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建構與實踐高校立體式環境教育體系
隨著全球環境問題的日益加劇與人類環境意識的不斷覺醒,環境教育越來越受到各國政府、社會與教育界的重視。基於高等教育在國民教育體系中的重要地位,高校成為提升大眾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意識、傳播綠色思想和綠色文化的搖籃。因此,提高在校大學生的整體環境素質,促進高校環境教育的建設與發展,是中國可持續發展能力建設的一個重要內容。
衡陽師範學院自2003年起,以有關環境教育的項目和平臺為依託,以教育教學改革為契機,以「綠色大學」建設目標為牽引,積極開展高校立體式環境教育體系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探索。
高校立體式環境教育思想體系
【以專業教育為基礎、以通識教育為主體、以養成教育為目標,確立好環境教育思想體系。】
在理念上,綠色大學要在學校的建設和各項具體工作中,全面體現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和環境保護的原則;在功能上,綠色大學致力於開展綠色教育、綠色科研和綠色服務,其中開展綠色教育是綠色大學建設的核心;在內容上,綠色大學建設包括綠色管理體系建設、綠色教學體系建設、綠色校園文化建設和綠色校園建設。綠色大學建設的最終目標是有效培養具有環境友好行為能力的高素質公民。同時在「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城市」等倡導環境友好、資源節約等相關社會行動中,發揮其綠色示範作用和輻射效應。
2003年,學校獲得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課題「中小學環境教育創新與高師課程改革研究」。近十年來,以一系列省級以上環境教育類項目和平臺為依託,一方面,長期致力於基於兼顧中學環境教育師資培養的地理科學專業特色建設與教學改革,另一方面,廣泛開展基於校級素質教育的通識性環境教育優化模式研究和集課程教學、研究性學習、課外科技文化創新、社會活動、專題網絡宣傳、校園文化薰陶為一體的立體式環境教育實踐。學校從2005年起倡導「綠色大學」建設,2008年起全面啟動「綠色大學」建設,從「綠色意識、綠色課程、綠色科技、綠色校園、綠色行為」五個方面分步開展,全面實施通識性環境教育,以培養「懂環境、愛環境、護環境的高素質現代型人才」。
學校在教育和教學的整個系統中貫穿可持續發展的教育理念,建立了一套規範、持續改進的管理體系,在從學校領導到行政管理、教務教學管理、思想道德教育、後勤管理等不同崗位的每一個人,都將可持續發展觀點和環境保護意識轉化為各自的職業行為,並率先垂範、以身作則;同時各個管理部門圍繞綠色人才培養目標,科學地制定有效的工作計劃、管理規範和激勵機制。例如學校設立了專門的綠色大學建設管理機構,並建立綠色決策、組織協調與監督管理等有效機制;人事部門在教師隊伍建設規劃中有環境教育師資的明確比例及其培訓計劃;教學管理部門組織制定環境教育的課程體系及其評價機制;學生管理部門制定學生環境道德的行為規範和獎懲機制;團委、宣傳部門有學校綠色文化建設的工作部署;後勤管理部門做好校園建設的綠色管理規劃,不只是對校園的綠化和美化,更重要的建立完善的汙染防治、節能降耗和生態保護等規劃指標與管理條例等等。
校園綠色環境包括校園綠色文化氛圍和校園綠色景觀。一個清潔優美、布局合理、環境宜人並與校園文化融為一體的綠色校園環境,可以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對置身於其中的大學生起到意識引導和行為約束的作用,是大學生綠色教育的重要途徑。學校積極發揮綠色校園文化的薰陶和育人作用,一方面大力打造校園綠色景觀。為了讓校園四季有花卉和美景,規劃建設了「知春園」、「曉夏園」、「晴秋園」、「融冬園」等充滿綠色和詩意的主題園區。同時,校園設施做到儘可能採用環保節能設備,合理回收與處理廢棄物品,建設了汙水處理站;校園路面乾淨、教室整潔,宿舍、食堂符合衛生標準、有垃圾分類措施,校園綠化美化程度高,讓大學生置身於綠色校園、綠色社區、綠色寢室、綠色教學樓等「綠色」的空間裡,感受「綠色」的生活、學習方式帶來的「綠色」之美,激發學生熱愛美好環境、建設美好環境、保護環境的強烈意識與內心願望。另一方面,積極開展綠色校園文化主題活動,定期舉行環境講座、專家論壇,通過校園廣播、校報、校園網等校園傳媒工具定期開展綠色文化相關宣傳教育,利用標語、警示牌以及環保活動圖片展等,不斷宣傳推廣綠色校園文化理念,營造一種綠色文化氛圍,讓可持續發展理念潛移默化地傳輸到學生學習、生活的各個方面,使其在不知不覺中將綠色文化內化成為一種思維方式和行為模式。學校被評為湖南省「節能減排」和「兩型」校園建設示範單位。
