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專家成尚榮先生在《兒童立場:教育從這裡出發》一文中指出:教育的立場應有三條基準線:教育是為了誰的,是依靠誰來展開和進行的,又是從哪裡出發的。毫無疑問,教育是為了兒童的,教育是依靠兒童來展開和進行的,教育應從兒童出發。[2] 所以小學教育應該站在兒童立場,小學英語教學也應該站在兒童立場。
隨著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小學英語應該緊緊圍繞「兒童為主體」的教育理念開展教學活動。而教師,作為長大的「兒童」,應以兒童的視角,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水平,為學生創設充滿童真和富有童趣的英語課堂,引領學生快樂學習;同時教師也應站在成人的認知高度,助力學生的幸福成長。為學生提供展示自我的平臺,讓學生在英語學習中豐富情感體驗,發展語言運用能力。
一、基於兒童立場,引領學生快樂學習
(一)根據兒童心理特點,還原語言學習的本真
站在兒童立場教英語,就是基於英語語言學習的本身,以兒童為本組織教學。英語學習首先是語言的學習。語言學習中最重要也是最基礎的就是語言模仿學習,但是長時間的機械模仿不但不能提高英語學習效果,反而會導致兒童注意力渙散,英語學習的積極性下降。
在教學中,我們應該充分考慮小學生的心理特點:小學生的注意以無意注意為主,他們的思維尚處在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的過渡期。所以我們要在課堂上多向學生提供生動形象的學習材料,激發學生的有意注意,提高注意的分配和轉移能力。
例如小學生大多愛看動畫片,我們在英語課堂上可以充分利用教學光碟中的動畫素材。動畫中生動的畫面,優美的音樂等既可以讓學生直觀地了解故事內容,又能促使學生饒有興致地聽音跟讀、模仿朗讀。在此基礎上,再安排學生給動畫配音。小學生的表現欲較強,每到配音環節,他們個個躍躍欲試,情緒高漲。大多數學生能做到發音正確,語調自然,聲音響亮,他們的朗讀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在潛移默化中得到顯著的提高。
(二)關注兒童認知水平,激發合作學習的樂趣
站在兒童立場教英語,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因材施教,讓每位學生都能體驗英語學習的樂趣。但這也往往是教師的美好願望,在實際教學時,嚴重的兩極分化現象仍讓教師感到力不從心。由於兒童的認知水平存在差異,有的學生對英語學習有較濃的興趣,他們能夠輕鬆地學習英語。而有的學生因為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科學的學習方法,他們在英語學習上遇到較大的困難,並逐漸喪失英語學習的興趣。如何有效地應對這種分化現象呢?筆者認為,小組合作學習應是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
英語學習小組不僅能激發學生的參與熱情,更能發揮學生的優勢互補作用,讓每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發展和提高。學習優秀、組織能力較強的學生擔任組長,帶領組員讀單詞、進行角色表演等,不僅鍛鍊了自己的能力,還能帶動更多學生參與課堂活動。學困生在學習小組內有更多的機會開口練說英語,在同伴的鼓勵和幫助下,他們的學習潛力被有效地激發,自信心和學習能力都有顯著的提高。
例如,在教學譯林小學英語五上Unit4 Hobbies(Cartoon time)時,筆者在學生理解故事內容的基礎上,安排他們在組內自由朗讀對話。小組齊讀、分段朗讀、分角色朗讀等方式給學生們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雖然分角色表演對學生的要求比較高,但這仍是多個小組的第一選擇。narrator純正地講述:Sam andBilly talk about their hobbies.此時,Sam和Billy正在快樂地溜冰,忽然Sam大叫:Look out! Billy.但為時已晚,Billy已經掉進了冰窟窿。看著Billy瑟瑟發抖的樣子,教室裡爆發了一陣熱烈的掌聲。雖然只是簡單的故事情節,只有簡短的幾句臺詞,但是每個孩子都全情投入,孩子們地道的口語,惟妙惟肖的表演等,無不體現出合作學習激發出的課堂活力。
二、立足兒童立場,陪伴學生幸福成長
(一)挖掘教材文化內涵,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
站在兒童立場教英語,應該把英語教學的目標指向學生的幸福成長。教師不僅要關注學生的知識獲得,更要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語言與文化是密切相關的,語言是文化的載體。我們應該讓學生在英語學習的過程中,體驗英語文化的內涵。
