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片時代電影是這樣製作的

2020-12-22 搜狐網
  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劇照,張藝謀導演。影片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成為膠片電影的標誌作品之一。


  上海電影博物館的三樓,一半人聲鼎沸,那是小孩子和美影廠經典動畫角色的互動區,另一半是整個博物館裡遊客不多的地方,拷貝盒從地板摞到天花板,貼滿整面牆,陪襯著一臺臺被新技術淘汰的老設備,洗印機停止了轟鳴,手動剪輯機被陳列在透明的玻璃罩下::展廳裡溫柔的燈光照亮了這些冰冷的機械,它們仿佛是電影白堊紀時代留下的化石。海上電影,繁華如夢,沒有機會進入電影工業內部的普通觀眾聊起這種種,只看到閃亮的明星和榮譽的獎盃,卻不知道如果沒有這些毫不夢幻的機器,就不會有銀幕上的如夢之夢。

  直到技術帶來深刻的變革。隨著數位技術出現、發展、興起,看得見、摸得著的工業機器生產線,一步步地被取代。先是數字拍攝以其低價和低技術門檻,打破膠片拍攝的壟斷,然後膠片拍攝的影像經數字格式輸出後製作後期,直到近三年前,數字放映全面取代膠片放映,以膠片完成拍攝的電影,最終都以數字拷貝發行。於是,繼膠片生產廠家退出電影製作的舞臺,膠片洗印的工廠也逐個地謝幕了。不久前,位於寶通路的上海電影技術廠洗印生產線也傳出將停產的消息,廠裡保留的洗印設備,將來只用於部分膠片拍攝廣告的後期製作。那個見證了上影太多經典作品誕生的洗印車間,已經好幾年沒有洗過一部電影膠片拷貝。

  從此以後,這一段海上電影的回憶,或許就真的是電影博物館裡的遺蹟。

  曾經,洗印廠裡滷化銀的味道,像荷爾蒙一樣迷人

  攝影師王天麟上一次去膠片洗印工廠,是5年前陪著導演徐浩峰做 《箭士柳白猿》 的後期,《箭士柳白猿》 的拷貝做成後,中影華柯洗印廠的生產線就停產了。那一年,他和徐浩峰站在華柯廠區的大門外拍了張照片,兩人的內心都明白,這是一個告別的時代,電影產業的數字轉型勢不可擋,膠片公司破產,膠片放映退出影院,洗印工廠停產,一樣接著一樣地到來。甚至,膠片時代最優秀的一些攝影師也退出了———因為留戀化學影像的細膩質感,因為割捨不下膠片百年發展沉澱的成熟美學系統。王天麟的好朋友呂樂就是其中之一,當他不能繼續用膠片攝影,便決心專職於做導演。

  時至今日,王天麟仍然記得寶通路上影技術廠的大院裡,洗印車間特有的味道。「一走進洗片大廳就能聞到滷化銀藥劑的味道,那股藥水和膠捲混合在一起的氣味,就像荷爾蒙一樣迷人。」他從北京電影學院畢業後進了上影廠,他在北方求學,初到上影,印象深刻的是在那個資金匱乏、電影業並不繁榮的年代,上影廠有一套好萊塢式嚴格的工業分工,細緻到每一個工作流程。新入行的後生人手一本藍封皮的 《工作手冊》,把拍攝和後期的每個環節可能遇到的細節問題都考慮周全,片廠和技術廠的老師傅們耐心細膩,從拍攝前期的測光、打光,到後期的配光配色,手把手地指點。電影依靠「全手工」操作的年代,技術可以言傳身教,「經驗」就只能意會。

  上影廠提攜新人,入行三年,王天麟和導演江海洋搭檔拍攝 《三個女人一場夢》,拿到那年攝影師學會的優秀攝影大獎。他最感激的,是從上影的前輩們那裡學到對「手藝」的敬畏。他入行的頭幾年,片場連監視器都沒有,一聲「開拍」喊下去,攝影師和導演站在鏡頭後,聽得到機械的聲音,但影像是未知的。畫面構圖理想嗎? 顏色協調嗎? 光線恰好嗎? 要等洗印車間洗出樣片來,各種的「不確定」塵埃落定。那會兒沒有PS,拍成什麼樣,就是什麼樣,後期的空間很小,全靠前期儘量做到萬全的準備。每個場景拍完,等洗印廠的技術師傅說通過,劇組就如釋重負拆了景、做下一場的。

