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宋朝同時期的遼、金兩國都有哪些統治制度,二者又有何區別?

2020-12-18 騰訊網

引言:

遼、金兩朝都是北方民族南下中原,在中國北方建立地區性王政權的王朝。遼朝和在他之後的金朝有著多方面的相同之處,而在相同的地方又有差異,讀完本篇文章,大家一定會對遼金兩朝有更加清晰的認知。

首先遼王朝的創立者是耶律阿保機,他在位期間,創立斡魯朵制,建立宮衛親兵:制定法典,創立契丹文字,奠定了遼王朝各項制度的基礎。

接下來我們從遼國的政治制度入手,通過對遼國的中央,地方政治制度的論述以及對軍事制度的簡單總結,從上到下的簡單認知遼代。並通過比較遼和金的區別,介紹一下女真部族建立的金國。

遼的政治制度背景

遼國建立後,境內有漢人、契丹人、渤海人等,需要進行適應這些不同民族和不同生產方式的統治,於是建立了一套不同於漢人的獨特政治制度,譬如南北面官制度,四時捺缽制度等。

遼的中央政治制度

皇帝制度:遼代的皇帝具有最高權威既是契丹的可汗,又是漢族的皇帝;契丹前期實行的是世選制度,遼的開國皇帝耶律阿保機被選為可汗後,盡殺七部酋長,推翻了世選可汗制,發展為父傳子的封建世襲制度。關於斡魯朵則是皇帝制度的延伸,斡魯朵意為「宮帳」,是管理皇帝私有財產的機構,包括兵馬,人口,州縣等。遼代皇帝都有屬於自己的斡魯朵,都設專門的官吏進行管理。後來的金、元也沿用此制。

南北面官制度:遼的中央官制。遼在中央設置南面官和北面官。南面官依照唐朝的制度來統治漢人和渤海人,下設三省六部,任用的是漢族士大夫和契丹的貴族,因為治理漢人的官署位於皇帝行宮的南面,故稱南面官;北面官按照契丹舊制統治契丹人和其他的少數民族,其機構較簡單,但地位高於南面官,任用的全都是契丹貴族。

四時捺缽的決策制度:捺缽是遼皇帝外出遊獵時設置的行帳。春秋捺缽是部族的活動和會議,主要處理北方的部族事務。夏季捺缽和冬季捺缽主要在永安山和廣平澱舉行,主要是召開北南臣僚會議,處理全國的重大事務,比如和戰問題。捺缽後來成為遼皇帝定期會見南北面大臣,決定大事的政治中心。

遼的地方政治制度

五京制度:遼朝先後形成五京制度,分別為上京臨潢府、中京大定府、東京遼陽府、南京幽州府和西京大同府。五京為漢族地區的行政中心,其中上京為其首都,其他四個是陪都。

州縣制度:遼朝在原渤海和幽雲地區實行州縣制度,設置州縣長官進行管理。

草原部族制度:遼代在契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實行草原部族制度。

頭下軍州制度:頭下軍州由遼朝的宗室、外戚大臣和所屬的部族中有戰功的人根據其分到和俘虜的人口而設置,大的州都修建城郭。州的官吏,除節度使以外,都由各州的貴族自行委派。州內從事農耕的人,既要向頭下軍州的貴族繳納實物地租,又要向遼政府繳納課稅。城市裡的商稅,除了酒稅需要上交遼政府以外,其他歸頭下軍州的貴族。

遼的其他政治制度

司法制度:遼實行兩種不同的法律制度,其中治理漢人實行《唐律》《唐令》等漢法,治理契丹人用契丹的法律。

軍事制度:皇帝是最高的軍事長官,依靠北樞密院管理軍隊。

總而言之,遼代的政治制度適應了多民族的需要進行了分治,但是也有民族待遇不平等的現象產生,遼的政治制度在後期也逐漸更加趨向於漢化。

金的中央政治制度

勃極烈制,該制以皇帝為首,由皇室貴族成員構成,組成了金王朝的最高決策機構,掌握軍國大權,值得我們注意的是勃極烈制度雖然保留了女真部族時代貴族長老議事制的特點,但實際上已經成為輔佐皇帝的最高行政管理中樞。再後來金的天眷新制改革,金全面推行漢官制度。

金的地方行政制度

金在自己政權建立起來後,將自己以前在內部實行的軍事行政合一的猛安謀克制度演變成為軍政合一的地方行政組織。具體是三百戶作為一謀克,即為軍隊裡的百夫長,十謀克作為一猛安,即為千夫長。猛安,謀克既是軍事將領,又是地方行政長官,後來在金統一國家行政區劃時,猛安謀克仍然作為女真地方封建化的基層組織被保留下來。

