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麗和高句麗,僅僅一字之差,但兩者究竟有什麼關係?

2020-12-18 環球情報員

公元1392年,應對方的請求,明太祖朱元璋以「朝日鮮明」之意,為明帝國東北方一個半島上新建立的王國定名,即為朝鮮。次年,朝鮮正式被定為國號,後 一直沿用至今,也從一個國家的名字,進而拓展成了代指整個半島的地理名詞。

▲朝鮮太祖李成桂

但在這之前,半島的歷史是無法用一個國家來概括的。受到多方勢力的拉扯,半島上一直處於較為混亂的局勢,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這眾多勢力中,高句麗和高麗便是其中的兩個。正是因為名字上的相似,高句麗和高麗經常被人放在一起甚至混淆,而這兩個只差一字的國家,有著怎樣的區別和聯繫呢?

一、混沌的半島

朝鮮一名,雖為朱元璋所定,但並非朱元璋所創。根據一些歷史研究的結論,朝鮮最早源於周代商後,商紂王的叔父箕子帶領一部分殷商遺民來此建國,並取名為朝鮮。在《山海經》《尚書》等先秦典籍中也均出現有朝鮮這一名稱。

公元前108年,漢帝國將朝鮮半島北部納入到帝國的統治範圍中,在此設置了樂浪、玄菟、真番、臨屯四個郡,被稱為漢四郡,大量漢人也從內地遷居至此,但這四郡的人口中依然混雜有大量當地部族的人口。

▲漢四郡

此時,在四郡北部分布有扶餘、肅慎,穢貊等部族,其中的扶餘人已經建立起了早期的君主制國家;而在四郡以南,則分布著尚處在部落聯盟時期的現代朝鮮民族的祖先,三韓部落。

在這一時期,朝鮮半島可謂是一片混沌。因地區開發程度差、人口密度低,即便是已建立起完整政府架構的漢四郡,各郡的邊界也無法長久地確定下來,更遑論其他的更加原始一些的部族。

▲公元7年東北形勢,此時漢四郡的南界已經向北收縮,真番郡和樂浪郡也已合併入樂浪郡

因為如此,整個東北亞地區的政治局勢處在了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之中。缺少明確的政治邊界推動了各民族之間的交流融合,但也增加了暴力和衝突。

而對於中原王朝而言,這樣一塊氣候寒冷不宜耕作且偏遠的土地,似乎也難以引起他們足夠的重視。沒有了擁有絕對力量的中原王朝的過度幹預,反而留給了當地各部族「公平競爭」的機會。扶餘人,就抓住了這樣的機會。

▲同緯度下,朝鮮半島的冬季氣溫要比中國華北低不少(顏色越藍表示溫度越低)

二、何處來,何處去

關於高句麗的起源,各史料記載不一且較為模糊。據推斷,高句麗是扶餘人中的一支,在前1世紀末期於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境內脫離扶餘人後結合周邊許多部族而形成的。起初,高句麗人也只是許多處在漢王朝管制下的部族之一,而非一個獨立國家。

▲扶餘人早期的位置

但在王莽篡漢後,情況發生了變化。王莽一向認為周邊的少數民族都只是夷狄,在掌權之後一改漢朝以往對周邊民族的親和態度,常以奴僕視之,任意驅使,便漸漸引發了各民族的不滿。

公元11年,王莽下令強徵高句麗人攻擊匈奴,高句麗人不願前往、紛紛逃亡,並殺死了前來追擊的新莽官員。就此,高句麗正式脫離了中原王朝,獨立建國。隨後高句麗趁中原政局不穩、邊疆混亂之際,兼併了幾個周邊的部族,並在公元26年定都國內城(今吉林集安)。

六年後,漢光武帝重新掌控了全國的局勢,高句麗也遣使入朝朝貢,並自稱為王,而漢廷也沒有對此表達任何意見 ,等於在事實上承認了高句麗的獨立。

▲現為世界遺產的國內城遺址

此後,高句麗不斷地兼併周邊部族,對漢王朝也是時叛時附。當漢王朝強勢,高句麗的表現也會很「乖巧」,但一旦漢王朝被別的事情纏上了無暇顧及東北地區,高句麗就會抓住機會向外擴張。到公元2世紀後,高句麗已控制了以國內城為核心、大致相當於今天吉林省通化、白山兩市及延邊州部分的領土。

