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海外網
原標題:「打包發展」助「小兒科」長大變強
5月11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急診科護士為一名新生兒做檢查。 新華社記者 黃宗治攝
圖為兒研所風溼免疫科周志軒主任(左)遠程會診。 北京市朝陽醫院供圖
一名「重型滲出性多形性紅斑」患兒到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皮膚科就診,當時正值元旦前夕,兒童呼吸道感染高發,住院困難。於是,該患兒通過轉診綠色通道轉至北京朝陽醫院兒科住院。後者的「劉曉雁兒童皮膚病工作室」醫生定期到病房會診。在醫護人員細心照料下,患兒一個月後好轉出院。
這一案例充分顯示出北京兒科學科協同發展、盤活資源產生的積極成效。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日前舉辦媒體溝通會介紹,北京市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歷經近3年探索與實踐,已聯合18家擁有兒科的市屬醫院,搭建了「醫療協作、科研協同、教學同步」3張共建共享網絡,推動兒科乘風破浪「成團」發展。
機制創新
盤活兒科資源「一盤棋」
兒科苦兒科難,兒科不掙錢,還有高風險,結果受重視程度低,發展緩慢,真是成了「小兒科」。「對此,大家有共同的感受,過去沒有一家綜合醫院能夠真正把兒科做強做大。」北京市兒科學科協同發展中心主任、北京兒童醫院院長倪鑫說,「我們一直在思考怎樣能夠把兒科共同拉起來,讓每一家醫院的兒科都能夠有覆蓋一定地區的診療服務水平和能力,讓病人不要都往兒童醫院去跑、去擠,在綜合醫院兒科就診就可以了。」
解決問題的鑰匙就是「打包發展」。近3年來,經過日常運行機制和長效發展模式的實踐探索,協同中心形成了牽頭單位—聯合牽頭單位—成員醫院的協同合作模式。
作為牽頭單位與聯合牽頭單位,北京兒童醫院和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結合各單位的優勢特色和發展需求,將各醫院兒科醫療資源整合為「一盤棋」,向協同單位成員提供疑難病診治的便捷預約、會診、轉診、特殊檢查檢驗等綠色通道,以及醫師培訓、科研合作等綜合服務,力求同步提升各院兒科診療、科研與人才培養水平,實現患兒分散就近就醫、兒科綜合實力全面提升。
2019年,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派往朝陽醫院的兒科主任,開展了兒童支氣管鏡檢查和灌洗技術,填補了朝陽醫院該項技術的空白,提升了該院常見兒童呼吸道疾病的診療能力。截至目前,已完成兒童支氣管鏡手術21例。
醫療協作
織牢患兒就醫便捷網
天壇醫院完成新生兒病區籌建、清華長庚醫院完成兒科急診籌建、世紀壇醫院實現兒童腫瘤救治能力提升、朝陽醫院實現兒科呼吸與皮膚病診治的全面升級、同仁醫院逐步打造完善的新生兒診療平臺……3年間,兩家牽頭單位加強外派人員遴選、考核,根據兒科發展方向及覆蓋區域兒科就醫需求,制定適宜的學科建設方案,填補成員單位學科、技術以及病種收治等多方面醫療空白。
根據「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指導思想,協同中心籌建了遠程會診中心、轉會診平臺和新生兒轉運平臺,實現患者診療信息院際間實時傳輸,保障轉院接診、收治患者雙向無縫銜接,協同單位成員間患者轉診安全、高效、及時,真正實現讓病人少跑路、信息多跑路。
2020年,北京疫情防控形勢嚴峻。天壇醫院收治了一個免疫性腦炎患兒,常規治療後病情好轉,但入院14天開始出現持續高熱,伴畏寒,咳嗽,肺CT提示右肺炎症,因病情複雜經雙向轉診綠色通道,會診後轉入北京兒童醫院風溼免疫科,腦脊液檢查提示為新型隱球菌感染,後轉入感染科治療。經規範治療,歷時69天病情好轉出院。
按照危重新生兒轉運救治網絡模式,協同中心建立了危重新生兒轉運培訓機制,修訂危重新生兒轉會診相關制度及方案,編撰《危重新生兒轉運實用技術手冊》,開辦了危重新生兒救治、轉運學習班,達到規範專業急救服務醫療機構和綜合醫療機構危重新生兒搶救技術、進一步提高危重新生兒救治快速反應和處置能力、有效控制新生兒死亡的目的。僅兒研所的危重新生兒轉運數量就由2017年的351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626人次,增長78.3%。
近3年來,協同中心各成員醫院積極開展深度醫療合作,開展聯合查房、疑難病例討論、遠程會診,推廣臨床診療方案、臨床路徑、兒科質控和培訓等,不斷提升中心成員單位兒科醫療同質化水平。比如2019年,實現北京兒童醫院自製劑水合氯醛膠漿向清華長庚醫院的調劑,彌補後者口服鎮靜藥物使用空白,方便臨床檢查操作,提高患者診療依從性及就醫體驗;兒研所的膚樂霜等院內製劑,實現了在朝陽醫院的跨院調劑使用,方便患兒就近診療。
科研協同
織密資源共建共享網
據協同發展中心秘書長、首都兒科研究所常務副所長謝向輝介紹,協同發展中心已建立市屬醫院「院際間」的兒科科技資源共享共建模式,努力實現優質兒科科技資源的有效利用。
牽頭單位北京兒童醫院和聯合牽頭單位首都兒科研究所附屬兒童醫院已共享54臺大型科研儀器平臺設備,成員單位可通過電話預約使用,儀器平臺整體年服務時長達20000小時,服務課題項目達百餘項,助力協同成員單位科研水平的提升;對於臨床高度懷疑遺傳因素相關的疾病,為成員單位提供測序服務;已開放共享兒童樣本庫資源共享平臺,中心內部實現多中心樣本、標本存儲,同時也可以申請查詢樣本庫現存樣本情況;已開通兒科文獻信息資源共建共享服務,如館際互借、文獻傳遞及電子文獻信息資源共享使用等,專業的兒科方法學團隊定期開展方法學培訓。
教學同步
優質課程全部搬到線上
學科發展離不開教育。據北京市醫院管理中心科教處處長潘軍華介紹,目前協同中心已完成跨院教學專家庫的建立,先後舉辦兒科住院醫師規範化培訓18場、兒科住院醫師能力技能大賽2場、兒科住院醫師能力考核6場、兒科住院醫師師資培訓研討班4場,累計2000餘人參與,有效提高了住院醫師的崗位勝任力。
以協同中心為依託,各成員單位聯合完成兒科專項《北京市兒科臨床技能培訓體系建設》、《兒科繼續醫學教育數位化資源建設與共享》以及《共建優秀兒科師資培訓體系》項目的研究;創新兒科繼續醫學教育數位化資源建設與共享工作,建立了教學資源網絡共享平臺。
受疫情影響,協同中心加快籌建線上學習平臺,挑選各專業優秀的師資課程,將189條課程視頻上線,為各家成員單位建立了獨立的免費網上平臺登錄帳戶和密碼,供各成員單位登錄平臺學習。線上學習平臺的建立開啟了協同中心新的教學及學習模式,解決了協同成員單位住院醫師因忙於臨床工作而無法參與集中授課的難題,達到了擴大教學規模,提高教學質量的目的,從而為住院醫師提供了更多、更好的學習機會。(記者 熊 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