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

2020-12-17 中科院地質地球所

【前沿報導】Nature Geoscience:太古代TTG的成因——來自矽同位素的證據

太古代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tonalite–trondhjemite –granodiorite, 即TTG巖系)是大陸地殼的最主要組成部分,對其成因一直存在很大爭議。Nature Geoscience最近同時發表了兩篇文章,從矽同位素的角度對早期陸殼的形成機制進行了探討。其中一篇文章根據非洲Kaapvaal克拉通具代表性的35.1-26.9億年奧長花崗質和花崗質侵入體具有非常一致的、比現代陸殼巖石重0.1-0.2‰的矽同位素,認為它們的鎂鐵質源區受到富矽海水不同程度的矽化。奧長花崗質和花崗質巖石分別來源於SiO2含量52-57 wt%和≥60 wt%的矽化玄武巖的熔融。另外一篇文章顯示來自格陵蘭、加拿大、西伯利亞和斯堪地那維亞等地的40-28億年的TTG也具有類似於上述Kaapvaal克拉通奧長花崗質和花崗質侵入體的富重Si同位素特徵,作者認為這些TTG是由於俯衝的玄武質洋殼及少量燧石(富重Si同位素)的部分熔融而形成,並由此推斷板塊俯衝作用在40億前即已開始。   

一、早期陸殼形成於被海水不同程度矽化的玄武巖的重熔(André et al., 2019)

與太陽系內其它類地行星不同,地球具有厚的長英質大陸地殼,其主要形成於地球早期(Pringle et al., 2016)。太古宙的陸殼主要由富鈉的英雲閃長巖-奧長花崗巖-花崗閃長巖(tonalite–trondhjemite–granodiorite, 即TTG巖系)與富鉀的花崗巖-二長巖-正長巖(granite–monzonite–syenite, 即GMS巖系)組成,釐清這些花崗巖類巖石的形成機制對於理解陸殼在早期如何生長以及為何有別於其它行星至關重要。

現今地球中各主要的矽酸鹽儲庫具有近於一致的平均矽同位素組成。其中,玄武巖質熔體的矽同位素組成(δ30Si = -0.32 ± 0.12‰)與其幔源儲庫(-0.29 ± 0.08‰)沒有區別,但其分異後的熔體具有略重的矽同位素(δ30Si最高達-0.14‰左右),這是因為熔體與結晶相間存在低程度的矽同位素分餾(Δ30Sisolid-melt約為-0.125‰)(Savage, 2011)。這些巖石共同地限定了矽同位素的「火成巖趨勢線」(圖1),即描述了熔體的矽同位素組成同SiO2含量間的相關關係。

圖1 虛線標記的是由Afar和Iceland的巖石(黑方形)分異趨勢確定的線性「火成巖趨勢線」,其等式為δ30Si(‰) = 0.0056*SiO2(wt%) - 0.567。其中虛線周圍灰色的區域是其±0.05‰的不確定度。圖中可見,大多地球上的火成巖落在灰色區域中,各種符號代表了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類型的巖漿巖,只有過鋁質S型花崗巖(藍色圓點)例外,相同SiO2含量情況下這些過鋁質花崗巖具有比其它巖漿巖更低的δ30Si(André et al., 2019) 

前寒武紀的海水是富矽的,這些矽主要來自於發生高溫熱液蝕變的洋殼,富矽的海水導致大量的條帶狀鐵建造(BIF)和燧石以及相關的非晶質矽的沉澱。因為這些沉澱物與海水相比都是富集28Si的,根據質量平衡原理,殘餘的矽飽和海水與之後沉澱的矽隨著時間的推移都將具有更高的δ30Si值。由於以玄武質巖石為主的太古宙大洋基底與重矽特徵的海水反應,導致

它們具有正的矽同位素組成。矽同位素可以在高溫下(>700℃)保持穩定(André et al.,2006),這使得表殼巖石在其達到部分熔融條件時仍保持矽同位素組成不受改變(Savage et al.,2012)。因此,矽同位素可以作為判斷太古宙花崗巖類巖石來源的一種有效手段。

