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發利用課程資源 發揮學生主體作用
——口語交際課「說說我的家鄉」教學案例分析
● 吉林省龍井市龍井中學漢語教研組
金美玉:這節課聶老師積極開發併合理利用課程資源,提高了教學效果。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改革所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沒有課程資源的有力支持,再美好的課程改革設想也很難變成中小學的實際教學成果。課程改革強調課程資源的作用,課程資源涵蓋了一切有利於學生學習和教師教學的物質條件。教師是課程資源開發的組織者、設計者、引導者。教材中對「說說我的家鄉」這一話題,僅僅作了如下簡單的指導:「同學們說不出家鄉的特點,那是因為他們對它了解太少,關注太少,而不是它不美麗。用心想想家鄉美麗的景色和豐富的物產,再把它介紹給同學。」如果教師僅僅按照教材中這幾句提示語授課,就很難上好這節課。聶老師在教學設計過程中沒有把教科書看作唯一的課程資源,而是圍繞話題引導學生在課前按興趣分為歷史、地理、景觀、特產4個小組進行活動,讓學生走出教科書、走出課堂,開發了音像、網絡、圖書館、自然、民俗等豐富的資源,讓學生在社會這一大環境裡搜集材料,感受家鄉的美好。教師也為學生提供了詞句資源包,豐富語料,讓學生有話可說。這樣,做好了資源開發的引領、設計、組織和實施工作,為學生的語言實踐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柳敬仙:聽了聶老師的一節口語交際課感觸頗深,下面對這節課談一下個人粗淺的看法。
優點:這節課「調查和查閱有關家鄉的文字資料」這一環節凸顯了與建構主義學習環境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建構主義學習環境是以學生為中心,在教學過程中發揮教師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作用,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使學生有效地實現對當前所學知識的意義建構。這節課的教學中心是讓學生說說自己的家鄉,要介紹家鄉首先要有關於家鄉的說話的語料。這些語料從哪裡來?這就需要學生去建構語言知識。以往的教法是由教師提供文字、圖片等資料,學生利用這些資料去組織語言介紹家鄉,這樣既浪費了課堂時間,學習效率也不高。這節課在這一環節中是這樣設計的:課前按興趣分成地理組、歷史組、景觀組、特產組進行小組活動,查找資料,這一活動充分體現了學生對知識的主動探索、主動發現和對所學知識的意義的主動建構。學生分組調查後帶著收穫來到課堂,再經過小組之間的交流,教師的指導和幫助,建構了系統完整的知識。在教法上運用了支架式的教學方法。這種方法簡單地講,就是事先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加以分解,以便把學習者的理解一步步地引向深入,就像爬梯子一樣,通過支架作用不停地把學生的智力從一個水平引導到另一個更高的水平。例如,介紹家鄉是一個複雜的學習任務,如果直接讓學生說,學生不知從何入手,這節課課前布置學生分組查找有關家鄉方面的資料,把複雜的學習任務分解成了四個小的學習任務,經過小組交流,學生對家鄉的認識又進了一層,為下一環節用各種形式介紹家鄉提供了說話的語言材料。
不足點:拓展訓練「你怎樣建設我們的家鄉」這一環節,如果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圍繞「如何開發和利用龍井的名勝古蹟、特產等獨特資源為家鄉經濟建設服務」做文章,教學效果就會更好了。
孫麗:《漢語課程標準》談到口語交際有實踐性的特點,而且提倡教學活動應該在具體的交際情境中進行,努力選擇貼近學生生活的話題,並採用靈活的形式組織教學。在漢語課堂中,課前活動已經常規化,沒有這個環節,就不能稱為一節完整的漢語課。
聶老師的這節課,課前活動中播放了《長白頌》這首歌。這首歌歌頌了我們的家鄉延邊,學生聽了感到很親切,容易產生思想感情的共鳴和學習的興趣,這樣就拉近了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在這個環節,學生有兩個方面的收穫:
第一,激發了學生的情感。在展示《長白頌》歌詞時,老師先找學生讀,可是讀得很平淡,後來經過老師引導和調動,採用不同方式朗誦,這樣學生的情感由平淡變為充滿激情,充滿了自豪感。