▲公元140年東北亞局勢,玄菟郡已遷往內地,漢朝在朝鮮半島僅餘樂浪郡,高句麗則大幅擴張、但還未進入半島

在擴張過程中,高句麗並非沒有遇到阻礙,但以農耕為主同時保留大量漁獵的生產方式則成了高句麗人的法寶——農耕帶來的強大生產力是那些依然處在遊牧漁獵階段的部族所無法比擬的,而漁獵則讓高句麗人即使失去了城池和土地依然能夠生存。

最好的例子即便是244年(三國時曹魏)和342年(十六國時前燕)兩次國都被攻陷後 ,高句麗人卻都能夠在蟄伏之後捲土重來,每次重來也都比上一次更加聲勢浩大。355年,原樂浪、帶方兩郡(曹魏設,基本與東漢樂浪郡一致)被高句麗控制,維持了400餘年的漢四郡就此消失在歷史之中。

427年,高句麗將國都從國內城遷至平壤(原樂浪郡郡治便在此),此時的高句麗已經成了一個佔有今遼寧、吉林兩省大部、朝鮮全境及韓國北部的東北亞地區強國,朝鮮半島形成了高句麗與新羅(由三韓部落中的辰韓和弁韓建立)、百濟(以三韓中的馬韓為主體,統治集團則是扶餘人)三國並立的形勢。

▲高句麗極盛疆域與朝鮮半島的三國時代(5世紀後期)

但盛極必衰的規律,似乎誰也逃脫不掉。更何況,高句麗的強盛,很大程度是建立在漢末至隋唐間近400年的混亂之上的。

沒有一個強大的大一統的中原王朝能夠對遙遠的東北亞地區進行幹涉,自然就留給了高句麗自由發揮的空間。但當隋唐兩代逐漸結束了漢末以來的混亂局面,自然不會對這個地處東北的威脅置之不理。

▲隋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局勢,完成統一

從公元598年,即隋文帝開皇十八年,隋朝第一次徵討高句麗,至公元668年,唐高宗總章元年,七十年間,隋唐兩朝對高句麗共發動了七次大的戰爭,前後動用軍隊達到400萬人次以上,才終於攻滅高句麗。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滅亡高句麗後,共收編人口69萬戶,而隋滅陳時,只收編了60萬戶——雖然戶數不能代表全部的人口數量,但所表現出來的事實是,高句麗並非是一個小國——高句麗政府所能掌控的人口,比佔有整個長江以南的陳朝,還要多。

▲唐滅高句麗之戰(圖中高麗均為高句麗簡稱)

當然這69萬戶並不全是高句麗人,還有大量的漢人和一些其他少數民族。當唐朝滅亡高句麗後,這些漢人自然不必多說,也不需要唐廷專門去做什麼,但高句麗人,就成了邊疆的不穩定因素。

在高句麗人多次反抗唐朝統治無果後,唐高宗決定將高句麗遺民遷往河南、隴右、關中等地——與當地漢人相比佔絕對少數的高句麗人被迅速稀釋,高句麗這一支民族,也就此消失。

三、高麗誰人

一個勢力的消失必將會給其他的勢力留出空間,高句麗的消亡也是如此。唐軍攻滅高句麗的直接導火索其實是接到了當時半島上另外一個國家,新羅的求援,後者在與高句麗的戰爭中已經處於亡國的邊緣。而一心想剪除高句麗這個大威脅的唐朝也樂見如此,迅速出兵與新羅共同夾擊高句麗。

▲唐滅高句麗後的朝鮮半島

不過,在唐軍先滅百濟後滅高句麗、「超額完成」任務後,新羅卻做了白眼狼。此時半島上只剩下了唐朝與新羅兩個勢力,新羅便開始支持半島上高句麗故地的高句麗反抗勢力(正因高句麗人的反抗頻發,唐高宗才下令將高句麗人全數遷徙至內地以加強控制),不過這時候還算不上戰爭。

但670年,新崛起的吐蕃大舉入侵西域,唐朝戰略重心開始西移,不斷抽調東部軍隊前往西線,給了新羅人可乘之機。

▲670年後,吐蕃成為了唐朝最大的敵人

新羅人不斷襲擊唐朝在半島的駐軍,但沒佔到多少便宜;唐軍數次取勝,但也無力徹底擊敗新羅。僵持多年後,兩國只得再次議和,新羅重新臣屬唐朝,唐朝也做個順水人情,將平壤(大同江)以南的土地都交予新羅,新羅就此完成了半島的第一次統一,後世稱統一新羅。