  王天麟記得,那時只要劇組不去外地出外景,攝影師一定每隔三四天去技術廠拿樣片回漕溪路廠裡的標準放映廳,導演、演員、攝影、燈光、美術,幕前幕後的工作人員一個不落地聚在一起看樣片,整個劇組像家庭般的作坊,一群匠人小心翼翼地捍衛匠心。「有時候我會非常想念那時的拍攝,劇組是個團結溫暖的地方,雖然預算很緊,膠片有定額,拍攝只有一臺攝影機,每拍一條都要精打細算,但每個人都想著每個環節精益求精。大家沒有那麼忙,不會從這個片場趕到另一個。」

  到2007年參與掌鏡 《赤壁》 時,王天麟已經是圈內很認可的大場面攝影師,可他仍保留著上影學徒時期「戰戰兢兢」的工作習慣,每隔2到3天奔去洗印廠看樣片。整個拍攝期,一顆心是提著的,在片場,會擔心膠片出狀況,送洗印後,擔心洗片機械故障、人為疏忽、顯影藥液不穩定,只要一個環節出問題,功虧一簣。他說,膠片是看得見摸得著的,必須眼裡看到、手裡摸到,心裡才定,做手工活,心裡的弦不能松。

  《赤壁》 拍攝時,膠片電影已經走在斜陽裡,之後幾年裡數位技術飛快突破瓶頸,4K技術幾乎抹平膠片和數字之間的畫質差距,數字覆蓋並重新定義了電影產業格局。最直觀的是工作方式的改變,少掉洗印流程,數字攝影「所見即所得」,導演和攝影師的心理鬆綁了。又因為逐漸發達的後期技術,行內有了這樣的玩笑話:只要畫面不虛焦,光影顏色構圖場面樣樣能修,大變活人無中生有都是可以的。也有導演開玩笑,說攝影師們再也不能實施「技術訛詐」。王天麟覺得,玩笑歸玩笑,他尊重呂樂那些頑固的「膠片審美」黨,但技術發展畢竟帶來寬容,這對躍躍欲試的年輕人不是壞事。然而,技術放低行業準入門檻,並不意味技術縱容審美滑坡:

  「從膠片到數字,常識、技能、經驗和手藝人的精神,是不變的,攝影和導演、攝影和後期之間彼此信任的關係也是不變的,好電影永遠是每個環節精益求精、合作完成。」

  跟著張藝謀去蘇州出外景,剪輯裝備裝滿了一輛道具車

  去年冬天最冷的日子裡,導演鄭大聖帶著劇組在太行山深處拍 《村戲》,那是河北和山西交界的山坳,150人的攝製組分住在40多戶農家裡,只有3臺熱水器,一到洗澡時,排起長隊川流不息。剪輯師陳曉紅跟組一個星期,提前飛回上海。深冬拍了一個月,開春時又補拍一輪,直到夏天,鄭大聖進了剪輯房。夏天快結束時,《村戲》 剪完第一稿,不是最滿意,推倒重來,大刀闊斧地理結構、捋場景。如果時間倒退20年,這樣戰線綿長的剪輯工期和大規模的返工,都是不可思議的。

  電影博物館3樓的展廳,有臺手搖式剪片機被陳列在透明的玻璃罩子裡,一同陳列的還有剪膠片的小鍘刀和用在膠片上做標記的白色記號筆,機器上象徵性地掛了一條膠片。當初展館布置時,陳曉紅看著工作人員把這臺她用過的機器安放在這裡,現在她偶爾去展廳,經過這臺機器時還會覺得有點恍惚,她就這樣親身經歷了一段產業變革的歷史。

  這套剪輯設備最早是1930年代出現在好萊塢的大片廠裡,到1950年代成了全世界剪輯師的標準配置,1980年代後,自動卷片的剪輯臺逐漸取代手搖式剪輯機,而上影廠講究「經濟適用」,在陳曉紅入行的1990年代,剪輯師們仍然在用這種老古董,直到2001年,新編輯器出現,膠片拍攝的圖像轉成數字格式輸出,幾乎一夜之間,剪輯轉入數字時代,不到十年,眼看膠片拷貝成為電影業的「遺產」。

