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的魔法永遠無法表現藝術的想像力!
25年前,迪士尼經典動畫片《獅子王》誕生,25年後,觀眾有幸在大銀幕前再一次領略百獸之王辛巴的風採,這一次,不是動畫,而是「 真獅」。
很多人都說,動畫版《獅子王》是十歲之前必須看的一部電影,它甚至影響了一代人的世界觀,短短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包含了對親情、愛情、友情的理解,也擁有著開創性的視覺奇觀和動作場景,它至今都是一部被稱為「迪士尼動畫巔峰」的電影。
而這次迪士尼改編升級版的《獅子王》,在畫面上,確實做到的美輪美奐。
「真人」動物的CG捕捉技術,實現了大量畫面的真實質感。尤其片中的獅子們,讓真實的獅群世界呈現了出來。
每一個細節都極致復刻了原版動畫,從開頭非洲大陸太陽升起,到腳印重疊的瞬間,再到小王子辛巴被舉起,連鳥群起飛的方向都和原版動畫一模一樣,無論色彩的搭配還是長鏡頭和剪輯的靈活運用,都在觀眾面前重現了記憶中《獅子王》的場景。
另一方面,這部電影的歌曲內容的表演,真的太豐富了。小獅子和大獅子們很多的片內歌曲,都能讓影迷獲得審美愉悅。
尤其是這些歌曲配上遼闊的非洲大草原,觀眾在大屏幕前,有置身動物世界的錯覺。
但這部利用最先進拍攝製作技術造就的《獅子王》,讓「真實的動物」出現在了銀幕上,我們在嘆為觀止的同時卻也不禁要問:這次嘗試真的理想嗎?
豆瓣開畫評分7.7,現在已經降到7.5,如果說中國市場因為情懷還算寬容的話,北美地區評分就不那麼客氣了。
爛番茄新鮮度只有58%,並還在下滑,IMDB上的評分僅有5.2,有29.6%的觀眾給出了一顆星的評分。
爛番茄給出的評價是:雖然視效成就的確值得他們驕傲,但是《獅子王》依舊是個湊數的重拍,缺乏原版作品的感情和精神內蘊。
成也蕭何 敗也蕭何
原本觀影時會被美輪美奐的畫面所傾倒,影片開頭幾幕也被驚豔到,但奇怪的是整體看下來後,讓人有種說不出的感覺。
一種古怪的感覺在滋生蔓延,講得通俗點,這種味道就是我們常說的「違和感」。
從技術上講,影片中的角色簡直跟真動物演的沒任何區別,毛髮、肌肉簡直完成地纖毫畢現,可以說迪士尼的動畫技術又實現了新的突破。
但成也技術,敗也技術。
逼真的動物形象和自然環境固然貢獻了新奇的效果,卻也極大限制了動畫原本豐富、誇張、層次感強的藝術表達能力。
這就導致觀眾無論如何盡力入戲,依然逃不開看動物世界的感覺。
而一旦失去了入戲的氛圍,如果不是原版情懷加持,許多場面都變得荒誕不經。
動畫版中的辛巴和丁滿相遇,可以一起唱著歡快的歌曲天真無邪的長成偉岸的成年雄獅,很符合自帶童話和神話色彩的動畫電影特點,不需要真實的生物規律和現實邏輯。
可一旦當你打破了這種動畫片的特點後,變成過於逼真如實物一般的效果後,那麼整個畫面就像極了非洲的國家動物園,繼續採用「動畫邏輯」便極其的不自然。
動畫版《獅子王》是傳統手繪2D動畫的一座巔峰,它是用擬人化的生動質感來塑造角色的動物之身……不必拘泥於真實,而可以天馬行空的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從而表現出精神內蘊。
仔細對比兩版《獅子王》的相同鏡頭就能發現,雖然真獅版可以復刻,但能夠「傳神」的往往還是遠景和靜態畫面,越是近景和動態場面,違和感就越強。
而且還不單單是違和感的事,所傳遞出來的感染力,打了很大的折扣,我們舉個例子:
動畫版裡的疣豬彭彭蠢萌且可愛,讓你都想一把抱過來,而「真獸版」裡的彭彭這副尊容,你還有這種可愛的衝動了嗎?
