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陰平古道,大熊貓保護區。
陰平古道在隴南文縣境內,是由甘人川之咽喉,隴南之屏障,也是歷史上有名的難越之道和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凡到過陰平古道的人,無不對古道上九折迴旋的險徑,水流湍急的江水,峭峻磋峨的高山,獨具一格的幽舍,發出由衷的讚賞。
出文縣城,沿白水江溯流而上,不遠處公路邊的山崖上閃出一塊石碑,上書「陰平關」三個大字,這便是《三國志》和《三國演義》中多次提到的陰平古道了。
陰平古道是一條曲折盤旋,路徑艱險的林區公路。頭上是高聳人云的絕壁,腳下是奔騰呼嘯的白水江,因灰霧吞吐其間,時隱時現,更增加了神秘的氣氛。由於地形陡峭,巖層厚實,所謂公路只不過是在巖石和江水之間硬摳出來的險徑而已。路面時而寬,時而窄,九曲十迴腸。有幾段路基,形狀如曲扭之蛇,溜滑似卿魚之背.路面上還凸凸凹凹,高低不平,屢有泥潭出現。行走在這漫漫險途上,任何疏忽鬆弛,些微的閃失,都會有墜落深澗或葬身波濤的危險。而這裡,竟是千百年間由甘人川的惟一通道。
陰平古道腳下,是濁浪滾滾的白水江。江水水流湍急,氣勢洶湧,送來雷鳴似的濤聲。白水江是白龍江支流,自東而來,由四川流經文縣;白龍江則由西北而來,流經甘南草原,沿武都而下,兩江最終在文(縣)武(都)兩地交界的渡口匯合,共稱白龍江,爾後直奔嘉陵江而去。白龍江清澈碧綠,白水江則有些渾濁。對此,當地曾有一段傳說。相傳,當年魏蜀在白水江流域作戰時,將眾多的兵器落人水中,兩國大將都興師動眾地在江水中打撈,硬把江水攪渾了。這自然是人們的想像的藝術加工。但白水江江水微濁,不如白龍江清澈卻是事實。
沿江行走,只見江水時而在狹窄的河道上奔騰咆哮,時而又在緩道上靜靜流淌。江上一葉葉小舟,瞬息間也在不斷變換模樣:白浪滔天處,它像一隻穿雲破霧的飛鷹;礁石錯雜間,它是一條靈巧的魚兒;剛剛還見它如一匹駿馬在騰越急流淺灘,頃刻間又化成一片柳葉,悠悠蕩蕩地飄浮在平靜無波的江面。雄險與秀麗如此和諧統一,給人一種別開生面的美的享受。
陰平古道上的山,有人讚美它靈秀,有人驚嘆它峻險,有人說它是罕見的峭壁畫廊,有人把它比作隱匿深山的一串明珠。靈秀者的山峰大多是「無處不飛翠,有水盡飛泉」的地方。山上長滿了茂密的雜樹,色彩繽紛的鮮花,絨毛般的小草;放縱不羈的山泉,猶如一群嘻戲的頑童,有的從高處魚躍而下,有的簇擁著奔湧而出,有的似牽著手列隊撲向江心,有的躲躲藏藏,與江水碰面時方露出腦袋。險峻處的山峰大多亂峰磋峨,崔鬼磅礴。抬頭望去,峰人云天,天狹窄的只有一條縫。有的山峰下坐江水,上刺青天,直上直下,深谷嶙峋。有些山峰岌岌可危地傾斜著,似乎隨時都會崩塌下來。加上漫山遍嶺一片黛綠。連巖石的縫隙裡邊生長著奇松怪柏,使人感到有一種冷森森的山的峻峭。
陰平古道上的崇山峻岭間,時而有玲瓏秀雅,造型奇特的小木樓點綴在萬綠叢中。這些小木樓完全是就地取材修建的。它們既有漢族民房的特點,又有藏族莊案的風格。看上去雖然簡陋,但並不俗氣。儘管材料都是粗糙的樹木,沒有精琢細雕,但它點綴在萬山叢中,卻顯得十分協調,格外別致。它粗中有細,俗中見雅,置身其中,獨有一番情趣。這也算是陰平古道上的一大景觀,給人一種天外有天的藝術享受。
聞名中外的文縣大熊貓保護區,地處白水江流域。保護區地理位置非常特殊,兼有高山氣候和平原氣候的某些特點。高山低谷垂直分布亞熱帶、溫帶和寒帶植物千餘種,是一座科學的迷宮,高山峽谷生態完整的典型。也是一座難得的生物基因寶庫。
保護區裡茂密的竹林,清例的泉水,嬌豔的山花,峻L"的絕壁,為各種珍禽異獸創造了得天獨厚的生活條件。這裡棲息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珍貴野生動物350多種,其中大熊貓最為集中。從這裡發出的每項關於大熊貓的信息,都牽動著世界各地人們的心。
保護區內共有大熊貓100多隻,它們平時生活在溫度15℃至20℃左右的竹灌叢中。冬季,當溪水凍結後,開始向低山遷移,在海拔1700至2500米的地帶生活。次年2月,春暖花開,又開始逐漸向上遷移,6月即達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山定居。
大熊貓是世界上珍貴稀有的大型哺乳類動物,也是全世界人民關注的寵兒。它體形肥壯,頭骨短寬,皮毛除四肢為黑色,兩前肢黑色延伸到體背中央連接成片,兩耳及眼圈為黑色外,其餘各部都是白色。形態特別憨厚可愛。
大熊貓性乖僻,好清靜,除每年3至5月的發情期外,雌雄從不同居。它沒有冬眼的習慣,都外出覓食。冷箭竹是大熊貓的主食,但它還喜歡吃華桔竹、白夾竹和水竹。冷箭竹每60年開一次花,10年方能恢復,這是一種自然規律。1970年文縣上丹堡六仲溝、大山溝一帶,冷箭竹大面積開花,餓死和遷走了不少大熊貓。
大熊貓的壽命約18至20歲左右。影響大熊貓繁衍的,除食物條件外,還有一些天敵。如在文縣上丹堡陽山河,曾發現有群豺圍攻大熊貓;在文縣河壩水溝,發現過青觸偷襲大熊貓幼仔的殘景……現在,保護區的工作人員根據大熊貓的生活習性,運用生態學、生物學、病理學、遺傳學和內分泌學等方面的知識,正在為增強大熊貓的繁殖能力等保護措施而不辭辛勞地工作著。
好啦,今天就給大家說到這裡。我們明天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