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省唯一的自治州——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境內,有兩座承載著千年歷史的古城:地處吉林省東部的敦化和琿春。前者素有「千年古都百年縣」之稱,曾是渤海國的都城。後者則是中國直接進入日本海的唯一通道,而且與敦化一樣,琿春也一度成為渤海國的都城。這兩座千年古都堪稱「塞上雙璧」,千年之前,它們共同見證了渤海國兩百餘年的興亡。
敦化:渤海國古都的人文蹤跡
作為歷史長河中曇花一現的地方政權,渤海國給後世留下的東西並不多,因此往往被蒙上一層神秘色彩。關於這個遙遠國度的眾多未解之謎中,最為著名的當屬「渤海國二十四塊石」遺址。所謂「二十四塊石」遺址,並不是特指某一處遺址。自20世紀50年代發現以來,考古人員先後在俄羅斯濱海區、朝鮮的平壤、中國的吉林、黑龍江一共發現了二十多處「二十四塊石」遺址。僅在吉林省敦化市到黑龍江省寧安上京龍泉府這一段150多公裡的路上,就發現了10處「二十四塊石」,平均15公裡一處,約佔總數的一半。在敦化境內多達四處。俄羅斯遠東的烏蘇里斯克也發現一處。關於其用途一直沒有定論,成為許多歷史研究者探究的對象。
這些遺蹟中,以敦化市「江東二十四塊石」最為著名,一是因其留有比較多的人類文化信息而在國際考古界聞名;二是敦化曾經作為渤海國的國都,有重要歷史意義。在敦化敖東古城東南,還有一處充滿傳說色彩的「二十三塊石」遺址。這處石頭東西為縱,南北為橫,一縱八塊,一橫三塊。經過考古挖掘,發現地下有瓦的殘片,具有明顯的渤海風格,沒有發現磚,這足以證明這是一座只有瓦蓋而沒有磚牆的建築。但為什麼別處都是二十四塊,而此地只有二十三塊呢?在清代文獻記載中可以得知,早在一百多年前,敦化的人們所看到的石頭就是二十三塊,民間有個神秘的傳說,說那塊大石是被大風颳走的。
敦化江東二十四塊石遺址與敖東城遺址隔江相望,距離渤海時期的六頂山古墓群僅有6公裡之遙。從遺址周邊採集到的板瓦殘片看,與敖東城和六頂山古墓群的同類出土文物相同,屬於同一時期遺蹟。漫步在敦化古城,看著歷史的印記,足以讓人對千年前的渤海國故事產生濃厚興趣。那是一個什麼樣的國度呢?
時間要追溯到公元698年,也正是中國歷史上唯一正統的女皇帝武則天掌權的武周時期。在白山黑水間的塞北,粟末靺鞨首領大祚榮在東牟山(今吉林敦化西南城子山山城)正式建立了屬於自己的政權,自稱「震國王」(一作「振」)。經過十餘年,中原政權回到了李唐手中,而大祚榮的政權在穩步發展,終於在713年,他與唐王朝的聯繫首次出現在史書上。那年,唐玄宗冊封大祚榮為「渤海郡王」並加授忽汗州都督,自此以「渤海」為號。半個世紀後的762年,唐朝再次詔令,將渤海升格為「國」,「渤海國」之稱也就此而來(此外還有「靺鞨國」「渤海靺鞨」等別稱)。
千年前的渤海國也是一個多民族雜居的國度,居民由靺鞨人、高句麗人等民族構成。他們按唐制建立政治、經濟制度,全盛時轄境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其文化深受唐朝文化影響,享有「海東盛國」之美譽。盛世之後,古都也被淹沒於歷史長河中,到了明清時期,這裡稱作敖東城。康熙十六年(1677),朝廷下旨尊長白山為神,對這裡進行封禁。作為滿清皇族發祥地,清初這裡被封禁達二百年之久,取《四書中庸》中「小德川流,大德敦化」之句,寄「敦風化俗」之意,定名為敦化。不過到了清末,隨著敦化人口增加,又重新建城池,搭班子,修縣衙。終於在光緒八年(1882),敦化縣正式建成。
琿春:見證千年苦難與輝煌
渤海國歷史的角度來看,敦化還有一座與它血脈相連的兄弟城市——琿春。琿春是一座邊城,地處吉林省東部,政區以琿春嶺為界與俄羅斯濱海邊疆區的哈桑區接壤;西南以圖們江為界與朝鮮鹹鏡北道相鄰;北部以老爺嶺為界與汪清縣毗連。是中國唯一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的邊境城市。它與敦化的關係在於渤海國時期,琿春已成為享譽東北亞的著名國際商埠,其轄地包括海參崴等地區,渤海國也曾建都於琿春八連城。兩座千年古都,合稱「塞上雙璧」