高校立體式環境教育課程體系
【以必修課為核心、以選修課為延伸、以專題講座為補充,建設好環境教育課程體系。】
大學生的綠色意識培養和綠色行為養成,有賴於學校為學生提供較完整的生態與環境知識教育,因此綠色課程體系的設置是大學生綠色意識與行為的重要保障。大學綠色課程體系包括顯性課程和隱性課程兩個部分。顯性課程是指單獨開設的主幹課程、輔助課程,隱性課程是指滲透環境教育知識的相關課程。根據我國綠色大學建設的理論探索與實踐經驗,在顯性課程體系中,除了相關專業的專業課程之外,學校充分調動各相關專業的教學資源,增設環境教育校選課,包括有關環境保護的必修課和選修課,逐步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模塊。例如在全校開設「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的公共必修課程,並開設「環境法與環境管理」、「環境經濟學」、「環境倫理學」、「自然資源學」、「人類生態學」、「人居環境學」、「環境美學」和「環境教育方法」等全校性選修課程。同時激勵相關專業教師,在全校範圍內定期為學生舉辦與環境科學及可持續發展有關的專題報告。此外在隱性課程中,無論在全校性的思想政治理論課還是各個院(系)的專業教育中,都通過改革、調整、充實相關課程教學內容,滲透可持續發展與環保教育。制定全面的綠色教育計劃,如在原有的教學計劃基礎上,增設環境教育校選課,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環境教育課程模塊;與環境教育密切相關的「地理科學專業」,2012年被確認為國家教育部門「十二五」專業綜合改革試點專業;積極開展「綠色」科研活動,推動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的研究項目的立項和研究,促進綠色科研成果的轉化,並加強國際國內的環境科學研究和環境教育研究合作;積極倡導參與社會環境教育活動,包括針對企事業單位、社區、學校等開展環境保護和環境教育的諮詢,為政府管理部門決策提供服務等。通過不斷完善的綠色課程體系及不斷充實和更新的環境類教學資源,引導所有教師都擁有實施環境教育的自覺意識和知識儲備,保證全體學生都能受到良好的可持續發展與環保意識的教育,從而使生態環境知識成為學生基礎知識結構的重要組成部分,並達到培養大學生綜合環境素質的基本要求。
利用環境教育教學案例,面向全院教師開展開放性教學專題講座,提升了教師的開放性教學理念;利用環境教育教學案例,在全省初中地理骨幹教師培訓班開展開放性教學與探究性學習專題講座,推廣了實踐成果;協同環境教育推廣基地、衡南縣三中聯合完成通識教育校本教材《江口鳥洲》,獲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教學成果一等獎;指導環境教育推廣基地、衡陽市八中聯合完成全國基礎教育建設規劃項目「綠色文化與和諧校園」,促進其獲得全國特色學校表彰和湖南省優秀實習基地。綠色環境教育理念逐漸從校內延伸到校外。
高校立體式環境教育實踐活動體系
【以項目為驅動、以社團為平臺、以基地為依託,落實好環境教育實踐活動體系。】
為了有效促進大學生的綠色知識內化為綠色意識和綠色行為,需要調動所有教師以及教學、科研和團學組織等各個管理部門的教育資源,積極推動各類大學生環境實踐活動,保障綠色人才培養的實踐強化作用。首先,教師在專業平臺上為學生科學設置實踐教學環節,提供有關可持續發展和環境保護內容的研究性學習與活動性教學選題與實踐機會,而教師自身的科研教研能力及其項目是其重要前提;其次,學校有關管理部門重視與環境有關研究課題的立項工作,例如科技處面向教師的科研立項、教務處對師生的教改和研究性學習立項、學生處與宣傳部對師生的大學生思想道德提升工程立項以及科技處與團委面向學生的課外科技創新立項等等,確保每年各類立項資助中綠色項目的適當比例,為學生開展與可持續發展和以環保為專題內容的科學研究活動創造條件;同時,各級學生會、團委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和社會的環境保護行動,舉辦相關主題的科技、文化、體育活動月或活動周,開展專題內容的科技作品、科技設計、環保主題徵文大獎賽活動,積極開展綠色宣傳教育活動,在實踐中進一步提高大學生自身的環境道德意識和人文素質。