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學外語要從娃娃抓起?研究發現,兒童更容易掌握語言

2020-12-15 一到無窮大

對於大多數中國人來說,學習英語是一個不太好的經歷。經常會聽到有人說,英語學了十幾年,最後連和外國人正常對話都做不到,外什麼國家還要這麼花大力氣來推行英語教育?英語教育的重要性不是本文要討論的話題,本文要討論的是為什麼大部分中國人學英語學不好的問題。

其實腦科學和心理學研究已經得出了一些答案,那就是,相對於青少年和成人來說,兒童尤其是學前兒童對語言的學習能力更強。這還得從一種疾病「失語症」說起。失語症是人的大腦某個區域受損後表現出來的語言功能喪失的一種病症。

1861年,法國醫生布洛卡在治療一個30年無法說話的病人發現,病人的語言功能缺陷可能是由於左側大腦額葉區的一個局部區域損傷造成的,後來把他發現的這個腦區稱作「布洛卡區」。布洛卡區如果受損,會影響言語的產生,病人能夠聽懂也能夠理解語言但卻無法說出來。

1874年,德國學者威爾尼克又發現了另一個主要的語言中樞,位於左側大腦顳葉區,後來把這個區域稱作「威爾尼克區」。威爾尼克區如果受損,會影響言語的理解,病人可能說話很流利,但他(她)無法理解言語。

對失語症的研究使科學家發現了大腦中的語言中樞,這說明人的大腦會形成專門化的區域來掌管語言。進一步的研究發現,人類的大腦具有可塑性,即腦部組織如果受到不是特別嚴重損傷的話會重新分配區域來實現受損腦區的功能,但這種可塑性會隨著年齡增大而衰減。也就是說,兒童相比成人來說,腦部可塑性更強。事實上,兒童失語症患者常常不用特殊治療幹預就能恢復一部分已經失去的語言技能。

於是,根據腦科學的研究成果,有語言學家提出了「語言發展的敏感期假設」,他們認為,從出生到青春期,語言最容易習得,偏側化的大腦的語言功能變得越來越專門化。這些語言學家認為兒童語言的習得是先天的能力,因此他們被看作是先天論者。

對於兒童失語症患者能夠自我恢復已經失去的語言技能這一現象,先天論者的解釋是,當兒童的左腦受到損傷時,他們未完成專門化的大腦右半球可能會承擔起失去的語言功能。而對於已過青春期的人來說,大腦已經完全實現了語言和其他神經功能的專門化,不能再依靠右半球承擔因左半球的外傷而失去的語言功能,所以青少年和成人的失語症很難治癒。

如果語言真的是在青春期前最容易獲得,那麼就可以很容易進行推論:被剝奪了正常語言環境的兒童,在青春期後應該很難獲得語言。已經有兩項例子證實了這一推論。

一個是關于吉妮。吉妮在還是嬰兒的時候就被父親鎖進了密室,直到快14歲時才被發現並救出。在囚禁期間,吉妮很少聽到語言,任何人都不和她講話,她如果弄出聲音,父親就會毒打她。吉妮被救出後,人們花了大量的努力去腳她語言,她也確實學會了很多單詞,甚至能夠說出包含豐富語義的長句,但是,她無法掌握所有兒童不用正規訓練就能獲得的語法規則。這個例子表明,在過了青春期之後學習語言很難掌握語言的語法。

另一個是關於第二語言的研究。一項研究對不同年齡階段移民到美國的韓國人和中國人進行了英語語法測試,測查他們成人之後的英語語法掌握情況。結果表明,在3~7歲開始學習英語的移民可以熟練掌握英語,跟美國本土居民沒有差別;而在青春期以後(特別是15歲以後)到達美國並開始學習英語的移民來說,他們對英語語法的掌握表現很差。

對不同階段開始學習第二語言的人的大腦掃描,結果發現早學第二語言的人和晚學的人大腦組織是有差異的。對於在童年早期習得第二語言的雙語者來說,講兩種語言中的任何一種都會激活大腦的相同區域。而對於青春期以後學習第二外語的雙語者來說,講兩種語言激活的是大腦的不同區域。

我們很多人都是在青春期才開始學習英語的(我就是上初中時才開始學英語),都已經過了學習第二語言的最佳時期,因此,在學習外語時無法再用掌握母語時的大腦同一區域,而是要用到別的區域來間接掌握。這種大腦採用不同區域來掌控不同語言的方式,使得在雙語間的切換多了一個轉換加工的過程,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在閱讀英語時必須先翻譯成中文才能理解文章意思的原因。

這些研究結果表明,在生命早期學習語言比較容易。所以,儘早將外語同母語一塊學習,能夠讓孩子將雙語變成自己熟練掌握的本能。回頭看看我們國家這些年來教科書的變化,英語的學習已經從原來的初中開始學習演變為小學三年級開始甚至小學一年級開始學習,這是具有科學道理的。其實,根據先天論者的觀點,3~7歲才是最容易學習語言的階段,所以現在雙語幼兒園在國內也是越來越多了。

