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日驕陽下,張長生捧著長勢喜人的脆瓜向記者介紹:「這是我們這裡的特產——高石脆瓜,你可別小瞧它,這個瓜在春節期間一個就能賣到200元,並且供不應求!」
張長生是土生土長的大荔縣兩宜鎮東高城村人。當地人把「高城」也叫「高石」,高石脆瓜也因此得名。
「我們村的高石脆瓜,歷史悠久著哩!」張長生興致勃勃地講道,「據說鄭和第六次下西洋時,東高城村一小夥隨行。船隊在爪哇島靠岸補給時,這個小夥吃到了當地產的一種水果,皮薄、肉厚、汁濃、色鮮、味甜。他捨不得將籽瓤扔棄,就將其帶回國,並將籽瓤種在東高城村南邊一塊不足兩畝的地裡,這便是高石脆瓜的原生種。」
講到這段傳說,張長生眉眼裡透露著自己作為東高城村人的驕傲。從初中畢業後在村裡的生產隊擔任技術員到現在,他已經有近40年高石脆瓜種植經歷了。
20世紀80年代,高石脆瓜無人問津。張長生回憶道:「那時候生活水平和生產能力比較低下,清明前後種下高石脆瓜,農曆七月初左右收穫果實。村民們會肩挑著擔,或者用人力車拉到縣城或澄城縣寺前鎮賣瓜,一年最多收500公斤,三毛錢一公斤,也很少有人買。」
高石脆瓜在東高城村一直很受歡迎,村民們獨享著它帶來的甜蜜。
「我們這兒的瓜不僅甜,最重要的是脆,村民們常說打個雷這瓜就裂了,更有甚者說咳嗽一下瓜也能裂開。」張長生幽默地說,「這個瓜出了我們這塊地,味道就不一樣了!」
高石脆瓜的「嬌氣」不僅體現在「打雷就裂」,而且它對土壤的要求也比較高。高石脆瓜每隔兩年就得換茬,不然很容易有病蟲害,口感也會大打折扣。
為解決換茬問題,1996年張長生被派去江蘇學習無土栽培技術,希望提高脆瓜產量。然而,無土栽培的脆瓜雖然顏色、大小與土壤種植的無異,但是甜度差了很多,便沒再繼續推廣了。
因為高石脆瓜的獨特性,東高城村一直想把它帶給更多外地人品嘗,也希望靠這個脫貧致富。
1997年,東高城村建立產業園,集中發展高石脆瓜種植,並且加大宣傳力度。張長生全程參與其中,他說:「當時我們提出的口號是『高石脆瓜 中國獨有 世界少有』。吸引了四面八方的人購買,賣價也隨之提高。」
隨著市場的擴大,2005年東高城村擴建產業園,建成了日光溫室棚、鋼架棉被棚、隧道棚以及遮雨棚等多種大棚來滿足不同季節市場對高石脆瓜的需求。
一家賣了錢,十家不得閒。近幾年,兩宜鎮以脆瓜產業為抓手,帶動6個村一起發展高石脆瓜。每年鎮上能新增瓜棚幾十畝,而一個棚就能有8至10萬元的收入。現在兩宜鎮擁有近300個高石脆瓜大棚,佔地1000畝。2019年,兩宜鎮高石脆瓜產量4000噸,產值6000萬元,帶動上百戶貧困戶增收致富。
不是每個高石脆瓜都可以論個賣,它也有優劣之分。「判斷一個瓜好不好,有四個步驟。首先觀察外觀,看它白不白;第二,掂一下重量,看它輕不輕;第三,手稍微用點勁捏一下,看它有沒有彈性;最後就是聞,看它是否散發著香味。如果滿足了這四點,就是品質好的高石脆瓜了。」張長生說。
高石脆瓜的產量提高後,接下來就是如何銷售。不同於以前肩挑車拉,現在兩宜鎮擁有完整的線上果品銷售系統。今年截至6月10日,兩宜鎮的高石脆瓜已經賣出1000多萬元了。
張長生咬一口高石脆瓜,心滿意足地說:「跟高石脆瓜打了這麼多年交道,看著我們這個瓜越賣越好,群眾日子越過越好,我打心底裡高興。這高石脆瓜,真是甜到我們高石人心坎上了!」
陝西日報 記者 師念 實習生 趙晨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