▲唐玄宗開元年間的東北亞,平壤以南的半島已全部歸屬新羅

新羅統一後通過與唐朝的積極交流,進行了加強中央集權的改革和一系列的經濟措施,也曾一度繁榮,但這個因唐而生又因唐而興的國家,在9世紀以後,也隨著唐朝的步伐一起走向了衰落。公元900年,後百濟在百濟故土建立,次年,北方的新羅軍閥弓裔在高句麗故土自立為王,自稱為高句麗的繼承者,建立後高句麗,新羅的領土僅剩東南一隅,朝鮮半島再成三國鼎立之勢。

▲朝鮮半島的後三國時代

已處在亡國邊緣的唐朝自然無力再管半島的事情,而半島就成了後高句麗和後百濟的角逐場。而918年,後高句麗將軍王建發動政變自立為王,國號高麗,定都開京(今朝鮮開城特別市)後世也稱王氏高麗,高麗正式建國,並終在936年攻滅後百濟,完成了半島的第二次統一。

▲高麗太祖王建畫像

高麗,實質上是一個新羅地方軍閥自立建國的產物,可以說,高麗其實就源於新羅, 高麗對新羅的吞併也是通過禪讓(新羅王讓位於高麗太祖王建)的方式完成的。

但為何是高麗成了現代朝鮮和韓國的別稱,只能說新羅生不逢時。是10世紀往返於東亞與中東之間的阿拉伯商人,將高麗這一名字傳往西方而被人所知,並成為了現代朝鮮的英語名稱「Korea」的原型。

但高麗國卻沒能像這個名字一樣延續下來。正如開篇所說,公元1392年,高麗國權臣李成桂迫使高麗末代國王讓位給自己,並在次年遵照朱元璋旨意更換國號,立國474年的高麗國就此滅亡。

但這474年卻對朝鮮民族而言意義非凡,在高麗的統治下,原本在半島生活的百濟人、新羅人、高句麗人等民族開始逐漸融合形成統一的高麗民族,成為現代朝鮮民族的前身,也正因這一重要意義,高麗一名才能沿用至今,成為朝鮮民族的象徵之一。

四、辨析

雖然從高句麗滅亡到高麗建國,中間相差有250年,但在高麗身上,無論是國號還是剛建國時的領土範圍,總透著些許高句麗的味道。其實,拋開高麗的前身「後高句麗」不談,即便是「高麗」這個國號,也並非是高麗太祖王建的原創。

▲十一世紀初的高麗王國,疆域已與現代朝鮮韓國相近

在我國二十四史之一的《魏書》(成書於554年)中記載有「徙山東六州民吏及徒何、高麗雜夷三十六萬,百工伎巧十萬餘口,以充京師」,而這一條記載在北魏道武帝天興元年,即公元398年,是中國史書中第一次出現高麗一名,而這裡的高麗便是指高句麗。

其後,在記載南北朝時期的各部史書中,包括《魏書》《宋書》《梁書》等,均多次出現用高麗一名,且還多次出現關於冊封「高麗王」的記載,而這些高麗所指代的便是我們所說的高句麗。而在出土的同一時期的高句麗文物中,也發現有關於高句麗自稱為高麗的銘文記載出現。

綜合這些歷史發現,史學界推斷約在5世紀中後期,高句麗便自稱為高麗,但改名的具體原因,因缺乏足夠的歷史資料尚無法確定。由此,從國號上看,高麗確實是高句麗的一種傳承,但並不代表高麗與高句麗之間有著實質上的密切聯繫。二者在國家起源、統轄區域和民族構成上都有著根本性的差別。

高句麗源於一支南遷的扶餘人,而後結合包括漢人在內的其他民族形成了高句麗人並在我國東北地區建國,而後不斷擴張進入朝鮮半島,其統治範圍包括但不只有朝鮮半島,是屬於半島上的「外來戶」。

而且,高句麗政權在半島上的統治範圍基本為漢四郡所轄區域,以大同江流域的平壤為核心,而這一區域的民族中又含有大量的漢人,因此高句麗的民族構成是以高句麗人和漢人為主。

▲高句麗壁畫

高麗政權的基礎則是新羅,基本繼承了新羅的所有特點。其統治範圍只包括朝鮮半島,同樣以三韓人為主體民族,後在發展中則逐漸融合形成了高麗民族,而那些在高句麗時代生活在半島的高句麗人和漢人,大多數早已被唐朝遷回了內地。

