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英國左翼學者卡利尼科斯:馬克思主義在今天依然成立

2020-12-17 澎湃新聞

近日,應北京大學「大學堂」頂尖學者講學計劃的邀請,英國倫敦國王學院著名政治哲學家、馬克思主義政論家亞歷克斯·卡利尼科斯(Alex Callinicos)在北大進行了三場學術講演,並在北大國際批評理論中心組織的「閱讀《資本論》」座談會上做主題發言。此前,包括知名馬克思主義理論家詹明信在內的20位頂尖學者,都曾在這一北大最高層次的講學計劃資助下,來華訪問講學。在此期間,卡利尼克斯還參加了北京大學於10月10日、11日舉辦的首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

卡利尼科斯於1950年生於辛巴威,曾在英國牛津大學貝裡奧爾學院攻讀哲學、政治學與經濟學,並以馬克思《資本論》為博士論文主題。他曾長期擔任英國約克大學政治學教授,2005年9月起任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歐洲研究中心教授,2006年9月起任該中心主任。

在公共知識分子中,卡利尼克斯以明確致力於馬克思主義而著稱,並且關懷極廣,著作頗豐,涉及馬克思主義、社會理論、政治哲學、歷史哲學、政治經濟學、種族和種族主義以及教育學等諸多領域。目前已經翻譯成中文的代表著作有《社會學理論思想的流變》《平等》《反資本主義宣言》《反第三條路》等等。

著名政治哲學家、馬克思主義政論家亞歷克斯·卡利尼科斯。李印白

10月12日下午,澎湃新聞在北京大學專訪了卡利尼卡斯教授。訪談中,卡利尼克斯指出,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仍然是理解社會的最好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第三條路嘗試的失敗是因為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在本質上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

在卡利尼克斯看來,比起第三條路,對於改良或革命的討論要有意義的多。他認為,極左翼人士科爾賓當選英國工黨黨魁是目前歐洲各地對執政黨的全面反叛潮流的一個體現,是一項非常積極的發展,但要真正做出改變必定舉步維艱。

高等教育也是卡利尼克斯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從長期在英國大學擔任教職的經驗出發,卡利尼克斯指出新自由主義世界中的大學正處於深刻的危機之中。他談到,大學的公司化、全面競爭化以及學生轉變為消費者等變化將徹底顛覆大學的應有之義。

訪談原文如下。

澎湃新聞

:您在過去兩天裡參加了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像您這樣的西方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怎樣評價這次會議?

卡利尼克斯

:我認為這是一次重要的事件,因為據我所知,這次歷史上第一次將數量如此眾多的中國的和國外的馬克思主義研究者聚集到一起,這讓我們第一次有機會恰如其分地去理解彼此研究的本質。

澎湃新聞

:眾所周知,您是位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能否談一談您最初是怎樣成為一名馬克思主義者的?以及您為何時至今日仍然堅守「馬克思主義者」這一身份?

卡利尼克斯

:我是在20世紀60年代末上的大學,那時由於越南戰爭以及法國、義大利等地的工人運動,西方正處在政治激進化的時代,這些都為馬克思主義在政治和智識層面呈現其意義提供了語境。

我在1970年左右認識到了馬克思主義的意義,現在45年過去了,馬克思主義仍然有意義。儘管很多方面的處境都發生了變化,我比20歲的時候更加堅信馬克思主義是最好的理解社會的方式。

在1970年,資本主義世界剛剛走到二戰結束後的長期繁榮的末尾,但今天的情況非常不一樣,我們還在經歷2007、2008開始的全球經濟危機。而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核心恰恰是政治經濟學批評,這就賦予了我們一種嘗試解釋經濟危機的途徑,因此是非常切題的。並且,馬克思主義思想並不僅僅提供了一種理解經濟危機的工具,同時也提供了解決經濟危機的方向,所以我認為馬克思主義在政治上也仍然是有意義的。

英國著名社會理論家和社會學家安東尼·吉登斯

澎湃新聞

:您提到我們現在還處在全球經濟危機之中,而持續的經濟危機標誌著資本主義社會提出的第三條路政策的失敗。您在2001年的時候就出版了《反第三條路》一書,有趣的是,吉登斯今年接受媒體採訪時承認這條路已死,現在您似乎可以對此來做個總結了。