所以,寫實版的動物們就缺乏了讓觀眾產生代入感和產生共情的廣泛基礎。
影片上映前,就有影評人提出,看著真實的獅子和動物在你面前說話唱歌不詭異嗎?
當時這種疑問被一些影迷認為是多餘的,是雞蛋裡挑骨頭沒事兒找事兒。
很遺憾,在正式公映後,這部電影還真的給了大家這種詭異的感覺!
我想,不是吹毛求疵或者故意去抬槓,而是你影片的這種技術,本身就把觀眾帶到了一個三次元的世界裡,而不是動畫世界。
在三次元裡獅子會和疣豬成為朋友嗎,鬣狗可以和雄獅聯手統治領地?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
而這種錯位感和違和的不適感覺,成為了這部影片的負面來源。
想像力而不是技術才是藝術的本質
尖端特效+虛擬實境營造出來的獅子王的毛髮、眼眸等細節當然動人,但想像力才應該是迪士尼作品的信仰,而不是追求形式更甚於本質。
原版經典的配色、各具特色角色豐富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以及迪士尼動畫的幽默喜劇歌舞風格,一旦換成真人版,卻突然瞬間就失去了靈魂。
而沒有了靈魂,《獅子王》其經典的精神主題也就深度缺失了!
電影是聲光藝術,而藝術表現形式要通過角色豐富的表情和肢體語言,及誇張激烈的矛盾衝突來體現。
我們一般的真人電影,演員在面對特寫鏡頭的時候,往往會給出專業級的豐富表情。
而一部影片當中,面部表情特寫,是重中之重。
雖然迪士尼的「真人」動態捕捉技術已經非常成熟,但「真人」動物們確實無法提供更為豐富的表情,因此,這部電影看著當年的動畫片呆板太多,沒有了感染力。
再舉個例子,在沒有了背景配樂的烘託後,辛巴和娜娜的愛情就特麼是兩頭獅子面部麻木的在那對視著喝完水然後撒歡兒跑跑,你感到任何一絲的美好了嗎?
對於畫面逼真美麗的極致追求的結果,就是技術邏輯遠大於創作邏輯。但無論技術上如何復刻,真獸版永遠比不上動畫版的絢爛多彩和天馬行空。
另一方面,雖然歌曲等動作表演非常豐富,但它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傷害了整部電影的故事節奏感。
這部迪士尼出品的電影,缺少了動畫版中更為豐富且緊張的矛盾衝突戲份,大量的橋段,都是用這種唱歌曲等行為填充的。
電影首要講的依舊是劇情內容本身,MV再出色,也只能作為點綴出現。
反觀《獅子王》,這些類似非洲大草原的歌曲MV,對整個的故事內容,有了喧賓奪主的問題。
影片更像是一部美輪美奐的MV紀錄片,但要說是紀錄片,又沒有真實世界的殘酷與衝突緊張。
獅子與鬣狗拼殺就是抱一起滾一滾,等了快倆小時的辛巴與刀疤最後的終極決戰就是放大版的兩隻貓在對撓,然後撓了沒幾秒一隻大貓掉下去讓一群狗吃了......
這與原版動畫別無二致的精神內核不夠符合。
這一問題,在北美的不少觀眾評價當中,也被提出。顯然,《獅子王》的原產地觀眾,對故事要求更加明確,但這部電影無法滿足影迷的審美要求。
沒有了想像力,沒有了精神內核,就成了一部技術精湛、精緻漂亮的「塑料仿製品」!
那麼就只剩下了情懷。
在這場大型非洲草原擼貓歌舞片《獅子王》中,親情、友情、愛情、成長、戰爭,還有生命的循環,全都被裝進一個技術的殼子裡,到最後真正打動觀眾的,還是情懷,正是因為情懷的存在,觀眾才有可能原諒那些明顯的真獸版帶來的尷尬與不適,甚至是影片節奏上的種種問題。
熟悉的旋律和故事,逼真度、還原度極高的場景,少獅的成長與愛情、正義與邪惡的對決、父與子的感情都可以是賺取情懷的利器。
真獸版《獅子王》只不過是一場集體大型懷舊現場。
但如果說今天的《獅子王》是技術的魔法,那麼25年前的「辛巴」才真正是電影的魔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