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學英語:從小學一門外語,有利於提升思維能力!

2020-12-11 教育壹周刊

從小接觸和學習雙語的孩子,比起只會一種語言的孩子來說,智商會不會更高呢?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幾十年前就開始好奇了。

學術界也做了很多相關的實驗和研究,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是1962年伊莉莎白·皮爾(Elizabeth Peal)和華萊士·蘭伯特(Wallace Lambert)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以加拿大10歲小學生為測試對象,選擇了兩個單語組(分別講英語或法語),和一個雙語組(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並且在年齡、性別、家庭經濟地位等變量方面進行了控制。

測試內容包括一般智力測驗、基本心理能力、態度量表等。結果顯示,雙語兒童在絕大多數測驗上得分明顯高於單語兒童,雙語兒童表現出比單語兒童更加多樣化的智力結構。

從小進行雙語學習,在對孩子的智商及認知水平的提高方面,至少有三個作用:首先,雙語(或多語)的孩子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在不同語言之間隨時切換,這個過程有利於提高大腦的認知靈活性。

其次,從小學習一門外語,孩子抑制幹擾的能力更強,專注力更強。第三,從小學習一門外語,有利於抽象思維的發展,也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下面具體說說這三個作用。

1.有利於增強大腦的認知靈活性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國內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面,明星劉燁的兒子諾一就是典型的雙語兒童。由於爸爸說漢語,媽媽說法語,小諾一常常是這邊跟媽媽嘰裡咕嚕法語講得開心,只要爸爸一加入,秒變中文模式,簡直是無縫對接。

國內有不少雙語培養得很好的孩子,平時用中文,見到外國人會自然而然地切換到用英語去溝通;國外華人家庭的孩子,在幼兒園會流利地用英語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一回到家看見爸爸媽媽,就自然切換到漢語,描述幼兒園的見聞。

這就是雙語者使用語言的特點——為了適應不同的談話場景,或者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常常會在不同語言體系之間頻繁切換。

加拿大非常有影響力的雙語研究者艾倫·比亞韋斯託克(Ellen Bialystok)認為,這種靈活轉換的能力,是雙語使用者獨有的一種優勢;而且這種能力還會延伸到其他方面,使人在同時面臨多種任務和多項操作的時候,能順暢切換、靈活安排。

後來,以色列語言學家阿奈特·普賴爾(Anat Prior)等人又發現,只有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差不多、能隨時進行語言轉換的「平衡雙語使用者」,才具有這種認知靈活性上的優勢。因此,學外語要達到充分增強孩子的認知靈活性的目的,只是讓孩子從小簡單學習另一門語言還不夠,而要像母語一樣真正去掌握和使用。

2.掌握一門外語,抑制幹擾的能力更強,專注力更強

一個同時精通漢語和英語的人,他在選擇用英語說話的時候,大腦裡的漢語系統是在休息嗎?根據學界普遍認可的倫敦大學學院大衛·格林(David Green)的「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理論,一個同時精通兩種語言的人在說話、交流、閱讀的時候,大腦會首先同時激活兩種語言體系,然後再努力抑制其中一種,選擇另一種想使用的語言。

雙語使用者說話的時候,需要不斷重複這個「先激活再抑制」的過程,長此以往,大腦抑制幹擾的能力就得到了鍛鍊和增強。

3.從小學一門外語,有利於抽象思維的發展

德國語言學家沃納·F.利奧波德(Werner F. Leopold)花了10年時間,採用記日記的方式,對自己兩個女兒從小學習英語和德語的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和研究。他發現,由於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女兒對於一個單詞的語音和語義之間的對應聯繫理解得相對「鬆散」(loose connections)。舉個例子,比如「書」這個名詞,在英語和漢語中的單詞不同,發音不同,但含義都是指「書」這種物體。

對於只會漢語的人來說,他看到一本書,就只會想到「書」這個詞,圖書的形象與「shu」的發音是聯繫在一起的。而對於雙語兒童來說,看到一本書,他會想到「shu」(書),也會想到/bk/(book)。一種語義,對應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字符號和發音,所以「書」的語義與某一種符號和發音(書或者book)都沒有特別強烈的一對一聯繫。

因此,從小進行雙語學習的孩子,由於他們大腦中語音和語義的一一對應關係不強,所以他們常常會對抽象的語義認識更深刻,更有利於抽象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語音和語義鬆散的關聯,也更有利於孩子「元語言意識」(metalinguistic awareness)的發展。

什麼是元語言意識呢?簡單地說就是,雙語兒童能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的本質意義。他們更容易拋開某一種特定的語言形式,去學習和理解詞彙、語音、句法。

加拿大教授艾倫·比亞韋斯託克認為,較強的元語言意識提高了雙語使用者對語言信息的控制和理解能力。如果孩子以後想要學習第三和第四種語言,這種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