卡利尼克斯

:第三條路是為了調和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所做出的一種嘗試,我很高興吉登斯最終認識到了這條道路是不可行的。不過,我們大多數人很早之前就意識到了這條道路是不可能成功的,因為社會民主主義在最低限度上來說也上關於建立平等的,而當我們觀察英美等國的新自由主義時期,會發現新自由主義的特點是擴大不平等,因此調和社會民主主義和新自由主義的嘗試的嘗試在原則上就不可能成功。

換句話說,第三條路失敗的原因並不是因為不好的政策或者某一個政府的愚昧無能(雖然這些問題確實存在),但從根本來說是設計本身的錯誤導致了失敗。

我在2001、2002年的時候就跟吉登斯就此展開過辯論,不過那時候他並不願意認識到這些,結果他成了最後知道的那個人。所有人都知道得比他早,舉例來說,英國最近當選的新工黨黨魁科爾賓多年來反對作為西歐第三條路的主要代表的前首相布萊爾,而科爾賓當選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人們都已經受夠了布萊爾和他所代表的中間路線,第三條路已經完全失敗了。

澎湃新聞

:那麼斯堪地那維亞模式是不是一種成功的中間路線?福山說要「到達丹麥」,而在這次難民危機中,齊澤克卻說「挪威不存在」。

卡利尼克斯:

西方一些學者認為北歐的福利國家體系是一種成功的中間路線,斯堪地那維亞國家是現代社會民主主義的樣板。這一地區確實有著相對發達的福利體系,但這是建立在非常特殊的經濟地位之上的,例如挪威是石油出口大國,瑞典的一些行業在全球範圍內具有競爭力。不過,全球競爭在不斷地激烈化,因此這些國家擁有相對慷慨的福利體系的基礎正在被削弱,這種趨勢在瑞典挪威和在其他的資本主義國家同樣適用。幾個月前,具有種族主義傾向的極右翼黨派瑞典民主黨幾乎成功獲得政治權力,這正是因為瑞典國內的高失業率和經濟不穩定性在底層民眾中造成了不安,這絕不是健康經濟的表徵。當然,在資本主義國家內有福利體系肯定要好過沒有,比如英國的國家醫療服務保障所有人都能免費就醫,當然是好事。但英國政府正在試圖削弱福利體系並通過重組的手段減少在社會福利方面的支出,結果就是理論上公民可以免費享受醫療,但實際上醫院經常沒有床位。所以從長遠趨勢來看,資本主義福利體系在走向重組和縮水。

極左翼人士科爾賓當選英國工黨黨魁

澎湃新聞

:您剛剛提到了極左翼人士科爾賓最近當選英國工黨黨魁,資本主義的每一次危機都會激發左翼政治再度活躍,科爾賓能否真正有所建樹?有人甚至認為他和希臘的Syriza等代表的左翼能拯救歐洲。

卡利尼克斯

:我認為科爾賓當選工黨黨魁是目前歐洲各地對執政黨的全面反叛潮流的一個體現。反叛有時走向右翼,比如瑞典民主黨,有趣的是近期的政治反叛都走向了左翼,比如之前最廣為人知的是在希臘和西班牙,包括現在的英國。科爾賓的當選是很有意義的,不過他現在只是當選了他所在政黨的黨魁,而不是國家首相,而執政黨對他的當選表示了極大的憤怒,他們會不惜一切代價地破壞他的舉措。當然我現在不會預測真正到了大選的時候會是怎樣,因為如果6個月前有人問我科爾賓當選工黨黨魁的概率是多少,我會說是零,但他就是當選了,所以我現在不會再說什麼樣的情形是絕對不會出現的了。

我覺得這是一項非常積極的發展,很多年輕人出於對緊縮政策的反對熱情洋溢地支持他,但如果他要真正有所建樹,無論如何都會舉步維艱。

澎湃新聞

:科爾賓的選舉是否存在舞弊?如果科爾賓當上首相,有沒有可能真的在英國推行社會主義或者共產主義?