可以說,高麗的主體就是半島上的原住民,而高麗的統治重心也一直在較大同江更南方的漢江流域。

▲現代朝鮮,可看出平壤與開城的相對位置

可以說,王建在建國時定國號為高麗,只是為了借過去高句麗的名號來增加自己的合法性、鞏固自己的統治,而這兩個政權之間,除了名字相似,也基本上沒有別的什麼相似之處了。

現代中韓兩國學者對高句麗和高麗的關係之間依然有諸多爭論,主要的爭點是,高句麗是屬於中國歷史的一部分還是屬於韓國歷史的一部分。將高麗與高句麗聯繫在一起的觀點也多源於此——通過將明確屬於韓國歷史一部分的高麗與高句麗聯繫起來,以將高句麗與韓國歷史聯繫在一起。

其實爭論的根源,還是在對歷史的根本認知方法的差異上。對於高句麗的問題,中國學者多持「多民族論」,即高句麗是一個地跨中韓兩國的多民族國家,是兩國歷史的共同組成部分,也是古代中國地區與朝鮮地區交流的重要體現。

而韓國學者則多持「一族一國」的觀點,即一個國家的歷史只與一個民族掛鈎,高句麗的歷史,便是與朝鮮民族(大韓民族)掛鈎。但最根本的,還是相關歷史資料的缺乏給這段歷史留下了空白。或許某一天,新的歷史發現可以填補上這片空白,還原出一個完整的高句麗歷史。