相關焦點

  • 再不多學一門外語你就out啦
    如今,外語的學習培養不僅僅局限於英語,很多家長會給娃娃報第二外語:德語、日語、法語等等。除了為了培養娃娃的語言能力,也有一部分家長希望孩子可以通過小語種參加高考(代替英語考試),網傳容易得高分,但是還需自己辨別。
  • 為什麼小孩子要從小開始學習英語?
    英語,在當今國際化的社會,成為了必備的一門語言。你可以不出國,不留學,但不可以不會,不可以不學。像平時,某些資料,就還是英文的,畢竟是人家著作的,你看不懂,也就沒辦法啦,所以,英語學習,有多重要!第三:10-12歲是孩子的語感爆發期,此時有利於孩子建立良好的英語思維,能夠流利對話,進行不同主題的閱讀和寫作,並提出自己的見解,能夠跟好
  • 學一門外語,多一種思維和角度看世界
    關於外語,很多父母關注的多是細節:幾歲學英語比較好?該看粉紅豬還是米老鼠?去哪個機構報班?而今天,我想說說可能我們一直沒有太多關注過的一個話題——語言是如何影響我們的認知與思維方式的,通俗地講,就是講英語的人和說中文的人,想問題的角度和表達的方式有很大區別,這了解起來非常有趣,而且也有助於我們更好地掌握一門外語。
  • 為什麼要學一門二外?學二外,誰說了算?
    要問家長為什麼要讓孩子學二外,原因有很多種: 「我那個年代熟練掌握英語是『加分技能』,但現在所有的小孩子都學英語,那只能讓自己的孩子再去學小語種了。」 「我家孩子現在學習壓力不大,模仿能力和記憶力也比較好,趁這個時候多學一門外語,將來也不會落後。」 那麼,讓孩子從小學習小語種有什麼好處呢?
  • 老人地鐵飈英語罵人?學一門外語真的很重要
    通常來看性格外向的人學習外語時很容易開口講,不怕冒險,也不擔心是否說錯。一個人越是敢於使用語言,就越能學好。但對於這些不畏懼的人來說,也存在陷阱,那就是說得流利不代表語法正確。"如果一個人僅僅是說,那麼語法的提升會停滯不前。最好能夠在說之前可以先把要說的話在腦子裡過一下。一個太害羞的人總是不開口,那很難在口語方面有產出。
  • 評論稱取消小學英語救不了漢語 是狹隘民族主義思維
    我國曾培養出了不少傑出人才,如梁思成、錢鍾書、陳省身、費孝通等,他們都博古通今,學貫中西,國學底蘊深厚,人文素養極高。  如今,學生在語文上花的時間並不少,但卻很難達到他們的高度。因為在那時,學生不只學課本,還要大量閱讀,不只學語文,也學英語,但注重的都是人文素養的提升。
  • 為什麼要學英語?這是我見過最好的答案
    所有人都發現鍾老擁有一口流利的英語:向歐洲呼吸學會候任主席安妮塔·西蒙斯博士介紹我國抗擊疫情的成果與經驗時,鍾南山院士全程用英語詳細解答。其實早在2月11日,鍾南山院士在廣州接受路透社的全英文專訪時就因一口流利英語讓人敬佩。鍾老的視頻,已經完美解釋了「為什麼中國人要學英語?」回歸生活,如果我們討論,為什麼要讓娃們學英語?
  • 人工智慧時代還要費勁學各種外語嗎?
    外語科目方面,在英語、日語、俄語的基礎上,新修訂的課程方案中增加了德語、法語和西班牙語科目。最近,家長群和育兒論壇有些家長躍躍欲試,想在英語之外給孩子多學一門外語。隨著人工智慧時代到來,也有人質疑:機器翻譯是否會取代人工翻譯?如今是否還有必要費勁學好外語?
  • 為什麼孩子要學英語,幾歲學英語合適
    寶爸寶媽的困擾:我們這一代學了很多年的英語,其實沒怎麼用的上。現在孩子花了那麼多時間在英語學習上。究竟值不值得?答案:很多人認為學習英語僅僅是學會一種溝通方式,這其實是對英語教育的一種誤解。英語學習不僅能提供給孩子一種交流溝通和獲取信息的重要工具,還能夠促進孩子的思維能力和品格發展。大量研究表明學習一門新的語言可以提高人的思維能力,包括思維的邏輯性和縝密性。
  • 兩歲開始英語啟蒙,三歲形成英語思維,我為什麼堅持讓娃從小學英語?
    講真,為什麼要讓娃學英語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特意思考過,想讓她多掌握一門甚至幾門語言幾乎是出於本能。至於以後她自己是否還想學習其他更多的外語語言,全憑她自己決定了。而美國這個半吊子禁令會讓我重新考慮外語學習這件事麼?當然不會。不過計劃近期留美的同學們確實要慎重考慮了,除了美帝,英、加、澳、新不妨多幾條路。
  • 幾歲學英語?——親近外語的方法論
    這是繼2001年後英語教育政策的一次較大調整。小學英語課程列入國家級課程正式開設,始於2001年秋季開學。教育部明確,全國小學可在三年級開設英語課程,有條件的地區可以在一年級就開課。也就是說,按照2001年教育部的規定,中國學生學習外語的起始年齡最早為六七歲。新政策實施後,北京市學生在學校內學習外語的年齡將被推遲到八九歲。
