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理學 研究 表明,3歲幼兒掌握的詞為800~1000個左右,5~6歲的兒童掌握的詞彙量發展到3000個左右,他們基本能聽懂別人的話,也能簡單地表達自己的思想和見聞。因此有人認為,學齡初期兒童的口頭語言已經發展到了相當的水平,他們入學後的主要任務是提高自身的書面語言水平,沒有必要進行口語交際教學。
學齡兒童(6~12歲)口語交際水平現狀不容樂觀。這種現狀對學齡兒童的語文學習帶來怎樣的影響呢?眾所周知,小學生語文學習是按「聽—說—讀—寫」的基本順序發展的,聽說也是形成與發展讀寫能力的前提和基礎,沒有這個前提也就談不上形成書面語言能力。張志公說:「一個人口頭上詞句妥帖,乾淨利落,寫下來就不會殘缺錯亂,拖沓累贅;口語上有條理,細緻嚴密,寫下來就不會顛三倒四,矛盾百出。基本上照著所說的去寫,寫出來當然還需加以潤飾,然而不費力。說話支離破碎,語無倫次,到了提起筆來才去選詞造句,調整思路,作文成了苦事,寫出來再去修改,也十分艱難。費根和法倫1982年也說過,「(如果)沒有足夠的交際技能,那麼,他們在整個受教育的時間裡成績會很差。除非他們迅速掌握大多數兒童及教師所使用的語言」。因此口語交際水平會直接影響學生的書面語言的發展。 兒童進入學齡階段,開始了正規的、有序的語言 學習 ,它的目的和任務、質量和規格要求、教學 方法 和形式與學齡前都不一樣。這時的口語表達教學是根據小學語文教學大綱的要求,有目的、有系統、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的,非常關注學生在口語交際中的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方面的情況。學齡前兒童在 自然 的語境中掌握口語,它的隨意性很強,成人(尤其是文化程度不高的家長)一般不會給幼兒指出他們的錯誤,更不會幫他們糾正。而有序的口語交際教學不僅指出他們的錯誤,還要求兒童言語的發音能用標準的普通話,要求兒童掌握的口頭語言詞彙更加豐富,更加深刻,更加精確,要求在口語交際時注意文明、自信,使學生根據各種前後關係說話,說的時候注意考慮不同的目的和聽眾並隨時調整語言,說得得體,等等。這種有針對性的口語交際教學能讓學齡兒童的語言(不單指口頭語言,也包括書面語言)向規範、健康、得體的方向 發展 。 兒童語言發展的 理論 認為,對學齡兒童開展口語交際教學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兒童語言發展的「關鍵期」,更要重視口語交際教學。因為學齡前兒童雖然處在兒童語言發展關鍵期的黃金階段,掌握了簡單的日常交談,但由於這一階段語言發展處在無意識狀態中,他們的語言在文法結構、邏輯系統和得體性方面都不很完善,不很嚴謹。兒童進入學齡階段,口語交際教學對他們的語言提出了新的要求,使他們的語言由兒童語言向正常的成人語言過渡,由「自我為中心」的語言向 社會 化語言過渡,由不規範的語言向規範的語言發展。
兒童語言向正常的成人語言過渡的年齡為8~12歲,這時語言發展雖然已處在關鍵期的末期,但在語言關鍵期末期進行規範的口語交際教學,是一種有意識的、有選擇的行為。這一階段的 教育 與學習能更有效、更深入地促進學齡兒童的口語進一步規範化。如果錯過了這個階段,再訓練學生的規範的口語表達能力,就很難有效果。各地先後出現的「狼孩」、「熊孩」、「羊孩」、「豬孩」都是證明。 無論從學齡兒童口語交際水平的現狀,還是從學齡兒童語言獲得的理論角度,對學齡兒童開展口語交際教學都是必要的,它符合學齡兒童語言發展的 規律 。那麼在學齡階段如何有序地開展口語交際教學呢? 首先,要明確規範口語交際的特點。規範口語交際是言語知識和交際技能的結合,不僅要注意聽說的品質,還要注意交流的恰當、得體和機敏。口語交際具有動態性、複合性、臨場性和簡散性等特點。1)動態性:口語交際不僅包括單向表述,也包括雙向交流。在單向表述時,學生要考慮如何組織詞句和言之有理,同時還要注意根據聽話人的反應調整話題。於是,話題在交互式的交流中,在雙方的配合下被逐步推進。2)複合性:複合性體現在兩個方面。首先對於學生個體來說,在交際過程中他是發話者,同時也極可能是受話者;其次,對於言語行為來說,完成口語交際必須有多種系統參與,如思維、語言、情感、態勢、語境等,各種系統互相配合,協調一致,才能完成交際任務。3)臨場性:所有口語交際活動都是面對特定的對象、在特定的語言環境中進行的,因此交際時必須考慮以下兩個 問題 :第一,要根據具體語境進行言語交流,說話要看人、地、時,要合乎分寸;第二,交流過程中根據不同的反饋信息,進一步靈活採用各種交際策略,如解釋、重複、停頓、迂迴、猜測、轉換話題等。4)簡散性:「簡」為用語簡略,「散」為結構鬆散。在口語交際尤其是雙向交流活動中,這兩點尤為明顯。其原因一方面是因為受時空限制,交際者來不及組織結構複雜的長句;另外一方面是,在特定的情境中,交際雙方往往可以依賴體態、表情、語境等因素會意,無需多費口舌。
其次,根據小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和規範口語交際特點,按學段低、中、高三個階段進行各有側重的 內容 訓練和形式訓練。其中低年段學生的形象思維比較強,口語水平高於書面語言,但口語規範性較差,該階段應重視學生表達能力、模仿能力、良好的交際習慣、文明的禮儀等方面的訓練。從口語交際的內容看,可以是介紹類,介紹自己、介紹同學、介紹自己喜歡的季節(動、植物,花鳥草蟲等)、介紹 旅遊 景點等;也可以是簡單的訪友待客類,如做客、待客、祝賀、問路、打電話、接電話等。從口語交際的形式看,在小學一年級多採用看圖說話和學生生活相結合的形式。中年段學生的抽象思維開始發展,口語水平與書面語言水平持平,並開始反超,應開始重視學生的內心感受和想法,鍛鍊學生交際的能力,並重視體態語的教學。從口語交際的內容看,可以是表演類、說小笑話、說故事、說說自己的願望、說讀後感觀後感、說經驗教訓、演童話劇、演小劇本、主持節目等,更可以是商量、請教、讚美等內容。從口語交際的形式看,在這個階段要多注重交談這種學生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形式的訓練,設計貼近生活的交際內容,營造多樣化的情境。高年級學生的思維特點是抽象思維能力增強,此時他們的書面語言水平已遠遠超過了口語水平,學生的生活圈子已日漸成人化。高年段重點訓練學生的表達和調節的能力,不僅要學生能聽、敢說,而且要使學生學會與人溝通,做到大方、得體,學會如何適當地回應他人。口語交際的內容可以是演講、訪談、辯論,也可以是勸說、溝通、協商、對話。從口語交際的形式看,既有對話形式,也有較高層次的獨白形式。
總之,口語交際教學對於學齡兒童來說是十分必要的,只有清楚地認識這一點並有針對性地開展教學,才能讓學齡兒童的語言(不單指口頭語言,也包括書面語言)向規範、健康、得體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