  入行就趕上新編輯時代的後生們,略了解些前輩們的「家史」,都覺得膠片剪輯是慘不忍睹的體力活。手動剪輯臺的搖柄,轉一圈是16格畫面,電影膠片平均1秒24格,1本拷貝平均10分鐘,膠片長度300米,1部劇情片按100分鐘算,膠片長度3000米。剪輯時聲音和畫面要對位,一臺剪輯機上除了畫面拷貝,還要掛少則幾條多則十幾條的聲音拷貝,例如動作片和槍戰片,聲音和聲效拷貝動輒十幾條。一部電影的素材,畫面拷貝可能就10多本,算上聲音拷貝,就要上百本。

  那會兒,剪輯師不是拍攝完成後才加入,而是邊拍邊剪。上影廠以嚴格控制膠片的「拍片比」出名,行業通行的標準是1:3,就是拍3條選1條,而上影廠的是1:2,即便是老資歷的導演,片比也嚴格控制在1:6左右,絕不超過1:8。謝晉這樣的「大牌」,拍攝卻以「多快好省」出名,片比從不超過1:6。像《赤壁》 那種拍攝周期長達10個月、拍掉40萬米膠片的「揮霍」,這在上影廠是不能想像也不被允許的。

  拍攝成本嚴格控制,這對導演前期的案頭工作提出極高要求,開拍前,要交出精確的分鏡頭表,一部電影的模樣在分鏡表上已經確定了。陳曉紅回憶,她1990年入行,最初10年她經手剪輯過的大部分電影,成片就是照著拍攝分鏡順序來的,她所做的只是鏡頭和鏡頭之間的微調,細處著手,不會對一部電影的結構做出大刀闊斧的改良。那時的拍攝周期也長,都不是大製作,沒有遊刃有餘的多機拍攝,現場就一臺攝影機,設計遠景中景近景、定機位、每場拍幾條……導演要對所有拍攝細節「門清」。通常一部戲要拍3個月,在上影的老廠區裡,剪輯室挨著攝影棚,拍完的膠片送洗印廠,洗出的樣片第一時間送回剪輯室,幾組人馬平行工作,等到關機時,初剪基本完成了。

  因為剪輯和拍攝同步,所以每逢出外景時,剪輯師就要帶著設備跟劇組一起南徵北戰。張藝謀的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 去蘇州出外景,從上海出發時,陳曉紅帶著一個小助理,兩人的設備裝滿了一輛道具車。攝製組在片場熱火朝天,剪輯師卻與世隔絕地只和畫面、聲音打交道,當同事們苦中作樂地把出外景當散心,剪輯師被關在異鄉旅館的小房間裡埋頭幹活,孤獨感更重了。

  剪輯是個孤獨的過程,對剪輯師如此,對導演也是。陳曉紅盤點合作過的那些導演們,許多人在片場豪情萬丈,進了剪輯房卻坐立不安,恨不得這事趕緊完,能耐著孤獨耐著性子在剪輯房裡慢工出細活的導演,想來真不多。有部影片關機後,剪了四個多月,導演每天貓在剪輯房裡,恨不得無限地剪下去,在他心裡,剪輯是變相的寫作。

  新千年後入行的新人們大多慶幸錯開了剪輯師的苦行僧年代:跟劇組耗,跟導演耗,跟上千上萬米的膠片耗,剪完兩三部電影,一年就過去了,這投入產出比太低。但陳曉紅認為,膠片和數字只是介質不同,進入數字時代,分鏡頭表更多是拍攝參考,不再有嚴格的約束,這確實打開了剪輯後期發揮的空間。然而剪輯的本質沒有改變,這就是個「慢」活:

  「技術變革不是縱容偷懶省事,剪輯師精耕細作是手藝人的職業道德,這是不變的。」

  本報記者 柳 青

history.sohu.com true 綜合 http://history.sohu.com/20161019/n470648309.shtml report 4669 電影《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劇照,張藝謀導演。影片獲得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技術獎,成為膠片電影的標誌作品之一。上海電影博物館的三樓,一半人聲鼎沸,那是小孩子和美影廠

