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歲開始英語啟蒙,三歲形成英語思維,我為什麼堅持讓娃從小學英語?

2021-03-01 快媽慢娃
從慢娃兩歲我正式對她進行英語啟蒙開始,就一直能聽到各種反對的聲音:學什麼英語?早過時了,現在老外都往中國跑、都在學漢語!特別是前幾天事兒精川普又放了個「大招」:將禁止「與中國軍方有關」,持F籤(學生籤證)和J籤(訪問學者籤證)的中國留學生和學者入境美國(不包括本科生)。

《關於暫停部分中華人民共和國留學生和研究人員以非移民身份入境的公告》

反對的理由就更充分了:留學都留不成了,學英語徹底沒用了!

講真,為什麼要讓娃學英語這個問題,我以前沒有特意思考過,想讓她多掌握一門甚至幾門語言幾乎是出於本能。至於以後她自己是否還想學習其他更多的外語語言,全憑她自己決定了。而美國這個半吊子禁令會讓我重新考慮外語學習這件事麼?當然不會。不過計劃近期留美的同學們確實要慎重考慮了,除了美帝,英、加、澳、新不妨多幾條路。畢竟經充分證明,事兒精不只是事兒精,多數時候還有點神經……對「英語無用論」國民老公曾經壕氣沖天地怒懟:都9012年了還有人沒出過國?拋開這句話說得是否招人討厭,國民老公的本意肯定是反對「英語無用」的。而這一點無論對於國民老公所代表的階層,還是對於佔社會階層最大比重的普通家庭的普通孩子,都同樣適用。

不談其他,僅從完成學校教育的角度來看,英語是繞不開的學科。公立教育三門主課語、數、外,哪一門出現明顯短板都無法很好地完成學習和升學任務。

不要鄙視公立教育的應試屬性,私立的國際化教育對外語有更高的要求,需要整個家庭投入更多的資源,那更是普通家庭所承受不起的。

但僅從應試的角度看,需要從小讓娃學習英語嗎?答案是不用。

只要娃資質正常、按部就班學習、不偏科不掉隊,大概率任何一門學科都能順利通過考試,英語也不例外。

這就是通常人們口中的「普娃」。對於普娃來說,按部就班就足夠了。

那如果想當一個英語「牛娃」呢?

……

這是通常人們對「牛娃」評價和衡量指標。

在這種評價體系裡,英語是一門知識。這是它第二個層面的功能。

它對應的是超綱的詞彙量、刷過的分級、背誦的名篇名句、做對閱讀理解的概率、熟悉了幾種寫作模版以及被權威機構蓋章認證的英語水平等級。

它還是一種資質證明--證明一個娃具有應試之外更強的能力去達成更高的目標。

做到這一點,僅靠按部就班肯定是不夠的,提前規劃、加強訓練是必需的。

比如學齡前就開始正式學習英語、大量閱讀英文讀物、參加外教英文課程、接受專業的英語資質訓練,等等。

但這裡並不包括普通的課外英語學習班。時至今日,學齡前的興趣班和上學後的課外班早已成為標配,都屬於「按部就班」的一部分。

他們的重心不在應試也不在資質,而在原版的英文讀物、英文電影,他們喜歡看也看得懂;

他們感興趣的不只家門口這點事,還好奇世界各地在發生著什麼,他們願意也有能力去發現更多和了解更多;

他們會用不同於母語思維的外語思維去思考和解讀,感知二者的諸多差異,從而對很多「不同」多了更多理解;

他們會用地道的英語去談論、去演講、去辯論,在通過英語了解外界的同時,也讓外界更準確地了解自己。更多元的渠道帶來更多元的資訊和更豐富的視角,進而帶來更多維的思考和更多重的選擇。

六年級的深圳小學生、12歲的Eric代表深圳MMUN世界青少年峰會時在聯合國金色大廳發言。

對他們而言,英語是一種工具。相比應試和作為一門知識,這個層面更接近於語言的本質。

而要做到這一點,僅僅把英語當成知識來學又顯得不夠了,它要求浸潤式的英語學習,並且幾乎和母語同步開始學起。

也可以簡單理解成打造「原版娃」。但英語啟蒙的目的顯然不僅限於此,它指向的是「原版娃」背後更多的內容。

如果把學習一門語言比做冰山,那應試層面和知識層面就是顯露在海平面上的冰山一角,工具層面才是掩藏在海平面之下的巨體。

越上行越容易,越下行越需耗時耗力。但達成這三者的方法雖各不相同,它們卻並不矛盾。
前面提到的Eric同學據說四年級時取得小託福885分,六年級時一年內先後通過了CAE和CPE。相信他的目標一定不是(至少不僅僅是)考得多少分、考過哪幾級,這些只是他習得成為「原版娃」道路上順帶的收穫而已。

