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位於曼哈頓的電影膠片孤兒院

2020-12-25 網易新聞

早報記者 陳晨

據《紐約時報》報導,紐約城著名後期公司DuArt擁有約6萬盤庫存膠片,伍迪·艾倫、李安等大師早期素材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而更多的則是如今已無人知曉、難以辨識的獨立電影。近日,一家名為IndieCollect,從事影片檔案管理的公司正開始對DuArt館藏進行系統性整理。

被「束之高閣」的

6萬盒電影膠片

位於紐約曼哈頓的DuArt公司大樓高12層,作為美國獨立電影孵化器已擁有超過70年的歷史。有意思的是這座大樓的電梯只能到達第11層,而「塔尖」上神秘的頂樓須步行前往進入。

頂樓是一個有些發黴的檔案室,成百上千的電影膠捲盒從地板一直堆到天花板上。每一個盒子的背面上標示著久遠之前的公司名稱、模糊不清的導演名字或者一個類似於「死胡同」這樣的片名。這個電影母本儲存倉庫如同一個孤兒院,收養著一堆等待領養的孤兒。究竟是誰製作了這些電影,連DuArt公司的人自己都想知道。

隨著數字電影技術的崛起,以及緊隨其後的膠片消亡,DuArt公司已經於2010年關閉了其膠片洗印部門,而約有6萬盒電影膠片依然滯留在倉庫中。

「我處理這些電影很困難,」公司負責人歐文·楊表示,他的父親1988年創辦這間公司,「我們從來沒有丟棄過任何電影拷貝,因為我們都是熱愛電影的人。」

諸如伍迪·艾倫、詹姆斯·伊沃裡、李安、戈登·帕克斯、斯派克·李等電影名人的名單也出現在電影製作者名單上,公司也已經與他們取得了聯繫。但仍有大多數無人認領的拷貝被冷落在一邊。DuArt前副總裁史蒂夫·布萊克說,他從2010年起一直持續追蹤電影製片人,但不是每一次都有結果。

關於為什麼DuArt會擁有這些電影並不稀奇,我們的洗印室喜歡保存材料因為這些對他們還有更多意義。「布萊克指出,比如曾經感光乳劑的氣味持續得揮之不去,直到35釐米黑白膠片的試驗才解決了這個問題。在當時試驗的思路中,如果這種材料存在,洗印就能獲得更多的錢。」許多「邊角料」就是這樣一路留存了下來。

大多數電影的製作者一旦完成一部電影,就會馬上轉而關注下一個。「然後他們就失聯了。」布萊克補充道,「當然也有生產者想要代為保管它,在我們的聯繫過程中,大多數人都表示壓根不知道他們遺漏了拷貝的材料在這裡。也有些出品方讓我找製片人,但問題是製片人已經屬於下一部電影了。」

目前DuArt正在尋找包括《美人魚和泡菜》、《中國民族舞》、《神秘的人:在美國直面裸對麻風病》等片子的主人。這些都是「命運無常」的獨立電影。要知道,早期好萊塢對電影的觀念是一次性的,到後來才有需要自己保管電影素材的意識。獨立於製片廠體系之外的獨立電影一直沒有建立過系統的保管體系,大多隨著作者離世或者公司關門便無人問津。關於年代的資料庫更是無從查起。

甚至沒有機構能夠提供幫助,布萊克說,「一些人經過這裡,說,『看啊,這裡有阿凡達!』然後我只能說,『不是的,看看盒子上的年份』。」

「壓箱底」電影幕後有故事

成立IndieCollect公司是主張傳統保護的桑德拉·勳伯格的創意,她創造了一種類似「孤兒院」的電影保存模式,布萊克加入其中成為類似檔案管理員的職務。網絡上有相應的計劃,前林肯中心電影協會項目負責人理察·佩娜如今正負責羅列百科式的監管,並且建立電影的家庭式檔案。

去年勳伯格匯聚了來自主要機構的檔案的情況,包括DuArt公司現存的電影、當代藝術博物館、喬治·伊士曼故居(全球最古老的攝影博物館)、電影資料館、美國國會圖書館和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

「學院裡一直保存著獨立電影。」IndieCollect公司紀錄片館館長艾德·卡特說。有趣的發現是,他在DuArt的庫存中發現了1982年霍勒斯·b.詹金斯拍攝的《凱恩河》。

