝術創造方法、藝術鑑賞能力等。藝術課程不是為藝術特長生準備的,而是為所有人準備的,目的是培養人的靈性。

其實,高科技高中的項目學習已經打破了傳統的自然科學學習,是把科學和人文整合起來的課程。

拉裡·羅森斯託克:高科技高中傳統科目學習佔了30%左右,這個比例完全是由老師選擇的。因為是公立學校,我們需要接受州政府的檢查,需要州政府的資金支持,所以就必須保有這樣的一些學科。

哲學家蘇格拉底提出,一個新的事實,要不斷地去變化、去調整,提出一個解決方案。我們就是以這樣的方式,將課堂還給學生,和學生一起討論這種情況怎麼做,那種情況怎麼做。教師不是教給他們怎樣做,而是教會他們怎樣思考。

對於杜威這樣的教育家也面臨這樣的困境,他當時為了學校的發展,曾經討論過學校設計藍圖。作為一所私立高中,芝加哥大學附屬中學的網站上仍然有杜威關於學校的藍圖,但是從這所學校的運營狀況來看,它和當初設想的完全不一樣了。

而現在的問題是,如果創辦一所全新的學校,我們到底要怎麼做才不會違背最初的設想?如果我們今天的學校沒能實現當初的那些創意,並不是當年的設計有問題,我們要去思考的是,作為今天的教育家,實施什麼樣的措施、怎樣操作才能確保隨著時間的流逝不會被拋棄?怎樣才能創建一個可持續的創新學校?

「大多數創新學校都很容易回歸平庸,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朱永新:在您的學校,教師是全程參與教學呢,還是學生有問題時再指導?未來在您的學校體系中,學生、教師可以流動嗎?

按照我對未來學校的理解,整個年級的學生,不分年齡段,這樣學習的效果會更好些。

拉裡·羅森斯託克:我們現在基本上是按照小學、初中、高中這3個部分去教學的。但是,以年齡為標準來區別的做法應不應當繼續下去?這是個非常激進的問題。之前,我們的確在學校討論過5歲學生和16歲學生在同一個教室學習的情況。這種情況雖然發生過,但從根本上來看,這兩個階段的學習者水平差別很大,最終結果也不是特別理想。所以,在我們現在這個體系中,13所學校基本上按照小學、初中、高中這樣分類,每一個學部距離另外一個學部步行距離25分鐘。有時候,高年級學生到低年級學生當中去體驗、去探索,這是有意義的。但是,低年級學生流動到高年級的話,並沒有那麼多益處。

朱永新:在您的學校,教師的收入比公立學校教師低,學歷卻比公立學校教師高,這是怎麼做到的?是學校成功之後才能找到高質量的教師,還是一開始就這樣呢?

拉裡·羅森斯託克:我們用人和僱人是非常嚴格的,其實每年很多教師申請我們的工作崗位,整個招聘流程非常嚴格。舉個例子,在第一個環節,面試官在幾千人的網上申請當中挑選8—9個候選人到學校來進行面試。他們會在學校體驗一天。我們也會觀察他們是否符合我們學校的特質。我們會要求他們寫出對學生的相關陳述。

第二個環節是候選人與學生見面。第一輪,先讓候選人坐在椅子上,學生輪流在30秒內與兩位候選人交談。第二輪,候選人流動,和學生進行快速交談。第一輪之後,學生對候選人進行評分。第二輪之後,候選人對學生打分。第三個環節,候選人試講2—3節課,面試官對他的試講進行評估。

在每學年結束的時候,我們也會對所有的教師進行打分和評估。我們與所有的教師都籤一年的合同,在一年結束的時候,我們用這樣的方式決定教師的去留。

對於所有要創辦創新學校的人而言,關鍵的一點是師資本身的力量,這決定了學校的成敗。在我們學校,教師擁有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很多的教學自由,這對於教師來講是非常理想的工作環境。