相關焦點

  • 教育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
    教育應從娃娃抓起,這是永遠不變的真理。年輕父母對於學習能力較弱的孩子有時候會著急,有時候會逼著孩子寫作業,這時候做為孩子的爺爺或奶奶便出來給孩子解圍,也會說那誰誰誰也沒上過學,現在混的也很好;那誰誰誰文化水平也不高,現在也沒餓著。教育應該從娃娃抓起,但為什麼要從娃娃抓起,或許有更多的人沒有去深層次地考慮過。在該學習的年齡就要應該去學習,如果過了這個年齡再去學習,學再多的習也是「徒勞無獲」。
  • 英語學習無數次失敗的經驗告訴廣大父母,學英語要從兒童抓起
    英語已經成為國際交往中最重要的交流語言,超過75個國家把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無論是國際活動還是國際會議,交流都是通過英語。因此,中國的父母對孩子的英語教育越來越重視,不斷尋找科學實用的英語學習方法。英語學習無數次失敗的經驗告訴我們,學英語要從兒童抓起。
  • 英語要不要從娃娃抓起? 看看專家怎麼說
    然而,隨著寶貝們口齒的日漸清楚,家長們又多了一層新的擔憂:以英語為代表的第二語言學習要不要從娃娃抓起?又該怎麼抓?從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孩子在3歲時處於「無意識記」期,也就是一個「自然習得」的過程。與成人的「有意識記」相比,孩子的「無意識記」又有著怎樣的優勢呢?郎君舉了個例子,「比如說你在聽我講話,這個階段你要集中注意力;而小朋友在這一時期學習東西,不需要動用太多心理能量,所以你會發現小孩子可以一邊在玩遊戲,還能一邊插嘴爸爸媽媽的聊天。」
  • 中國欠缺的「語言表達教育」,要從娃娃抓起
    隨著社會的發展,''語言表達能力''越來越受重視,無論在學習上還是工作上也越來越重要,因而為了孩子未來的發展,培養''語言表達能力''要從娃娃抓起。為什麼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為什麼孩子會更喜歡寫而不喜歡說?為什麼孩子一到公開場合表達就不流暢?說到底還是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的原因。
  • 像學語言一樣自然和必要從娃娃抓起(6k字)
    像學語言一樣自然和必要從娃娃抓起文|中國青年報,知識簡化20190710Wed人工智慧教育是什麼國外教育行業普遍對於科學比較重視,編程已經融入在教育中。像學語言一樣自然和必要從娃娃抓起. [EB/OL], elecfans, http://m.elecfans.com/article/739310.html,2018-08-27 11:15:48, visiting date: 20190710Wedx. 秦隴紀.
  • 衛生應急素養要從娃娃抓起
    其核心內涵在於衛生應急理念品質的內在葆有、知識信息的自覺掌握及技能行為的正確實施。良好的衛生應急素養既是當下疫情防控的堅實基礎,也是長遠防疫最好的「疫苗」,要把包括衛生應急素養培育在內的疾控體系作為一項根本性、基礎性和長遠性建設來抓。全面提升我國公民衛生應急素養,需要從最基礎、最長遠、最根本的基礎教育抓起,要從娃娃抓起。從娃娃抓起,需要以應知教育為前提,注重知識普及。
  • 教育研究 | 從娃娃抓起的學前教育,要怎麼抓
    在知識爆炸和世界不確定加劇的今天,學前教育出現了兩個令人擔憂的現象:一是爆炸知識的下滲,學前教育成為各門學科的「試驗田」,什麼都從娃娃抓起,娃娃已經不堪重負;二是用21世紀的方式進行20世紀的教育,學前教育「小學化」從線下轉到線上,正在以新的形式擠壓著幼兒的活動空間和自由天地,且這種擠壓是幼兒毫無意識的。
  • 為什麼要掌握第二語言?
    她屬於「複合型雙語者」,Gabriella同時建立了兩套語言編碼,為同一套概念,既學英語又學西班牙語,以兩種語言同時理解周圍世界。另一方面,她的已經是青少年的哥哥則可能是「協調型雙語使用者」,他運用兩套的概念,一方面在學校用英語,另一方面用西班牙語和家人、朋友交流。
  • 為什麼要學英語:從小學一門外語,有利於提升思維能力!
    學術界也做了很多相關的實驗和研究,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是1962年伊莉莎白·皮爾(Elizabeth Peal)和華萊士·蘭伯特(Wallace Lambert)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以加拿大10歲小學生為測試對象,選擇了兩個單語組(分別講英語或法語),和一個雙語組(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並且在年齡、性別、家庭經濟地位等變量方面進行了控制。