「這是他在紐奧良製作的第一部電影,而且底片至今依然播放流暢。」卡特說,「它原定將於3個月前在紐約發布,但就在這之前42歲的他卻突然死於心臟病發。」

《凱恩河》同樣遺留了許多廢棄材料在DuArt公司,但留下的只有底片,不能直接放映,所以也無從判斷它究竟是好是壞。

「這可能是一個傑作,但我們沒辦法知道了。」卡特說,他補充道,這部電影中應該反映了一套克裡奧爾語文化中的跨種族戀愛。他僅僅知道的是,電影導演理察·普萊爾曾出席由華納兄弟提供場地放映的一次《凱恩河》。

「但這部片子卻被否定了」,卡特認為,這件事和電影創作者的心臟病發脫不了干係,因為就在這之後的第二天詹金斯發病並且去世了。

其他的發現還包括了導演戈登·帕克的《所羅門諾薩普年代的奧德賽》的底片,這部電影類似《為奴十二年》的前傳;導演伊沃裡拍攝於1957年的學生作品《威尼斯:主題和變化》,收錄在《紐約時報》當年「值得關注的電影」列表中。伊沃裡自己都十分驚奇能夠再度見到他的底本,他以為它早就丟失了。

「這並非電影的原版底片,只是一個複製品,但已經是非常珍貴的史料。」伊沃裡在接到來自DuArt公司的膠片「認領」電話時說,「我們送這部電影去了不同的地方洗印,它的底片去過許多不同的國家。我們花了很長時間運作它,直到2005年合作方去世,我們失去了聯繫,不知道原版底片去了哪裡。」

如今在DuArt的12樓,一堆箱子正等待被裝運到美國國會圖書館,內容標記為:《蜜月殺手》、《馬文的房間》、《上帝之城》、《與魔鬼共騎》、《嚴密監視的列車》、《信徒》、《罪犯》等。但是進入圖書館存檔,這些電影就失去了公眾中的影響力。

IndieCollect公司的負責人勳伯格剛剛收到來自福特基金會20萬美元的資助,她正詢問1993年拍攝《Just Another Girl on the I.R.T.》的導演萊斯利·哈裡斯幫忙確定DuArt架上非美裔的頭銜。而對方回答她說,「哦,我的上帝,這部電影我已經完全忘記了。」

