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一張圖片刷爆朋友圈,驚呆了眾人。為了勸孩子去上學,一位媽媽居然向孩子下跪一個小時。更奇葩的是,孩子非但無動於衷,居然還拍照發朋友圈,配文:「開心每一天」。
對於這樣的情況,作為父母要好好反思,孩子為什麼會做出如此令人驚訝的舉動?這位媽媽已經不是正常的愛孩子了,或許,她應該好好反省:當初是做錯了什麼,為何今日要下跪?
這樣的孩子,我是真的迫不及待想給他一巴掌。父母最大的悲哀,就是養育出了一個不懂得感恩的孩子。
孩子成這樣,與父母是逃脫不了干係的。中國式的父母只會一味地付出、溺愛,這種溺愛甚至可能會毀了孩子。
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溺愛雖然是一種偉大的情感,卻會使子女再到毀滅。」為人父,為人母的你,是否在溺愛自己的孩子呢?
當今做父母的大都知道溺愛孩子不好,但卻分不清什麼是溺愛,更不了解自己家裡有沒有溺愛。那麼,什麼是溺愛?
我們先來看看「溺」這個字,是「淹沒」的意思。人被水淹沒了叫「溺斃」,如果父母的愛泛濫成災,自然也就會「淹沒」孩子,這就是溺愛,是一種不理智,甚至摧殘兒童身心健康的愛。
著名早教家馮德全在1000個嬰兒、幼兒和小學生的家庭做了兒童性格的調查。其中也調查了溺愛孩子的種種表現,把它總結出幾種普遍存在的溺愛形式。
父母可以自己「照照鏡子」,「對號入座」,看看我們家孩子已經被愛淹到哪裡了?
1.特殊待遇
孩子在家裡的地位高高在上,處處被特殊照顧,吃獨食,好的事物獨自享用。爺爺奶奶可以不過生日,孩子過生日得買大蛋糕『送禮物;還有,孩子經常買新衣,穿新鞋,買新玩具......好吃好喝的都是獨自一人享用。
這樣培養,就會讓孩子感到自己是特殊的人,習慣於高人一等,於是父母慢慢把孩子培養成仔細,沒有同情心,不懂得關心的人。
正確的方式是,視孩子為家庭普通的一員,家裡的一切都是大家享用的,即使只有一個蘋果,最好也大家分著吃。如果是考慮要照顧孩子身體的特殊情況,讓孩子多吃,就要說明理由。
每個人的生日,節日都應得到全家的祝賀。每個人的困難,大家都來關心。有時更要照顧老人、病人、鼓勵孩子「克己利他」』,「愛人為樂」。
當孩子請客或送禮物給人時,大人最好謝謝他,並且收下,能吃的就吃掉。這樣孩子才懂得關心他人,才會有公平意識。
2.過分注意
一家人的視線一直圍繞著孩子轉。過年過節的時候,親戚朋友來了家裡,一群大人圍成一圈,孩子在中間表演節目,掌聲不斷。這樣孩子在眾星捧月中成長,就會認為自己就是中心。
孩子會逐漸變得越來越嬌氣,驕傲自滿,缺少禮貌。常常以引起別人的注意為樂,甚至客人來了鬧得沒法談話。
前蘇聯教育家蘇霍姆林斯有句名言,他說不要讓孩子覺得,是他給家庭帶來了歡樂;而是要是孩子感到,因為有了父母,給他帶來了幸福,他是個負債的人。'』
照這句話做就不應該過分注意孩子,有時只可適度地關照他,注意他。客人來了跟孩子打招呼,對孩子有禮貌,表示尊重是不虛的,但不宜過分熱情,也不要把孩子當中心話題。
要經常把孩子丟開談大人自己的事。對於「人來瘋」的孩子,在客人來之前家長要經過他:客人來了不要衝,必須要有禮貌,尤其不能妨礙大人談話,專心做自己的事情。
3.輕易滿足
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這樣的現象很普遍。有的家長還給孩子很多零花錢,孩子的欲望就更輕易滿足了。
這樣孩子容易養成不珍惜物品、講究物質享受、浪費金錢和不體貼他人的壞性格,並且缺乏忍耐和吃苦精神。孩子有物質要求應當怎樣對待呢?不該滿足的就決不給予滿足,應當滿足的一般也不馬上滿足,要讓孩子有所等待和忍耐。
爸爸媽媽平時可以這樣說:「等媽媽發了工資我們再去買,好嗎?」「等你某某方面有進步,得了3朵小紅花,爸爸會獎勵你的。』』
鼓勵孩子去爭取,因為人生是不會一帆風順的。需要等待、忍耐、克服困難和努力爭取才能得到的事太多了,這種性格品質也是早期生活養成的。
5歲後給孩子適當的零花錢是好事,但是要記帳,鼓勵他該用的地方就要大方地用,不該花的地方就要節約,有獨立精神。既不亂花錢,也不要養成吝嗇和「守財奴」的性格。
4.生活懶散
縱容孩子飲食起居、玩耍學習沒有規律,從不整理收拾自己的東西,做事要有始有終。很多孩子有拖延症,難道孩子的拖延症不是父母縱容的嗎?生活懶散的孩子長大了,註定長大了也只會平平無奇。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有意識的去培養孩子養成良好的作息習慣,規定好睡覺起床的時間。平日裡要教孩子學會整理東西,慢慢的讓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孩子要是一直被溺愛下去,不僅未來成才很難,甚至孩子需要脫離家庭獨立生存的能力都完全喪失。孩子的身上有缺點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作為孩子人生領路人的父母有缺點不肯改正才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