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活吧老膠片!零成本製作超強翻拍器

2021-01-08 和訊科技

  第1頁:復活吧老膠片 將翻拍進行到底

  還記得小時候家附近開著很多家照相館,筆者對這些照相館有如此深刻的印象,並非是去那裡拍攝寫真,而是經常跟隨家人到那裡去衝洗照片,雖然當年對影像知識一竅不通,但是年幼的我已經知道了我手裡的這個東西叫做膠片。一轉眼很多年過去了,隨著數位相機的到崛起,傳統膠片所佔的市場份額越來越小,仿佛在一夜之間,街上的照相館紛紛卸下了自己的招牌,取而代之的則是一個又一個地產中介公司,於是我和愛好攝影的小夥伴們都不高興了,而我家中的膠片,也隨著膠片市場的沒落,而被封存在了皮箱中,常年與灰塵作伴。

  近日筆者在整理家中雜物的時候,從床底發現了那些被遺忘的膠片,在家中檯燈的照耀下我發現膠片上的印記依舊清晰可見,然而當年洗出的照片,卻隨著早已不見了蹤跡,於是我決定,用一套很惡俗的方法讓老膠片復活,用我微薄的力量去揭開那段被塵封的記憶。

  上面就是筆者翻拍的老膠片照片,色調被筆者搞的有些重口味,而且畫質也很一般,但是就是這麼一樣「不合格」的照片,卻幫我找回當年的回憶,有些人也許很不理解,雖然照相館很少但是卻不難找,那麼我們為什麼不去照相館洗照片麼呢?隨著時間的流失,老膠片已經殘舊不堪,就算能洗出來也沒法看了,而且現在的照相館並不愛接洗照片這種生意了,這時候或許膠片的數位化是最好的保留方式。

  第2頁:自製迷你暗箱 操作簡單無成本

  自製迷你小暗箱 操作簡單無成本

  在復活膠片之前,我們要先準備一些工具,這些工具很簡單,成本也基本零。我們只需要準備一臺擁有小花模式(微距模式)的小DC、長明燈一盞堅固的小盒子、一臺電腦和Photoshop軟體

  ,有了以上幾樣東西,我們就能輕鬆的將老膠片復活啦!下面就讓我們開始行動吧。

  暗箱的製作時間大約花費45分鐘,主要還是因為蘋果手機的盒子太硬了,筆者手皮都摩掉了,也無法完全駕馭這厚度超過4mm的硬紙。選手機盒作為暗箱除了其堅固之外,還有一點很重的原因,那就是因為它可以自由伸縮,如果您家小DC的最近對焦距離沒有那麼理想的話,您大可以在不漏光的前提下,將手機盒向外拉伸。

  第3頁:正片拍攝心得 無需後期可出片

  正片拍攝心得 無需後期可出片

  在拍攝開始之前先向大家普及一下膠片的種類,彩色負片與彩色反轉片(也叫正片),它們是彩色膠捲的兩種基本類型,都是供拍攝用的。過去的電影拷貝就是正片,因為可以直接拿燈投射出正常影像,供大家觀賞。而在膠片時代市面上銷售的膠片大部分是負片,而且負片的寬容度相比正片要高一些,但是負片大賣的主要原因還是因為它便宜。。。

筆者的DC最近對焦距離還算給力,所以不需要拉伸暗箱(手機盒)。

翻拍原片效果,我們進入PS,剪裁掉照片的黑色部分。

  現在市面上有很多號稱1CM對焦的小DC,這種小DC的放大倍率是非常可觀的,我們在翻拍的時候,儘量選用放大倍率大的相機,如果您是單反玩家,那麼鏡頭反接也是一個好辦法。

  正片的翻拍還算簡單,因為只要按下快門就能看到效果,如果你對色彩沒有異議,甚至可以不用調色。也許很多人會質疑翻拍的尺寸太小,不過在筆者看來在一個分享的時代,我們其實並不需要太大尺寸的照片,這個尺寸能幫你找回當時的回憶了就夠了。