長期作者|晚曙

長安大學城鄉規劃專業在讀

責任編輯|Thomas

倫敦政治經濟學院畢業生|環球情報員主編

—(全文完)—

相關焦點

  • 一字之差,「高麗」和「高句麗」究竟有什麼關係?
    受到多方勢力的拉扯,半島上一直處於較為混亂的局勢,各方勢力你方唱罷我登場,而在這眾多勢力中,高句麗和高麗便是其中的兩個。正是因為名字上的相似,高句麗和高麗經常被人放在一起甚至混淆,而這兩個只差一字的國家,有著怎樣的區別和聯繫呢?
  • 高麗和高句麗,只差一個字,兩者有啥關係?
    很多人都知道高麗,高句麗,這是兩個不同時期的王國,他們只差一個字,有啥關係嗎?其實,他們沒啥關係!同是北方,竟然有兩個政權,扶餘國與中原王朝開始了對高句麗國的徵討,發生了很多次摩擦,遺憾的是高句麗是最後的勝利者。公元494年,高句麗幹掉了扶餘國,疆域極大擴大,涵蓋了今天的遼寧、吉林部分地區、朝鮮全境、韓國部分地區。高句麗與中原王朝的關係非常密切,期間發生過多次戰爭。
  • 朝鮮、高麗、高句麗到底是什麼關係?
    更進一步,也許有人會聯想到「高麗」這個詞。近年來,隨著高麗人參等商品走入千家萬戶,「高麗」這個詞,越來越為普通民眾所知。朝鮮半島不過,朝鮮、高麗以及與高麗一字之差的「高句麗」之間,到底是什麼關係呢?雖然有箕子朝鮮和衛滿朝鮮,但在今天的北朝鮮、韓國人看來,古朝鮮歷史的開端,當屬「檀君朝鮮」。不過,檀君朝鮮的神話意味很濃,傳說中,檀君活了1908歲,統治古朝鮮長達1500年!
  • 高句麗和高麗的區別有哪些
    ,名字雖然極其相似,但在民族起源、版圖疆域和歷史影響等方面都有極大的不同。高麗的建國曆程相對清晰,以朝鮮半島南部土著三韓人為主體的新羅在唐朝的幫助下統一了朝鮮半島中南部,新羅後來發生分裂,出現了泰封和後百濟兩個政權。高麗的國父王建本是泰封國的權臣,後來發動政變,取代了原國君弓裔,並改國號為高麗。高麗國的民族成分較為單純,基本都是三韓人的後裔。由於高麗疆域變化不大,吸納的新人口不多,所以民族成分也一直相對單一。這一點和高句麗有著顯著區別。
  • 高句麗的簡稱就是「高麗」,不要因為韓國人而自卑
    今天我就專門寫下這篇文章,來說說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是什麼關係。高句麗是中國東北的扶餘族建立的邊疆政權,存在時間是從公元前37年到公元669年,一共有700多年的歷史。高句麗最初在松花江上遊一帶,在魏晉南北朝擴張到了遼東半島和朝鮮。最初定都於紇升骨城(今遼寧桓仁五女山城) ,後來又定都於平壤、國內城等地。為什麼定名為「高句麗」呢,因為該政權出現於漢朝的高句麗縣而得名。
  • 歷史上的高句麗,高麗,朝鮮究竟是不是一個國家?
    李世民之前的隋煬帝也曾經三次徵討高句麗,結果也是以失敗告終。隋唐兩代為什都要徵討高句麗?作為中國邊陲的小國高句麗為啥這樣難以徵服?他和歷史上的高麗王國和朝鮮王國到底有沒有關係呢?   高句麗是中國古代邊疆的少數民族政權,漢元帝時期由扶餘人朱蒙在西漢玄菟郡高句麗縣建國,隨後又經兩次遷都,至北魏始光四年定都平壤。可以說高句麗的歷史並不算短,但從建國開始高句麗一直都是中國的附屬國。
  • 高句麗和高麗到底有何區別:一是中國民族政權,一是朝鮮的王朝
    "在中國史書上常常有隋煬帝「三徵高麗」的記載。這裡的三徵高麗指的是高句麗政權,而中國史書也往往將高句麗簡稱為「高麗」。而在韓國的歷史,也曾經出現過一個高麗王朝。那麼兩者到底有什麼區別呢?首先,我們必須要將朝鮮半島的歷史劃分為兩個階段,這個時間點大概在唐朝前期。中國古代很早就有關於朝鮮的歷史記載。
  • 高句麗和高麗完全不同,可別讓韓國人忽悠了
    韓國友邦的人常把歷史上的高句麗和高麗混為一談,而他們實際是存在於不同時期的兩個國家,名字雖然極其相似,但在民族起源、版圖疆域和歷史影響等方面都有極大的不同。民族起源高句麗的存在於公元前一世紀至公元七世紀的東北政權,於公元前37年建國,在668年被唐軍攻滅。
  • 即將科普高句麗歷史系列,高句麗人到底什麼民族源流?高句麗是朝鮮歷史嗎?
    首先要弄清楚,在高句麗被唐朝滅亡之後,高句麗究竟有多少人?如果連高句麗有多少人都弄不清楚,那自然不知道高句麗人去哪裡了。前文說過,曹魏初期,高句麗一共30萬人左右。但是經過數百年的擴張,到了唐朝滅亡高句麗之後,高句麗人口就不止這麼多了。
  • 高句麗
    【半島史學家】       朝鮮半島高麗王朝史家金富軾雖然將高句麗與百濟、新羅並列為海東「三國」,但認為高句麗源出中國,他指出:「高句麗始居中國北地,則漸東遷於浿水(大同江)之側。         高句麗為扶餘人所建,而扶餘人是朝鮮人的主要來源之一,高句麗(卒本扶餘)和百濟(南扶餘)都是扶餘國的延續。高句麗被滅之後,其主要居民成為新羅和渤海國居民。而渤海國在被契丹滅之後,其居民大多遷移到王氏高麗。在王氏高麗建立以前,新羅貴族弓裔曾要復興高句麗並建立後高句麗。
  • 高句麗音樂對朝鮮半島音樂有影響嗎?
