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點視線
日本如何監測義務教育質量
■李協京
前不久,日本公布了今年的全國學力測試結果。相較於2007年第一次測試舉行時的爭論不斷,今年的全國學力測試似乎已經走入了常態。今年,99%的小學和96%的中學參加了考試。這一考試已被日本文部科學省制度化,成為監測義務教育質量的重要手段。
學力測試考什麼
日本在上世紀60年代前期曾進行過針對不同年級的全國學力統考,由於導致地區之間的排名競爭而引起教育界及社會的強烈反對,在1964年統考結束後便停止了這一考試,其後只通過抽樣調查監測義務教育質量。進入新世紀以後,隨著社會環境和教育狀況的改變,出於全面掌握學校教育現狀、改善學生學力和學習願望下降的傾向、建立義務教育質量保障機制等新形勢的需要,日本從2007年起恢復了全國學力統一測試。
這一考試針對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級的全體學生,考查其語文和算術(初中為數學)的基礎知識(A卷)和活用能力(B卷),同時進行針對學生和學校的問卷調查,內容包括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習慣、學校的基本情況和教學措施等。
日本全國學力測試在很大程度上參考了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舉辦的國際學生評價項目(PISA),因而被稱為PISA型考試。國際學生評價項目側重於考查學生實際生活中的知識應用能力而非課堂學習的知識掌握情況,因此日本的全國學力考試也特別增加了「活用」部分,即B卷的測試,以促進地方教育委員會和學校更加重視培養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引導教學內容和方式的變革。
這種重視應用能力的思想體現在試題上,往往設定實際生活中的場景,給出某些間接條件,學生需要經過一番思考、推理或較為複雜的換算過程,才能得到答案。試題中,要求進行觀點提煉的記述題較多,不像以往的考試以判斷和選擇題為主。雖然試題的難度不算大,卻需要學生具有較強的綜合能力。2008年,小學算術B卷中的一道題要求學生記述得出答案的理由和思考過程。由此可見,學力測試不是單純考查學生的計算或解題能力,同時還考查思維能力、概括提煉和文字表述能力,要求各種能力的綜合。
慎重公布考試結果
日本全國學力考試由國立教育政策研究所負責出題並對考試結果進行分析,而考試的實施則由文部科學省出資,通過招標的方式委託民間企業負責。2008年,貝樂思公司和內田洋行兩家企業中標,它們分別負責小學六年級和初中三年級學力考試的實施,包括發放和回收試卷及調查問卷、卷面評分和成績統計、反饋考試結果和向教育委員會及學校返還試卷等。
為避免排名壓力和考試競爭,日本文部科學省在考試結果的公布上比較慎重,規定公布的內容限於全國的總體成績,包括各科A卷和B卷的平均正確答題數、平均正確回答率等;國立、公立和私立學校各自的總體成績;各都道府縣公立學校的總體成績;不同規模的行政區域,如按大型城市、中等城市、其他城市、村鎮、偏僻地區等劃分的不同區域總體成績。此外,還公布學生和學校的問卷調查結果。各地成績只公布到都道府縣一級,市町村一級和學校的成績不予公布。同時,各地和學校會得到自己的考試結果,最終通過學校將學生的個人試卷返還給本人。為了保護學生的個人信息不被洩漏,學生在考卷上只寫號碼而不寫姓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