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最近我打工度假的農場來了個小夥伴,能和外國人談笑風生。我們都好奇她的英語怎麼那麼好,她也撓撓頭表示費解,只給我們講了她的經歷:讀書時候學的英語畢業多年都忘光了,現在的英語全部是在一年紐西蘭生活中,一點一點積累的。
她有句話特別有意思:英語是用來用的,不是用來學的。
恰恰與《跟各國人都聊得來:三個月外語流利術》作者的觀念不謀而合。
二
本書的作者本尼.劉易斯自認為是個毫無語言天賦的理工男。他在高中選修過的德語和愛爾蘭語學得一塌糊塗。此外,他還專程去西班牙學了半年西語,仍然一竅不通。
直到他開始接觸講德語和愛爾蘭語的人,並與他們建立友情,他才發現,對話和交流,才是最真實的溝通。
本尼開始對語言學習產生濃厚興趣,並在此後學習了十二種不同的外語。
《跟各國人都聊得來:三個月外語流利術》一書為作者學習多種外語的經驗。此書並不能算是語言學習的工具書,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我們被應試教育強壓下,對外語學習緊閉的心門。
三
為了使我們對語言學習拋開成見,作者在第一部分就解析了二十個關於語言學習的錯誤。
本尼堅信,大部分人學習外語之所以會失敗,不是因為天賦或者方法,而是因為缺乏足夠的熱情,去支持著你找到適合你自己的方法。
在接下來的章節中,本尼循循善誘,給讀者展示了記單詞、創造語言環境、特定語言學習技巧、去除口音等等具體可行的方法。
這些語言學習方法顯然可以在其他外語學習書籍裡找到,本尼最希望的還是解除我們給自己設置的語言障礙。
四
這些障礙有些客觀存在,更多的是我們的假想敵。如
我沒有時間
作者認為,時間多與少與語言學習的成果沒有必然的聯繫。
一個人能善用有限時間,抓住重點,完成各個小任務,比長時間枯燥無味地填鴨式學習來得更具效率。
語言學習不是靠時間堆積起來的,而是看你每天到底真正學了幾分鐘。我們每個人從小學以來學了十幾年英語,到了大學還是有人連大學英語四級都過不了。
只有學到一定程度,我才能開始練習對話
作者鼓勵我們從學習的第一天起,就開口與人練習語言。事實上,亞洲人常常因為擔心自己的語法錯誤而不敢輕易開口。
這需要我們坦然接受自己的不完美。外語對於我們來說本來就不是母語,犯錯是進步的開始。
出國語言就能變好了
作者在沒出國之前也幻想著,沉浸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就會使我們的語言突飛猛進,可惜事與願違。
當一群人去到國外,會不自覺地與同鄉來往,始終使用母語。此外,去到國外,會有其他意想不到的幹擾。我們需要適應新的環境,認識新朋友,面對文化不同的挫敗感。這些生活瑣事往往就能消耗掉我們學習語言的精力了。
「態度勝過緯度」。
作者認為,與人交流就能夠解決語言學習中的一切問題。而語言交流可以通過網絡各種聊天工具,並不需要親臨國外。
五
像本書標題,三個月掌握一門外語,似乎有些天方夜譚。但如果只是打破心理障礙,重燃對外語的激情,也許並不需要三個月那麼長。
季羨林老先生是一代語言學習大師,他精通英語,德語,梵文,巴利文,俄文,法文,吐火羅文等等。
然而季老先生在去到德國讀書時,其實講了一口標準的「啞巴德語」。
到了柏林之後,他專門找人練習德語,堅持貫徹「不要臉」原則,經常和自己的房東太太嘮嗑。他的德語水平很快得到提升。
正如本書作者本尼所說,儘早開始全程目標語交流,會讓我們的外語學習漸臻佳境。
六
學習一個新的語言,能架起我們通往一個新世界的橋梁。與成功的語言學習者相比,不成功的學習者唯一缺乏的是對語言本身的激情和熱愛。
當我在YouTube上看到本尼講述自己的語言學習經驗時,沒有看到很多的應試技巧或者語言學習攻略,更多的是看到他享受與目標國家人們交流的快樂。
無論我們是在學習第一門外語,第二門外語,或者是第十三門外語,唯有不忘初心,將其當成溝通的閥門,才能打開我們語言學習的無限潛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