朱永新:在美國,科學、技術、工程和數學課程(STEM)發展成了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課程(STEAM),越來越多地把寫作、藝術放進去了。我認為這是個課程形態的發展趨勢。

拉裡·羅森斯託克:對我來說,科學、技術、工程、藝術和數學課程(STEAM)更多的是面向現實世界的科學和數學學科。藝術像被玻璃一樣隔離起來,在學科之間不能互相滲透。

其實數學裡有藝術,寫作裡有藝術,科學裡也有藝術。我們需要把它們融合起來,一起展現。他們都基於實踐教學。核心的問題是你要知道你在做什麼。所以,學生可能在上午遇到一位特別好的老師,中午又遇到一個讓你想退學的老師,下午遇到的又是另外的老師。我們的學校有各種各樣的教學形式,這就是教學應該有的樣子。所以,那種以一所學校的教學質量統計數字是否出眾來決定學校是否成功的觀點是錯的。一所學校的好與不好,取決於學校的教學質量、框架結構以及文化。

創建學校的最大挑戰是,讓所有人從頭至尾認為這是一所完美的學校。但是,我們要理解和接受教師的差異性,總會有不平衡的情況發生,但學校怎麼處理至關重要。

朱永新:項目學習的成功,與美國文化有沒有關係?或者說它是不是全球教育的方向?或是它更適合美國的教育?在未來,教育還有什麼變革的可能,將往什麼方向去開發?

拉裡·羅森斯託克:項目學習在美國運用成功,但是否可以在全球複製?在美國的成功是否跟美國文化有關?基於我個人多年的教育經驗,一個比較嚴重的問題是回歸平庸。比如1922年創建的某兩所小學,現在和建立時候的初衷就相去甚遠。大多數創新學校都容易回歸平庸,這是一個真正的挑戰。

我們初創時,也有兩三年在走下坡路。然後我們專注去修正,我可以很誠實地講,現在我們處於19年來的巔峰,當然這不代表我們未來不會走下坡路。所以,一個利於溝通的組織結構很重要。試著讓老師們互相多溝通、多了解,工作之間的交互性很重要。因為背景、年齡等,人很容易被隔離開。我們應該通過制度打破這種隔閡,建立有效的溝通,讓大家有效地交互工作。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創辦學校是一份很深厚的社會承諾,是為了那些信任你,並把認為比自己更重要的孩子交付給你的人。這裡有龐雜的各種理論、事務、效益等多種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這份社會責任。