Kaapvaal克拉通Barberton綠巖帶(BGB)的35.1-26.9 億年奧長花崗質和花崗質巖石具有一致的矽同位素特徵,均比現今陸殼巖石更富重矽同位素(高0.1-0.2‰)(圖2)。這種異常的組成可用其鎂鐵質源區作解釋,其中相當一部分(15-35 wt%)為矽化玄武巖,這些巖石在30億年前是常見的表殼巖。在深部發生熔融並產生花崗巖類巖漿前,其相當一部分鎂鐵質源巖與矽飽和的海水反應而變得富矽。矽的加入使得在相同水分活度下角閃石變得更不穩定,從而允許奧長花崗質(TTG)和花崗質(GMS)的熔體能在低溫下從明顯不同SiO2含量(分別是52-57 wt%和≥60 wt%)的源巖中形成。這解釋為什麼花崗巖類能在地球很早期形成,而沒有大量出現在別的星球上。

與其它地區的對比揭示出大多數太古宙早期(也可能包括冥古宙)的長英質巖石具有相似的海水起源的矽組成。這說明矽化的海底源巖的重熔作為形成原始長英質陸核的重要機制具有全球性的普遍意義。

圖2 Kaapvaal克拉通東部的TTG巖(黃菱形)與GMS巖(紅方形)的全巖矽同位素組成。這些巖石的矽同位素組成比「火成巖趨勢線」(小黑色符號代表落在圖1a中火成系列的所有巖石)更重。TTG投圖在序列(藍色虛線)右端,這條虛線是由來自Onverwacht組的未矽化(紫色圓點)、矽化(藍色圓點)變玄武巖和夾層燧石(藍色三角形)限定的。也同時顯示了來自Barberton Buck Reef的其它燧石(白色三角形)以作比較。SiO2在52-57 wt%的橢圓藍色區域是推定的TTG源區成分。與「火成序列」平行的黃色箭頭指示了產生TTG的矽化源巖在平衡熔融時δ30Si和SiO2含量同時升高的趨勢(André et al., 2019)  

二、矽同位素揭示太古代花崗巖類來源於俯衝洋殼的熔融(Deng et al., 2019)

該文章獲得35.0-27.0億年科馬提巖(幔源超鎂鐵質火山巖)的δ30Si為-0.29±0.02‰,與通過現今幔源巖石而估計的全矽酸鹽地球(Bulk silicate Earth)值(-0.29±0.01‰)相同,據此作者認為地幔的矽同位素組成自35億年前至今沒有明顯的變化。而39.8-27.9億年的TTG全巖δ30Si為-0.01±0.02‰,不僅明顯高於地幔值(δ30Si=-0.29±0.01‰),而且明顯高於顯生宙I型和A型花崗巖,稍高於現代埃達克巖(圖3)。

圖3 含水拉斑玄武巖在不同地質背景的地熱梯度條件下部分熔融的相平衡關係。幔源巖石包括太古代的TTG和科馬提巖、顯生宙的I型和A型花崗巖以及現代玄武巖、橄欖巖和埃達克巖的δ30Si顯示在內嵌的小圖中。右下的小圖中現代(黑虛線)和太古代(黑實線)幔源巖石與顯生宙花崗巖的Si同位素進行了對比。Plg-斜長石,Hbl-角閃石,Grt-石榴石(Deng et al., 2019)

論文進一步論證了在地熱梯度為40℃/kbar(即~13℃/km),拉斑玄武巖的部分熔融發生在壓力>20 kbar的條件時,殘留礦物為石榴石、單斜輝石、角閃石和金紅石,所產生熔體的Si同位素(δ30Si=-0.02~0.12‰)接近現代埃達克巖(δ30Si=-0.06±0.02‰)。而在地熱梯度為100℃/kbar(即~33℃/km),部分熔融發生在壓力<8-10 kbar的條件時,殘留礦物為單斜輝石、斜長石和角閃石,產生熔體的Si同位素(δ30Si=-0.20~0.10‰)接近顯生宙I型和A型花崗巖(δ30Si=-0.18±0.02‰)。儘管太古代TTG的全巖化學組成與上述顯生宙埃達克巖和花崗巖近於一致,但是其δ30Si偏高+0.1到+0.2‰,這意味著在其源區存在重Si同位素的組分。

