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8日訊,孩子的咿呀學語,是父母從自己的小天使口中聽到的最美天籟。然而,隨著寶貝們口齒的日漸清楚,家長們又多了一層新的擔憂:以英語為代表的第二語言學習要不要從娃娃抓起?又該怎麼抓?
上周,還不到四歲的豆豆從幼兒園回家後,突然用英語對著媽媽問了句「How old are you(你今年多大了)」,被媽媽用英語反問回去之後,豆豆也流利地說了句four(4歲)。「看來還是學了點兒東西的」,豆媽對孩子的語言學習效果很滿意。
去年進入幼兒園之後,豆豆開始接觸英語。在讓這麼小的孩子學習英語這件事情上,豆媽的心態擺得很正。「語言重要的是應用和語感,讓他這麼小學也不是為了認識多少單詞,只是告訴他世界上有很多種語言,學習之後可以和更多人交流。」豆媽認為,在記憶敏銳的年紀讓孩子接觸到英語,可以間接培養孩子的學習熱情和學習方法,「比如用想像力的方法學習單詞」。現在的豆豆回到家後,有時會指著自己藍色的玩具蹦出一個「blue(藍色)」,也會樂呵呵地哼幾句英文歌。「我們的目的就是讓他熱愛學習這件事,英語就是個途徑。」
與享受英語的豆豆不同,5歲的丫丫還沒正式學習語法、單詞,就已經開始視英語為洪水猛獸。上次跟媽媽一塊兒去餐廳吃飯,看到隔壁桌坐了一個金髮碧眼的年輕女孩兒,丫丫就直往媽媽身後躲。原來,在幼兒園裡教丫丫英語的外教老師與就餐的年輕女孩兒年紀相仿,被丫丫直接當做替身了。「學了一年多了,只會在口裡念叨』法樓密』(follow me),見了英語老師還怕得要命。」當時丫丫媽媽衝著外教選擇了這所私立幼兒園,現在卻後悔得要命。
帆帆媽媽也不同意讓這麼小的孩子開始學英語,「我是懷疑這麼小的孩子開始學英語究竟有多大用處,中國話還沒說明白呢,再加一種別的語言,會不會變得更混亂呢。」
有公立幼兒園的老師向記者透露,現在的公立幼兒園中很少開設英語課程,英語以跟舞蹈、美工等一樣特色活動的身份出現在幼兒園裡,在活動進行時,老師們會規避課程內容,多以遊戲和日常用語為主。
在英孚教育資深兒童教育專家郎君看來,3歲至6歲被業內公認為是外語學習的最佳年齡,可以分別從兒童的生理發展和心理發展上找到依據。
首先,從兒童的生理發展來看,一個孩子聰不聰明取決於其腦部發展水平,這很大程度上依賴於神經元的寬度,而不在於神經元的數量多少。「在孩子3歲左右,通過語言的刺激可以擴展神經元的寬度,從而提高信息流動的速度。」郎君表示,這一機制可以給那些擔憂外語學習會擾亂母語學習的家長吃一顆定心丸,「這就像是從四車道變成了八車道,學習新的語言並不會佔用原來的』車道』,反而會輔助母語學得更好。」
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神經元會發生一定變化。為了保護信息在神經元裡更穩固地傳輸,神經元一般在兒童6歲之前會完成「髓鞘化」——其表面會形成一種蛋白質。據郎君介紹,一旦形成髓鞘化之後,雖然信息傳輸穩定了,但是神經元就無法再被拓寬。因此,業內往往建議兒童學習外語3歲為佳,儘量不要超過六歲。
另外,在這個時期,兒童的口唇舌的肌肉處於正在發展的階段,「也就是俗話說的』舌根軟』,因此兒童在這個階段學習發音會相對容易」,郎君表示。