");}

相關焦點

  • 金像獎衝印師感嘆膠片落幕:別了,電影膠片時代
    現在在內地,基本上所有導演都已經不用膠片拍電影了,西安各大影院的膠片放映機也所剩無幾。  數碼取代膠片的速度一日千裡。本報記者採訪香港金像獎時,發現眾多香港電影人都在做一件事:告別膠片時代。  膠片歲月  每月衝印2000個電影拷貝  在電影圈,「衝洗」膠片是電影製作的最後一道程序。呂麗樺說,衝印電影膠片是個技術活,每天早晨要花兩個小時檢查衝印器材,監控合適的溫度、藥水濃度,調校運行速度,「演員可以NG,攝影可以NG,每個環節都可以NG,唯獨膠片衝印不能NG,一旦出錯,時間與金錢的損失是難以估計的。
  • 告別膠片時代? 北京國際電影節關注電影數位化
    在今天上午舉行的第三屆北京國際電影節「中外電影合作論壇」上,中法合拍電影《狼圖騰》正式籤約。不過,觀眾要看到這部電影恐怕還得等一段時間——據該片導演讓·雅克·阿諾透露,電影為了呈現自然界的奇觀,將以3D形式呈現,預計拍攝製作時間至少需要4年。
  • 諾蘭昆汀等聯名力保膠片電影
    但近日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J·J·艾布拉姆斯、昆汀·塔倫蒂諾紛紛表明立場支持膠片技術,並與各自合作緊密的大片廠進行談判,要求片廠每年購入一定數量的電影膠片用於拍攝,以維繫膠片技術的生命力。  克里斯多福·諾蘭等導演的膠片需求主要是針對柯達膠片,柯達公司生產的膠片目前是好萊塢電影製作的主要供貨商,其它膠片生產商基本都已經停產。柯達公司為了給克里斯多福·諾蘭製作拍攝《星際穿越》的膠片,甚至為諾蘭單獨開了一條生產線。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95後市民王女士表示,「《一秒鐘》算是一部比較有情懷的電影了,講的是七十年代的事情,整個故事也是由一場膠片電影作為引子串聯起來的,雖然自己沒有經歷過那個時代,但是也有聽父母提過,他們以前扎棚看電影算是村裡面的大事,很熱鬧,小孩都早早的去佔位置,和我們現在電影院看電影的感覺不一樣,今天通過《一秒鐘》也算是體驗了一次。」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數字已經是全面碾壓膠片,電影膠片產量大幅度縮水,膠片大佬柯達公司淪為另一個「諾基亞」。我們來到了一個數字為王的電影時代。如果不是在諾蘭、昆汀為代表的大導演們做著誓死頑抗,世界上可能就真的再也沒有電影膠片生產了。
  • 電影膠片的未來
    電影膠片的未來還存在嗎?這要看怎麼界定。如果說未來是指膠片收復失地,重新成為電影製作和放映的主要介質工具,那估計不太可能;但若是認為它在未來的電影生產、放映、檔案保護領域佔有一席之地,繼續存在、演化下去,我持一種審慎的樂觀態度。
  • 數字時代後,膠片留下了什麼?
    那一年,喜歡電影的他開始在職工大學上小班課,跟著師傅學電影放映。教課的老師傅,都是原來各大影院退休了的老放映員、主任。湯忠義白天上班,晚上去上課,每天兩個小時。就這樣學了兩個月之後,他去考了初級電影放映員的資格證。那時考證還需要掌握膠片和數字兩种放映技能,等他們這批人考完,沒過多久,考證就只需要考數字了。
  • 富士膠片與中影數字基地籤署《中國電影製作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上海2019年2月1日電 /美通社/ -- 1月29日,富士膠片(中國)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富士膠片(中國)」)和中影電影數字製作基地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影數字基地」)在北京籤訂了《中國電影製作發展戰略合作協議》。
  • 新影集團總經理姚永暉: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書寫歷史
    在中國文化大數據體系建設的過程中,中央新聞紀錄電影製片廠(集團)(簡稱「新影集團」)以「用鏡頭記錄歷史,為黨和國家留史」的使命和擔當,依舊堅持用電影膠片記錄時代,致力於展現中國社會全景風貌,尤其是黨和國家重大事件,為社會提供一個鮮活的中國。
  • 給2D膠片電影留塊安靜銀幕
