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宋之交的宋麗關係繼承並發展了十一世紀晚期的宋麗關係,自十一世紀中葉宋麗復交之後兩國關係在曲折中有了長足的發展。宋麗之所以開展復交行動,也是在複雜的東北亞國際局勢大背景下進行的,此後宋麗關係的發展同樣也受到東北亞政治形勢的影響。
一、 宋朝與高麗的關係
1、兩國進入戀愛期
宋神宗為解決國內累積已久的矛盾起用王安石推行變法革新。王安石變法主要是改革因循守舊的內政,但也影響了宋朝的對外政策。恰巧這一時期遼內部連續發生政治鬥爭,遼的國力受到了極大損失走向衰落。
面對形勢的變化,神宗希望與高麗復交以實現「聯麗制遼」之策,熙寧二年,神宗命令時任福建轉運使羅拯派人前往高麗,向高麗政府提議復交之事。羅拯派商人黃慎、洪萬前往高麗,向高麗國王文宗表明宋朝希望與高麗復交的願望。
對此高麗的態度十分積極並表示配合!熙寧四年,高麗派遣民官侍郎金悌使宋,使團有近110人。金悌到達宋朝後向宋帝獻高麗大量特產,高麗使者得到了宋神宗的熱情款待,史書是這樣記載:宋朝「詔待之如夏國使。」
2、蘇軾為代表的保守派
在宋麗復交友好相處時期,北宋朝廷中出現一派反對宋麗復交的朝臣,尤以蘇拭為最。蘇拭是北宋著名文人,一生宦海生涯中幾度沉浮,曾上居廟堂為學士、宰執,下謫州郡為知州、判官,真可謂歷經坎河。
他就宋麗關係先後向宋哲宗上奏七封奏摺,總共有《高麗進奉狀》《論高麗進奉第二狀》《乞命高麗僧從泉州歸國狀》《乞禁商旅過外國狀》。
他在宋麗政治交往方面的主張是:高麗是遼之盟國;中斷宋麗關係可避免宋商藉口往高麗而通遼,與高麗的交往並沒有給宋朝帶來益處,反而損失了大量財力和人力。
蘇拭在對高麗文化交流上主張對髙麗嚴格實行書禁,對兩國科技藝術交流也持否定態度,對宋麗佛教文化交流進行幹擾。
以蘇拭為代表的這派保守觀點雖給當時的宋麗關係帶來了一些負面影響,但「聯麗制遼」政策已為宋帝首肯,實乃大勢所趨,因此該派保守觀點未能左右宋廷對高麗的友好政策。
二、由親密到冷淡
1、北宋「聯麗抗金」的失敗
1125年,金國發動滅宋的戰爭。金太宗派勃極烈完顏斜也為都元帥,兵分山西、河北兩路進軍宋朝,北宋岌岌可危。面對危局,北宋期望高麗能出兵相助共抗金軍。
1126年七月,宋遣閣門祗候侯章、歸中孕等人往高麗,向高麗發出求救信號,北宋在詔書對高麗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誘之以利。除了正式詔書外,宋使侯章又致書於高麗國王,再申求援之意,與高麗相約「秋涼」起兵,共擊金軍。
面對北宋的要求,高麗選擇了拒絕出兵,但仍友好地接待宋使。高麗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宋金之戰勝負未明,高麗心存觀望,故對雙方都示以有限度的友好,預先留有餘地,以便進退。
對高麗來說,這樣做相當明智,但從宋朝的立場上看,高麗的做法實有負天朝眷遇之厚。侯章等人在高麗逗留了兩個多月,一無所獲,滿懷失望地回到了金兵恣肆的中原。侯章使高麗的遭遇預示著在金人的武力威脅下,宋麗之間已經不可能存在正常的友好關係。
事實上,高麗對北宋採取這樣的政策並不意外。早在金軍一舉滅遼,並於當年十月便大舉攻宋,到十二月金軍就已推進到宋朝京城開封城下。目睹兩大鄰國的遭遇,高麗開始考慮調整對金的政策。
高麗作為身處在大國周圍的一個小國,已經習慣向大國稱臣以自保。這也是高麗在和大國交往時一向奉行「事大主義」政策,「事大主義」是一種小國為了應對大國保存自己的策略。
2、恩斷義絕
南宋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建立,面對東北亞的政治形勢產生了巨大的變化,實力急劇衰落南宋朝廷在此局勢下調整了對高麗的策略,南宋不再實行主動的外交方針,而且對高麗的主動入貢也反應冷淡。
這其中的主要原因是宋朝在此之前多次聯麗的成效可以說是甚微,聯麗難以增加南宋自身的安全保障係數。
此外由於南宋國力的弱小,且長期處在金的軍事威脅之下,加之這時高麗已向金稱臣,這也使得南宋懷疑高麗與金人合作,其使者是金派來的間諜,目的是為了刺探情報,南宋朝廷出於自我防衛意識,擔心國家機密被竊取,多次拒絕了高麗
使節的來訪。高麗出於自保也不願意與南宋有更多的政治交往,以免觸怒金人。雙方的關係越來越冷淡,並漸行漸遠,最終宋麗政治關係完全斷絕。