太古代的海洋沉積燧石具有高且變化較大的δ30Si值(0~+4‰),並且還富集18O,因此在TTG的源區裡存在少量燧石可以解釋TTG同時具有富集重O和Si同位素的特徵。這樣一個合理的推理是:海底燧石和洋殼一起被俯衝到一定的深度並發生部分熔融產生具有高δ18O和δ30Si的TTG,也表明早在~40億年前至少在局部存在巖石圈的側向運動和沉積物的向下運移,即板塊俯衝作用在40億前即已開始,並且大洋俯衝可能是太古代長英質地殼生長的主要機制。   

【致謝:感謝紀偉強副研究員、劉小馳副研究員對本文的完善】

參考文獻

1.André L, Abraham K, Hofmann A, et al. Early continental crust generated by reworking of basalts variably silicified by seawater[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 769-773.

2.André L, Cardinal D, Alleman L Y, et al. Silicon isotopes in~ 3.8 Ga West Greenland rocks as clues to the Eoarchaean supracrustal Si cycl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06, 245(1-2): 162-173.

3.Deng Z, Chaussidon M, Guitreau M, et al. An oceanic subduction origin for Archaean granitoids revealed by silicon isotopes[J]. Nature Geoscience, 2019,12: 774–778.

4.Pringle E A, Moynier F, Savage P S, et al. Silicon isotopes reveal recycled altered oceanic crust in the mantle sources of Ocean Island Basalt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6, 189: 282-295.

5.Savage P S, Georg R B, Williams H M, et al. Silicon isotope fractionation during magmatic differentiation[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1, 75(20): 6124-6139.

6.Savage P S, Georg R B, Williams H M, et al. The silicon isotope composition of granites[J]. Geochimica et Cosmochimica Acta, 2012, 92: 184-202.

(撰稿:劉丹青,姜能/巖石圈)

