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學生怎麼學外語?「以用促學」的方法很簡單,過程很辛苦

2021-01-07 自主學習自在成長

假設你和朋友要去加拿大的魁北克旅遊一周。你需要做一個詳細的策劃案。你們想通過這次旅遊學習什麼知識或者獲得什麼收穫?計劃何時到達?住什麼樣的酒店?每天具體參觀什麼景點?路線是怎麼規劃的?吃飯和交通怎麼安排?總共的費用預算是多少?

哇!旅遊是很多人的心頭好。這個任務做起來手到擒來嘛!但先別高興,最重要的一條要求還沒說:要用法語寫這個方案。

因為魁北克屬於法語區,用法語來描述旅遊設想最合適不過了。這是9年級的法語老師留給你的作業。除了要寫方案,你還需要做一個PPT,利用10分鐘的演講,把你的攻略同大家分享。

這就非常令人頭疼了。SIMON同學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大難題。他正在德國一所文理中學讀9年級。留學之前他已經了解到這邊的學校要學第二外語(第一外語當然是英語),就先突擊自學了兩個多月法語。從進度上看,已經學到了A2 級別。

德國很多學校是從7年級開設第二外語的,本土同學們比自己提前了兩年學習,SIMON自然亞歷山大,只能倍加努力,期望與同學們齊頭並進。

之前的法語作業都是小篇幅的話題寫作或口頭演講,SIMON應對得還算自如,誰知道這次來了個大包袱。好在老師給的作業周期是4周,同學們可以有較多的準備時間,慢慢死磕吧!

不過,任務雖然煩,但SIMON還是很有收穫的。他在這四個多月的時間裡逐漸習慣了德國學生多語學習的方法。

這所文理中學的畢業生要熟練掌握三門語言,德語、英語和法語。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學習任務還是很繁重的。

但當地學生好像並不把多語言學習當回事,認為這和別的科目是一樣的。有的同學甚至還選修了第三外語。SIMON非常羨慕一個來自烏克蘭的同學,不僅法語很好,義大利語上手也很快。

難道歐洲人本身就有語言天賦嗎?當然未必,只不過他們的學習方法比較「生猛」。

在應用中學習

語言學習包括輸入(聽和讀)和輸出(說和寫)兩個環節。用輸出帶動輸入是最為終極、有效的方法,因為學語言就是為了應用。

不論是掌握50個單詞還是500個單詞,都可以用這些詞彙組織出書面或口頭的句子、段落。千萬不要以為,我的詞彙量不足,必須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才能使用這種語言。這種想法屬於靜態的語言學習,不能做到活學活用,現學現用。

所以,不管你是什麼水平,老師一上來就要求寫作文、口頭演講、回答問題、小組討論。這些方式逼迫學生們吸取語言知識,邊學邊用。

從大腦學習的機制來看,接收和獲得信息是相對容易的,耗費的能量較少,而消化處理知識並形成自己的思維成果,把它表達出來的過程,需要大腦不斷的做功。尤其當人們學習陌生的、有難度的內容時,會覺得很辛苦,並常常犯錯。

SIMON剛到德國時,其他學生的法語都甩他一大截,他的發言經常磕磕絆絆,詞不達意,引起同學們善意的笑聲;他的作文也是慘不忍睹,通篇都是老師修改的標記。

在這個過程中SIMON也常常感到窘迫,但這種窘迫也逼著他逐漸走出舒適圈,收穫了更多從書本上難以獲取的技能。

不要背單詞

閱讀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如果有三種語言需要同時跟進,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找來同一本讀物的不同語言版本,可以在對照中自然而然理解文意和邏輯關係,積累詞彙量。

SIMON最喜歡的讀物就是《哈利波特》。他在小學時就讀過完整的1-7本,後來學德語時讀過一套德語版。現在正在讀法語版。由於熟悉故事情節,他可以輕易地推斷出很多生詞的含義,把上下文連貫起來。他發現,採用這種方法的德國同學不少,省去了很多查字典的時間。

當然,為了拓寬知識面,人們不可能只滿足於同一本讀物的多語版,更多的原版書是單一語種的。遇到生詞怎麼辦?SIMON的做法是「連蒙帶猜」,做上標記,等讀完之後再查詢核實。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打斷閱讀進度,保持連貫性,還能鍛鍊自己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詞典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法語詞彙的解釋最好也是用法語,而不是別的語言,這樣能滾雪球一樣學習詞彙,對語言的邏輯關係理解也更為透徹。

