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裡總是少不了感冒發燒,人們也習慣於用退燒藥來治療。因為阿司匹林對胃的刺激性太大,所以市面上大部分的退燒藥都是撲熱息痛,成分大部分是對乙醯氨基酚。無論感冒發燒,還是頭痛關節痛,都可以請它來幫忙治療,只要吃幾顆便可立即趕走身上的病痛,實在是讓人感到分外的親切。對乙醯氨基酚這種退燒藥一般就陳列在每個藥店的非處方貨架上,購買也非常方便,無需處方無需什麼限制,可以一次多量購買放在家裡使用。然而,這種藥如果使用不當,對身體還是有很大的危害的。
退燒藥的副作用和注意事項
最大的危害:傷肝
撲熱息痛一直是藥源性肝損傷的常見原因。一項在美國家醫院進行的研究顯示,在調查期間記錄的662個急性肝損傷病例中,有42%都與對撲熱息痛有關,其中,有將近一半都是由不小心用藥過量導致的[1]。
在體內是經肝臟代謝,代謝的中間產物N-乙醯對苯醌亞胺具有毒性。在正常劑量下,肝臟內的解毒物質穀胱甘肽可以對付這種有毒的代謝產物。而如果劑量過大,產生的有毒物質太多,體內的解毒物質就不夠用了,這時肝臟就會受到損傷。撲熱息痛短期服用過量即可以造成急性肝損傷。雖然有解毒藥乙醯半胱氨酸可用,但損傷嚴重時仍可引起肝衰竭甚至死亡。
傷肝原因:太常見易被忽略
撲熱息痛並不是對肝臟毒性最大的藥物,在正確使用時安全性也很好,為什麼總會引起肝損傷?最主要的原因是人們太容易接觸到這種藥物,卻又對它的潛在風險沒有足夠的警惕。
撲熱息痛是最常見的解熱鎮痛藥成分,在許多感冒藥、退燒藥和止痛藥中都有它的身影,比如白加黑、感冒靈、必理通等等。這些藥品大多是非處方藥,很容易買到,而且又冠有不同的商品名,容易讓人忽略它們含有相同的成分這一事實。如果一個人同時服用兩種或兩種以上含有對乙醯氨基酚的藥物,例如同時使用兩種感冒藥,或吃退燒藥的同時又吃了止痛藥,就很容易導致過量中毒。
撲熱息痛的作用是緩解症狀,因此大家一般會按需要使用。比如,發燒或疼痛時會用上一次,如果沒有好轉就再用一次,卻容易忽略服藥間隔和每日最大用藥次數的限制。根據說明書,該藥兩次服用之間至少要間隔4-6小時,一天最多只能用4次。如果對此不加注意,症狀又一直沒有好轉,一來二去就可能在短時間之內吃下超過安全用量的藥物。
除此之外,兒童可承受的劑量比成人小,如果給孩子吃成人的感冒藥、退燒藥,可能導致用藥過量。即使是兒童專用的劑型,也有不同年齡段的差異。例如用滴管給藥的滴劑,說明書上只寫出了12歲以下的劑量計算方法,如果把這種藥劑給12歲以上的兒童服用,並且只憑感覺增加劑量,也有可能導致劑量過大。
好文推薦:
五一小長假 想去徒步旅行的先看看這個 >>>
成天喊著「跑步減肥」 你真正懂跑步麼? >>>
快到夏天了 自己學點穴中暑自救 >>>
《屌絲女士》:我的境界 凡人永遠不懂 >>>
你聽說過「黃精」這味中藥麼? >>>
覺得精神緊張壓力大?來種這3種花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