琿春的人類活動史可以追溯到四千多年前,據2013年的報告,截至當年為止,琿春已發現20餘處新石器時代遺址。也就是說在原始社會的新石器時代,被視為滿族祖先「肅慎」人就在這個地方繁衍生息。而這座城市首次進入興盛時期,就是渤海國時期。渤海國的民族主體為靺鞨族,是我國東北地區最早最古老的民族之一。而靺鞨族又有許多分支,比如其中的黑水靺鞨是「肅慎」人的後裔,也是構成滿族人的直接祖先。渤海國建國都,地處朝鮮半島的新羅、西邊的契丹以及隔海的日本之間,這個政權周旋於幾個國家,遊刃有餘。不過也正是由於這種特殊關係,在後來的200多年裡,渤海國又多次遷都,而吉林敦化和琿春,都曾經作為渤海國的首都。但無論首都怎麼遷,渤海國始終都保持著比較繁榮的局面。他們積極吸收唐朝的先進文明,其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各方面,都與唐朝幾乎一脈相承。
發展至明代,朝廷於此地設衛,被視為邊塞重地。明朝奴爾幹都指揮使司下屬的密拉衛、烏爾琿山衛、童寬山衛(今琿春通肯山)等,皆設在琿春一帶。而至清初,琿春與敦化一樣,都成為封禁區。不過「琿春」這個地名是怎麼來的呢?一直以來有各種傳說,但真正首次在官方史料中出現,是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那年,清廷設琿春協領,次年始建協領衙門於渾蠢水(即琿春河)之北,並開始建城。從康熙年間至今,經過三百年發展,繼作為渤海國國都後,琿春再度迎來新的繁盛時期。這座古城歷史悠久,除了北地的秀美自然風光之外,還有不少獨特的人文古蹟。截至2013年,琿春市共發現歷史遺址、墓群、城址、碑刻、古建築址80餘處,其中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的有7處。
琿春不僅記錄了古渤海國的興衰,也見證了近代中國的苦難痛史。尤其以俄國和日本侵華的歷史最具警示作用。位於防川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內,中俄邊界的起點處,有一塊著名的「土字牌」。此碑是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中俄重勘東部邊界時重立的。「土字牌」東是俄羅斯的哈桑鎮包德哥爾那亞城,西是朝鮮的豆滿江(圖們江)。1860年,沙俄趁英法聯軍發動鴉片戰爭之機,強迫清政府籤訂了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割佔了烏蘇里江以東的廣大地區,從琿春轄區內就割去了2/3多的中國領土,從此,琿春失去了沿海地區,始鄰俄國,有了共同的疆界,琿春完全失去了出海口,成了一個「望海之地」。面對沙俄對我領土的不斷侵略,清朝廷於1885年派吳大澂為欽差大臣到吉林督辦邊務。他率中方代表與俄方代表舉行勘界談判,於1886年7月與俄方籤署了《中俄琿春東界約》。也正是由於吳大澂的據理力爭,我國不僅收回了黑頂子地方,重新確定了邊界界碑、記號,使得「土字牌」立於沙草峰以南越嶺而下的山麓盡處,而且爭得了中國從圖們江的出海權。
在防川國家級風景名勝區,還有著名戰役遺址中俄界山張鼓峰,山腳下設有張鼓峰事件紀念館。1938年,日、蘇兩國軍隊在此爆發了震驚中外的軍事衝突——史稱張鼓峰事件。張鼓峰事件紀念館為吉林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及吉林省國防教育示範基地。
到了琿春,除了看自然、看歷史,體驗當地的民風民俗亦是必不可少。琿春和敦化都是多民族聚居地區,是多彩的城市。琿春市擁有朝鮮族洞簫、滿族剪紙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位於防川國家風景名勝區南部,中、俄、朝三國交界地帶的防川朝鮮族民俗村,則是體驗當地朝鮮族民風民俗的好地方。該村總面積14平方千米,海拔高度僅5米,是吉林省海拔最低的地方。地處中、朝、俄三國交界處,村內所有居民都是朝鮮族,其民族文化內涵濃鬱,現仍保留著原有的文化氣息和民族特色,被譽為「東方第一村」。
本文來源:《國家人文歷史》鳳翔/文
原標題:《從敦化到琿春的千年霜雪 塞上雙璧:渤海國的古都記憶》
部分圖片來源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