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以蟄《書法之欣賞》:論筆畫、結體、章法

2020-12-17 漢府古文化

論筆畫:

鍾繇論筆法曰:「筆跡者, 界也, 流美者, 人也。」書法之筆畫, 即自人流出者……書法者, 人之用指、腕與心運筆之一物以流出美之筆畫也。

骨與筋可謂筆畫之實質矣, 但欲達到骨與筋之境也, 則為表現之事也, 骨與筋者, 自其本體言, 本已為筆法上之表現而非形式。

先生認為, 書法以指、腕和心揮運毛筆, 畫出線條, 這些筆跡中有骨, 有肉, 有筋, 有血, 有氣, 書家之「意」即已由此表現出來。尤其先生論到行草之筆畫的「血脈連貫」, 其使轉、引帶「此等法皆不易以形質如筆畫者方之, 而實已融於意境矣」。

論結體:

書法之結體, 固亦以形為主, 然此形不在其含義如何, 而在其所起觀者之美感耳。大凡人對形體所起之感, 其意趣乃因心理而別焉。……形體之有, 自在自我之感的。

書法之結體, 莫不有物理、情感為根據。

在鄧先生看來, 字形的對稱、揖讓、收斂、開張等等, 都是創作者的心跡, 皆能悅目賞心, 給人以美的感受, 因此能展示書法的意境。

論章法:

篆多為內抱, 故其章法紆餘款婉, 益見形神內斂;隸勢作外抱, 故其章法峭拔險峻, 形亦飛揚。真行草……近於篆者所謂內涵筋骨, 恬袒雍容, 近於隸者則外耀鋒芒, 崢嶸取勝。

先生提出「章法與意境已相交錯」, 認為「紆餘款婉」、「峭拔險峻」一類語句, 「當於書意篇中用之」。尤其在談到「氣韻」時稱道「凡有形跡可求之書法至氣韻而極焉, 復為一切意境之源泉, 其於意境實猶曲之於佳釀焉」, 「氣韻之事, 仍為筆畫之表現而有勁利渾秀之分者也」。

無疑, 鄧以蟄先生看出了書法的筆畫、結體和章法這些具有美感的形式因素, 無不蘊含著書家的創作心態和審美情趣。這已經很明了地反映出文章書法意境美學思想上的清晰條理, 以致可以說, 雖然不能讀到鄧先生對書法意境的完全的闡述, 但我們基本上可以通過先生思想的脈絡揣度出先生未完成部分的主要內容了。

鄧以蟄先生認為「意境出於性靈……意境美為表現之最直接者」。他在文章的緒論中即提出, 「吾國書法不獨為美術之一種, 而且為純美術, 為美術之最高境。……純粹美術者, 完全出諸性靈之自由表現之美術也, 若書畫屬之矣。畫之意境得於自然景物, 若書法正如揚雄所謂書乃心畫, 蓋毫無憑藉而純為性靈之獨創。故古人視書法高於畫, 不為無因」。

鄧先生給予書法以崇高的美學評價和至上的藝術地位, 所謂「完全出諸性靈之自由表現」, 這就是書法的意境。鄧先生這一見解, 產生於中國古典文化中的道家美學思想體系。宗白華先生在《中國藝術意境之誕生》中說過, 莊子「對於藝術境界的闡發最為精妙」, 「中國藝術意境的創成……又須得莊子的超曠空靈」。莊子美學思想繼承了《老子》中「絕聖棄知」「復歸於樸」的哲學觀, 他提出的審美方法是, 通過無累於物的「心齋」, 進入「墮肢體, 黜聰明, 離形去知, 同於大通」的「坐忘」境地。

道家美學對中國書法藝術產生過極大的影響 , 虞世南《筆髓論》曰:「欲書之時, 當收視反聽, 絕慮凝神, 心正氣和, 則契於妙。」這種創作心態正是以老莊虛靜無為美學思想為理論基礎的。道家美學精神吸收了禪宗思想後, 更加成為中國古代士人的人生觀與藝術觀, 明清時期標舉「性靈表現」的思潮正是這種思想的反映, 思想家李贄提出「童心說」:「夫童心者, 真心也……絕假純真, 最初一念之本心也。」 (《童心說》) 公安派也提出文藝應當「獨抒性靈, 不拘格套, 非從自己胸臆流出, 不肯下筆」 (袁宏道《敘小修詩》) 。

