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女學生講述了一個關於傳統道德中孝文化的故事。我現在分享給大家。
女生說:我有一天放學後沒有直接回家,老師在回家的路上遇到我,老師主動上來與我聊:「有一天老人自己的拐杖斷了,而自己的孩子馬上跑過來扶住老人,打一個字?」我答道:老師,是孝字!老師微笑著點頭不語。老師給我出題目考我?我是誰?立馬就明白了,老師是不要我在路上玩。「老師:我回家了。免得家裡爸媽費心。」
孝順文化的孝,就是子女對父母的一種善行,為家裡父母著想,是家庭中晚輩在處理與長輩的關係時應該具有的道德。
我是一個時刻受到父母疼愛的孩子。今天聽老師給我這麼一點提示,我就大有感觸。從現在起,我一定要尊敬父母,好好讀書,把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做好,減輕父母的負擔。長大後能學有所成,報效父母,做一個有道德的人,做一個名副其實的「孝子」。
可我們為什麼要對父母孝順呢?因為父母養育我們非常的辛苦,有時為了我們可以不顧自身的安危。因為有古字訓,說:百善孝為先、一百種善良中孝是最基本的,也是最重要的。
我曾經聽老師講過一個故事:一個孩子因為與父母吵架,他走在大街上不回家,現在來說算是「離家出走」吧,這是不知道孝順的孩子才會這樣的。這時有人問他:「小朋友,你怎麼了?」那個孩子回答:「我因為和父母吵架,離家出走了。」「那你餓嗎?」好心人問到。「餓」,孩子有氣無力的回答道。好心的市民二話不說,跑去旁邊的小店買了一碗餛飩給他吃。「謝謝。謝謝!」那孩子連聲說道。「我只是給了你一碗餛飩,而你的父母卻給了你那麼多,你應該謝謝他們啊!」好心的市民說道。「哦,原來是這樣啊!」孩子說完就飛快的往家裡跑去了。孩子回到家對父母說了很多感恩的話,從此發奮讀書,成了一個傑出的人物。想知道他是誰嗎?他就是當代的大詩人——艾青。
孝順:盡心奉養父母,順從父母的意志。孟子也說:「孝子之至,莫大乎尊親」。意思就是說,要盡心贍養侍奉父母,尊敬愛護老人。父母老後,需要子女的支撐。
孝道:孝道就是感恩。感恩是一種責任,感恩是一種義務!
中華傳統文化,很多的方面是經過幾百年上千年優化了的,是值得我們繼續傳承的。
編者按語:「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出處:《孝經.開宗明義章》)意思是說,自己的身體是父母留下來的,如果毀傷了自己的身體就等於毀傷父母的身體,就是不孝順。說直白了就是自己沒有自我損傷和自殺的權利。所以在外面讀書和工作年青人,要經常主動與家裡面的父母聯繫,讓他們時常知道自己的情況。
父母對子女付出的愛,是一生一世,可謂:親情無價,骨肉情深。而為子女者,在父母面前,永遠是負著債的。 子女對父母盡孝道,是一種基本道德,是社會道德的基礎。孝是天經地義的人類本性。
孝順、孝道的真諦是:「報本思源、尊重生命、圖謀發展」。晚輩在 父母生前應做到:「尊重關愛,順從意願,不虧吃住,衣潔保暖,病有所醫」。讓父母「活得自尊」、「活得健康」、「活得愉快」、「活得有益」。另外,「金無足赤、人無完人」,對父母的過錯,應柔和、細聲進行勸諫,耐心溫和地指出,決不能對父母進行粗暴的訓斥和指責,更不能惡意地譏諷。
「孝」就是孝順、孝道,在古代和現代都有許多讓人很感動的故事。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意思是說,孝敬父母是各種美德中佔第一位的。孝順的最高境界是「忠」,讓父母因有你而光榮!一個人如果都不知道為父母著想,經常從感情上傷害父母,只會向父母索取,就很難想像他會熱愛祖國和人民。
歡迎大家發表意見,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