    這真不是段子,如今,像《星際穿越》這樣用膠片拍出來的2D電影無比稀罕,也確實快絕跡了。它是最後一部用70毫米膠片拍攝的商業電影,因為數字和3D浪潮的衝擊,支持膠片放映的影院已不多,於是這部電影的放映拷貝複雜地分成6個版本:70毫米膠片IMAX版,IMAX數字版,70毫米膠片版,35毫米膠片版,4K和2K數字版。
  • 誰是最後一部膠片電影?
    《刺客聶隱娘》劇照我們都對膠片電影津津樂道,但同時我們也知道數碼拍攝已經是時代趨勢。導演們也都承認數位技術的優勢和膠片的不足。值得注意的是,《無問西東》《長江圖》《刺客聶隱娘》這些膠片電影都是在2012年前後開拍,那時的數位技術還沒有發展到今天這樣的程度。
  • 膠片VS數字,全膠片拍攝的得與失
    然而,電影作為一門受科技發展驅動的產業,歷經多次技術革新、產業換代,最終走到了數字時代,讓膠片時代在極盛之後迅速衰退。現如今,使用膠片拍攝的電影已經越來越少。在華語電影世界,最近幾年也就只有《一代宗師》、《聶隱娘》、《箭士柳白猿》、《長江圖》等幾部膠片作品。
  • 一秒鐘,張藝謀寫給膠片時代的一封情書
    與觀眾等待的時間、項目籌備和製作的時間以及電影正片的時間相比,一秒鐘太短,仿佛滄海一粟,但也正是這短短的一秒,或許對某些或是某個個體就有著非同尋常的意義。對比《長城》和《影》,《一秒鐘》是慢節奏、文藝、平靜的,沒有什麼商業化元素,沒有戰爭背景,沒有人物群像,可以說是值得一個人靜靜品味的一部作品。
  • 暗房-好萊塢的鍊金術士之電影膠片曝光及光的化學反應
    如今,像這樣的紀錄片對於了解感光化學工藝的輝煌歷史非常重要,這些工藝可靠的服務於電影行業超過100年,但還是被無情的數碼時代所取代了,而我們很多年輕人甚至都不了解那個時代,而且聽到膠片攝影滿臉的問號,很多喜歡膠片攝影的文藝弟弟妹妹們,對於暗房裡的知識知之甚少,每一個關於你愛好的知識都將是支撐你愛好的強大後盾,了解多一點點,將會成為你高談闊論的資本。
  • 為什麼說一般的膠片電影畫質不會超過超清的數字4K電影?
    膠片電影畫質好,還是數字電影的畫質好,這可能是電影發燒友們爭論不停的一個話題,其實即便到如今,感覺膠片電影逐漸淡出市場,但其實好萊塢依然有很多導演是堅持膠片攝影機來拍取電影畫面的,但是數字攝影機的大量優勢,令膠片的空間越來越小。
  • 垂死的柯達帶走了膠片時代
    生於膠片,死於數碼,這個一路遙遙領先的發明大王,輸給了自己的「親兒子」——正是柯達發明了全世界第一臺數位相機。著名導演馮小剛不禁在微博上感嘆:「一個時代翻篇了,揮之不去的是膠片留在心裡的味道。」    131年前,美國人喬治·伊斯曼打算讓每個人都能輕鬆留下自己的影像。
  • 一座位於曼哈頓的電影膠片孤兒院
    被「束之高閣」的6萬盒電影膠片位於紐約曼哈頓的DuArt公司大樓高12層,作為美國獨立電影孵化器已擁有超過70年的歷史。有意思的是這座大樓的電梯只能到達第11層,而「塔尖」上神秘的頂樓須步行前往進入。頂樓是一個有些發黴的檔案室,成百上千的電影膠捲盒從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上。
  • 中國電影進入數位化製作倒計時
    10年間,中國電影正式從膠片時代踏上數字徵程。在行業發展中,製片方、影院各有一本帳,市場正是這場變革的決定者。 影片製作源頭向「數字」轉型據影院經理們反映,目前國內影片製作源頭開始普遍採用數字製作,電影膠片拷貝越來越少。
  • 電影沒死,只是電影的時代要結束了
    這些綜藝裡所選片段多來自經典電影,觀眾們對短片質量的讚揚,是「XXXX很有電影感」。這無疑是一個矛盾的現象,在這個電影已經不那麼重要,娛樂和綜藝瓜分我們大部分時間,製作精良的優質劇集可以直接叫板電影的時代,人們仍然對電影有一種執念。
  • 手機像素過億了,電影畫質4K了,為什麼還要模仿「過時」的膠片?
    前段時間 120 幀版本的《雙子殺手》曾引起了一些爭議,李安在電影上映期間曾談到對數字電影和膠片電影的看法,他認為不應該用數碼手段去模仿傳統的膠片電影,而是要探索如何在數碼電影中開發美感。曾憑藉《為奴十二載》獲得奧斯卡最佳影片的導演 Steve McQueen 這樣形容膠片:膠片中有種浪漫韻味,有一種魅力——仿佛它能呼吸一般。膠片給人的感覺更加……怎麼說呢,或許更有 「人情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