本文來源:東方早報 責任編輯:王曉易_NE0011

相關焦點

  • 位於曼哈頓的紐約州立大學視光學院孔子學院
    &nbsp&nbsp&nbsp&nbsp紐約曼哈頓,一個世界多元藝術的秀場,就在當地時間10月2日晚,在2017孔子學院日到來之際,位於曼哈頓的紐約州立大學視光學院孔子學院施瓦茲劇場迎來一場由中國先鋒城市深圳特別呈現的首秀——作為深圳文化周紐約專場的重要活動之一,深圳原創戲曲音樂電影《詩魂風流》舉行美國首映式。
  • 電影膠片的未來
    電影是一門受到科技發展高度驅動的產業,歷史上發生過太多次技術革新、產業換代,比如有聲電影取代無聲電影,彩色電影取代黑白電影,寬銀幕取代學院比例,更瑣碎的方面包括全色膠片取代正色膠片,片上發聲取代蠟盤發聲,伊斯曼彩色取代特藝彩色……每次更迭,都不能簡單地以經濟原因來解釋,它背後必然是複雜的技術原因、美學原因、社會原因的綜合作用,甚至我們不能簡單地以「進步」來定義這種取代
  • 膠片時代電影是這樣製作的
    先是數字拍攝以其低價和低技術門檻,打破膠片拍攝的壟斷,然後膠片拍攝的影像經數字格式輸出後製作後期,直到近三年前,數字放映全面取代膠片放映,以膠片完成拍攝的電影,最終都以數字拷貝發行。於是,繼膠片生產廠家退出電影製作的舞臺,膠片洗印的工廠也逐個地謝幕了。不久前,位於寶通路的上海電影技術廠洗印生產線也傳出將停產的消息,廠裡保留的洗印設備,將來只用於部分膠片拍攝廣告的後期製作。
  • 金像獎衝印師感嘆膠片落幕:別了,電影膠片時代
    現在在內地,基本上所有導演都已經不用膠片拍電影了,西安各大影院的膠片放映機也所剩無幾。  數碼取代膠片的速度一日千裡。本報記者採訪香港金像獎時,發現眾多香港電影人都在做一件事:告別膠片時代。膠片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興與衰,金像獎除了向停止生產電影膠片的柯達公司頒發了「向先鋒致敬」的特別獎外,兩名香港電影人也獲得由王家衛頒發的「專業精神獎」,而獲獎的呂麗樺和高天宙,他們是衝洗電影膠片的師傅,他們原以為下輩子也會用膠片拍電影的,卻想不到在2013年便要道聲告別。
  • 一座位於紐約曼哈頓最中心地帶的公寓,其奢華讓人嘆為觀止!
    如果要為寸土寸金、高樓林立這類字眼找一個代名詞,紐約曼哈頓必定會成為最佳選擇之一,這裡的車水馬龍與繁華不夜天,充斥在影視作品、雜誌畫刊、和世人的無盡想像力
  • 誰是最後一部膠片電影?
    2016年,《長江圖》曾在上映之際,宣傳稱該電影是「膠片絕響」。《無問西東》劇照膠片電影從來都是和藝術美感掛鈎,膠片配合光線的運用,電影更添唯美。諾蘭絕對是膠片的忠實信徒,在2017年上映的電影《敦刻爾克》中,天空、陸地、和大海上,諾蘭用膠片完成了一次實驗電影式的嘗試,當膠片攝影機開始運作的時候,他早就不是人們口中的電影大神,他是一位學生,電影藝術虔誠的學生。
  • 黑白膠片攝影|電影《燈塔》
    劇情:時間背景設置在上世紀初的加拿大新斯科舍,主角是一名年邁的燈塔看守人(達福飾)和一位年輕的助手(羅伯特帕丁森 飾演),兩人在一座荒涼的小島上看守著燈塔。在《燈塔》之前,導演 Robert Eggers 跟這次的電影攝影師 Jarin Blaschke 為了尋找到能喚起人們驚恐的黑白視覺風格,嘗試合作拍攝了幾部短片,其中一部是 2015 年的《 女巫》(The Witch)。下一篇,我們可以來看看《 女巫》這部電影,該攝影師的作品,每一幀的畫面,都是充滿了他個人獨特的美學。
  • 給2D膠片電影留塊安靜銀幕
    這真不是段子,如今,像《星際穿越》這樣用膠片拍出來的2D電影無比稀罕,也確實快絕跡了。它是最後一部用70毫米膠片拍攝的商業電影,因為數字和3D浪潮的衝擊,支持膠片放映的影院已不多,於是這部電影的放映拷貝複雜地分成6個版本:70毫米膠片IMAX版,IMAX數字版,70毫米膠片版,35毫米膠片版,4K和2K數字版。
  • 諾蘭昆汀等聯名力保膠片電影
    但近日導演克里斯多福·諾蘭、J·J·艾布拉姆斯、昆汀·塔倫蒂諾紛紛表明立場支持膠片技術,並與各自合作緊密的大片廠進行談判,要求片廠每年購入一定數量的電影膠片用於拍攝,以維繫膠片技術的生命力。  克里斯多福·諾蘭等導演的膠片需求主要是針對柯達膠片,柯達公司生產的膠片目前是好萊塢電影製作的主要供貨商,其它膠片生產商基本都已經停產。柯達公司為了給克里斯多福·諾蘭製作拍攝《星際穿越》的膠片,甚至為諾蘭單獨開了一條生產線。
  • 中國「曼哈頓」,彈丸之地坐擁百座摩天大樓,還有一座被「削頂」