SIMON在學習中發現,幾乎沒有同學刻意背單詞、記單詞,老師也不提倡這樣。單詞畢竟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它並不能獨立存在和使用。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單詞才是有活力和意義的。

學語言的遊泳法

語言學家、史學家季羨林是SIMON崇拜的偶像。

季羨林先生曾留德十年,在歌廷根大學學習。他掌握8種語言,尤其精通英語、德語、梵文。他曾引用19世紀一位大語言學家說過的話:「學外語有如學遊泳,把學生帶到遊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遊泳就學會了,而淹死的事是絕無僅有的。」

SIMON認為,德國中學的語言學習法則果然與遊泳有關:

沉浸:學任何一種語言,能夠沉浸於該種語言的母語環境中,無疑是一種最佳體驗。SIMON 法語老師自然也懂英語、德語,但即便在非上課時間,同學們向她諮詢問題,也只能說法語。久而久之,這種被迫式的浸入就會形成一種主動的習慣,人為營造語言學習的微觀環境。

淹沒:當語言的信息劈頭蓋臉打過來,學習者被淹沒其中。學生做演講輸出就屬於這種類型。老師交待了一大堆背景資料和選題要求,學生不得不去查詢、瀏覽和閱讀大量的文本,有時還需要搞個小調研、小組討論,之後才能寫稿、做PPT。經過多次排練之後最終登臺演講了,還得要應對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予以答辯。

潛入:接觸一門語言的過程中,傾聽、觀察、模仿、感知、結想、思考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和潛水是相似的:剛開始覺得不會換氣,快要窒息了,一片茫然;但找到感覺、摸索出竅門之後,就不那麼害怕了,還能有空欣賞文化之美、學習之樂趣。

【總結】「學以致用、以用促學」是學習語言的基本法則,無論母語還是外語。方法是簡單的,內容卻是複雜的,過程也是辛苦的。學無止境,只有持之以恆,不斷精進,「一萬小時定律」才能真正起作用,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