不然怎麼從KET開始一路打怪的牛娃那麼多,能去金色大廳演講的卻沒幾個。


對於母語並非英語的娃,想要像運用母語一樣運用英語,唯一的辦法就是儘可能地把英語當作母語一樣來習得。

在這一點上,小娃更加具有天然的優勢。換言之,開始接觸外語的年齡越小這種優勢就越明顯、習得的難度就越小、習得的效果就越好。

BBC曾在紀錄片《嬰兒的秘密生活》中指出:嬰兒生下來就準備好學習任何語言。成人只能分辨組成母語的45種聲音,但6個月的嬰兒可辨識世界上任意語言的150種聲音的區別。

但隨著逐漸長大,嬰兒會把注意力集中在最重要的語言:母語,而忽略那些不重要的音素。 他們大腦中與母語相關的神經反射被一步步強化,而與之無關的則越來越不活躍。

這就是為什麼嬰幼兒能夠自然而然掌握從小聽到的語言,但成年後再學習就相對困難。

通常英語啟蒙的支持者會將六歲前視為語言學習的關鍵期,這也是有科學依據的。

0-6歲的兒童天然辨音力更強。而聽得準是說得準的前提和基礎,所以這個階段性的優勢帶來的直接後果就是語音模仿的準確度高。這也是為什麼越早開始學英語、跟隨的學習對象發音越標準,學習者的發音就越地道。相比成年人要改掉已經形成的口音幾乎不可能。

在慢娃英語啟蒙過程中,我通常會給她找發音最標準、口音最純正的視聽資料,或者用點讀筆來點讀;

實在找不到資源必須人肉點讀時,我也會非常謹慎、力爭每個詞都讀準確,私下還要反覆琢磨、練習語音語調,唯恐我的不純正的口音會影響到她。所幸她的發音相當準確,並且已經把我和慢慢爸都甩在了後面。印象深刻的是一次她感冒時說了一句「I'm fine」,但因為鼻塞嚴重,說出來就變成了「I'm fine-d」。當時我馬上想到了美劇Friends(《老友記》)裡有一集,Monica得了重感冒卻堅持自己沒事,反覆重申I'm fine說出口卻都變成了I'm fine-d。

還因此遭到了Ross無情地嘲笑:When you are saying you are fine-d, you are not fine(當你說「你很好…哪」的時候你就已經不好了)。

為什麼對這個細節印象這麼深刻?因為自從看了這一集,很多年每次重感冒鼻塞時我都會試著說I'm fine,但每一次都是「fine」,從沒出現過「fined」。

我一度認為這是老外的鼻腔結構異於我們Asian face(老外口中的「亞洲人」)所致。

而聽到慢娃的I'm fine-d我就明白了,根本就是我發音不夠標準啊!

慢娃不會意識到,她僅憑精準的辨音和模仿,就做到了我們當初學英語時老師反覆耳提面命的「把舌頭放在正確的位置」和「精確運用發出一個音節需要調動的70塊小肌肉」……


比發音更重要的是英語思維。發音決定你說的是不是「普通話」,而英語思維決定了你說的是不是「人話」……

什麼是英語思維?

而怎樣才算是一句「標準的人話」?放在英語裡就是時態要正確、用詞要正宗、語序要符合英文表達慣例。

想想我們在和老外交流時,張嘴前是不是都會先在腦子裡把想要表達的中文意思按照這些要素挨個過遍篩子?