    曼哈頓,是美國的的經濟文化中心,是紐約市中央商務區所在地,也是世界上摩天大樓最集中的地區。"世界的中心點"——時代廣場,璀璨奪目的百老匯劇院都在這裡大放異彩。 其實在中國也有一座這樣的城市,在面積不到1000平方公裡的土地上聚集了130多座的摩天大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 電影《一秒鐘》:一代人的膠片記憶
    影片用一位父親為了看去世女兒的「一秒鐘」影像的故事,串起了那個年代人們對電影的熱愛,同樣也表現出張藝謀對膠片時代的情懷,可謂是他回歸初心的又一力作。目前,豆瓣評分高達7.8分,貓眼評分8.6分。據貓眼專業版統計,該片單日最高票房2500萬元,首周票房6900萬元,上映八天破億,截止至12月11日,累計票房1.25億。
  • 電影膠片的魅力,你真的看懂了嗎?
    諾蘭、昆汀、保羅·託馬斯·安德森、馬丁·斯科塞斯,這些響亮的名字,在席捲天下的數碼浪潮中,不停呼籲保衛膠片工藝,他們這樣做,難道只是為了多年的情懷嗎?今天,就讓我們透過經典電影,體會他們眼中的膠片魅力。
  • 數字電影泛濫,膠片反而能活得更好?
    數字已經是全面碾壓膠片,電影膠片產量大幅度縮水,膠片大佬柯達公司淪為另一個「諾基亞」。我們來到了一個數字為王的電影時代。如果不是在諾蘭、昆汀為代表的大導演們做著誓死頑抗,世界上可能就真的再也沒有電影膠片生產了。
  • 馬丁·斯科塞斯支持膠片拍攝 讓電影有更多選擇
    分享到:     1905電影網訊 日前,柯達公司宣布將繼續生產膠片,電影基金會主席、《華爾街之狼》導演馬丁·斯科塞斯認為這是一個積極的舉動:「電影人都對柯達表示支持
  • 為什麼說一般的膠片電影畫質不會超過超清的數字4K電影?
    膠片電影畫質好,還是數字電影的畫質好,這可能是電影發燒友們爭論不停的一個話題,其實即便到如今,感覺膠片電影逐漸淡出市場,但其實好萊塢依然有很多導演是堅持膠片攝影機來拍取電影畫面的,但是數字攝影機的大量優勢,令膠片的空間越來越小。
  • 告別膠片時代? 北京國際電影節關注電影數位化
    這些問題在2011年世界最大的電影膠片供應商美國柯達公司傳出破產消息時被提出。事實上,近兩年來,數碼取代膠片的速度確實一日千裡:馬丁·斯科塞斯、李安等電影界的傳奇人物已紛紛轉投數字的懷抱;馮小剛日前表示,《一九四二》是他的最後一部膠片作品,新片《私人定製》將採用數碼拍攝;不久前的香港電影金像獎上,除了向已停止生產電影膠片的柯達公司頒發了「向先鋒致敬」特別獎外,兩名默默無聞的膠片衝洗師呂麗樺和高天宙也獲頒「專業精神獎」。他們說,想不到,與膠片的告別竟來得如此之快。
  • 與曼哈頓相似度80%!成都崛起一座世界級CBD
    而紐約的繁華與榮耀,盡在曼哈頓。圖片由德商提供事實上,曼哈頓的核心CBD只是「中城」範圍內、以第五大道為輻射軸的區域。在這片十多平方公裡的土地上,分布著帝國大廈、克萊斯勒大廈、洛克菲勒中心、時報廣場和百老匯劇院區,可謂精華薈萃。
  • 名校|曼哈頓音樂學院
    1979年,伍迪·艾倫執導的電影《曼哈頓》上映,該片獲得第52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原創劇本、最佳女配角提名,並獲得第33屆英國電影和電視藝術學院最佳電影獎和最佳劇本。而這部電影也將紐約市人口最為稠密的行政區——曼哈頓帶入公眾視野,為人熟知。在這座繁華的城市中,存在著一個與曼哈頓同名的、歷史悠久的、享譽全球的頂尖音樂學府——曼哈頓音樂學院。
  • 膠片VS數字,全膠片拍攝的得與失
    對此,導演張猛回應,「《陽臺上》是一部比較小眾的電影,我一直對票房沒有太大的期待。反正就希望這部電影能好,希望真正想看這部電影的人能去影院看,這是比較重要的。」除了影片本身引發不少爭議,《陽臺上》採用的全膠片拍攝也引發極大關注。畢竟在電影越來越數位化的今天,採用全膠片拍攝顯然更加費時費力,不但成本高,後期處理起來也特別麻煩。
  • 張猛導演新作《陽臺上》全膠片拍攝 周冬雨首任電影出品人
    據了解,周冬雨不僅擔任特別出演,還首任電影出品人,與導演張猛合作挑戰全膠片拍攝。發布會現場,周冬雨向記者透露,該片對自己挑戰極大,拍攝期間連刷牙間隙都在看紀錄片捕捉角色細節。與張猛導演前作《鋼的琴》一樣,《陽臺上》也是一部全膠片拍攝的電影,出於對電影質感的追求,這次他依舊願意放棄諸多同行慣用的數字拍攝,採用膠片捕捉最生活化的場景。在現場,導演張猛告訴記者:「用膠片拍攝是非常具有儀式感的,它不會違背自然的觀念,記錄了最真實的時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