教材是學生學習英語的主要文本資料,其中蘊含著豐富的文化信息。特別是目前使用的譯林小學英語教材,在五、六年級的單元教學內容中安排了Culture time,專門向學生介紹英語國家的文化知識。學生可以從中由此了解咖啡和茶的文化差異,知道Halloween的經典遊戲「Trick ortreat」等。教師可以在教學Culture time的過程中,向學生進行適度的拓展,讓學生不僅能夠了解相關的文化背景,更能體會中西方文化的差異,拓寬文化視野。
除了教材中專門安排的Culture time外,英語教師更應該在故事等文本教學中滲透文化知識,豐富學生的情感體驗。例如六上Unit7 Protect the earth( Story time )一文就圍繞Save water, save energy, save trees, don’t use too much plastic四個方面向學生介紹了如何保護地球。筆者在教學時讓學生觀看環境汙染、資源浪費的圖片和視頻,激發學生的環保意識。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設計了一次迷你演講賽,讓學生輪流講解一項與protect the earth相關的內容。演講結束,臺下觀眾提問Why should we…? How do we …?英語課堂成為環保演講臺,學生們對地球母親的憐惜和愧疚之情無不包含在他們聲情並茂的演講中,這樣的情感體驗定會化為他們日後的環保行動。
(二)提供自我展示平臺,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站在兒童立場教英語,要緊貼兒童的心靈層面,以兒童的認知為起點開展英語教學,為有效地提升兒童的語言運用能力服務。《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指出:義務教育英語課程的主要目的是為學生發展綜合語言運用能力打基礎,為他們繼續學習英語和未來發展創造有利條件。[3] 筆者認為,學生只有具備一定的聽、說、讀、寫等語言技能,才能合理運用語言進行交際。語言技能的發展是提升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的前提。所以在英語課堂上,教師不僅要注重英語知識的傳授,更要落實語言技能的訓練和提高。
就目前的英語教學現狀來看,小學生的英語聽說能力普遍不高,不少學生學習的是「聾子英語」和「啞巴英語」。如何克服這一弊端呢?筆者認為,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給學生創設自我展示的平臺,提供更多的語言實踐機會,讓學生在實踐中操練運用所學語言。
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開展有趣的拓展活動,在活動中訓練學生的語言運用能力。筆者在教學譯林英語五上Unit 3 Our animal friends時,安排學生自帶動物玩具。在學生學習了Story time後安排學生輪流上臺介紹自己的動物朋友。臺上的學生運用所學句型介紹:I have an animal friend. It has… It can … What is it?其他學生據此猜測他的動物朋友。然後布置學生以Our animal friends為主題出一份英語手抄報。有了之前充分的語言輸入和具體的形象感知,很多學生的手抄報設計精巧、內容豐富。這些手抄報在班級的「英語角」一經展出,就吸引了眾多的眼球。雋秀的英語書寫、流暢的語言表達加上可愛的動物插圖,學生的手抄報儼然成了製作精美的動物畫冊。這一活動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更訓練了學生的聽說讀寫技能,有效發展了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站在兒童立場教英語,教師不僅要從兒童的認知規律出發,更要為兒童的終身發展奠基。讓孩子快樂學習、幸福成長,應該成為每個英語教育工作者的不懈追求。讓我們以兒童的感覺、兒童的心態和兒童的思維去投入課堂,創設屬於孩子們的英語學習的殿堂,成就每個孩子的英語夢想!
參考文獻:
[1] 胡曉風等主編.陶行知教育文集 [M]. 四川教育出版社, 2007年1月第2版。
[2] 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英語課程標準(2013年版)[M].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2007年7月第3版。
[3] 成尚榮.兒童立場:教育從這裡出發[J]. 人民教育, 2007年第23期.
(本文發表於《教師教育與發展研究》2015年第3期,江蘇省教育廳主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