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書法的結體美
中國書法漢字是世界文字林中的一朵奇葩,與其他文字比較而言,具有很強的空間塑造能力和抽象美的基因,世界上的任何一種文字都是難以與漢字的藝術氣質相抗衡的。這是因為中國文字來源於生活,來源於象形。我們的祖先從原始時代與大自然的搏鬥中,就開始了觀察自然界、表現自然界的文化活動,從生活勞動的需要出發,記錄了形象,創造成文字。漢字的形成就是象倉頡那樣的有智慧的祖先延續發展的結果。
文字在不斷的發展,原有的表現外物美的因素在逐漸消退,點畫的抽象形態逐步被固定下來,擺脫了直接體現自然形態美的原始要求,開始借重於意象,把人們從自身和大自然中獲得的美感,概括到書法形象中來,表現反映物物之間、物我之間的種種內在規律美,以便更切合文字符號的抽象特徵。
同時書法家們又從自然界感受吸取有用的東西,來充實自己的筆法和感情,從而創造了具有豐富表現形態的漢字書法。漢字具有很強的塑造空間的能力,它和建築藝術有著異曲同工之處。建築是用物質材料在塑造立體空間,而書法是用毛筆線在平面上塑造空間,這種塑造並不是隨心所欲的,它源於自然,同時又形成了自身獨特的結構規律。
一、方型重心穩定
中國漢字與其他文字有著截然不同的外形,每一個字,特別是印刷品上的字,在紙面上都佔有同樣大小的方形空間,筆畫無論多少,都容納在這方寸之內。字的構形猶如中國的傳統建築的四合院,一個方塊字就是一個造型單位,一個重心。古人曾有論述:「字有九官,九宮者,每字為方格,外界極肥,格內用細畫界一井字,以均布其點畫也。凡字無論疏密斜正,必有精神挽結之處,是字之中宮」。可見,重心在漢字結體中處於十分重要的地位。漢字有各種有各種各樣的間架結構,筆畫也有多有少,最少的只有一橫,最多者有50多個筆畫,但無論結構如何變化,筆畫有多少,都有精神挽結之處,這就是字的重心。一般來說,即初學楷書者常用「九宮格」或「井字格」的正中那一格。重心為全字的核心。
一個字有了重心,各個筆畫,各個部分就有了向外伸展或內收緊的依據。圍繞這個重心配置排布,或上或下,或左或右,或長或短,或斜或正,或簡或繁,都能做到均衡、合度。不僅在篆、隸、楷一類規整的書法中需要重心,就是在流動行書和草書中,重心依然要穩定。因此,在漢字書法特別是草書中,字與字的距離完全可以打亂,任意縮短或拉長,可以橫寫,也可以豎寫,都不會損傷結構規律。而拼音文字則只能進行橫向組合,它們不能被任意進行處理,如果把拼音文字斷開寫,或者把單詞豎著寫,就會像天書一樣,使人不知所云。
二、點畫形態豐富
中國漢字和拼音文字相比,有比別種文字多得多的點畫樣式,以楷書來說,有點、橫、豎、折、鉤、提、撇、捺等基本筆畫,而每一個基本筆畫又可細分出許多不同式。例如「點」畫,除了單個的「點」之外,還有相向的兩點、相背的兩點、左右兩點、上下兩點、開三點、合三點、拗兩對點(如「泰」下半部的四點)等十數種樣式。撇、捺、鉤、折畫等也有許多種,筆畫之間還有各種排列組合形式,這在拼音文字中是極少見到的。漢字書法中的點畫形態之豐富和中國繪畫中某些技法十分相似,比如山水畫的皴法,有大斧劈皴、小斧劈皴、荷葉皴、解索皴、披麻皴、米點皴、雲頭皴、牛毛皴等。還有種種點葉法,如介字點、胡椒點、小混點、梅花點、鼠足點、菊花點、垂藤點、松葉點、柏葉點、梧桐點等等。
和書法點線不同的是,繪畫中的皴法和點法是用象形的線條來表現石、樹的質感。只講究作品中物象的具體、生動、傳神,而不問作成這些藝術形象的程序,畫山畫水,畫石畫樹,誰先誰後,都無定規。筆墨線條的走向,也是隨需要和意趣來決定,上下、左右、下上、右左,怎麼行筆可以。一筆畫出之後,還可以對線條的長短、粗細,色彩的種類、深淺、乾濕進行修改和加工。所以,欣賞者從畫面上很難看到作者運筆的先後。而書法家筆下的點畫線條是按照漢字的筆順、字序以及筆畫的不可逆性、不可改變性、不可重複性等書寫規則,形成一個有始有終、有先有後、向前逐步推移的過程。
