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原標題:《應用轉型人才培養如何求新求變》。
井岡山大學黨委常委、副校長肖宜安認為,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目前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中最需要強化的兩個環節。為提升人才培養質量,近年來該校各專業在教學改革中不斷創新,並收穫成果。
2020年4月,為建構與學校發展目標相適應的本科教育體系,培養和造就高素質人才,井岡山大學(以下簡稱「井大」)啟動了新一輪本科人才培養方案(2020版)修訂工作。根據要求,「進一步明晰培養目標」是此次修訂中力求實現突破的一個方面,並明確了該校本科人才培養總目標是培養科學基礎、實踐能力、人文素養相互融合的應用型、複合型高級專門人才,培養「基層骨幹、地方中堅」。
如何定義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井大黨委常委、副校長肖宜安教授在與麥可思研究的對話中談到,具備專業實踐能力、解決複雜實際問題的能力、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自我發展能力,是高質量的應用型人才的特點。並且他認為,目前高校此類人才培養中,專業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的培養是最需要強化的兩個環節。
為了使學校應用型本科人才培養體系得到進一步完善,近年來井大重點圍繞優化專業結構與布局,強化專業建設特色;按照OBE教育理念、專業類教學質量和認證標準,全面修訂人才培養方案;完善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改革實踐教學方式方法和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根據國家、省一流課程建設要求,加強各類課程建設;加強對學生的課外學習指導,鼓勵教師指導學生參與科學研究,承擔創新創業訓練項目活動等五個方面開展了一系列工作。在此過程中,學校各學院、各專業也在人才培養和教學改革中不斷創新,收穫了教學成果。
接下來本文將分享三個比較有代表性的教學研究與改革案例,分別從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專業實踐教學體系構建、具體專業能力訓練三個層面,體現出該校在應用轉型背景下人才培養方面的探索與創新,希望能為其他地方高校應用型人才培養提供參考。
作為地方院校,井大將「振興革命老區,服務地方發展」作為學校的辦學宗旨。肖宜安教授表示,長期以來學校堅持通過各類政府規劃、政策文件、重要報告,了解國家與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戰略;通過對合作育人的行業企業調研,行業發布的白皮書,了解行業企業發展狀況及未來需求。同時學校還藉助對在校生學習滿意度的調查、對畢業生和用人單位的調查,以及對學校辦學實際狀況的分析等主要途徑,精準定位地方發展及用人單位人才需求,以求有的放矢地持續提升人才培養質量。
以學校環境類專業為例,該專業緊緊圍繞社會對環保人才的需求,對接教育部「新工科」和「雙萬計劃」建設,立足專業辦學現狀,利用區域資源優勢,深度融合「產、教、研、學」,以實踐教學改革為突破口,注重學生應用能力的培養。
經過多年探索與實踐,環境類專業已形成了以實踐能力培養為導向的特色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建立了基於能力本位的「平臺+模塊+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創建了以職業需求能力為導向的「3+3」課程群,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中心,注重「校企育人」,讓教師成為激發學生實踐應用的行業導師,教學評價中強調「過程與結果並重」和「反饋與持續改進並行」。
通過改革人才培養體系、變革實踐教學模式、夯實實踐教學資源、創新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立全程式實踐育人評價與質量保障機制等舉措,有效解決了地方高校環境類專業教學中專業定位不明確,人才培養與地方產業人才需求脫節,實踐教學體系不完善,實踐教學資源不足,以及學生為中心的教學理念營造不夠等問題。
井岡山大學環境類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
按照深化產教融合、強化協同育人要求,井大致力於專業實踐教學體系的不斷完善。例如在實踐課程設置方面,根據專業技能學習要求,該校增設了專業實訓課程;根據專業實踐能力要求,在計算機類、電子信息類、化學化工類、生命科學類、新聞類等多個專業開設了部分校企合作課程。在實踐教學支撐平臺建設方面,計算機類專業、電子信息類專業等部分專業與企業共建共享了部分教學實驗室和實訓室。在改革實踐教學方式方法方面,要求部分實踐課程與企業合作完成,由校企雙方提供師資,實行雙教師和雙導師制。在改革實踐教學評價體系方面,重視學習過程評價,重視合作單位評價,重視學生自我評價。
漢語言文學專業是井大優勢專業之一,入選2019年江西省一流(特色)專業建設名單,並獲得省財政專項支持。該專業依據學校「厚基礎、重素養、強能力」的人才培養理念和「學生中心、成果導向、持續改進」的OBE育人理念,歷經十年的建設實施,持續強化實踐教學模式改革,創造性地構建了「一軸二維三輪四徑五驅六能」的人才培養模式。其中,「立體式的實踐教學體系」的構建正是其教學研究與改革成果的重要創新點。
據學校介紹,這一體系共分為課堂實訓教學、學生創新創業訓練、專業實習實訓三個層次,由實訓課程、見習實習實訓、科研創新、社會實踐、學年論文和畢業論文構成(見圖2),以實踐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為著眼點和落腳點,注重對區域文化的研究和創新,強化學生的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培養。為保障實踐教學質量,該專業還建立了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體系(見圖3),以對教學成果加以固化,把專業素質和從業技能訓練、創新能力培養貫穿於大學學習的全過程。
漢語言文學專業立體化閉環式實踐教學體系
漢語言文學專業實踐教學質量保障運行體系示意圖
如果說強化實習實踐能夠有效提升學生動手能力,那麼,對於應用型人才培養而言,讓學生掌握的專業實踐能力與用人單位的崗位需求相匹配無疑更加重要。
在井大各學院(部)開展的教學改革與創新中,人文學院文科專業學生的創作能力訓練實踐就希望解決文科學生專業能力與就業市場上所需求的優秀創作能力不完全匹配,學生普遍缺乏創作訓練主動性和積極性,以及創作能力訓練的方式比較簡單等問題。
經過十餘年的探索,人文學院著力於提出一種系統的、全新的創作能力訓練模式。運用課內實訓、社團代訓、校地合訓、以賽促訓4種手段,藉助實驗室、社團機構、報紙雜誌、自媒體、文創企事業單位5塊平臺,培養學生文字寫作能力、音視頻製作能力。學院7個本科專業均可參與其中。
學生除了課堂上接受創作訓練之外,還可以通過校內社團組織的活動進行創作訓練,以及通過文聯、作協、報社、廣播電視臺等校外合作單位的校外訓練導師進行專門訓練。同時學院還以實踐類學分、第二課堂學分等方式激勵學生創作作品並參加各種比賽。可以說,這種融通專業技能,倡導聯合訓練的模式,培養了學生綜合創作能力,並且還結合學分制改革,如設置實踐類學分和第二課堂學分等,推動建立創作能力訓練常態化、長效化的機制。以競賽激勵創作的方法也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參與度與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