遼金與傳統漢人政權的比較

政治思想方面,兩朝的指導政治思想均呈現了多元化的特徵。不同於魏晉南北朝時期各北族政權均向接受儒家倫理的方向演進,遼金兩朝有更為多元的政治選擇,他們在接納儒家思想的同時,也大量吸取佛教、道教,以至於符合其民族傳統的薩滿思想共同作為政治指導原則,且相較於以往的北族政權,遼金統治者更具有鮮明的民族意識,尤其是金朝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提出了「中華一體」的思想。

不同於傳統漢人王朝,遼與金的統治集團都是少數民族:遼朝是契丹族建立的政權,金朝是女真族建立的政權。契丹是遊牧民族,其草原本位思維和大陸特徵更為明顯。女真是漁獵民族,農業活動規模較大,其先世有建立仿中原式封建政權的經歷,相對來說更易於理解中原政治體制和專制君主權力的運行邏輯。

政治制度少數民族政權也融入了他們自己的文化:比如前文提到的遼實行四季捺缽的統治方式,保留了「行國」統治的特徵和優勢,遼朝政權機構的重要特點之一就是保持了中央統治機構的移動性。北南臣僚會議是遼朝的最高決策機構,每年定期在冬、夏捺缽舉行。北南臣僚會議的前身是契丹貴族議事會,後來遼政權建立以後,增加了漢官,就成了北南臣僚會議。其中蕃漢官員地位不平等,契丹官員地位更為優越。遼朝官制有「北面」和「南面」之分,更有利於對多民族實施管理,調動區域內各民族的積極性。地方上部族制和州縣制並存,為穩固遼朝統治奠定了基礎。

金早期實行的勃極烈制,人作為中央政權的職官體系,是女真人特有的政治文化。金朝在中期將政權統治範圍擴展到淮河以北的廣大中原漢地北方區域以後,開始極力推行漢地王朝治理體系,並以漢地統治體系取代了早期女真人特有的民族傳統制度,尤其是取代了勃極烈制度,轉向了三省六部制。

總結

金朝在政權建設和政治統治中,既承襲了遼朝的許多內容,同時也解決了契丹人長期沒有解決的問題。比如,金朝實行科舉選官制度,就比契丹人在遼朝不參加科舉就可以擔任各個部門的主管官僚的做法要前進了一步。此外,金朝在地方職官制度上有所改進,在金朝傳統的猛安謀克制、群牧機構等除設有本族職官以外,還引入官品制。

