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海東盛國渤海國,軍事制度有哪些特點?引進盛唐文明,仿製唐朝設立府兵制,建有神策軍和天門軍。
在唐朝與突厥、高句麗徵戰期間,無暇東顧,在東北地區渤海政權乘機而起,在積極吸取中原文化基礎上,在政治、經濟、軍事體制上都仿製唐朝,這才實現渤海文明跨越式發展,直接進入文明社會。
渤海國自從大祚榮建國起,就積極實行「憲象中原」策略,先後六次派使節入貢唐朝,在政治和經濟方面與唐朝加強交流,使得盛唐文明不斷傳入渤海地區;大欽茂執政時期,曾被唐朝多次冊封,與唐朝交流程度遠超大祚榮時期,他重視文化教育,竭力引進盛唐文明,走上了全面唐化的道路,使渤海與唐朝關係更加牢固緊密。在大彝震執政時期,仍然持續不斷派遣人員去中原進修和學習,進一步加強渤海政權與唐朝的聯繫。
渤海政權,經過數代王不斷向大唐學習,經營發展,到了9世紀初,渤海政權逐漸完成了化夷為夏的過程,最終效仿唐朝模式,通過跨越式發展建立了一套完備的政治、經濟、軍事制度。
要想了解渤海的軍事制度,就要先了解唐朝的府兵制,其府兵制是建立在均田制基礎之上,士兵亦兵亦農,平時在家務農生產,有戰事時則應徵出戰,這種兵民合一,寓兵於農的制度,既能有效地保證戰爭所需要的兵源,也能節省軍費,並且打破軍隊內民族界限,使得不同民族的士兵能夠並肩作戰,增強戰鬥力。
唐朝除了府兵制之外,還兼行募兵制,團結兵,藩兵等等多種兵制優勢互補,共同建立一道國家防線。渤海建立後,實行的是「勝兵」制,是一種常備軍制,渤海統治者自然會把唐朝先進的府兵制,作為鞏固國防和自身統治的靈丹妙藥。
關於渤海國軍事體制,《新唐書》記載「左右猛賁、熊衛、黑衛、南左右衛、北左右衛」等十衛建制;「大將軍一、將軍一」,大將軍與將軍職能「掌宮禁宿衛,凡五府及外府皆總制焉」
以上資料顯示,渤海軍事官職設置仿唐朝「左、右衛」,主官為大將軍;其職位相當於唐朝左、右衛「大將軍」,官職三品,副將曰「將軍」,官職從三品。其主要職能執掌京城、宮廷內外安全守衛。
《舊唐書》記載「言渤海置左右神策軍、左右三軍,一百二十司」
渤海國在宣王時期,「南定新羅,北略諸部」,對軍隊數量需求龐大,之間仿製唐朝引進的府兵制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在此基礎上組建了以募兵制為基礎的常備軍,渤海神策軍就是其中央主力部隊,負責京城、王宮,以警衛國王於各地的安全保衛工作。到了渤海國晚期,其軍事機構與編制又發生了變化,出現新的軍事組織「天門軍」,由此可見,渤海國根據現實情況,在各個時期採取不同的軍事制度。
總之,渤海國軍事制度仿製唐朝,其演變過程也與唐朝相似,第一階段實行府兵制,募兵制;第二階段實行中央禁軍,渤海在軍事制度上有其自身的特點。在城防建設上,效仿唐朝設置「五京制」,建成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的城防體現,又根據實際情況,構建以平原城和山城相結合的防禦體系,使得能在軍事作戰中攻守兼備。
參考文獻:《新唐書》、《舊唐書》、《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