  • 活動觀引領下小學英語思維能力培養的思考與實踐
    一、引言《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1年版)》強調,義務教育階段的英語課程承擔著培養學生基本英語素養和發展學生思維能力的任務;英語教學不僅要讓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發展語言技能,還要進一步促進他們思維能力的發展(教育部,2012)。外語教學研究者與實踐者對學生思維能力培養的重要性也具有廣泛共識。
  • 為什麼要讓孩子從小學英語,學習少兒英語有哪些好處?
    多數家長都十分看重孩子的教育,認為別人家孩子學的科目,自家孩子也一定要學。別人家的孩子學英語,自己的孩子也要學英語。不讓孩子落後固然是一個很好的理由,除此之外,孩子從小學習英語,還有以下8個好處:學習雙語的兒童,往往思維更加流暢、靈活;另一方面,從幼兒的心理特徵來說,他們對任何新興的東西都比較感興趣,通過興趣的提升可以促進英語學習的積極性,幼兒早期英語口語能力的鍛鍊和思維能力的養成非常有助於為孩子未來學習英語打好基礎。2、孩子越小就越容易自然而然地學會一種語言,年紀的增長會給學習者掌握正確的口音和語法的母語式運用增添難度。
  • 新高考英語四個原則,英語寫作能力提升秘訣
    相聲是一門藝術,講究四樣基本功:說、學、逗、唱;語言也是一門藝術,講究的四樣基本功:聽、說、讀、寫。中國移動翻譯用戶規模及預測在中國,英語這門外語扮演著無比重要的角色,從小學到大學,英語科目在升學考試中是等同於語文、數學的最重要科目之一;步入社會至進入崗位,簡歷中要求外語能力等級描述
  • 「媽媽,我為什麼要學英語?」這是我見過最好的回答!
    孩子對他愛聽的繪本都有抗拒心理,別的英語學習就更不用說了。這位媽媽卻一直沒有放棄,她深知英語學習對於孩子的重要性。孩子就在母親的「引導」下,斷斷續續學到了6歲。有天孩子煩躁地說,「媽媽,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
  • 如何快速地學習一門外語?這幾個方法你一定要試試
    作為一個跟外語打了十幾年交道的人,小編經常看到網上有人在討論如何快速地學習一門外語。也有不少諸如「六個月掌握一門外語」,「三個月開口說外語」等內容的帖子。那麼學習外語究竟有沒有捷徑呢?小編覺得,不管學習哪門語言,牢記以下幾點都會使你的學習突飛猛進,讓迅速掌握一門外語不再是夢想。1.從最感興趣的地方學起一定要喜歡!要喜歡!要喜歡!
  • 想學一門外語,學什麼語種比較好?
    ■從90歲高齡的老人,到9歲的小學生,從中外企業的合作洽談,到日常生活中的溝通問候,對大多數中國人而言,用外語交流早已不再陌生,外語學習已成為各層次學歷教育的必修課程。■外語學習,已經成為中國人主動走向世界、認識世界的工具。重視外語學習,既能讓中國走向世界、融入世界,促進國際間文化互學互鑑,也為全球治理培養大量專業型人才,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中國智慧。
  • 「我又不出國,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又不出國,為什麼要學英語」?「 我不喜歡聽英文歌,不喜歡看英文電影,幹嘛要學英語」?「現在外國人都在學漢語了,漢語是世界上通用的語言之一了,我們為什麼還要學英語」?在我當老師的這些年,經常會遇到同學們以上那些來自靈魂的發問:「我是中國人,為什麼要學英語」?
  • 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孩子們學英語有別樣快樂
    都市快報 首席記者 張娜最近,要問杭州市外語實驗小學的孩子,最幸福的事情是什麼?你多半會聽到這個答案:去繪本館玩!學校的英語繪本館「開業」啦。上千本原版繪本,孩子們可以隨便看。拿上一本,靠在窗邊、牆邊,窩在沙發裡,陽光打在書上和臉上,就是一段最美的時光。
  • 該如何提升英語能力?
    相信有很多人還是不知道究竟該如何提升英語能力?在回答家長或學生這樣的問題前,我喜歡反問他們:你是如何學習漢語(母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