美編:徐海潮

校對:黃志偉

相關焦點

  • Nature Geoscience:大氧化事件真的存在嗎?
    )是早期地球缺氧的最重要證據;(8)缺氧條件下,SO2的紫外線光解反應是S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產生的主要機制。 鑑於早期大氣缺氧的最重要證據來自於S同位素的非質量分餾(Farquhar et al., 2000),該文從元素S入手,闡述了早期地球S循環,並給出了S同位素非質量分餾的其他解釋,認為地球早期火山噴氣中的硫來自於海洋硫酸鹽。根據自然現象觀測及SO2溶解度實驗,發現洋底火山作用產生的SO2可迅速溶解於海水,並通過一系列反應最終形成單質硫。
  • Science:海洋鐵匯在調控早期大氣氧化中的角色——三鐵同位素的限制
    在早期大氣氧含量首次大幅度升高期間,可見大量的硫化鐵(如黃鐵礦)和鐵氧化物(Fe3+的氫氧化物)沉積,前者主要賦存在黑色頁巖序列中,而後者與矽結合形成大規模的鐵建造。對此,芝加哥大學Andy Heard等人創新性地運用三鐵同位素分析對早期沉積黃鐵礦的鐵同位素成因進行了約束(Heard et al., 2020)。他們首先分析了GOE之間的鐵建造三鐵同位素組成,認為遵從一條質量平衡線(圖1B)。因為這些鐵建造記錄了GOE之前海洋中的Fe3+-氫氧化物沉澱,可不同程度地反映鐵氧化對海洋中Fe2+的同位素組成的影響。
  •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Nature:克拉通巖石圈地幔的成因模型 克拉通是地球上古老而又穩定的大陸地塊。克拉通的巖石圈地幔是金剛石的寶庫,它們形成於25億年前的太古宙和16-25億年前的古元古代(Peslier et al., 2010; Lee et al., 2011)。
  • 板塊構造貫穿太古宙的地質證據:來自太古代古板塊邊界的記錄
    不同領域學者基於地質學、地球化學、數值模擬和純粹猜想等多方證據及約束條件提出多種理論假說。近期,針對這一重大科學問題和熱點話題,Timothy Kusky等三位長期從事全球大地構造,尤其是前寒武紀大地構造研究的學者根據多年在全球不同時代克拉通、匯聚板塊邊界和造山帶的研究和地質實例,在《Journal of Earth Science》發表題為「板塊構造貫穿太古宙的地質證據:來自太古宙古板塊邊界的記錄」的特邀綜述文章。
  • nature 中文摘要 16 October 2014
    氦和鉛同位素揭示了薩摩亞地幔柱的地球化學幾何特徵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14/n7522/full/nature13794.htmldoi:10.1038/nature13794
  • 冰河時代的成因?小型海洋化石提供關鍵證據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地質與地球物理學教授Daniel Sigman說:「冰川期的成因是地球科學領域的重要未解問題,解釋這一問題有助於提高人類預測未來氣候變化的能力。」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是冰川循環的主要特徵之一,但造成二氧化碳含量變化的原因仍然未知。
  • ttg另闢蹊徑,打造好吃又好玩的非標住宿
    有趣的創意設計音樂節露營區,直接變身成了青年旅舍——這個創意來自於建築設計師、後海大鯊魚樂隊吉他手曹璞。語速超級超級快……2011年還在北京理工大學念本科時,創立了ttg設計工作室,全稱為Teatree Group。2014年6月,與兩位小夥伴在北京魏公村開了第一家ttg小民宿;2017年6月,ttg「一起一起青年旅舍」北京旗艦店開業。媒體報導的標題是《從民宿小白到3年25間店,她弄懂了如何把「有趣」做成生意》。
  • 2020 蘇州國際設計周,ttg 旅宿攜「ttg城市鄰居計劃」探索旅居新...
    連續參加兩屆蘇州國際設計周的 ttg 旅宿,今年帶著「ttg 城市鄰居計劃」登陸蘇州觀前街,攜手眾多城市鄰居夥伴,共同打造了展覽、沙龍分享會、工作坊、內容共創一系列精彩活動,與熱愛藝術、設計、文化的品牌和小夥伴們一起,探索旅居新觀念。   其中,「為旅而居」旅行漫遊展由 ttg 旅宿、中版·青書房、獨立策展人張巖共同呈現。
  • 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
    田恆次等-GCA:攀枝花層狀巖體中鈦鐵礦大尺度Mg-Fe同位素分餾及對層狀侵入體成因的制約鈦鐵礦常以副礦物的形式存在於火成侵入巖中,是巖漿演化過程的記錄者。但是,在鎂鐵-超鎂鐵質侵入體中,鈦鐵礦和磁鐵礦是主要的組成礦物,甚至形成具有工業開採價值的釩鈦磁鐵礦礦床。