    (一)《高麗史》中的高句麗音樂《高麗史·樂志》中載,高麗時期仍然留存有三國俗樂,其載:「新羅、百濟、高句麗之樂,高麗並用之,編之樂譜,故附著於此,詞皆俚語。」因此本文認為,目前所見高句麗音樂資料中所體現的樂器是臥箜篌,統一新羅時代可能存在帶有通品的琴箏類樂器,稱為「玄琴」,其與臥箜篌具有一定的淵源關係,然而樂器流傳發生的轉變完成於高句麗或新羅時期目前尚不可知。綜上所述,流傳至今的朝鮮半島彈撥樂器玄琴的流傳發展可能與高句麗流傳的臥箜篌具有淵源關係。
  • 馮立君:高句麗與柔然交通與聯繫(上)
    倘若《周書》所記無誤,當時陽原王遣使西魏的動因又是什麼?高句麗首都平壤與西魏都城長安之間不僅距離遙遠,而且為東魏等國所隔絕,陽原王的使節如何能到達西魏?如果他們是穿越了柔然境域,那麼這條意義重大的交通道大致的方向是怎樣的?這些問題皆與《周書》所載陽原王遣使西魏事件相關聯,但以往中外學界皆未曾措意,本文即圍繞以上問題展開論述,旨在揭示6世紀中葉柔然和高句麗之關係。補苴罅隙之論,敬祈方家批評指正。
  • 為何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同時卻排斥遼、金等王朝?
    漢朝與扶餘之間的高句麗為了遏制高句麗,漢朝與扶餘常常聯手打擊高句麗,使高句麗的勢力局限在今吉林和朝鮮一部,《漢書》、《三國志》中均有記載。如果我們認為高句麗屬於中國歷史的話,無疑,遼、金也都是中國的歷史!3、為什麼我們會有這麼矛盾的歷史觀?公元668年,唐將李績和薛仁貴滅高句麗。高句麗被滅後,大半進入中原,一部分進入朝鮮半島。
  • 難啃的硬骨頭:隋唐出兵二百餘萬,卻難以徵服蕞爾小國高句麗
    高麗之先,出自扶餘,本名「高句麗」,《南北史》、《隋書》與《新舊唐書》皆稱「高麗」。這個小國東西不過二千裡,南北也只有一千餘裡,割據了朝鮮半島及遼東的部分區域。在北周時,高句麗朝貢於華夏,周武帝封其國王為遼東郡公、遼東王。隋朝建立之後,又改封為高麗王,成為藩屬國。但是,高句麗與華夏存在著領土糾紛,因為遼東地區自古以來便是華夏領土。
  • 大隋傾盡國力都沒能解決高句麗,大唐是如何擺平它的?
    對隋朝和唐初的帝王來說,高句麗可以說是讓他們「一把鼻涕一把淚」了。當然,「一把鼻涕」指的是高句麗的冷,「一把淚」,指的是高句麗不聽話,為了徵伐它,隋唐五代帝王總共花了70年的時間。百萬中華兒女葬身異國他鄉。大隋王朝還因此勞民傷財,最終滅亡。它給隋朝帶來了沉重的災難和深深的遺憾。直到唐高宗總章元年(公元668年),大唐才最終平定了高句麗。這時,距離隋文帝派兵出徵高麗(公元598年),已經過去整整70年。
  • 天可汗李世民最後一次親徵高句麗敗了?
    首先,李世民為什麼要和隋朝皇帝一樣,出兵滅高句麗?高句麗不是高麗,現在韓國人的祖先其實是被高句麗壓著打的新羅。高句麗這個國家是中國東北民族扶餘人所建,立國已有七百年,當時擁兵三十多萬,佔據遼東和朝鮮半島大片區域。
  • 與山東隔海相望的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和中國是什麼關係?
    在中國與朝鮮半島歷代國家交往的歷史上,幾乎每一次重大事件都與山東半島有關聯,歷代山東人為中國與朝鮮半島的文化交流和中國與朝鮮半島國家的友好關係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誠然,人們在關注這些事件的同時,慢慢地,開始追尋中朝關係的歷史淵源。那麼,中國與朝鮮半島歷史上到底是什麼關係? 大家的答案幾乎都是三個字:「一家人」。
  • 林國亮:《高麗史》對女真的稱謂及其與高麗的關係
    女真源於靺鞨,我國古籍多有記述,《金史·世紀》載:「金之先出靺鞨氏」。然而靺鞨分為諸部,他們分布的地域很廣闊。這裡所說「隋唐間為高句麗所並」者,主要是指白山靺鞨,他們分布於長白山及南脈蓋馬大山東西一帶。
  • 盛唐風雲,為何在隋煬帝三徵高麗失敗後,唐太宗還要徵高麗?
    世人皆知,盛世大唐,萬國來朝,可是在強盛的大唐帝國周邊,卻總有那麼一兩個不太聽話的小國家總是喜歡蹦躂,高句麗就是其中一個。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唐太宗在明知隋煬帝三徵高麗失敗的情況下,依然選擇要進攻高句麗呢?
  • 李世民英明神武,卻為什麼安市失利,未能一舉消滅高句麗?
    這讓高句麗和中國百姓結下了血海深仇,後來得知唐軍再次攻打高句麗的消息,甚至有人要以私裝從軍,說「不求縣官勳賞,惟願效死遼東!」當時的高句麗,國土包括今天的朝鮮和中國、韓國的一部分,人口接近大唐的五分之一,實力雄厚。李世民覺得當時的唐朝君明臣賢,名將俱在,不如趁這個機會滅了高句麗,讓子孫後代省點力氣。否則萬一旦世君臣昏庸,再攻打高勾麗就不容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