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易雙璧簡評
餘初治易,惜乎無有師承,雖涉獵頗豐,用功非淺,然如大海行舟,古林探路,發奮數載,日夜不輟,竟難曉崖略,更遑論奧旨!今人之易,多以唯物頭腦解之,餘憚其誤導,故極少涉焉。如金景芳、呂紹綱《周易全解》、何新《易經新解》,皆屬此類。
後讀馬一浮先生《通治群經必讀諸書舉要》及《觀象卮言》,乃將其所薦易學之書約十八種搜購齊備,一一讀之,尤於王弼、韓康伯、孔穎達《周易註疏》、李鼎祚《周易集解》、程伊川《周易程氏傳》、朱子《周易本義》及《易學啟蒙》、《康熙御纂周易折中》、胡煦《周易函書》用功最多。後又讀邵雍《皇極經世》、《梅花易數》、來知德《周易集注》、《乾隆御纂周易述義》、焦循《易學三書》、劉沅《周易恆解》,參以現代新儒家諸儒之論,自此於易理略曉大義,於象數頗知一二。
戊戌秋,因講授網課《周易義理髮微》,又涉獵歷代易著約百種,千迴百轉,上下求索,箇中甘苦,惟餘自知,回頭反省,始知清帝御纂二書,實為易學之大成,亦是初學之捷徑。
宋易貴義理,參以《詩》《書》《禮》《論》《孟》,多能自圓其說。然易之為易,要以象數為本,以義理為歸,此卦爻之辭所由來也。若盡棄象數,與易何涉?漢易貴象數,雖雜有讖緯禨祥之說,然其家法皆源自上古,不可盡棄也。程朱雖有採擷,惜乎過簡。元明清初之易,遂有義理與象數之分。學者各執其一偏,務相攻難。至清中期,解易者頗能兼採漢宋,集其大成,尤以《康熙御纂周易折中》、《乾隆御纂周易述義》為一代翹楚,堪稱清易雙璧。今人慾入易學門徑,此二書實為至佳之途也。
易之難解,端在易例散失太多,後儒多望文生義,不乏臆測,是以聚訟紛紜,莫衷一是。若能循例而求,比類而觀,雖歷代傳抄有誤,亦不礙其疏通大義,獲其受用。
易例之要,散見於十翼,尤以《繫辭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為多,《左傳》、《國語》亦有端倪可尋。漢儒之易各有家法,惜乎散失亦多,且有駁雜。王弼著《易略例》,首開專明易例之先河,厥功甚偉,然亦不過十之一二。此後歷代解易者,於易例均有所尋獲發明,惟藏之於字裡行間,得之極難。學者須通讀全書,精心料簡,始可集其珠玉,獲其精華。
宋明以來,易書陡增,易例前則苦之於散失,後則苦之於繁雜。況吾國古人向不喜著專書,以紹易例,學者若無師承,志於自學,然不知易例,終究事倍功半,費時極多。
清帝御纂《周易折中》、《周易述義》適能彌補此憾,助學之功極大。《折中》側重闡明宋易義理,然亦多涉象數;《述義》側重發明漢易象數,然亦遵循義理。二書相互輝映,適成其全,雙璧之譽,豈是虛言?
《折中》為文淵閣大學士兼吏部尚書李光地總裁編纂,李氏精於易學,此書亦為其晚年定論。開卷首列《綱領》,凡一萬五千餘言,綱領一論作易傳易源流,綱領二論易道精蘊、經傳義例,綱領三論讀易之法及諸家醇疵,後二者雖多採自先儒之言,然其取精用弘,分判得失,自非淺儒所能為,實不負折中之美名。
次列《義例》,凡五千餘言,於時、位、德、應、比諸例一一闡明大旨,要而不繁;又將六十四卦之卦主,逐一條分縷析,雖有微瑕,亦不掩玉,學者得其大義,然後研習經傳,比之斤斤於訓詁考據者,可謂事半功倍,一日千裡。
《折中》於經傳分列,互不相混,復其古貌,俾不忘本。又殿以朱子《易學啟蒙》及附論、《序卦雜卦明義》,方便初學,用心良苦。雖以朱子本義、伊川易傳為宗,卻無門戶之見,所集諸家之說,上自漢晉,下迄元明,共二百一十八家,俾二千年易學源流,一覽無餘。其或所言與朱程有違,亦備一說以俟來者,編纂之精審,於此可見一斑。至若衡量眾說,折中其義,此間取捨分判,多令人嘆服,學者畢此一書,堪與畢數十數百種書同功矣!
《述義》乃多名朝臣奉勅共撰,工部尚書汪由敦或多其功,亦未可知。此書一仍《折中》體例,尤於取象,多從古義,普遍採用爻變、互體諸說以解易,偶亦兼採卦氣、納甲之說,俾經傳字字句句皆有象數之根據,盡克學者望文生義、餖飣堆砌之弊,然其所歸,皆在《折中》之義理,可謂理氣象數,圓融一體。觀其行文,斷非一人一代所能成,自是採擷歷朝精華,第為簡潔易讀計,未錄出處耳。
至可貴者,斯雙璧之作,要能承繼道統,正本清源,務使易學不為僧羽之言所亂,俾後儒不失其傳,以求光大。《折中提要》曰:「數者《易》之本,主數太過,使魏伯陽、陳摶之說竄而相雜,而《易》入於道家。理者《易》之蘊,主理太過,使王宗傳、楊簡之說溢而旁出,而《易》入於釋氏」。二書之要,端在能校主數、主理之過,而復象數義理之正,則異端無由入,正學得以存,如此功勳,作史者豈可忽哉!