慢娃顯然是不懂這樣做的,但這不妨礙她說出一句地道的英文。

她會在複述過去一件事時自動切換過去式,比如I went home,而不是I go home;

她重複我說的話時會說:「Oh, no.」 said mum,而不是mum say之類。

她會自動使用她從原版讀物中學到原汁原味的英文,而不是像我們學習英語時先背單詞再把記住的單詞東拼西湊組成一句話。

比如她在表達「生氣」時會說I'm cross而不是什麼angry之類,這些都是來自她最愛的牛津樹分級讀物裡到處可見的cross。

當她切換到英語模式,她的語序也自動調整了。她會自然而然說出I went to the park today,而不是把單個英文單詞按照中文的「今天我去公園了」的語序進行拼接。
她還能聽出並糾正我的表達錯誤,讓我為自己的Chinglish無語凝噎。

她懂時態語序麼?懂單數複數麼?顯然不。她根本不知道什麼叫語法,怎樣表達只是出於本能。這就是她在中文思維尚未強勢固定時已經同時形成的英語思維。而對母語思維已經太過強勢的成年人來說,做到這一點幾乎也是不可能的。


除此之外,儘早開始英語啟蒙還能夠避免「低語言能力」和「高認知能力」之間的斷層,也就是「認知差」。試想一下,如果上小學後甚至十來歲才開始學習英文,從hello, how are you, this is a ball,my name is …開始一字一句讀,是不是會讓認知水平已經遠遠超出三歲小娃的大娃感到無比枯燥?

當同齡的、從幼年就開始英語啟蒙的孩子已經能夠將語言作為工具去充分體會故事情節、感受語言的美感時,正在從零開始學英語的孩子卻必須熬過一個漫長的枯燥期。

相比之下三歲小娃的英語習得過程卻是「玩中學」、異常輕鬆的。過程輕鬆卻收效良好,說0-6歲是語言學習的紅利期一點也不為過。


最初把娃領上啟蒙之路確實需要為父母者付出一定的時間和精力,但小娃的學習和吸收能力非常強,用不了多長時間就能「上道」,這個階段慢娃大概用了半年。

而一旦步入正軌,之前的引導者需要做的就只是鋪平道路、提供資源,然後順勢而為、讓娃自然攀升了。

按部就班沒有錯,但英語啟蒙也絕不是超前教育、超前學習。利用好這個英語習得的紅利期,從長遠看,大人和娃都能省不少力。

原創不易,歡迎轉發,感謝支持!

這是我的第37篇原創文章,累計已13萬字。

掃碼關注,分享慢媽的育兒心得吧!