  • 今後可以用雲母B同位素
    控制成礦的熱演化和成礦時間的過程是一個長期爭議的問題,流體包裹體為礦石礦物限制礦化溫度和流體來源提供了最好的直接證據,但包裹體的記錄通常是不完整的,並且幹擾因素較多,需要獨立的對每個包裹體進行約束,顯然不是個類型的礦床都是能做的。話分兩頭,這邊的石英、雲母和碳酸鹽礦物中的氧、氫和碳的穩定同位素已被證明具有測量溫度和作為流體源指示物的價值。
  • Nature:地球上出現光合作用的最早時間被修正
    關於地球上能夠生成氧氣的光合作用,被人們廣泛接受的最古老的證據來自從澳大利亞Pilbara Craton距今27億年前的頁巖中提取出的烴類生物標記,它們被認為是真核生物及光合作用藍藻的證據。由Rasmussen等人所做的新的研究工作表明,有機生物標記不是太古代的,一定是在晚些時候、在距今大約22億年前之後進入巖石的。因此,真核生物及藍藻出現在地球上的最早的、明確無誤的化石證據分別應該被糾正為在距今17.8億–16.8億年前和21.5億年前。
  • 「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暑期學校舉行—新聞—科學網
    由中國地質學會同位素地質專業委員會和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同位素地球化學專業委員會發起,西北大學地質學系和大陸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承辦的第三屆「非傳統穩定同位素地球化學
  • 同位素運輸淺談
    讓危險品飛得更高、更快、更安全請關注「危險品航空運輸」公眾號I-131 (圖片來自網絡)
  • Nature中文摘要 11 December 2014
    然而,有人提出,如果客體原子足夠小,就可以被移除而留下亞穩態的空「籠」,並且已經有人製備出了沒有填充物的矽和鍺空「籠」。最近科學家表明,這種方法也可用來製備由水構成的空「籠」。科學家對sII結構的氖原子水合物進行了持續五天的真空抽氣,除去了所有的氖原子,並測量了空「籠」的晶體結構、熱膨脹性質和亞穩態極限。
  • Nature雜誌1月26日精選文章一覽
    【8】地球後增薄層的起源doi | 10.1038/nature21045Mario Fischer-G?dde和Thorsten Kleine表明,所有球粒隕石,包括碳質球粒隕石都具有與地球地幔不同的釕同位素成分。
  • Nature 中文摘要 12 May 2016
    Gilman &GautamDantashttp://www.nature.com/nature/journal/v533/n7602/pdf/nature17672.pdf 每年全世界都有幾十萬人口喪生於耐藥菌感染。而病原體與來自各種環境的良性微生物進行的耐藥基因交流使得這一問題愈加嚴重。
  • ttg * 北辰青年 | 有趣人類即將集結成都!(文末福利)
    ttg 旅宿作為新一代住宿運營服務商、旅宿文化探索者,ttg 旅宿一直致力於為年輕人提供多元、友善、共享的新住宿體驗。@ ttg 旅宿旗下各個城市的「一起一起青年旅舍」在 ttg 的概念中,「住」從來不只是簡單的動詞。除了住宿體驗本身,我們也致力於優化住宿場景中能接觸的人事物,探索更多有趣多元的住宿方式。我們相信,舒適有趣的旅宿空間是打開一座城市的秘密通道,也是年輕人在旅行中探索未知世界的獨特切入點。
  • nature中文摘要 9 April 2015
    本文發現,現有證據表明,在氣候變暖的條件下,溫室氣體的排放是漸進且持久的。同時,本文還提出一個研究策略,主要針對永久凍土碳動態某些目前所知甚少的方面。然而,來自日本原子能機構(JAEA)的科學家最近測得了103號元素鐒(Lr)的第一電離勢是(4.96 +0.08 -0.07)電子伏特。他們採用的是鐒-256原子(半衰期為27秒),用高效的表面離子源和放射性同位素探測系統,與質量分離器相耦合。所測得的電離勢與相對論理論計算預言的4.963吻合得非常好。這一工作為理論研究提供了可靠的支持,也打開了超重元素(即錒系以後的元素)第一電離勢測量的新大門。
  • 創新創業講座② | 阿曼蘇丹國薩邁爾蛇綠巖中豆莢狀鉻鐵礦的成因:來自熔體包裹的限制
    於2020年6月榮獲日本地球行星科學聯合固體地球科學專題年輕科學家鼓勵獎,主持的科研項目有江西理工大學博士啟動基金205200100055,阿曼豆莢狀鉻鐵礦成因:來自熔體包裹體的限制以及中南大學有色金屬成礦預測與地質環境監測教育部重點實驗室開放基金項目2020YSJS04,豆莢狀鉻鐵礦熔體包裹體成分研究及其對鉻鐵礦成礦母巖漿的限制:以阿曼豆莢狀鉻鐵礦為例,並參與學術會議多次、參與多項科研項目以及發表論文多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