至於二書多以人事為證,頗有尊君之義,此實夫子繼天立人之要道,修己安人之聖功,何可苛責?且為君臣合力所成,自是用以佐治安民,易之大用,無過於此。弟近人多崇西學,不識聖道,因噎廢食,自毀根本,豈知君臣之義,萬古不滅,人道之治,豈可無此?
宇宙萬事萬物,無窮無盡,一部《周易》,豈能一一說到?學者要能取象比類,聞一知十,則天象人事,何能外此?彼若舉一廢百,實乃愚者自誤,與古人何幹?
值此傳統文化藕斷絲連、青黃不接之際,有志易道聖學之君子,據此二書,精研不輟,庶幾可登堂入室矣!至於深造之幾,則在各人自擇也。餘雖不敏,以此過來人語,或有助初學一二,深所望也。
極可嘆者,全球華人十五億,華語出版社數百家,至今尚無此二書之正體點校本出版,《周易折中》僅有簡體本,而《周易述義》仍以古籍影印本傳播於二三學者之間。誠望有出版社儘快成其嘉事,復我國學,斯亦為功不淺矣。
己亥臘月十六日於潛夫閣
附:《周易折中》《周易述義》四庫提要
《御纂周易折中》·二十二卷
康熙五十四年,聖祖仁皇帝御纂。
自宋以來,惟說《易》者至夥,亦惟說《易》者多岐。門戶交爭,務求相勝,遂至各倚於一偏。
故數者《易》之本,主數太過,使魏伯陽、陳摶之說竄而相雜,而《易》入於道家。理者《易》之蘊,主理太過,使王宗傳、楊簡之說溢而旁出,而《易》入於釋氏。明永樂中官修《易經大全》,龐雜割裂,無所取裁,由群言淆亂,無聖人以折其中也。
我聖祖仁皇帝道契羲文,心符周孔,幾餘典學,深見彌綸天地之源。詔大學士李光地採摭群言,恭呈乙覽,以定著是編。冠以《圖說》,殿以《啟蒙》,未嘗不用數,而不以盛談《河》、《洛》致晦玩佔觀象之原。冠以程《傳》,次以《本義》,未嘗不主理,而不以屏斥讖緯並廢互體、變爻之用。
其諸家訓解,或不合於伊川、紫陽而實足發明《經》義者,皆兼收並採,不病異同。惟一切支離幻渺之說,鹹斥不錄,不使溷四聖之遺文。
蓋數百年分朋立異之見,至是而盡融;數千年畫卦繫辭之旨,乃至是而大彰矣。至於《經》、《傳》分編,一從古本,尤足正費直以來割裂綴附之失焉。
《乾隆御纂周易述義》·十卷
乾隆二十年奉敕撰。
凡《卦爻》四卷,《彖傳》一卷,《象傳》二卷,《繫辭傳》二卷,《文言傳》、《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共一卷。以多推闡御纂《周易折中》之蘊,故賜名曰《述義》。所解皆融會群言,擷取精要,不條列姓名,亦不駁辨得失,而遺文詮釋,簡括宏深。
大旨以切於實用為本,故於《乾卦》發例曰:「諸爻皆龍而三稱君子,明《易》之立象,皆人事也。」全書綱領,具於斯矣。
又於取象,則多從古義。如解《乾》九二曰:「九二剛中,變《離》,文明。」解《坤》初六曰:「變《震》為足,有履象焉。」解《屯》六二曰:「變《兌》為女,柔正,故貞。」凡斯之類,皆取於變爻也。
解《屯》六三曰:「《震》、《坎》皆木,聚於《艮》山,故為林。」解《屯》九五曰:「陷陰互《艮》,止而不動。」解《需》九五曰:「《坎》水《兌》口,故為酒食。」凡斯之類,皆取於互體也。
解《蒙》六三曰:「三變互《兌》,故為女。」解《訟》九二曰:「《坎》《坤》體,故為邑。又互《離》,戶象也。三百,《離》數也。」解《訟》九四曰:「《乾》初復體,互《巽》為命,變《艮》為渝,《艮》,止貞也。」凡斯之類,皆兼取變與互也。
故解《繫辭傳》「若夫雜物撰德,辨是與非,則非其中爻不備」曰「物謂八卦之爻,雜謂自其中四爻雜而互之,又撰成兩卦之德也。是非者時物之是非,皆於中爻辨之。正體則二為內卦之中,五為外卦之中。互體則三為內卦之中,四為外卦之中。故皆謂之中爻」云云,誠為根據先儒,闡明《經》義。
蓋漢《易》之不可訓者在於雜以讖緯,推衍禨祥。至其象數之學,則去古未遠,授受具有端緒。故王弼不取漢《易》,而解「七日來復」,不能不仍用六日七分之說。朱子亦不取《漢》易,而解「羝羊觸藩」,亦不能不仍用互《兌》之義。豈非理有不可易歟?
諸臣仰承指授,於宋《易》、漢《易》酌取其平,探羲、文之奧蘊,以決王、鄭之是非。千古《易》學,可自此更無異議矣。
敬 畏 天 地
敬 畏 聖 賢
敬 畏 文 字
作者簡介:何伯勤,烏魯木齊傳統文化學者,華夏文化促進會專家。
請 長 按 識 別 或 讓 朋 友 掃 碼 關 注
伯勤國學讀書會
您 的 轉 發 就 是 最 大 的 支 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