相關焦點

  • 兩歲娃的英語秒殺七歲娃?這些英語啟蒙的寶貴經驗你必須知道
    兩歲半孩子的英語比七歲孩子還好?聽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周末同事聚會,大家都帶了孩子來,一共四個孩子,我家娃兩歲半,最大的七歲多點。四個小朋友慢慢熟悉起來,七歲的大哥哥帶著幾個小不點玩。玩著玩著,突然聽見我家娃說了一句:「What is this?」
  • 為什麼要抓住,6歲前的「英語啟蒙」關鍵期?
    ③ 時間充足 —— 學前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期,因為時間充裕。上學後孩子可以把學習重點放在數學、語文等學科上,英語啟蒙的早晚影響的將遠不止小學!沒有及時啟蒙英語,錯過語言敏感期,孩子的大腦就不能像加工母語一樣加工第二語言,導致效率變低,學習困難,也無法形成純正語音和純正英語思維。
  • 幼兒英語啟蒙的關鍵:大量的可理解輸入和英語思維的培養
    幼兒英語的最佳的啟蒙時間英語作為一門外語,幼兒最佳的啟蒙時間是什麼時候開始?我認為是在三歲左右當然我這裡說的三歲左右,也是因人而已的,有的小孩兩歲母語就說得很溜了,英語啟蒙可以適當提前開始;為什麼三歲左右最合適?
  • 一歲能聽懂,兩歲開口說,娃的英語啟蒙我最推薦它!(0~6歲免費領)
    談到孩子學英語的經歷,言言媽媽說:言言2歲半時就開始做英語啟蒙,現在4歲已經掌握2千多詞彙,他主要是靠自學,而且對英語的興趣非常大,把學習當成了「玩」。  反觀我家娃,別說對英語感興趣了,現在他一說英語就發憷,一看單詞就躲!同樣是普通家庭的孩子,他們到底做對了什麼?  於是,我帶著這個疑問採訪了100位普通家庭中的英語牛娃,發現他們都有這3個共同點。
  • 娃小學一年級才開始英語啟蒙,用時三年順利入章!
    我曾是一名中學、大專院校任職的英語教師。女兒2歲半起,我開始全職帶娃。說來慚愧,直到女兒上了一年級,有次完成學校老師布置的英語跟讀句子,正常的語速她根本跟不了,急得眼淚譁譁地流,來找我求助,我才意識到該對孩子進行英語啟蒙了。
  • 親測嘰裡呱啦APP,一款0-8歲的英語啟蒙神器!
    原因很簡單,英語是一門慢藝術,需要不停地聽,不停地說,不停地對話,在堅持不懈的練習中形成肌肉記憶,這樣等到用的時候才會脫口而出,才會形自然而然的流暢表達。所以在給我家兩歲半寶寶做英語啟蒙的時候,我也同樣貫徹了這一原則,抓住一切機會為娃做輸入,幫她做輸出。
  • 1歲就開始學英語的「原版娃」,媽媽是怎麼做英語啟蒙的?
    6歲的Nora從一歲半就開始做英語啟蒙,是個地地道道的「原版娃」,現在的她,不僅能熟練地閱讀中英文讀物,還能流利地說英文長句、用英文寫長篇日記,她最近很迷Diary of a Wimpy Kid,聽Nora的媽媽說,她現在最大的願望就是出一本屬於自己的日記書。
  • 三歲以內,孩子的英語啟蒙
    大家好,我是牛牛媽,一名90後職場寶媽!剛開這個號的時候,就是從孩子的英語啟蒙談起,那時候孩子剛剛兩歲,現在牛牛已經2歲7個月了,談到這7個月的啟蒙,我有一些「曲折」的心路歷程和大家分享,也許每一位新媽媽都會有相似的經歷。
  • 無意開始的英語啟蒙之路
    ,但對於娃的英語啟蒙我都是碰巧開始的。我娃從6個月開始在家英語啟蒙,沒上過培訓班,我也沒有系統的給孩子訓練,因為我不是那種善於總結和系統教學的人,靠的是自己的一些老本,兒童繪本,英語視頻,公眾號的分享。現在很多公眾號都推崇英語啟蒙,一搜一堆資料和方法,什麼APP,在線英語,就怕你不用。我想,自己又不是什麼大咖,分享啥經驗?但是細想想,每個家庭具體有不一樣的方法和實踐效果,好或者不好的,都可以說出來給大家參考參考。
  • 從零開始,談談我對家庭英語啟蒙的認識
    於是加了微信,慢慢開始了解家庭雙語啟蒙工程的體系。其實對於小魚兒的英語啟蒙,我也是斷斷續續摸索和嘗試了一些。初步探索的第一階段2-4歲:中文有了閱讀習慣,英文不夠體系,難度太大。2歲左右吧,那時候入手了一本廖彩杏的《用有聲書輕鬆聽出英語力》,用一年52周的時間讀100本繪本和童瑤/動畫片磨耳朵,這個我在小魚兒2-3歲的時候嘗試了2年,應該還是比較堅持的,但是對於媽媽來說還是困難,我只堅持到第三季,後面加上自己上班,小魚兒開始幼兒園就慢慢不堅持了,可想而知,小魚人英語也是沒有進步
  • 如何從零開始系統給娃英語啟蒙?分享價值上萬的啟蒙講座筆記