  • 中國學生為什麼必須學英語?研究發現:成年後可以預防痴呆!
    許多家長可能都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非讓孩子學習英語?作為學過英語的過來人,都會感慨,學了這麼多年英語,都不如那些經常與外國人交流的大爺、大媽。既然以後也用不上,為什麼中國人非要浪費這麼時間學習英語?但是,你或許會發現,當你遇到外國人時,仍然無法交流;即使英語不錯的人,也同樣沒辦法聽懂川普關於美國疫情的不靠譜的演講,不能順利閱讀關於國外疫情的有關新聞。那麼,為什麼非要讓孩子從小學習英語呢?難道不能節省這些時間,去學習語文、數學等其他學科嗎?
  • 學外語要趁早 語言學習的最佳年齡段到底有沒有
    這項研究稱,假如想流利掌握一門語言,例如主要想達到語法無懈可擊,最佳時段在10歲以前。數據顯示學習語言確實有一個「關鍵期窗口」,這個窗口從10歲開始關閉,到17、18歲結束。研究結果發表在《認知》雜誌上。什麼時候開始學外語才可能達到「以假亂真」、跟母語不相上下的水平?通俗說法是越早越好,孩子學語言快。
  • 視頻 | 為什麼要掌握第二語言
    除了旅遊時比較方便、看電影不需要字幕這些好處之外,掌握兩到三種以上的語言,意味著你的大腦在結構上或運作上與你那些只會一種語言的朋友有著明顯的不同。所以「掌握一門語言」到底意味著什麼呢?開頭以三種語言進行設問,引出本文的討論對象:學習雙語有什麼好處?此種方法新穎有趣。列舉幾點掌握雙語所擁有的優勢後,指出單、雙語者的「腦迴路」不同,究竟差異幾何,請看下文。
  • 學音樂就得從娃娃抓起?_湃客_澎湃新聞-The Paper
    學音樂就得從娃娃抓起?DOI:https://doi.org/10.1177/0956797620959014封面:Jay Saturnino Lumboy父母們很喜歡說「從娃娃抓起」這句話。無論是學體育項目,還是學樂器唱歌,他們對認為興趣愛好得從小培養,孩子不能輸在起跑線上。
  • 兒童有無必要學第二外語
    最近幾年,我國的孩子從兒童時期就開始接觸並學習外語。但在國外,兒童除了學習母語和第一外語,還開始學習第二外語。國內一些教育工作者開始擔憂,我國兒童在未成年前如果不學習第二外語,以後會不會落後?如果學習,會不會給孩子帶來更多的學習壓力?希望以下兩種觀點給家長帶來思考。
  • 英語教學該不該從娃娃抓起 中小學教學目標遭質疑
    鄧小平同志曾為了普及計算機知識而號召大家「要從娃娃抓起」,而今天我們要談的是外語教學的「從娃娃抓起」。  不久前,有人就新近的中小學教學目標提出了質疑,問題一是外語學習的最佳年齡,二是學習外語對漢語學習的影響。  對於已加入世貿組織、並全方位與國際接軌的我們來說,提高全民整體的外語水平是當務之急。
  • 蘋果CEO:學外語先學代碼 它比英語重要
    摘要:庫克走訪法國期間說,如果我是一名法國學生,現在十歲,我覺得學代碼比英語更重要。代碼是一門可以用來向全世界70億人表達的語言。我認為全球每所公立學校都應該要求學代碼。當今世界最重要的外語是什麼?蘋果CEO庫克說,是計算機語言。
  • 語言學習技巧:專家教你如何掌握一門新語言
    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這一所謂關鍵窗口時期大約是在17歲左右。但是,該調查只是研究了參與者熟練掌握另一種語言語法的能力。我們當中又有多少人可以說自己完全掌握了母語的語法呢?也就是說,年齡並非是取決於你能否學好一門外語的障礙,當然你可能會犯某些語法錯誤。即使你外語說得不完美,母語人士也不會計較,反而比你大聲、很慢地對人家講英語要好。
  • 潘石屹直播連線編程貓李天馳感嘆編程要從娃娃抓起
    不過對於外界來說,分數之外最為感興趣的依然是「究竟什麼原因讓已經56歲的潘石屹為什麼要重新開始學習編程?」。從去年生日上立的「flag」到專門設立「潘石屹用 Python 解決 100 個問題」的Tag,顯然,這位地產大亨對於編程的熱情不止是說說而已。
  • 全沉浸式漢語教學「從娃娃抓起」
    美國明尼蘇達大學孔子學院於2008年9月19日正式運行,從運行至今一直秉承著在明尼蘇達州推廣中國語言文化的宗旨。明大孔院現下設13個孔子課堂,目前形成了漢語教學的多層次發展格局。我想談談明尼蘇達大學孔子學院下設孔子課堂的漢語教學模式——「從娃娃抓起」的全沉浸式漢語教學。
  • 南財快評:小學生研究癌症?學術誠信也要從娃娃抓起
    昨天到今天,一項名為「C10orf67在結直腸癌發生發展中的功能與機制研究」的項目引起了社會關注。原因並非這個研究多麼重大,而是因為這個許多大人完全看不懂題目的研究,居然出自昆明某小學六年級的一名陳同學。真的是後浪洶湧,讓前浪們無地自容了?有細心者發現,2019年發表的一篇學術論文與這個研究高度相關,而那篇論文的通訊作者是中科院昆明動物研究所的陳姓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