不論是契丹族的遼朝,還是女真族的金朝,無一例外的被中原文化折服,後期都進行了程度不一的漢化,並最終都承認是中華民族的一員,可見文化的利害。

相關焦點

  • 南宋聯蒙滅金,與北宋聯金滅遼有何不同?主動與被動的區別
    「聯蒙滅金」是南宋沒得選擇,跟北宋「聯金滅遼」不一樣。「聯金滅遼是」放棄機會、咎由自取。一、一百多年前的「聯金滅遼」,是咎由自取在說南宋「聯蒙滅金」之前,我們可以來回憶一下北宋末年的「聯金滅遼」。徽宗宣和初年,遼國在金國的緊逼之下,已經顯現頹勢。北宋君臣誤以為恢復「幽雲十六州」的機會來了,主動聯繫遠在東北的金國,訂立海上之盟,共舉滅遼、各取所需。
  • 為何宋朝與高麗的關係會由親密到冷淡?看兩宋之交的宋麗兩國來往
    恰巧這一時期遼內部連續發生政治鬥爭,遼的國力受到了極大損失走向衰落。 高麗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宋金之戰勝負未明,高麗心存觀望,故對雙方都示以有限度的友好,預先留有餘地,以便進退。
  • 契丹的遼,女真的金,蒙古的元在服飾上有哪些異同?
    古代契丹的遼、女真的金、蒙古的元在服飾上有哪些異同之處呢?遼朝契丹族服飾遼本屬契丹族,遼太宗對漢和契丹的統治是採取一國兩制的,官分南、北,南官以漢制治漢人,穿漢服,北官以契丹制治契丹,穿契丹服,後來三品以上北官行大禮也穿漢服,常服則皇帝及南官穿漢服,皇后及北官穿契丹服。
  • 延續千年的正統之爭,宋、遼、金為何都稱自己是正統王朝
    宋遼和解後,互稱正統,只不過宋稱遼北朝,遼稱宋南朝。中國王朝有兩種朝代,一種是中原王朝,一種是徵服王朝。宋朝以後的朝代,都是繼承遼一方的,金,元。後來以宋朝大小明王起義,明朝繼承徵服王朝元朝的正統性。金的正統性比遼強,金人和遼人本質不同。遼人是漠北的遊牧民族,金人是東北的漁獵民族,但也事農耕。在政治上,遼漢律治漢,契丹法治契丹,南北兩院制,一定程度阻礙了漢契丹的融合,而金建國後逐步實行單一漢法治國,從政治上加速了金人漢化,並鞏固中華理念,以中華自居,稱南宋為島夷。
  • 雍熙北伐始末:宋朝做了精心準備為何還慘遭失敗?
    但是隨著高粱河之戰的失敗,宋朝實力受損,但是宋太宗很不甘心,下定決心還要北伐燕雲,用武力收復燕雲十六州。他在尋找合適的時機,遼聖宗以幼小即皇帝位,他認為最好的時機來到了,其周圍的一些大臣明知他有此意,為了討取他的歡心和重用,極力勸告他不要錯過此難得的機會,可以說是一拍即合。
  • 新視角教學設計 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
    《中外歷史綱要》(上)教學設計第10課 遼夏金元的統治一、課程標準解讀二、核心素養目標三、導入新課教師播放視頻「嶽飛即將北上抗金,秦檜希望他戰敗而歸二、理清關係1、兩宋與遼夏金元的對峙關係2、遼夏金元政權的更替關係遼:耶律阿保機(916-1125年)→亡於金西夏:元昊(1038-1227年)→亡於蒙古
  • 儒家體系下宋朝為何尊奉道教?若非如此,中華正統便在遼、金兩國
    這時候部落的統治不會有任何問題,經驗豐富、孔武有力的人很容易被推舉上位。但隨著社會發展族群會逐漸壯大,更複雜的國家體系也在形成,那麼幾千上萬人,乃至幾十萬人中誰才能眾望所歸?古代遊牧部落通常以暴力角逐,匈奴、突厥等等大汗之位傳承可謂腥風血雨。
  • 德國跟比利時讓巴西橫豎都是死 那這兩國的國旗到底有何區別?
    而當你看完德國跟比利時的國旗後,你會感慨巴西橫豎都是死呀。德國跟比利時的國旗都是黑、紅、金三色旗,不同的是德國是橫著的,比利時是豎著的。那這兩個國家的黑紅金都代表一個意思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德國國旗上黑色象徵嚴謹肅穆;紅色象徵燃燒的火焰,激發人民憧憬自由的熱情;金色象徵真理的光輝,絕不會被歷史的泥沙掩埋。
  • 宋朝就有「雙語」教育?對外貿易、軍事活動,翻譯人才不可少
    如果宋朝擁有平推他們的實力,自然也不需要在交流上多費心思,但當時的現實情況卻極力需要它促進兩國正常交流。在與契丹使節的宴會活動時,契丹方面的翻譯人員往往會被排除在宴會之外,宋方的翻譯人員雖被允許參加,但卻沒有獨立回復和詢問的資格,一切都需要聽從命令。而當皇帝面見契丹使節時,則是由來擔任翻譯和禮儀檢查。除此之外,宋代的翻譯人員還需要負責其他方面的工作。
  • 宋遼關係惡化之後,引發了哪些連鎖反應?
    上圖——宋太宗趙光義畫像那麼這場以北宋帝國完敗的戰爭,對宋遼關係、乃至整個東北亞地區的國際局勢曾產生了哪些影響呢?對此,《遼史·本紀》中曾經有過相關記載:五月庚午,遼師與曹彬、米信戰於歧溝關,大敗之,追至拒馬河,溺死者不可勝紀。餘眾奔高陽……死者數萬,棄戈甲若丘陵。實際上在宋遼攻守身份發生轉換的同時,東北亞地區的格局就也出現了輕微的變動。