卡利尼克斯

:並不存在舞弊,恰恰相反,科爾賓的當選其實是資產階級自食其果的一個例證。是布萊爾和第三條路的支持者提議要使用電子投票系統讓每一個成員都能夠參與投票,他們最終採用了這個系統,結果很多成員都通過這個系統投票給了科爾賓,這是布萊爾的支持者們最不願看到也是萬萬沒想到的,他們覺得受到了莫大的羞辱,憤怒地宣稱這將令英國倒退到1970、1980年代。

在過去的三四十年間,真正反對資本主義的力量在歐洲被邊緣化了。而我認識的科爾賓(他是我們當地的議會代表), 他是一名真正的社會主義者。儘管我不知道他能不能真正改變現狀,但從展示政治立場譜系的廣泛性意義上來說,他的當選是非常有意義的。

如果他真的當選了首相,那他將面臨巨大的問題,具體的情形可以參考希臘的經歷。在希臘極左翼政府Syriza上臺後,歐盟系統性地採取了一系列措施來搞垮這一政權,比如歐洲中央銀行關閉了希臘銀行系統來迫使政府投降,他們最終成功了。科爾賓當選後一名上將接受採訪時說,如果科爾賓成為首相,英國國內將出現暴動,這是令人震驚的,因為公開談論暴動是違法的,而目前看來這名上將並沒有因為他的言論被逮捕,要知道1920年代英國共產黨的領袖就因為煽動暴動而被逮捕了,為什麼這位上將現在還安然無事呢?所以說這不妨可以理解為執政派發出的威脅。科爾賓越是成功,就越不得不面對改良或者革命的經典問題,不過相比於過去三四十年都在討論第三條路這種不知所謂的設想,討論改良或者革命顯然轉向了更有意義的領域。

法國著名經濟學家、《二十一世紀資本論》作者託馬斯·皮凱蒂

澎湃新聞

:除了上面談到的政治方面聲勢浩大的反對以外,科爾賓在經濟方面也面臨重重挑戰。最近,他宣布了自己的經濟顧問團隊,人們看到,因《二十一世紀資本論》而知名的作者皮凱蒂成為了他的首席經濟顧問,您認為他能夠幫助科爾賓在經濟上打開局面嗎?

卡利尼克斯

:皮凱蒂認為社會之所以越來越不平等,是因為富人積累了越來越多的財產,所以我們應該對他們的財產徵稅。作為一項建議來說這沒有問題,不過,僅僅在理論上提出逆轉新自由主義後果的政策並不太難,諸如對財產徵稅、對財務交易徵稅等等,也就是左翼經濟學家所提出的那些建議。關鍵性的問題在於如何真正將這些建議付諸實施,包括使用怎樣的政治策略以及這種政治策略基於怎樣的階級力量等等。皮凱蒂在這些方面並無貢獻,他擔任科爾賓的經濟顧問雖是好事,但我並不認為他能真正實現改變。

澎湃新聞

:您曾指出皮凱蒂的局限性在於沒有像馬克思那樣把資本理解成一種社會關係。

卡利尼克斯

:是的,就如我們剛剛提到的,皮凱蒂認為資本僅僅是一種財產,但馬克思認為資本是資本和僱傭勞動之間的剝削關係。資本主義依賴對工人階級的剝削,這就是為什麼馬克思認為工人階級是反抗資本主義的革命性力量。

皮凱蒂聲稱他從沒讀過馬克思的《資本論》,所以說他把他自己的書叫做《二十一世紀資本論》實在有點厚臉皮,而且相應地他也就不可能理解工人階級在策略上的重要性。

回到科爾賓的問題上來,如果組建政府他將需要組織工人階級來強制推行他的政策。如果要向富人徵稅,要拿走他們手中的財富,富人們絕對會做出瘋狂的舉動來反抗,部分是因為他們的利益在過去很長時間內都沒有被觸及。所以科爾賓會需要強大的階級力量來對抗他們,這股力量只可能來自工人階級。

卡利尼克斯目前執教的英國倫敦國王學院

澎湃新聞

:高等教育也是您的主要研究領域之一。您認為新自由主義對大學造成了哪些致命的影響?