於是,人們從靜態的點畫中看到運動的態勢,在結果的美中又增添過程的美。空間的造型和布置中呈現出流轉靈活、綿延不斷、趨向明顯的「勢」之美。書法點畫形態的豐富還表現在運筆上各有不同的特點,通過中國書法特有的工具毛筆性能,可以使點畫呈現出輕重、粗細、剛柔、迅遲、乾濕等各種空間變化。用筆的變化,使點畫呈現出不同的形態。同樣是豎畫,有懸針,有垂露,還有長短、向背等區別,不同筆畫之間也會表現出不同的質感。不僅如此,點畫還是表現書法風格的重要標誌。不同風格書法家的點畫,具有不同的造型,同樣是楷書,顏真卿和褚遂良的書法就有截然不同的風格。顏字的點畫,線條飽滿、雄壯,具有「力拔山兮氣蓋世」的扛鼎之美,褚字的點畫線條纖細、秀挺,如三春楊柳,搖曳多姿,充滿了飄逸、娟秀之美。同樣是草書,懷素的草書和黃庭堅的草書點畫的形態也是不一樣的。兩人的草書線條都是屬於瘦挺型的,但懷素的線條瘦中兼圓,盤曲較多,中段變化較少,而黃庭堅的草書線條瘦中帶奇,長槍大戟,縱橫開合,尤其是點的形態多種多樣,形成具有鮮明特點的個人風格。
三、布局安排精當
一個漢字就像一座建築物,不同的漢字有著不同的外觀結構,有單體的、有合體的、有左右並列的、有上下合層的、有半包圍的、有上大下小的、也有下大上小的,等等。在各個字的內部,有各種點畫的排列組合,穿插避讓,形成多種多樣的構築式。漢字結構的長寬之比是十分科學的。從甲骨文、鐘鼎文以來的各種書法作品,其字形都近似於黃金分割法的比例,即字的長寬之比(以及寬長之比)為3:2,或5:3,或8:5……。這絕不是偶然的巧合,而是書法「肇於自然」的一個證明。
我們知道,黃金分割的形式美的比例廣泛存在人類自身和自然界中。首先是看人的自身,人在站立時雙腿微微分開,全身的外形輪廓便呈高高的長方形;人在行走、跑動、舞蹈、勞動時,其畫面高和寬的外廓大體上也呈符合黃金分割的長方形;人們的臉部及眼、耳、鼻、口等器官的長寬比也是這樣的長方形。自然界中,許多動、植物的外形的高和寬的比例也基本符合黃金分割比例。先人們在造字的過程中,在書法藝術不斷推進的歷程中,自覺不自覺地運用了這種的比例尺寸。
首先發現黃金分割原理的古代希臘人指出,幾何學上的黃金分割公式又可用於雕塑、繪畫、建築藝術方面,以造成特殊的美感。中國古代的書法家們雖然還不知道黃金分割法的定律,但是他們在實踐中已成功地運用了這個定律。除了字形的比例以外,在筆畫上,大多數漢字也是橫畫多於豎畫,這是因為橫更多的字更容易寫成長形,符合黃金分割的原理。漢字總體布局框架比例是美的,其內部結構也是多姿多彩,組合搭配十分巧妙並且和諧統一。
一件好的書法作品,其結構布局具有如下特點:首先是點畫得所。點畫好像人的五官,五官的位置必須擺正確,不可隨意移動,否則就醜陋無比。點畫在一個字中也有最恰當的位置,擺得好,字形就美,擺得不好,字形就不美。孫過庭曾說:「一點成一字之規」,指出了點畫在結構中的重要作用,一點的擺放位置及動勢,決定了全字的成敗。
比如三點水偏旁,開頭的一點是關鍵,它既要與下面相呼應,又要和右邊的筆畫相聯繫,大小要適中,左右要兼顧。如果寫得太大、太小或太偏,就影響了全字的布局。點畫在一個字中處於局部的位置,全字的結構是整體,局部必須服從服務於整體,擺正自己的位置,不可因小而失大。其次是疏密得宜。疏密是表現字體空間美的重要因素,是空間黑白分布的具體體現。
古人書論中有「計白當黑」之說,就是在書寫時,不僅是要法意墨線(實處)的分布,更要注意無墨處(虛處)的分布,要造成和諧合理的黑白空間。漢字的筆畫有多有少,布白上要求疏密勻稱,這兩者似乎是一對矛盾,但處理好了,更加體現書寫的美感,增強藝術感染力。最後是爭讓得勢。書法是表現生命的藝術,生命是充滿活力的,書法漢字的結體也要充分體現出生命的意味。因此,結體布局上要在穩中求不穩,又在不穩中求穩,布白處處呼應,揖讓避就,長短錯落,疏密相間,靜中求動,動中求靜,勢如斜而反直,融平正和險絕於一體,充分體現生命的韻律。
中國漢字結體的爭讓,是一種動勢的隨機處理,其道理就像挑擔人的爭道,在一定範圍內挑擔人都要通過一條道路,那就必須善於利用空間進行穿插,做到有爭有讓,有時你佔地方多一些,對方少一些,而有時對方佔多一些,你佔少一些,這樣通過合理地避讓,就能順利通過。字中的點畫繁簡不同,內部組成也不完全相等,不能平均分布位置,就同擔夫一樣,也必須學會伸縮和避讓。一般地說,就是以短讓長,以窄讓寬,以小讓大,以少讓多。另外,要注意長短穿插。一個字裡,筆畫不能一樣長短,一樣了就顯得呆板。如「三」字,上橫適中,中橫稍短,下橫最長。總之,要使疏密長短的布置在整齊中具有參差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