  第4頁:拍負片需謹慎 真實色調還原記

  拍負片需謹慎 真實色調還原記

  有玩過膠片的應該都知道,負片看上去黑黑的根本看不出顏色,沒有任何美感,想修復它確實稍微麻煩了一點,但其實負片的翻拍和正片的翻拍流程是一樣的,但是只是我們在按下快門後需要進入PS中做一些輕微的還原,如果您的小DC有「負片」拍攝模式,那麼就可以直接翻拍,然後就能得到正常的色調,但是如果你的DC沒有這個功能,那麼還是乖乖進入PS吧!拍攝時建議使用RAW格式來拍攝,負片翻轉時白平衡很難控制,這時我們就需要Camera RAW來對白平衡進行修復,如果是Photoshop CC用戶可以直出JPG然後用

  Camera RAW濾鏡來修復白平衡。

  關於後期製作,真的需要經驗跟練習,尤其對色彩的敏感度很重要。我也是開始玩攝影后才接觸後期的,剛開始真的很難控制,常常顏色調到最後,不知道自己在調什麼,然後整個人處於放空的狀態。不過經過反覆練習,近來後期越來越有心得,也比較少出現放空的狀況。通常看一張照片直接可以下手調成腦內想像的顏色,上面的教程筆者使用了很多「自動調節"的功能,之所以沒有具體到參數,是因為筆者覺得沒有必要完全按照一個套路來,大家學會了基本的流程和順序後,自己根據自己心中所想,調出自己喜歡的色調就成啦。

  第5頁:追求完美翻拍 輕鬆修出膠片風

  追求完美翻拍 輕鬆修出膠片風

  我們雖然完成了翻拍,但是相比真正膠片的色調還是有一定的差距,如果我們要追求完美的翻拍,還要在後期上下一些功夫,網上對於數碼照片膠片風格的教程非常的多,但是操作繁瑣,很少有朋友能耐心的學完,今天在這裡筆者為大家推薦一款非常實用的膠片色調軟體Toycamera Analogcolor。

Toycamera Analogcolor操作界面

  Toycamera Analogcolor中內置了將近20種膠片色調,通過八種反轉負衝(Cross Processing)模式分別呈現出來;軟體內置了隨機的膠片漏光特效(Light Leaks),可以模擬出眾多玩具相機拍攝的特殊效果。如果您喜歡膠片那種大濃重的效果,不放試試它。

  老實說這次翻拍經驗讓我覺得照相館的工作人員很厲害,其實負片轉正後都是和最初效果一樣,畫面偏藍而且很淡,基本上我們把底片拿去照相館掃描都是經過調整顏色才會變得如此鮮豔飽和的。當然有些是機器直接幫忙調回來,但我相信照相館的人還是會幫忙微調一下,這樣才會出現每家照相館洗出來的照片顏色不一樣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的美感不同,調出來的顏色多少都有些差異,這還是可以理解的。

  也許很多網友最翻拍的效果不是那麼滿意,但就我個人而言我覺得還是達到了翻拍的目了,我們的初衷也只是想找回曾經的那份回憶,在回憶面前畫質的好壞也就變得沒那麼重要了,而且在這個分享的時代,一張小尺寸的照片已經足夠了,最後想告訴大家,這個教程修復的不單是一張照片,而是一段獨家的回憶。

(責任編輯: HN666)