第二,學生學習了語言。這首歌曲以歌詞的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使學生學習到了很多詞語,比如:巍巍長白山、巨浪澎湃、坦誠的告白等等,這樣不僅在課前讓學生積累了詞彙,而且為課上學生讚美家鄉做了準備。
這樣教師在課前就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並讓學生帶著一種輕鬆自如的心態進入學習,為教學順利開展邁開了成功的第一步。
張美子:口語交際是漢語教學中的薄弱環節。這種課沒有現成的模式可遵循,再加上學生的文化底蘊和掌握的課外知識有限,更加大了教學難度。聶欣欣老師執教的「說說我的家鄉」這節課,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本堂課首先較好地實現了角色轉變:教師由傳授者轉變為參與者和引導者,因此充分發揮了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預先做到了統籌安排——把全班學生分成四個小組:地理、特產、景觀、歷史,讓每個學生分頭行動,查找資料,課內互相介紹,把口語教學真正落到實處,任務具體落實到每一個學生身上,責任分明,不給學生懈怠的機會。其次,教學設計上做到了趣味化。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要激發學生的參與意識,就必須增強趣味性,訓練形式不拘一格。聶老師創造交際情境,如採用詞語接龍、選詞說話、對話等靈活多樣的形式,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申紅花:今天聶老師的口語交際課,我認為是一節比較成功的課。這節課,聶老師以小組協作學習的反饋為切入點,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引導的方式精心組織教學,把語言訓練貫穿於教學始終。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課前準備環節,學生自願組成興趣小組進行實踐活動,收集相關資料,加深對家鄉的了解。收集到的信息材料,是按學生自己喜歡的表達方式來匯報。這充分體現了小組協作、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了學生的記述能力。第二,「讚美家鄉」這一環節,學生按照自己的意願,採用讀歌詞、口頭作文、翻譯歌詞等多種形式表達,從而提升了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第三,「設計家鄉的未來」這一環節,學生放飛想像,表達了自己的美好理想。
由這節課也引發了我的一些思考。口語交際課的教學模式,我們都處在摸索當中。《漢語課程標準》關於口語交際教學的具體建議中明確提出:「漢語口語交際能力是現代公民應具備的基本能力。應培養學生傾聽、表達和應對能力,使學生學會文明得體地進行人際交流。」那麼,我們在教學中怎樣才能真正達到這一要求?根據不同的話題,怎樣組織課堂教學?比如:八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口語交際課「悄悄話公開說」,像這樣的話題,我們如何組織教學、引導學生去說?這都有待於我們進一步研究和探討。
千華:我們民族中學漢語教學的任務是幫助學生獲得漢語知識,培養學生應用漢語的能力,尤其是口語交際的能力。這堂課凸顯了漢語的工具性。
從以上各位老師的分析中可以看出,發言的老師說理清楚,對於案例涉及的話題各抒己見,褒貶有度,抑揚有據。而且在分析的過程中各位老師注重運用理論說明實踐,用實踐檢驗理論。各位老師的發言涉及了「課內外資源的整合」、「知識與能力的關係」、「建構主義理論」、「情境滲透」、「角色轉換」、「學生潛能的發揮」、「激勵性評價」、「自主、協作、探究的教學模式」等新課程理念,並輔以大量的實例,做到了理論與實踐的相互說明和驗證,使案例分析具有了高度和深度,滲透了對自己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和感悟。
在日常的教研組活動中,我們有效利用案例分析會這個全新的平臺,積極探索、嘗試,不僅教師的教學水平和理論素養得到了提升,而且也增強了教研組集體教研的能力。今後,我們將一如既往地採用案例分析會這種形式,不斷地摸索漢語教學改革的有效途徑。
(原載《中國民族教育》200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