三、高麗不同時期看宋朝
1、兩國防範自保的心態
宋麗關係在兩宋之交的變化從宏觀方面來看從「相對開放」變為「封閉自守」、從「主動聯合」變為「拒絕入內」,東北亞政治局勢劇烈變化致使宋朝統治者的高麗觀發生了變化是導致兩宋之交宋麗關係變化的直接原因。
南宋時由於與金國戰爭頻繁,加上高麗已向金稱臣並頻繁入貢以及麗金兩國國土相連,這使得宋朝統治者對高麗極為猜忌,對高麗主動開展的對宋交聘,宋朝懷疑高麗來使是金派遣的間謀,所以數次阻擾高麗入貢。
事實上,南宋國力的脆弱並導致的防範自保的心態是導致宋朝對高麗政策變化的深層原因,國力的強弱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對外政策是封閉自守或者是主動進取。
2、高麗拋出橄欖枝
宋徽宗時期高麗特別積極對宋進行「朝貢」, 一是高麗高度認同和仰慕宋文化,加之宋朝經濟文化的高度繁榮,高麗為發展自身需要從宋朝吸收包括工藝科技在內的先進經濟文化。
二是高麗在藩屬於遼的同時在政治又交好於宋,高麗這樣做的目的是為維持力量平衡而意圖「借宋制遼」,此外高麗時常調整外交手段以應對不斷變化的政治形勢。
宋麗兩國文化交流發展的需要亦是雙方交往的重要原因。加之北宋採取靈活變通的方式對待高麗並且極為優待高麗,在不改變遼麗關係的前提下強化宋麗關係,北宋對高麗的特殊眷顧,自然吸引高麗頻頻來宋。
3、高麗深受宋朝吸引
高麗身處朝鮮半島之地,彈丸國家。自漢唐時期已經與中原有著文化、朝貢、商貿的交流。高麗王朝與中國五代、宋遼金、元、明初諸王朝並存,接受中國歷代王朝的冊封,向中國歷代王朝納貢。
高麗素羨華風,政治制度深受中國歷代王朝的之影響,高麗素有「百官衣冠從華制」之說。特別是高麗早期的官制,即中央行政體制,深受宋朝的影響。
國家之間的交往是通過人的活動來實現的,人員往來也成為宋麗間文化交流和經濟活動中最為活躍的因素,在兩國往來的人員中不僅有官方人員,更有大量非官方的人員。
自十一世紀下半葉復交後,宋麗之間人員往來密切。進入十二世紀上中葉,宋麗之間人員往來更加頻繁。宋與高麗友好相待,兩國使節、商人互相往來。此外,高麗派學生到宋求學求法,宋朝文人、醫生也多次前往高麗。
兩國文人在對方國家長期供職,甚至有的終老一生。凡此種種,不僅增進了兩國人民的友誼,也交流了彼此的思想文化和生產經驗,從而促進了兩國的經濟發展和文化的進步。高麗對北宋、南宋的貿易政策也是積極的,無論是官方貿易還是民間貿易,均是如此。
其主要原因是除了在經濟上獲得「厚利」,而且高麗需要汲取宋朝的先進文化。《文獻通考》載:「按高麗之臣中朝也,蓋欲來華鳳,而利歲賜耳」。這說明高麗與宋王朝積極交往的目的則是為了在經濟上、文化上能夠獲利。
高麗政府曾公開允許使節團進行的私人交易,而且還給予了很多便利的條件。高麗利用與外國使節的交流時機開拓市場,這也是對以「朝貢」為典型的官方貿易一種補充。高麗對民間貿易的政策也非常開明,高麗歡迎外國商人特別是宋商來高麗進行貿易。
高麗甚至對宋商給予高官厚祿以挽留宋商,據《宋史》記載,高麗王城有華人數百,多閩人,因賈舶至者,密試其所能,誘似祿任,或強留之終身。
結語
北宋末期,宋麗雙方的貿易往來、文化交流仍然十分密切,兩國都釆取鼓勵貿易的政策,並釆取了種種措施保障貿易的進行。這一時期堪稱宋麗關係史上的蜜月期,兩國使者來往頻繁,民間貿易非常繁榮,極大密切了兩國間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繫。
到了南宋時期,雙方的官方朝貢由於政治關係的影響而比較冷淡,但雙方的民間貿易異常活躍,在某種程度上形成了「政冷經熱」的局面。而且這一時期作為民間力量的宋商還起到了官方使者的作用,不斷為雙方傳遞政治消息,可以說是為冷淡的宋麗關係中添加了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需要指出的是,兩宋之交宋麗間進行的交流是具有雙向互動性,深刻影響了兩國的社會生活。宋麗關係可以說是變化最為劇烈的時期,雙方關係由親密,到冷淡猜疑,最後以致斷交,可謂是由巔峰滑到谷底。
參考文獻:
《宋史》
《高麗史》
《宋史紀事本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