《中國教育報》2019年03月22日第5版 

相關焦點

  • 未來教育的暢想與問題
    未來教育的暢想與問題 作者:中國教育財政 發布時間:
  • 未來教育的預見與暢想
    《走向學習中心——未來學校構想》一部具有前瞻性的教育著作,一部關於未來教育的暢想。 朱永新教授在本書中,分享了他的觀察、理解和期盼。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禮記》。日新之謂盛德。——《易傳》。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於至善。——《大學》。惟進取也故日新。——梁啓超。德貴日新。——康有為。常新,自新,全新。——陶行知。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
  • 現在的漫長學習與未來的教育暢想
    那麼,在這篇文章,我就幻想一下,未來的學習場景。晶片未來的人類,在出生後,等到身體器官發育到較成熟的時刻,就植入一顆晶片。這顆晶片的材質與人腦極度貼合,壽命能貫穿人的一生,同時它擁有全新的能源系統,不需要充電。
  • 5G背景下的未來教育暢想
    全國範圍線上教育的階段性實施,既是一個挑戰,但也可看作是一個教育模式探究的大試驗。恰逢5G時代面向我們走來,我們不禁要想:當5G技術大規模進入我們的生活之後,未來的教育會出現怎樣的變化?一、5G的特點1、網絡提速,降低時延。可以及時掌握學生的動態。
  • 對話朱永新:暢想未來學校
    □ 本報記者 黃東日未來教育將會怎麼變?未來學校會是什麼模樣?未來人才培養該如何著眼於激烈的競爭社會?未來如何為每個孩子定製「個性化」的成長與學習方案?帶著這些問題,近日記者通過電話連線訪談了《未來學校:重新定義教育》一書的作者、全國政協常委兼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著名教育學者、新教育實驗發起人朱永新教授,與他共同暢想未來學校。
  • ...喜看變化 暢想中國夢——中國礦業大學深入開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行走基層 喜看變化 暢想中國夢——中國礦業大學深入開展寒假社會實踐活動 2013-03-04 來源:中國礦業大學   中國礦業大學高度重視大學生寒假社會實踐活動,號召廣大學生充分利用寒假時間深入基層宣講政策
  • ...七彩社區未來教育場景研討會暨「未來公民」中英文演講大賽啟動...
    《七彩未來教育的實踐分享和對未來的暢享》齊釗斌他介紹,「未來教育」場景落地「三個必須有」,分別是配套空間、配套運營、配套機制。它是價值溫暖的,是發現和培育並重的,是孩子充分實踐探究的,是行政班與走班共存的,是傳統與智能交融的,是師生共學共長的,是有界深學與無界泛學融合的,家庭教育更加突現的。正如心學大師王陽明知行合一之思想,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幅教育的藍圖,只有把心中想的美好教育一點點做出來,不斷修正完善,才能接近美好教育。「傳承過往,向未來而學」,教育是讓孩子不斷見自己,見眾生,見天地的歷程。
  • 「科普甘肅·暢想未來」2020年瑪曲學子調研學活動在蘭州啟動
    本報蘭州訊(記者 牛新建)8月10日,由甘肅省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甘肅省社區科普研究會主辦的主題為「科普甘肅·暢想未來」的2020年瑪曲縣學生研學活動啟動儀式在蘭州極地海洋世界舉辦。2019年甘肅省社區科普研究會聯合甘肅省少數民族科普工作隊針對少數民族地區學生組織開展了第一屆「科普甘肅·暢想未來」研學活動,今年又組織開展第二屆研學活動。
  • 暢想科技 智繪未來——2020年全區鄉村學校少年宮科技體驗日活動在...
    暢想科技 智繪未來——2020年全區鄉村學校少年宮科技體驗日活動在廣西科技館舉辦 2020-11-02 15:5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回顧過去、暢想未來!青島老街展啟動
    市南區委副書記、區長高健,市南區政協主席任寶光,青島市商務局副局長王孝芝,金茂商業財務總監陳贇,市南區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教育工委書記付榮雲出席活動並共同為青島老街展啟幕。此次活動深度復原上世八九十年代青島西部街區經典建築與生活場景,帶市民和遊客穿越時光、重回那年,找回曾經的美好記憶。
  • 「紅領巾」暢想2035@未來的自己——科技騰飛