相關焦點

  • 讓老膠捲重新復活!體驗尼康ES-2膠片翻拍器(全文)_尼康 D850_數碼...
    現在使用膠片拍照的用戶應該不多了吧?但是往前推30年膠片相機絕對是家家戶戶的拍照主力軍,而再往前推七八年,膠片相機也是無數剛接觸攝影的大學生最喜愛的文藝利器。手裡的膠片拍完之後怎麼辦?之前的選擇是衝出來,後來的選擇是使用掃描儀掃描。但是實際上膠片還有一種保存方法,就是直接使用數位相機翻拍。
  • 柯達經典T-Max P3200黑白膠片復活
    數位相機的誕生,讓曾經輝煌一時的膠片沒了活路。但最近幾年,隨著復古風的流行,膠片市場似乎又煥發了生機,不斷有膠片復活的消息傳出。近日,國外媒體Peta Pixel報導,Kodak Alaris最近又成功復活了一款經典膠片產品T-Max P3200高速黑白膠片。
  • 膠片時代電影是這樣製作的
    上海電影博物館的三樓,一半人聲鼎沸,那是小孩子和美影廠經典動畫角色的互動區,另一半是整個博物館裡遊客不多的地方,拷貝盒從地板摞到天花板,貼滿整面牆,陪襯著一臺臺被新技術淘汰的老設備,洗印機停止了轟鳴,手動剪輯機被陳列在透明的玻璃罩下::展廳裡溫柔的燈光照亮了這些冰冷的機械,它們仿佛是電影白堊紀時代留下的化石。
  • 《原神》復活食物摩拉肉製作材料是什麼 復活食物摩拉肉製作材料一覽
    原神復活食物摩拉肉製作材料。原神手遊中,玩家可以製作各種各樣的料理幫助自己探索這個提瓦特大陸,其中復活類食物算是非常重要的一類了,摩拉肉就是復甦類食物,下面就跟小編一起來看看摩... 原神摩拉肉需要哪些材料?原神復活食物摩拉肉製作材料。
  • 膠片季
    殘留在膠片相機中的乳劑味,  衝洗和放大時秒針的滴嗒聲,  近乎夢幻卻真實存在的影像。  當光的影子被相機捕獲,時間的切片被銀鹽定格,來說說吧,你與攝影的故事。同時在導覽結束後還會有膠片幻燈放映活動,一起來嘗試從未有過的復古觀看體驗吧!  活動時間:8月7日至8月31日 每周一至周五  18:30-19:00  活動地點:X-SPACE富士影像共享空間  「報名方式」  本次活動通過 X-SPACE 官方小程序報名  ▽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一部90分鐘的電影,膠片長度接近3000米,需要五六個拷貝,每個拷貝的重量近25公斤,運輸的困難不言而喻;就成本來說,膠片的成本也相對更高,一個母帶的製作費用就要近40萬元,每個拷貝還要花費兩三萬元;且膠片易損,大概經過600次放映之後拷貝就接近報廢。而數字拷貝只需要用一個小小的U盤或者硬碟就能完成,跑片員再也不用背著沉重的膠片趕時間跑片。
  • 金像獎衝印師感嘆膠片落幕:別了,電影膠片時代
    膠片歲月  每月衝印2000個電影拷貝  在電影圈,「衝洗」膠片是電影製作的最後一道程序。呂麗樺說,衝印電影膠片是個技術活,每天早晨要花兩個小時檢查衝印器材,監控合適的溫度、藥水濃度,調校運行速度,「演員可以NG,攝影可以NG,每個環節都可以NG,唯獨膠片衝印不能NG,一旦出錯,時間與金錢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
  • 德國攝影師 親自製作全自動膠片衝洗機
    德國攝影師 親自製作全自動膠片衝洗機 2015年12月09日 08:52作者:photoblog編輯:方家俊     來自德國的攝影師Lukas
  • 短路三分鐘|Super 8攝像機能解救柯達、解救膠片市場麼?
    在CES 2016上柯達宣布復活Super 8格式膠片攝像機,並在一年後的CES 2017上展示樣機,不過從此再無新消息,直到今天柯達才放出了Super 8攝像機首部樣片。柯達在售Super 8膠捲可見使用柯達Super 8攝像機是一件成本高昂而且複雜的事情,畫幅更大的Blackmagic Pocket Cinema Camera或是松下GH4目前市場價僅為七千人民幣左右,兩三千美元足以購買BPCC/GH4+一套鏡頭+三腳架了,即使最松下新款「攝像機」GH5S售價不過2499美元。
  • 一戰老電影耗時四年上色復活,很珍貴也很震撼
    本周,為紀念一戰結束一百周年而製作的紀錄片《他們已不再變老》在全國藝聯專線正式上映。曾執導《指環王》三部曲的導演彼得·傑克遜帶領製作團隊,將百年前的真實影像進行全彩修復,以英國老兵口述史為旁白,將第一次世界大戰的日常復活在大銀幕上。