詩人袁枚再倡「性靈說」, 主張詩歌應當「有性情」, 「直寫懷抱」 (《隨園詩話》) , 抒發自我的真實感情。這種追求精神自由的思潮對明清書法表現主義書風的產生起著直接的推動作用。鄧先生推崇的《書概》「欲作草書, 必先釋智遺形, 以至於超鴻濛, 混希荑, 然後下筆」, 正是表現主義書風之後出現的書法理論。所謂「希荑」, 《老子》曰:「視之不見名曰希, 聽之不聞名曰荑。」

這是一種超脫曠逸的境地。鄧先生的「性靈自由表現」, 就是他所說的「擺脫一切拘束、憑藉, 保得天真, 然後下筆, 使其人俗也則書必俗, 使其人去俗已盡則其書必韻。書者如也, 至此乃可謂真如」。在鄧先生看來, 正是書法具有「出諸性靈之自由表現」之特徵, 因而才是純粹之美術, 是高於繪畫的「藝術最高境」。鄧先生的「美非自我之外之成物, 而為自我表現」, 「美為性靈之表現」, 正是這種美學體系的繼承發展。

相關焦點

  •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鄧以蟄的《書法之欣賞》
    中國書法史上, 第一個以現代美學觀點撰寫書法美學專論的, 是著名的美學家和美術史論家鄧以蟄先生 (1892—— 1973) 。這位清代書法家鄧石如的五世孫, 與朱光潛、宗白華同為現代中國早期從事美學研究的安徽籍同鄉, 和宗白華並稱「南宗北鄧」的著名學者, 早在民國二十六年 (1937年) , 即擬撰寫一組總題為《書法之欣賞》的書法美學專題論文 。
  • 中書協副主席陳洪武書法:單字鬆散,整篇亂如麻,結體章法一般化
    中書協副主席陳洪武書法:單字鬆散,整篇亂如麻,結體章法一般化。陳洪武在書法界的名氣不是特別響亮,應該是因為他的書法造詣不是非常高,遠遠達不到技高一籌的水準。就書法資歷來說,陳洪武先生早年畢業於首都師範大學書法本科專業,雖然沒有讀到書法博士的學歷高度,但仍舊是歐陽中石和沈鵬等等這些書法前輩的門生,師傅為尊,學生得益,所謂宰相僕人官七品嘛,所以在書法非常講究師生傳承的傳統背景下,一個人的書法修煉要跟對老師,走對門派,就顯得非常重要了。因此,陳洪武作為歐陽中石和沈鵬等等書法老先生的門生,得到少許職業升級的便利或是推薦也算是近水樓臺,天然而得吧。
  • 著名書法家於長海,傑出啟體書法作品欣賞,結體嚴謹、功底深厚
    於長海字很美,且功底深厚,結體嚴謹合理,充滿美感。 這樣的字才能流傳千古。而當今中國書協各專業委員會的所謂自詡的大家都是醜書滿滿,他們就是自我標榜專業,美。 不管是楷書,還是草書,篆書或隸書,一律以醜為佳。
  • 要讓書法作品美觀,少不了這4種書法常識
    很多人練了一輩子書法,寫出來的書法作品,看上去總感覺似乎缺少點什麼。要麼是筆法不精煉老到,要麼是結體不夠協調,或者是章法不夠精妙。我們欣賞一幅書法作品,首先是章法,窺一斑而知全豹。章法的布局是否科學合理,一般從正文、落款、鈐印能看出整體布局的水平,而正文的字體從筆畫和結體,展現出來的筆法、筆勢、用墨等,能從更深層次反映了書者的書法功底。下面,夢筆生輝就給大家簡單通俗的講一講書法作品美觀不可缺少的4種書法常識,希望對您有幫助。
  • 漂亮的毛筆字,名家毛筆書法作品欣賞
    毛筆書法作品欣賞一、國賓禮書法家觀山書法《惠風和暢》【作品來源:易從網】此幅惠風和暢書法作品,出自國賓禮書法家觀山之手,文字布局合理,自然流暢,一氣呵成,意態奇逸,從運筆、用墨、布局、章法等來看,李文志先生的功底紮實,廣收博取,用精取宏,汲古融今。既有現代清新之感,又有古典質樸之美。
  • 書法中的墨韻和章法
    書法是黑白空間藝術,書法家飽醮濃墨在宣紙上作書,創造一個或一組或多組由一定的筆畫、線條構成,具有一定的空間形象特色,同時具有一定的筆墨韻態的漢字形象,表達藝術家情感。這裡顯示,書法藝術物質形式的構成,除了點線、結構二要素,還有很重要的兩個方面,即墨韻和章法。
  • 書風凝厚穩健 劉炳森弟子於國光隸書書法欣賞