落戶學校的湖南省普通高校環境教育研究基地和湖南省人居環境學研究基地,在推進環境教育的各項工作中發揮了積極作用;大力支持學生的環保社團建設和活動,鼓勵學生參與學校和社會的環境保護行動,提高學生對環境科學的認識和參與環境保護的主動意識,建設一個包括集知識、意識、態度、行為和能力為一體的綜合性綠色人才培養目標、學校領導、教職員工和學生各個層次協調配合、全員參與的綜合性綠色組織管理機構、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統一的生態良性循環綠色校園,以及課堂內環境教育與課堂外環境教育社會活動相結合的綠色教育體系的綜合性環境教育體系。
積極開展綠色教學實踐活動、綠色科研實踐活動和綠色社團實踐活動。綠色教學實踐活動是指大學專業教學計劃以內與綠色主題相關的課內外實踐性教學活動,如課堂綠色學習實踐活動、課外與綠色主題相關的實習、見習活動環節以及相關畢業論文選題等;綠色科研實踐活動是指大學專業教學計劃以外與綠色主題相關的實踐性科研活動,如與綠色主題相關的個體性研究性學習活動、科技創新活動、社會調查活動以及參與教師科研項目活動等;綠色社團實踐活動是指大學生參與由學校學生會、共青團、學生社團以及班級所組織的綠色主題相關社會實踐活動。如學生會組織的環境文化周系列活動、共青團組織的「三下鄉」環境調查宣傳活動、環保協會組織的系列環保宣傳服務活動以及班級開展的資源問題辯論賽活動等。綠色實踐活動是深化大學生綠色知識、強化綠色意識、調動綠色行為的重要途徑,大學綠色實踐活動開展的數量和參與綠色實踐學生的比例,是衡量一所綠色大學實際綠色度的重要指標。學校綠色實踐活動2012年獲國家教育部門校園文化建設成果二等獎。
深化環境教育對接研究,推動環境教育課程體系建設。高等院校作為國家培養高級環境友好型人才的基地,肩負著將文明進步的自然觀、生活觀傳遞給社會,帶動全民形成良好的環境道德素質,為推進科學發展觀提供智力支持和精神動力的重要使命。學校在已有學科、專業平臺和前期教學科研成果基礎上,發揮環境教育基地優勢,進一步深化高校與中小學以及企事業單位的環境教育對接研究,將環境教育與高校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和文化傳承創新四大功能結合起來。例如,湖南省重點中學衡陽市八中是衡陽師範學院地理科學(師範類)專業實習基地,也是衡陽師範學院承擔的全國教育科學「十五」規劃重點項目「中小學環境教育創新與高師課程改革研究」成果的主要推廣單位,除了常規的人才培養合作交流之外,多年來,雙方在共同探討和交流綠色教育管理理念、開展環境教育研究性學習活動、制定創建「綠色學校」發展規劃和申請開展相關環境教育項目等方面,開展了深入廣泛的合作實踐,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近年來,衡陽師範學院與衡陽風順車橋有限公司以「高校環境教育與企業綠色創新對接研究」合作項目為依託,在聯合開展社會環境教育宣傳、幫助制定綠色企業戰略和管理計劃、開展企業綠色培訓、促進企業綠色文化建設、為企業環境質量管理和綠色企業創建提供諮詢等方面,做了許多有意義的探索。
針對目前環境類選修課程存在開課數量少、學分學時不夠等問題,今後將積極發展環境類課程體系建設,開設全校性環境類課程選修課和必修課體系,建設精品課程,並在針對本科生開設環境類課程的基礎上,面向成人教育和研究生教育開設環境類公共課程,形成不同層次的環境教育課程體系。將「環境保護與可持續發展」課程設置為全校性基礎必修課程;大力開設學校的環境類選修課程,增加環境選修課程門數,爭取佔學校總選修課數量的10%左右;通過提高全體教師的環境教育意識,強化各專業課程的滲透性環境教育,並從師資、教材、圖書資料等方面改善教學條件,從普及教育入手,轉變教學方式,強調形式多樣、新穎靈活,提倡教師引導,培養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和合作精神,注重課時合理安排,課堂氣氛活躍,課堂內容豐富,既通俗易懂,又不失一定的深度和廣度,努力提高課堂環境教育效果。(作者:劉沛林,衡陽師範學院校長、教授;田亞平,湖南省高校環境教育研究中心教授)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