    「紅領巾」暢想2035@未來的自己——科技騰飛 2021-01-13 14:03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我心目中未來的佛山」中小學主題實踐活動響應熱烈
    「我心目中未來的佛山是一個能兼容本地與外地文化、包容本地人與外地人共同和諧生活的大城市。」作為新佛山人,佛山四中高二學生伍紫君暢想中的未來佛山,是能讓背井離鄉至此謀生的人們安居樂業的城市。  經過五年的城市升級,佛山城市面貌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變化引起了市民的關注,也期待更深度的參與。
  • 暢想人類未來極限 「莫比烏斯」論壇正在進行
    第二屆世界頂尖科學家論壇最重磅的活動——「莫比烏斯」論壇(全球科學家未來論壇),於今天上午9時正式開啟。與會的全體頂尖科學家巔峰對話、未來暢想、聯合倡議,70 位 WLA頂尖科學家精煉闡述,近 200 位全球科學家的思想火花激情碰撞,縱論科學發展與人類命運的緊密關係,探討科技的巔峰與未來的極限。
  • 崇尚科學暢想未來 潮海萬科小學舉辦首屆科技文化節
    11月19日上午,即墨區潮海萬科小學舉行了以「崇尚科學 暢想未來」為主題的首屆科技文化節,活動旨在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提高學生的科技素養,激發他們了解科學據介紹,長期以來,萬科小學把加強科技教育、提高學生科學素養作為學校教育的重要內容來抓,本次科技節正是科學教育方面的創新突破。
  • 暢想心中的自貿港!海口50組親子家庭走進鳳翔溼地公園
    海口網8月31日消息(記者劉傑)8月30日,2020年海口市「領巾飛揚 歡樂一夏」暑期公益夏令營之「心中的自貿港」未來暢想體驗營第二期活動在海口鳳翔溼地公園生態科普館舉行。本次活動邀請了我市50組優秀少先隊員親子家庭參與,教育引領椰城少先隊員時刻準備著為建設海南自貿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接力奮鬥。
  • 科技節暢想未來 小發明放飛夢想
    據了解,本屆校園科技節以「暢想未來,放飛夢想」為主題,包括科普活動、作品展評和現場競賽三個板塊。目前,全校開展了讀一本科普書籍、辦一次科學故事會和聽一場科譜講座的「三個一」科普活動,科學氛圍濃厚。
  • 暑期社會實踐安排方案參考|興趣教育
    源於攝圖網在國內當下教育體制下社會實踐作為美國和西方大多數國家都很重視的教育部分,其實是很有道理的,人與群體與社會,都是密不可分的關係。對社會各方面有清楚的認識,才能輕鬆,遊走在這個世界,成長、獲取、享受在這個世界帶來的林林總總。
  • 中國教育明德論壇聚焦教育改革 共話未來教育
    現場嘉賓及線上觀看的業界同仁深入探討了後疫情時代的教育重塑、面向未來的科學教育等問題,攜手共繪未來教育的新藍圖。在基礎教育領域,他認為在當前形勢下有三方面改革特別重要:一是樹立科學的教育理念,這是深化改革的思想基礎;二是要按照《深化新時代教育評價改革總體方案》的要求,逐步轉變以考試成績為單一標準的招生模式;三是下力氣抓好師資隊伍建設,增強教師適應新形勢下教育改革新要求的能力和水平。  世紀明德董事長兼總裁陳自富也就未來教育提出了自己的觀點和暢想:「這是中國教育面臨挑戰的時代,也是一個黃金時代。
  • 天鵝湖暢想
    都會讓你激情澎湃靜靜地化為雪中一尊雕像忘記凡塵,忘了自己願隨雪兒融化成託你起飛的海水心甘情願,無怨無悔呀 不不不寒風飄雪中暢想著那一幅幅靜謐地交頸融心遼闊蔚藍裡暢想著那一幅幅緊隨地比翼雙飛 ...2017年6月詩歌《行遊天下願和你攜手詩情畫意》《那條花圍巾》分別榮獲第二屆「丹江杯」全國紙媒文學邀請大賽一等獎、二等獎,並被收錄《木棉花的春天》詩集;2017年11月,在國際詩酒文化大會「詩意濃香」全球有獎徵集大賽中,作品榮獲現代詩項目入圍獎;2018年攝影作品《沂河格桑花》獲得全國第七屆當代攝影大賽優秀獎;2018年作品《新時代拓展年鑑社會服務功能芻議》榮獲「年度(全國)經濟建設與科學發展理論實踐成果
  • 天心區:長沙青年用「時間膠囊」暢想未來, 把中國夢融進新時代
    2017年12月25日下午,「2050·青年說」長沙市青年學子暢想未來「時間膠囊」活動啟動儀式在天心區雅禮天心中學舉行。   活動中,雅禮天心中學校長龔玉剛以《相約未來,相約青春美麗中國夢》為題作了熱情洋溢的致辭,號召青年學子「將夢想打包寄語未來,既是為了接續湖湘青年的使命,更是為了興我青年學子創造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致辭後,郭潤葵副部長,朱治東處長,朱遠紅副書記,肖雄偉部長來到主席臺電子屏幕前親手按下掌印,打開了時光遂道,開啟了「時間膠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