    【當代書法家於國光——隸書書法欣賞】於國光新品隸書《臨江仙》(作品來源:易從網)於國光隸書作品氣勢渾厚,雄健壯美,作品具有字體和諧勻稱、端莊整齊、生動活潑的優美之感。於國光新品隸書《頌古五十五首其一》(作品來源:易從網)於國光老師書寫隸書,造型美觀,書寫流暢,筆畫婉轉起和,表現了嫻熟的技法。其書法注重章法和書體的和美,具有極強的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體現著一種藝術魅力。
  • 書法藝術布白美:書在有筆墨處,妙在無筆墨處
    啟功書法:蘇軾《赤壁懷古》在探討書法藝術美中,雄健流暢,富於節奏變化的線條美固然重要,但書法藝術的布白美也不容忽視,或者可以說是更為重要的。啟功書法:蘇軾《赤壁懷古》結眾畫為一字,叫結體;結眾字而成篇.叫章法,結體和章法,有「分間布白」的妙理。一幅書法作品,字字均各有其位置,墨為字,白也是字;有字之字固然重要,無字之字更重要。布白之妙,變化萬端,譬如星鬥麗天,疏密錯綜.自然成文,靜觀益美。
  • 鍾繇為什麼被稱為「正書之祖」?看看他的楷書章法就知道了
    在喜歡文化的魏國,鍾繇借用自己的政治身份,大力推動了書法藝術向前邁進。他的這種積極活動,不但提高了人們對書法的極大熱情,而且加快了楷書普及與規則形成的步伐,直接影響了後世崛起的王羲之、王獻之等書法大家。以至後世習小楷者均為鍾繇為祖,其作品的結體與用筆亦成為後世衡量作品高下的標準。傳世作品眾多,但原跡都已亡佚,從其臨本刻帖也可見鍾氏之風採。
  • 於國光隸書書法欣賞古今結合用筆厚重果敢
    【當代書法家於國光——隸書書法欣賞】 其書法注重章法和書體的和美,具有極強的力量感、節奏感和立體感,體現著一種藝術魅力。他的筆畫穩重大氣,筆豪之間的轉動,筆力、氣勢、神態都非常到位,其書寫內容表達了中國傳統文化和思維,對於傳揚中國傳統文化十分具有價值。
  • 張旭、徐渭狂草結體比較——「外緊內松」與「內緊外松」
    他在《書法技法通論》中說:「書法的構成分點畫、結體和章法三個層次,結體介於點畫和章法之間,相對點畫而言,他是一個整體;相對章法而言,他又是一個局部。結體具有雙重身份,因此,對它的造型也有兩種要求,當它作為整體時,要求統一、平衡和完整,當它作為局部時,要求不統一、不平衡和不完整。」
  • 從用筆、結字、章法中分析趙孟的行書應該怎樣臨摹
    學習書法不是簡單的臨帖創作,如果僅僅將自己的時間精力放在對法帖的臨摹上,減少了對書法更深層次的探究則多功而無益。對於我來講,除了要學習趙孟行書的技法、結字、章法、用墨等等,還要學習他對書法的相關書學理論。只有這樣才能在學習古人的技法同時,在精神層面與其產生溝通與共鳴。趙孟傳世真跡數量相當之多,對於後世學習書法的我們來說實為一大幸事。
  • 蘇軾行書欣賞,信手拈來,卻妙趣橫生,百看不厭
    雖然命運不濟,但蘇軾在書法方面的造詣卻大方異彩,在宋代書壇享有極高的聲譽。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一下蘇軾的行書,看似信手拈來,卻妙趣橫生,百看不厭。雖然生活窮困潦倒,但蘇軾沒有因此而悲觀厭世,一直保持著心靈上的瀟灑自如和樂觀曠達。仕途不順,蘇軾將所有的才情都投入到了詩書之中,以筆作詩,筆下的線條隨著自己的思緒跌宕起伏,傾訴著自己的喜怒哀樂。
  •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
    【丹青中國】文字之美中國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心裡感受不同欣賞的層次也不同,所獲得的藝術享受也就不一樣了。但是,作為一幅書法作品來講,最基本的字法、筆法、墨法、章法都要有美的體現,整幅作品才能給人以美的享受。我把這「四法」稱為書法創作中的「四個原則」。當然了,涉及到書法創作,有很多原則和因素,但這四法是最基本的,有了這四法,才能稱其為作品。