  • 遼朝以「中國正統」自居,稱宋朝為「汴寇」,其底氣來自哪兒?
    當然,遼國重視漢族文化,但也重視維護契丹人原來的風俗,採取的是「兩元制度」,以契丹人的制度來管理契丹人,以漢人的政治制度來統治漢人,即「蕃不治漢,漢不治蕃,蕃漢不同,自古而然。」也就是說,遼國也並沒有全盤漢化,而是把漢族制度和契丹原有的儀制糅合在一起,以適應當時的發展需要。
  • 一味求和,只知道割地賠款的宋朝,為何依舊被稱為大一統王朝?
    所以所謂的一統,其實也就是以秦朝的制度為基礎,在中原進行中央集權的王朝。所以之後的漢、西晉、唐等王朝,都是無可爭議的大一統王朝。唯獨宋朝,讓人意難平!宋朝建立、燕雲十六州若說宋朝,就得說到燕雲十六州。可是到了宋朝,這種局面徹底被改變。960年,陳橋兵變,趙匡胤建立宋朝。可是宋朝一直都有一個夙願——收回燕雲十六州。作為北方的門戶,燕雲十六州不收回,對宋朝就是一個大威脅。當初石敬瑭為了穩固政權,向契丹求助,答應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契丹。自從柴榮時代開始,中原和遼國就開始了燕雲十六州的爭奪。可是最好的時候,也只收回了兩州。
  • 中國皇帝之遼,為什麼遼國被女真滅了,還能滿血復活?
    契丹對中原一直有野心,石敬塘給了他們機會,得到燕雲十六州後,中原其實已經向其敞開了大門。後來,契丹南下,滅了不聽話的兒皇帝後晉。改國號為遼,擺出了一副準備入主中原的架勢。
  • 元朝人的困惑:遼、宋、金這三個朝代裡,究竟哪個才是正統?
    這些朝代的正統地位雖然都存在爭議,但不如遼、宋、金三朝來得大。歷史上的遼宋金時期什麼是「正統」?歐陽修認為「正統」的說法來自於春秋學,《公羊傳》裡說:「君子大居正」,又說:「王者大一統」,二者合起來就是「正統」。
  • 宋朝發動三次戰爭想要收復的燕雲十六州,實際意義上從未屬於宋朝
    東路由曹彬、米信率領,從雄州挺進;中路由田重進統率出飛狐口;西路以潘美為主將,楊業為副將帶領宋軍出雁門關,攻打雲州、朔州除此之外,宋太宗還命宋軍沿海道北上趨平州、營州,截斷遼軍水路,最後三路大軍匯合於南京城下宋軍這一次進攻,可謂氣勢兇猛,勢必要收復燕雲之地,然而大宋朝,終歸是低估了蕭太后的才能,為此早有準備
  • 【期末複習】張伸虎: 第三單元 遼宋夏金多民族政權的並立與元朝的統一
    (3)加劇統治集團內部的分裂,加速了北宋的衰亡。四  南宋的偏安  1. 大致線索:金滅北宋(靖康之變)——南宋建立——嶽飛抗金——紹興和議——宋金對峙。2. 嶽飛精神:精忠報國、愛國主義、家國情懷。兩宋都以錢物換取和平:北宋送給遼國「歲幣」,送給西夏「歲賜」;南宋送給金國「歲貢」。從中可以看出宋朝外交地位的變化。
  • 同等學力申碩vs非全日制研究生,二者有何區別?很多人都不清楚!
    不過,關於這二者的區別,很多人還是不太清楚。比如,前段時間,就有很多粉絲在後臺詢問非全日制研究生和同等學力申碩二者的區別,其中包括報名時間、報考條件、獲得證書以及現場確認等等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二者究竟有何區別。
  • 南宋為什麼會無視北宋被滅的教訓,執意要「聯蒙滅金」
    在放棄中都(今北京)南遷汴梁(今河南開封)後,金宣宗曾遣使入宋,以使宋廷保持中立,但他不改上國的架子,指使金使向宋強索軍糧一百萬石。對於南宋提出的重新劃分兩國邊界的提議,金國君臣更是不屑一顧。於是乎,南宋對金的仇視之情只能與日俱增,與金結盟更成了毫無可能之事。
  • 讓宋朝承受「靖康之恥」的金國,滅亡時有多慘?一天死2皇帝
    女真軍隊有多彪悍呢?號稱是「女真不滿萬,滿萬則不可戰,滿萬則無敵」,意思是只要有一萬鐵騎,女真兵可以橫掃對手。女真崛起之時,的確厲害,完顏阿骨打憑藉數千軍隊,硬是能擊敗遼朝天祚帝親率的10餘萬契丹鐵騎,打殘了遼朝之機動力量,為最終滅遼奠定基礎。阿骨打1114年宣布起兵討伐遼朝,1115年稱帝,建國號為大金,1123年攻入燕京,滅了不可一世的契丹軍隊。
  • 宋朝將軍連射3箭全射歪,被遼軍士兵嘲笑,仔細看後嚇得火速撤兵
    唐朝時,薛仁貴徵討鐵勒九姓,他連發三箭,每一箭都射死一個敵人,鐵勒九姓因此而喪膽,直接投降。可見古代的神箭手的威懾力!無獨有偶,宋朝有個神箭手,連發三箭,雖沒有射中敵人,卻將1萬遼軍嚇得瘋狂逃命,這又是怎麼一回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