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設你和朋友要去加拿大的魁北克旅遊一周。你需要做一個詳細的策劃案。你們想通過這次旅遊學習什麼知識或者獲得什麼收穫?計劃何時到達?住什麼樣的酒店?每天具體參觀什麼景點?路線是怎麼規劃的?吃飯和交通怎麼安排?總共的費用預算是多少?
哇!旅遊是很多人的心頭好。這個任務做起來手到擒來嘛!但先別高興,最重要的一條要求還沒說:要用法語寫這個方案。
因為魁北克屬於法語區,用法語來描述旅遊設想最合適不過了。這是9年級的法語老師留給你的作業。除了要寫方案,你還需要做一個PPT,利用10分鐘的演講,把你的攻略同大家分享。
這就非常令人頭疼了。SIMON同學現在就面臨這樣的大難題。他正在德國一所文理中學讀9年級。留學之前他已經了解到這邊的學校要學第二外語(第一外語當然是英語),就先突擊自學了兩個多月法語。從進度上看,已經學到了A2 級別。
德國很多學校是從7年級開設第二外語的,本土同學們比自己提前了兩年學習,SIMON自然亞歷山大,只能倍加努力,期望與同學們齊頭並進。
之前的法語作業都是小篇幅的話題寫作或口頭演講,SIMON應對得還算自如,誰知道這次來了個大包袱。好在老師給的作業周期是4周,同學們可以有較多的準備時間,慢慢死磕吧!
不過,任務雖然煩,但SIMON還是很有收穫的。他在這四個多月的時間裡逐漸習慣了德國學生多語學習的方法。
這所文理中學的畢業生要熟練掌握三門語言,德語、英語和法語。對於中國留學生來說,學習任務還是很繁重的。
但當地學生好像並不把多語言學習當回事,認為這和別的科目是一樣的。有的同學甚至還選修了第三外語。SIMON非常羨慕一個來自烏克蘭的同學,不僅法語很好,義大利語上手也很快。
難道歐洲人本身就有語言天賦嗎?當然未必,只不過他們的學習方法比較「生猛」。
在應用中學習
語言學習包括輸入(聽和讀)和輸出(說和寫)兩個環節。用輸出帶動輸入是最為終極、有效的方法,因為學語言就是為了應用。
不論是掌握50個單詞還是500個單詞,都可以用這些詞彙組織出書面或口頭的句子、段落。千萬不要以為,我的詞彙量不足,必須等積累到一定程度後才能使用這種語言。這種想法屬於靜態的語言學習,不能做到活學活用,現學現用。
所以,不管你是什麼水平,老師一上來就要求寫作文、口頭演講、回答問題、小組討論。這些方式逼迫學生們吸取語言知識,邊學邊用。
從大腦學習的機制來看,接收和獲得信息是相對容易的,耗費的能量較少,而消化處理知識並形成自己的思維成果,把它表達出來的過程,需要大腦不斷的做功。尤其當人們學習陌生的、有難度的內容時,會覺得很辛苦,並常常犯錯。
SIMON剛到德國時,其他學生的法語都甩他一大截,他的發言經常磕磕絆絆,詞不達意,引起同學們善意的笑聲;他的作文也是慘不忍睹,通篇都是老師修改的標記。
在這個過程中SIMON也常常感到窘迫,但這種窘迫也逼著他逐漸走出舒適圈,收穫了更多從書本上難以獲取的技能。
不要背單詞
閱讀在外語學習中的重要性眾所周知。如果有三種語言需要同時跟進,最好的方法莫過於找來同一本讀物的不同語言版本,可以在對照中自然而然理解文意和邏輯關係,積累詞彙量。
SIMON最喜歡的讀物就是《哈利波特》。他在小學時就讀過完整的1-7本,後來學德語時讀過一套德語版。現在正在讀法語版。由於熟悉故事情節,他可以輕易地推斷出很多生詞的含義,把上下文連貫起來。他發現,採用這種方法的德國同學不少,省去了很多查字典的時間。
當然,為了拓寬知識面,人們不可能只滿足於同一本讀物的多語版,更多的原版書是單一語種的。遇到生詞怎麼辦?SIMON的做法是「連蒙帶猜」,做上標記,等讀完之後再查詢核實。這樣做的好處是不打斷閱讀進度,保持連貫性,還能鍛鍊自己的理解力和記憶力。
詞典的選擇也是有講究的。法語詞彙的解釋最好也是用法語,而不是別的語言,這樣能滾雪球一樣學習詞彙,對語言的邏輯關係理解也更為透徹。
SIMON在學習中發現,幾乎沒有同學刻意背單詞、記單詞,老師也不提倡這樣。單詞畢竟是構成語言的基本要素,它並不能獨立存在和使用。只有在具體的語境中,單詞才是有活力和意義的。
學語言的遊泳法
語言學家、史學家季羨林是SIMON崇拜的偶像。
季羨林先生曾留德十年,在歌廷根大學學習。他掌握8種語言,尤其精通英語、德語、梵文。他曾引用19世紀一位大語言學家說過的話:「學外語有如學遊泳,把學生帶到遊泳池旁,一一推下水去;只要淹不死,遊泳就學會了,而淹死的事是絕無僅有的。」
SIMON認為,德國中學的語言學習法則果然與遊泳有關:
沉浸:學任何一種語言,能夠沉浸於該種語言的母語環境中,無疑是一種最佳體驗。SIMON 法語老師自然也懂英語、德語,但即便在非上課時間,同學們向她諮詢問題,也只能說法語。久而久之,這種被迫式的浸入就會形成一種主動的習慣,人為營造語言學習的微觀環境。
淹沒:當語言的信息劈頭蓋臉打過來,學習者被淹沒其中。學生做演講輸出就屬於這種類型。老師交待了一大堆背景資料和選題要求,學生不得不去查詢、瀏覽和閱讀大量的文本,有時還需要搞個小調研、小組討論,之後才能寫稿、做PPT。經過多次排練之後最終登臺演講了,還得要應對老師和其他同學的提問,予以答辯。
潛入:接觸一門語言的過程中,傾聽、觀察、模仿、感知、結想、思考也是很好的學習機會。這個潛移默化的過程和潛水是相似的:剛開始覺得不會換氣,快要窒息了,一片茫然;但找到感覺、摸索出竅門之後,就不那麼害怕了,還能有空欣賞文化之美、學習之樂趣。
【總結】「學以致用、以用促學」是學習語言的基本法則,無論母語還是外語。方法是簡單的,內容卻是複雜的,過程也是辛苦的。學無止境,只有持之以恆,不斷精進,「一萬小時定律」才能真正起作用,才能實現由量變到質變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