相關焦點

  • 為何學漢語?德國學生:因為簡單
    來源:觀察者網綜合報導如今,越來越多的德國學校開始開設漢語課,德國學生高中畢業時,可以選擇漢語作為高考外語科目。那麼,這些中文課程是怎麼設置的?學生們究竟為什麼要學這樣的一門外語呢?近日,有德國記者再次走訪了波恩的海爾姆霍爾茨中學(Helmholtz-Gymnasium),該校自2009年開設漢語課程,兩年後將漢語加入到本校的高考外語科目,每年都有學生選擇。
  • 用「母語習得法」學外語
    等到她自己有孩子後,發現很多小學、初中還在用她當初學英語那種方法教孩子時,她嚇了一跳,她可不願意自己的,孩子還走自己的老路!語言就是用來交流的,聽不懂、講不出來不管是工作還是休閒都沒法用,考分再高又能怎樣?這就是多年來國內學校「英語課程」學習方法的弊病。孩子們學得痛苦不堪、精疲力竭,最終效果並不太好,慢慢地還會有牴觸情緒。
  • 學外語如何提高聽力?試試這個最簡單的方法吧!
    很多人都覺得學外語時,聽說是最大的難點。學了很久的外語,依然聽不懂,說不出口,這是很多人的通病。你是不是也曾在考試前焦頭爛額地問:「聽力都聽不懂,怎麼辦?」朗讀的重要性大部分人學外語時,都把精力用在背單詞和學語法上,老師在課堂上也主要是講這些。而朗讀課文,往往是被忽視的一環,甚至有些人認為朗讀是在浪費時間。
  • 學第二外語:打開另一扇窗戶看風景
    青春隨行航天中學王卓婧西安市航天中學2016屆高三畢業生王卓婧,成績優秀,是位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學生,在校期間先後被評為「西安市十佳中學生」、「西安市三好學生」。高中時期,她曾連續被學校評為「優秀班幹部」,所在班級屢次被評為「優秀班集體」。她愛好攝影,喜歡用單眼相機記錄生活的精彩瞬間;她熱愛繪畫,紙筆間是她對美好的熱忱。
  • 白鋼:學十種外語無需天賦
    幾學期課上下來,他發現,真正選課的學生不多,但來聽課的學生卻不少。他猜測學生可能覺得語言很難學,但是又對這些語言感興趣,所以上他的課,有本科生,有研究生;有文科生,也有理科生。    外語達人本科讀金融    「你會多少門外語?」「幾十門吧,我也說不清楚。」
  • 小學首開「第二外語」學德語
    今年12月底,該校首批56名學生通過了德國組織的「德語一級」語言證書(相當於「德語雅思」)。  第二外語走進小學課堂  目前,常青一校為4—6年級學生開設「第二外語」——德語課,每周兩節,初一、初二學生每周四節。「課堂學習以日常口語為主,了解許多德國文化和風俗習慣,學唱德語歌曲。」
  • 人工智慧時代還要費勁學各種外語嗎?
    「學習過程中,時常把法語和中文比較,對兩種語言和文化都有了更多理解。」&nbsp&nbsp&nbsp&nbsp從2003年起,光明中學為每位學生提供法語學習的機會。除了法語特色班每周有4課時的法語課,其餘年級在高一開設一學期普及課程,每周一課時。自編教材《法語與法國文化》培養學生學習法語的興趣,了解法國文化和中西方文化差異,讓學生最終能用法語簡單交流。
  • 學外語有什麼用
    原標題:學外語有什麼用 ■黑駒酒館 英國哲學家弗朗西斯·培根在那篇廣為流傳的散文《論學習》(Of Studies)中分析了各門學問的用處,比如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周密,科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學使人善辯等等。但培根漏掉了一個關鍵性的學科:外語。
  • 以評促教 以評促學——九江實驗中學開展學生民主評教促學活動
    本臺訊(九江廣電全媒體通訊員 遊雲 周琴)為了深入了解教師的師德師風、教學工作狀況,全面掌握教師教學動態,促進教育教學質量提升,11月17日上午,九江實驗中學教務處組織全校2200餘名學生開展了2020—2021學年(上)期中學生評教促學調查活動。
  • 同時學兩門外語是什麼體驗?上外附中學生說:外語學得好母語更出色
    原標題:同時學兩門外語是什麼體驗?上外附中學生說:外語學得好母語更出色在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卻有這樣一群中學生,不僅對外語學習充滿熱情,還同時主修兩門外語。  從2007年起,上外附中率先啟動中學生同時學習兩門外語的實驗。全國首屆基礎教育階段多語種教育教學研討會昨天在該校召開,校長束定芳感嘆,學習外語,不僅幫助學生長出探索世界的翅膀,更奇妙的是,反而促進了母語的學習。「我們有過統計,外語學得好的學生,語文成績通常都很出色。」束定芳說。
  • 「取消英語課」話題引爭論 委員們熱議外語怎麼學
    原標題:「取消英語課」話題引爭論 委員們熱議外語怎麼學 「不能將母語的弱化歸罪於外語。」針對近日社會上關於語文教學和外語教學孰輕孰重的爭論,上海外國語大學校長、曹德明委員在政協分組會議會場上如是直言。而去年年底前,教育部也公布了高考改革新政:探索外語考試社會化、一年多考。這一方案被不少人認為有望改變「重外語輕母語」的現狀。 對此,曹德明客觀分析:學生語文能力的下降,與語文教學的方式方法有關,「不能把中文和英文或任何外語對立起來」。他的觀點得到不少委員認同。「外語能力,對於個人而言,是溝通能力的一種;對於一個國家、一個地區而言,則是綜合競爭力的體現。」