  • 情懷二字值千金:柯達發布全新膠片攝像機
    在CES2016展會上,我們驚喜地發現柯達竟然還在堅持著她的膠片情懷——發布了全新一代帶有數碼功能的膠片攝像機。這個新的膠片攝影機的項目為Super 8 Revival Initiative。容筆者為這個名字翻譯一下,超級第八代復活的主權。
  • 電影膠片的未來
    電影膠片的未來還存在嗎?這要看怎麼界定。如果說未來是指膠片收復失地,重新成為電影製作和放映的主要介質工具,那估計不太可能;但若是認為它在未來的電影生產、放映、檔案保護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繼續存在、演化下去,我持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數字能夠統治電影市場,被普遍認為的重要原因是成本問題。不說傳統的膠片攝影機要比數字攝影機貴上一倍,就說數字可以刪除錯誤的素材再重拍,幾乎不會損耗成本,而膠片一拍錯就是等於浪費成本,容錯率低。這足以令到更多的製片人首選數字。
  • 膠片VS數字,全膠片拍攝的得與失
    除了影片本身引發不少爭議,《陽臺上》採用的全膠片拍攝也引發極大關注。畢竟在電影越來越數位化的今天,採用全膠片拍攝顯然更加費時費力,不但成本高,後期處理起來也特別麻煩。而導演張猛之所以堅持,除了《陽臺上》「體量不大,所以用膠片也還合適」之外,更重要是能帶來一種電影獨有的「儀式感」。
  • 現在電影院還用膠片嗎?看完真是長見識了
    以前的電影放映機都是用膠片,膠片上印有一幅幅連續變化的圖像,放映的時候,膠片快速通過片窗,就會在熒幕上投射出動態的畫面,同時利用膠片邊緣的音軌還原出聲音,這樣就形成了有畫面、有聲音的電影。可能很多人有過這樣的疑惑,現在的電影院還用膠片嗎?
  • 膠片攝影百科之七:從膠片相機到朋友圈 談談膠片的衝洗與數碼化
    膠片的衝洗先來說收膠片的衝洗:膠片的衝洗流程和工藝受膠片種類的不同而迥異,一般來說黑白膠片的衝洗流程相對簡單,對於水溫等外部控制變量的要求也比較低,而彩色膠片衝洗的要求則是比較嚴格的,所以很多攝影玩家會選擇自己衝洗黑白膠片。
  • 老物件:小時候的電影膠片拷貝,都是這麼封裝發行的,你還記得嗎
    那時候的電影膠片拷貝,都是用這種鐵皮盒子封裝發行的。老小妻兒-電影膠片拷貝寒夜電影膠片拷貝小發明家的故事、國外音樂啞劇動畫片7集全套膠片拷貝香港警匪片【G4特工】膠片拷貝經典老電影(勝利在望)膠片拷貝老電影(四等小站)膠片拷貝後期農村碰到結婚生小孩的都會包場電影,天剛黑就開始扯銀幕,然後倒帶,村支書,那時候叫生產隊長要講兩句,各位老少爺們,都吃飯了吧,今個黑來XX家生一個破小子,咱隊裡面又增人添口了,俺們都高興,別不多說了,為了不影響老少爺們看電影,別的不多說了,譁,燈黑了,一幕幕人間悲歡躍然銀幕,人們隨著故事的情節不時搖頭嘆息,看到開心處哈哈大笑
  • 給2D膠片電影留塊安靜銀幕
    2D畫面更豐富,膠片的魅力無法複製  早在幾年前拍攝《盜夢空間》時,諾蘭拒絕片方發行3D版本的建議,之後的《黑暗騎士崛起》和眼下這部《星際穿越》,他堅持製作2D版本,並且堅持以70毫米膠片拍攝。他認為,3D是對空間的壓縮,2D則更能呈現豐富的畫面,並且只有70毫米膠片才可能盡善盡美地讓影像的細節豐滿。他不用綠幕、不用後期CGI製作特效,全部拍攝或搭實景、或做模型,是為了能用膠片復刻出一種「此情此境」的真實感,而這一點在泛濫、花哨的3D影像中恰恰是被忽視的。
  • 柯達推可攜式膠片掃描儀:膠片1秒變數碼照片
    而現在,據外媒報導,柯達在本屆CES上還推出了一款新的可攜式膠片掃描儀,疑似為自家膠片復活計劃鋪路。該設備名為KODAK SCANZA,是一款把膠捲底片轉換成數碼照片的轉換設備。掃描膠捲底片後,它能夠輸出1400萬像素或2200萬像素的數碼照片,自身兼容135、126、110以及8mm負片膠捲。
  • 中國電影進入數位化製作倒計時
    10年間,中國電影正式從膠片時代踏上數字徵程。在行業發展中,製片方、影院各有一本帳,市場正是這場變革的決定者。 影片製作源頭向「數字」轉型據影院經理們反映,目前國內影片製作源頭開始普遍採用數字製作,電影膠片拷貝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