從兒童的心理發展特點來看,孩子在3歲時處於「無意識記」期,也就是一個「自然習得」的過程。與成人的「有意識記」相比,孩子的「無意識記」又有著怎樣的優勢呢?郎君舉了個例子,「比如說你在聽我講話,這個階段你要集中注意力;而小朋友在這一時期學習東西,不需要動用太多心理能量,所以你會發現小孩子可以一邊在玩遊戲,還能一邊插嘴爸爸媽媽的聊天。」這一點呼應在學習中,小朋友可以在遊戲中完成知識的錄入,而不會覺得特別累。
不少家長面臨的另一大困擾就是,這一階段學習外語究竟有沒有用。在郎君看來,這個問題的答案取決於家長的「評判標準」是什麼。如果從「知識儲備」的角度來看,這一時期的學習未必有用,這是與孩子的記憶特點密切相關的。郎君介紹說,小孩子記東西記得特別快,但是忘得更快。「這與孩子的記憶模式有關,孩子的記憶是『畫板式記憶』,更像照照片一樣,記憶不需要理解,速度很快;但是隨之帶來的另一個問題就是留存率不高。」在這樣的情況下,如果執意讓孩子背單詞、學語法,不僅達不到想要的效果,而且枯燥的學習難免會讓孩子產生牴觸的心理。「因此,三到六歲的孩子不適合做知識儲備。」
那麼,這個階段的孩子學外語學的是什麼呢?
郎君認為,這個階段進行第二語言的學習,首先培養的是孩子的語感,幫助孩子在頭腦中形成語言與實物的直接聯繫。「也就是沒有翻譯,讓孩子在外語環境中建立一種語言的思維。」
另外,利用第二語言的學習,可以培養孩子在閱讀中積累詞彙的學習方法。以英文為例,英文與中文最大的區別在於發音與字形的聯繫不同,也就是說,英文可以「看字讀音聽音寫詞」。「這就導致了中英文學習方法的不同,學中文時,我們要先認字再讀書;而學習英文,可以先閱讀再認字。」郎君解釋道,學齡前的孩子通過學習後一般可以達到通篇閱讀的能力,再配合繪本圖片等掌握、理解詞彙的意思。這樣一來,孩子便可以在閱讀中達到積累詞彙的效果;上學後,背單詞對孩子們而言也不再只是枯燥的死記硬背。
同時,掌握不同詞彙的過程,也是孩子對新鮮事物、新鮮概念的認知過程。如果在這一過程中,打開孩子聽覺、視覺、觸覺等所有的感官通道,對於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郎君介紹說,所謂的「思維能力」,一般包括三個方面的含義,即概念的培養、判斷和推理。「如果我們從視覺、聽覺不同維度幫助孩子錄入知識概念,那麼孩子再碰到新生事物時,就能學著去思考這個東西怎麼來的、摸起來什麼樣、是什麼味道......求知慾也由此產生。」
郎君提醒,如果將孩子送到機構進行英語學習,作為家長應該多多關注教師資質,尤其是外教資質。另外,家長對孩子的期望也要適度,不能將知識儲備作為這個時期外語學習的首要目的。郎君表示,很多時候孩子的壓力是來自於父母對其認知能力的錯誤評估,而一般來說,孩子從5歲才開始對文字有辨識程度,在此之前,文字對孩子們來說,與圖片沒有什麼不同。
同時,郎君認為,在孩子的英語學習中,家長還要發揮正確的引導作用。比如,很多家長會在家裡給孩子讀英文故事,當孩子表現出不感興趣時,有的家長會選擇放棄,有的家長則會一味叱責,這兩種都是不可取的極端處理方式。作為家長,在幫助孩子舒緩情緒的同時,要給到正確的解決問題的方法。郎君提醒,家長陪伴孩子閱讀英文故事的過程中,要儘量做到少翻譯,不然會破壞語感的培養;如果孩子不理解,要多靠表演。「比如可以讓孩子來做主角,用過家家的形式對故事進行演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