  • 學還是不學?
    德國文理中學必須要學第一外語和第二外語,然後到高年級可以再選第三門外語。大多數中學會把英語作為第一外語,法語作為第二外語,然而兒子的班主任推薦他進入把拉丁語作為第一外語的文理中學。我們一時很迷惑,拉丁語是什麼?為什麼要學拉丁語 ?這是我們給兒子選中學中比較糾結的一件事。周圍的人對學拉丁語真是「冰火兩重天」的態度。
  • 高中函數怎麼學 有哪些簡單方法
    高中函數怎麼學 有哪些簡單方法很多學生想知道高中函數要怎麼學,有哪些簡單的學習方法,下面小編為大家介紹一下!如何才能學好高中函數一、學數學就像玩遊戲,想玩好遊戲,當然先要熟悉遊戲規則。
  • 沒有語言天賦怎麼學外語?你要先知道語言天賦是個啥
    有的人看到這裡就會想:完了,我唱歌又跑調,普通話又說得一塌糊塗,肯定學不了外語了。但據我多年教學的觀察,天生語言敏感度高的人非常少。語言敏感度雖然有天生的成分,後天的培養也很有用。所有人都是一樣,只要肯下功夫,有意識地多聽,多讀,讓自己長期浸泡在該門外語的語言環境中,語音敏感度自然會提高。
  • 想學一門外語,學什麼語種比較好?
    ■從90歲高齡的老人,到9歲的小學生,從中外企業的合作洽談,到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問候,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用外語交流早已不再陌生,外語學習已成為各層次學歷教育的必修課程。■外語學習,已經成為中國人主動走向世界、認識世界的工具。重視外語學習,既能讓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促進國際間文化互學互鑑,也為全球治理培養大量專業型人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 高考改革後英語怎麼學:態度需重視 方法要改變
    鑑於此,中國青年報記者採訪了多位中學英語教師、英語教育專家,請他們就「改革後還要不要重視英語學習」、「新政策下該怎麼學英語」等問題給廣大家長和學生提出建議,幫助大家找到科學的英語學習路徑。首先,少年和青少年時期是接受新事物、學習新知識、掌握新方法的最快時期,他們對外面的世界和新鮮事物都具有很強的好奇心和求知慾。這個年齡段的學生相對成年人而言,學習外語的心理負擔輕,思維活躍,敢於開口,不怕犯錯,樂於表現,記憶力好,這都是學習外語的有利條件。
  • 會18種外語,還要學瑪雅語 這外國小夥怎麼做到的?
    電話接通的那一刻,這名加拿大麥吉爾大學語言系學生的阿瓦德首先用中文自報家名。當記者問及是用中文還是英文進行採訪時,阿瓦德隨口用中文說出,「你隨便,」緊接著便發出一陣青春洋溢的笑聲。 「(不過)我中文說得有點慢,英文說得比較自然。」對於這18種外語,阿瓦德謙虛地表示自己只精通其中10種,其它8種算得上流利。
  • 拼音怎麼學?方法很簡單,精華都在這裡了!
    拼音作為漢語漢字的學習工具,其重要性不可忽視,拼音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漢字的正確發音,甚至如今高考語文都仍留有拼音題,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使用手機和電腦,也都離不開拼音,那麼對於學齡前而言,拼音怎麼學比較好?不少家長有一個誤區:認為學齡前孩子學習拼音,是違背了孩子認知發展的規律,但其實相反,孩子3-6歲,正是他們認知符號、書寫和閱讀的敏感時期,這一階段的孩子,對圖形、符號、簡單書寫都有濃厚興趣,所以讓這一階段的孩子接觸拼音,學習拼音,也會比其他年齡段學習拼音更有效率,更能牢牢記住。
  • 外語還可以這樣學?!
    霍同學,因「如果愛情能像英語那麼簡單就好了」一夜爆紅,精通英語法語準備讀西班牙語專業的語言大神。久而久之,它在不知不覺中會融入到頭腦中。周末下午,捧讀一本佳作,嘆上一壺清茶,感覺真是棒棒噠。什麼,時間不夠?那就每天都擠一點時間!哪怕是半個鐘也足夠了!當然,難度要循序漸進。是,我喜歡外語,但是學不好,怎麼破?得靠自己!要自己多讀外語讀物!大學圖書館裡就有大把的外文小說哦。對於我這種佔有欲強不喜歡借書的人,那就買買買!
  • 為什麼你學外語十幾年,還是無法開口?
    我們都好奇她的英語怎麼那麼好,她也撓撓頭表示費解,只給我們講了她的經歷:讀書時候學的英語畢業多年都忘光了,現在的英語全部是在一年紐西蘭生活中,一點一點積累的。她有句話特別有意思:英語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學的。恰恰與《跟各國人都聊得來:三個月外語流利術》作者的觀念不謀而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