  • 褚遂良、顏真卿筆畫不同,褚瘦硬顏渾厚,卻有著共同之美,為何
    書法發展為藝術,書法層面的寫字是一個綜合面貌的展現,因此書寫主體的主觀性將大大加強,書家的學識、性格、精神面貌等會其筆下流露,體現在其書寫的字體特徵上。如,有人寫的書法偏瘦硬,有人寫的偏肥匾,而有人則寫的寬博,這就發展為中國書法的風格美,隸屬書法美學範疇。無論是哪一種結體形式總表現出不同的美。
  • 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伯遠帖中國書法的結體美中國書法漢字是世界文字林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文字比較而言,具有很強的空間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是難以與漢字的藝術氣質相抗衡的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字之中宮」。可見,重心在漢字結體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漢字有各種有各種各樣的間架結構,筆畫也有多有少,最少的只有一橫,最多者有50多個筆畫,但無論結構如何變化,筆畫有多少,都有精神挽結之處,這就是字的重心。一般來說,即初學楷書者常用「九宮格」或「井字格」的正中那一格。重心為全字的核心。
  • 草書委員會副主任徐利明書法,草書章法緊密 網友:先透透氣再說
    草書委員會副主任徐利明書法,草書章法緊密 網友:先透透氣再說。在書法圈,徐利明屬於比較知名的書法家,書協會員,草書委員會副主任,又有大學教授的主體職位,所以說名氣是不缺少了。經過對徐利明草書書法的作品實觀,讚美應該是有的,他的草書筆法嚴謹,粗細相間,字跡有入紙氣勢,草書創作雖然難說是聖功賢能,但是達到比較上品的質量還是有的。從基本功力上來看,徐利明的草書書法不錯。但是,草書這門功課不會達成完美無缺,難免也會存在這樣或那樣的書法創作弊端,徐利明草書書法有優點也有缺點,這應該是必然。
  • 筆法固然重要,缺少了結構不成書法!學會這6種結字法寫出精品
    構成書法藝術最基本的元素是漢字,漢字是由一點一畫按一定結構組合在一起。相對點畫而言,結體是一種組合,一個整體;相對章法而言,它又是一種元素,一個局部。當它作為整體時,要求統一、平衡和完整;當它作為局部時,要求不同、不平衡和不完整。書法藝術是綜合藝術,最基本的還是漢字的書寫,筆法屬於書寫,而結體屬於結構,沒有結體就沒有漢字,因此筆法重要,結體同樣重要。
  • 清末狀元孫家鼐,12幅立軸書法欣賞:醇厚高古、不愧為一代帝師
    中國的書法很是奇妙,分明是橫豎撇捺點畫勾,幾個簡單的筆畫卻組成了變化萬千、蘊含不同氣象和情感的書法作品,如同一部小說、一幅畫、一曲音樂那樣,博大寬廣卻又細膩入微。既然書法作為一門藝術,也自有其深厚的技法要求。比如用筆、結體、章法、筆力等等,而每個人對這些技法的理解也是不同的。
  • 中國書法的線條美
    筆力在中國書法理論中是一個十分重要的概念。古人非常看重作品中表現的筆力,把它作為品評書法作品優劣高下的主要標準。我們看一看有關的論述:衛夫人在《筆陣圖》中說:「善筆力者多骨,不善筆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謂之筋骨,多肉微骨者謂之墨豬;多力豐筋者聖,無力無筋者病。」唐太宗李世民在《論書》中說:「吾臨古人之書,殊不學其形勢,惟在求其骨力,而形勢自生耳」。從古人到近人,無一不強調筆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