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接觸和學習雙語的孩子,比起只會一種語言的孩子來說,智商會不會更高呢?
關於這個問題,大家幾十年前就開始好奇了。
學術界也做了很多相關的實驗和研究,其中有較大影響力的是1962年伊莉莎白·皮爾(Elizabeth Peal)和華萊士·蘭伯特(Wallace Lambert)發表的研究報告。他們以加拿大10歲小學生為測試對象,選擇了兩個單語組(分別講英語或法語),和一個雙語組(同時掌握英語和法語),並且在年齡、性別、家庭經濟地位等變量方面進行了控制。
測試內容包括一般智力測驗、基本心理能力、態度量表等。結果顯示,雙語兒童在絕大多數測驗上得分明顯高於單語兒童,雙語兒童表現出比單語兒童更加多樣化的智力結構。
從小進行雙語學習,在對孩子的智商及認知水平的提高方面,至少有三個作用:首先,雙語(或多語)的孩子需要根據不同的語境,在不同語言之間隨時切換,這個過程有利於提高大腦的認知靈活性。
其次,從小學習一門外語,孩子抑制幹擾的能力更強,專注力更強。第三,從小學習一門外語,有利於抽象思維的發展,也有利於孩子的語言學習。下面具體說說這三個作用。
1.有利於增強大腦的認知靈活性
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國內親子綜藝節目《爸爸去哪兒》裡面,明星劉燁的兒子諾一就是典型的雙語兒童。由於爸爸說漢語,媽媽說法語,小諾一常常是這邊跟媽媽嘰裡咕嚕法語講得開心,只要爸爸一加入,秒變中文模式,簡直是無縫對接。
國內有不少雙語培養得很好的孩子,平時用中文,見到外國人會自然而然地切換到用英語去溝通;國外華人家庭的孩子,在幼兒園會流利地用英語與老師和同學交流,一回到家看見爸爸媽媽,就自然切換到漢語,描述幼兒園的見聞。
這就是雙語者使用語言的特點——為了適應不同的談話場景,或者更好地表達自己的想法,他們常常會在不同語言體系之間頻繁切換。
加拿大非常有影響力的雙語研究者艾倫·比亞韋斯託克(Ellen Bialystok)認為,這種靈活轉換的能力,是雙語使用者獨有的一種優勢;而且這種能力還會延伸到其他方面,使人在同時面臨多種任務和多項操作的時候,能順暢切換、靈活安排。
後來,以色列語言學家阿奈特·普賴爾(Anat Prior)等人又發現,只有對兩種語言的掌握程度差不多、能隨時進行語言轉換的「平衡雙語使用者」,才具有這種認知靈活性上的優勢。因此,學外語要達到充分增強孩子的認知靈活性的目的,只是讓孩子從小簡單學習另一門語言還不夠,而要像母語一樣真正去掌握和使用。
2.掌握一門外語,抑制幹擾的能力更強,專注力更強
一個同時精通漢語和英語的人,他在選擇用英語說話的時候,大腦裡的漢語系統是在休息嗎?根據學界普遍認可的倫敦大學學院大衛·格林(David Green)的「抑制控制模型」(inhibitory control)理論,一個同時精通兩種語言的人在說話、交流、閱讀的時候,大腦會首先同時激活兩種語言體系,然後再努力抑制其中一種,選擇另一種想使用的語言。
雙語使用者說話的時候,需要不斷重複這個「先激活再抑制」的過程,長此以往,大腦抑制幹擾的能力就得到了鍛鍊和增強。
3.從小學一門外語,有利於抽象思維的發展
德國語言學家沃納·F.利奧波德(Werner F. Leopold)花了10年時間,採用記日記的方式,對自己兩個女兒從小學習英語和德語的情況進行觀察、記錄和研究。他發現,由於同時學習兩種語言,女兒對於一個單詞的語音和語義之間的對應聯繫理解得相對「鬆散」(loose connections)。舉個例子,比如「書」這個名詞,在英語和漢語中的單詞不同,發音不同,但含義都是指「書」這種物體。
對於只會漢語的人來說,他看到一本書,就只會想到「書」這個詞,圖書的形象與「shu」的發音是聯繫在一起的。而對於雙語兒童來說,看到一本書,他會想到「shu」(書),也會想到/bk/(book)。一種語義,對應的是兩種不同的文字符號和發音,所以「書」的語義與某一種符號和發音(書或者book)都沒有特別強烈的一對一聯繫。
因此,從小進行雙語學習的孩子,由於他們大腦中語音和語義的一一對應關係不強,所以他們常常會對抽象的語義認識更深刻,更有利於抽象思維的發展。另一方面,這種語音和語義鬆散的關聯,也更有利於孩子「元語言意識」(metalinguistic awareness)的發展。
什麼是元語言意識呢?簡單地說就是,雙語兒童能更好地思考和理解「語言作為一種符號」的本質意義。他們更容易拋開某一種特定的語言形式,去學習和理解詞彙、語音、句法。
加拿大教授艾倫·比亞韋斯託克認為,較強的元語言意識提高了雙語使用者對語言信息的控制和理解能力。如果孩子以後想要學習第三和第四種語言,這種能力也是非常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