    (音質是差了點嗷,技術渣沒辦法搗鼓了一上午,無法直接倒出語音,最後選擇了錄屏,阿衰)先來看2個案例:第一個小朋友叫天心,五歲,家住在上海,他兩歲開始英文啟蒙,目前可以熟讀和理解牛津閱讀樹一到六冊的內容,牛津樹6冊內容還是比較難的,如果是沒有英文啟蒙的孩子
  • 很高興五歲女兒開始形成英文思維,我的五點「啟蒙」心得 …
    其實回顧我給她啟蒙的過程,覺得自己做的最好的部分就是堅持。最近看了不少關於英語啟蒙的文章,也聽了一些微課堂,發現自己的啟蒙方式和這些「專家級」人物倡導的理念,有很多相似之處,還暗自有點兒小開心。記得在拉姆三歲多的時候,我覺得她有點兒慢熱,不夠自信,總想通過一個她擅長的領域,帶動其它方面的發展,幫助她建立自信。
  • 抓住「英語啟蒙」關鍵期,孩子自信開口上小學
    提起給娃英語啟蒙,大部分媽媽都很焦慮。因為:很多媽媽知道越早給娃啟蒙效果越好,但是作為經常加班的職場媽媽,大部分人沒時間按部就班的進行英語啟蒙...② 接受度高 —— 6歲前的孩子,中文還不是特別強勢,接受度更高。③ 時間充足 —— 學前是英語學習的關鍵期,因為時間充裕。上學後孩子可以把學習重點放在數學、語文等學科上,英語啟蒙的早晚影響的將遠不止小學!
  • 為什麼要給孩子英語啟蒙?
    為什麼要給孩子英語啟蒙? 為什麼英語啟蒙越早越好?英語啟蒙需要近早嗎? 一般早期英語啟蒙(2-3歲)都會經歷很長一段磨耳朵、音頻輸入的時間。聽英文兒歌、講英文故事,在大量有效輸入的基礎之上才開始要求說和寫,積累足夠的聽力和閱讀詞彙,輸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兒~ 而當認知水平已經發展到一定水平,尤其是跟著小學才開始英語學習的孩子 沒有時間先進行足夠輸入,就因為要應對考試不得不輸入、輸出一同進行~ 小學生們迫於考試壓力被要求迅速輸出,可能在短期內通過死記硬背可以達到理想效果 但長久發展遇到更高難度的要求就容易後續力量不足了
  • 一個普媽對小娃的英語啟蒙之路,跟著做就對了!(4~6歲小娃)
    這個鏡頭我至今難忘,是作為一個年輕的新手媽媽,感受到了靈魂的生動。對於語言的啟蒙是有一些時間點要去捕捉的,現在回想起來,我應該是沒有錯過。    英語啟蒙是否越早越好?也有教育學家們研究稱雙母語是偽科學,用什麼語言思考,那門語言就是母語。陪Ocean走過小娃英語啟蒙階段,開始研究原版英語之後,才發現,中式英語思維和英語思維,對事物的理解、輸出、觀點看法都是不一樣的。
  • 陪孩子五年的英語啟蒙,我發現了這個有助於提升英語思維的秘密
    但暖暖跟我說,他們在幼兒園大班就從課外閱讀的書上學到了,而且,在日常的交流中,是屬於正常使用的範疇。所以按照目前暖暖掌握到的英語單詞和句型以及英語思維的水平,小學一年級英文學習的內容,我認為對她來說,還是有點簡單了。好在她學習習慣比較好,能配合老師上課和練習,我就見縫插針地從課外再給她進行分級閱讀訓練了。
  • 如何給孩子進行英語啟蒙,越早開始越好?了解這些從容啟蒙
    我就用我這三腳貓的英語「功底」開始跟3歲的娃一起學習了。一.英語啟蒙的越早越好嗎?英國杜倫大學教育學博士Wendy老師在《如何開發孩子的英語潛力》書中說:「英語啟蒙3歲前多早都不算早,6歲後多晚都不算晚」。
  • 萱媽淺悟:幼兒英語啟蒙我想說...
    所以,不止一次感慨,英語,作為一門語言,從小將其底子打好是多麼重要,這也是為什麼我在萱妹兩歲多的時候就萌生了讓她開始學習英語的想法,希望在我的努力下可以做好她的英語啟蒙,培養好的語感,建立英語思維,將來可以更加輕鬆地學好考好英語。目的沒有高大上,可也是我最真實的想法。        這裡還是要非常感謝一位好友,在我的啟蒙起步階段推薦了安妮鮮花的《不可錯過的英語啟蒙》。
  • 不到2個月的高效啟蒙,2歲娃時不時跟我蹦英文
    2歲的YOYO大家好,我是YOYO媽媽,一個普通家庭的普通媽媽。給娃做英語啟蒙的初衷,就是不希望以後孩子像我一樣在學習英語的道路上那麼痛苦,而是輕輕鬆鬆的接受,將來也可以減少花費在英語學習上的時間。
  • 英語專業媽vs中文強勢娃,我是怎麼做好英語啟蒙的?
    四五歲的孩子普遍中文強勢,並且有強烈的自主意識,因此會排斥英文輸入。最近也經常和花友們討論這個問題,所以給這個階段的媽媽們一些建議…本文由花友@我的小窩love發布於小花生寫作計劃說起孩子的英語啟蒙,作為英語專業的我一直都很重視,但是真正的啟蒙應該是從去年六月、孩子三歲半的時候開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