卡利尼克斯

:我的研究主要圍繞的是英國的大學,不過1980年代以來在英國大學中發生的變化至少在歐洲範圍內扮演了一個先導的角色 。

新自由主義帶來的根本性的變化是大學變成了企業,大學配備了高層管理人員和CEO這類的角色,大學之間完全成為了競爭研究經費和學生生源的關係。

除了這個根本性的變化,還有相關的兩點需要特別強調。

首先,競爭不僅僅存在於大學之間,競爭的邏輯在大學內部也得到了內化。

每個學術部門、每個學者都在為了經費和地位等等相互競爭。

另外,不僅大學本身變得不同了,學生也被轉換成了消費者。

學生選擇大學變得像是去超級市場購物一樣,各所大學就像商場裡不同品牌的麥片,而現在的大學也不得不向學生營銷自己。近年來,英國政府制定了高昂的學費,進而聲稱既然學生交了這麼多學費,那麼大學務必要把注意力集中在學生想要學的那些課程上面。

大學本應該是我們試著深入了解世界的地方,一所大學之所以優於另一所大學應該是因為可以提供在智識上更好的課程,這跟選麥片是截然不同的兩回事。

在我看來,大學不應僅僅反映學生的需求,更重要的是應該對哪些是真正有價值的、值得在大學中學習的課程有一個客觀的評判。

有些課程並不是最受歡迎的,但是在智識上非常重要,但由於市場化,學生很可能無法了解這一點。比如說,如果在中國,對中國古典文學感興趣的學生比對商科感興趣的要少了,政府就決定削減這一學科的經費,我覺得這將是一場重大的文化災難。結果就是大學的應有之義被完全顛覆了。所以說,英國的大學現在面臨著非常深刻的危機。

澎湃新聞

:現在全球的大學教育中普遍存在一種重經濟效益、輕人文訴求的風氣,人文學科似乎處在危機之中?

卡利尼克斯

:英國的情況是,政府希望學生選擇諸如商學這類職業導向的專業,但很多學生都更願意學習和經濟效益不是那麼直接相關的人文學科。從學生意願的角度來說,學生更喜歡學術性更強的傳統人文學科,但政府削減了這方面的經費,對人文學科的課程的直接政府撥款被取消了。很明顯,政府在專業培養方面是具有導向性的,即便宣稱尊重學生的意願讓學生自己選擇,但政府其實是說一套做一套。

這就是新自由主義的典型手段:選擇權在你手中,但你必須做出「正確」的選擇。也就是說,政府只是利用所謂學生自主選擇的觀念來重塑大學,使大學向更注重職業化培養的方向轉變。

在英國,人文學科系統呈現出增長的趨勢。對應政府不再資助人文學科教學的事實,也就是說,這些增長完全是通過大學的學生爭奪戰來達成的。人文學科的所有經費都是來自研究基金和學生學費。在整個歐洲,大學不僅要搶奪國內生源,在爭奪國際學生方面的競爭也非常激烈,比如說招收了大量中國學生,而很多國際學生都希望學習傳統人文學科。我覺得招收很多中國學生從很多方面來說都是好事,比如說我在教授世界政治經濟學的課堂上就能和中國學生形成有效的對話。

英國大學也會在宣傳中強調對與中國對話的重視,不過,他們之所以費勁心思地招收中國學生,就是因為中國學生意味著錢,大把大把的錢。

(感謝蔣洪生老師在採訪過程中的協助。)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國外左翼學者論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
    【關鍵詞】國外左翼學者 馬克思主義 理論體系 【中圖分類號】A811 【文獻標識碼】A馬克思主義沒有過時,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然適用於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國外左翼學者大都認為: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和分析資本主義、社會主義生產關係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沒有過時,對於分析21世紀以及未來的資本主義生產關係仍具較強的現實意義。
  • 西方左翼學者看資本主義
    德希達認為當今資本主義「病得非常厲害,一天不如一天了」,「滿目皆是黑暗、威脅與被威脅」;哈貝馬斯斷言「西方社會所獨有的難題,並沒有隨著柏林圍牆的倒塌而得到完全解決」;吉登斯強調「我們生活在一個失控的世界上」,今天的世界不像一個「地球村」,倒更像個「掠奪的場所」;福斯特認為「我們當今所面對的資本主義是一個被剝去了一切人性偽裝的資本主義」;巴傑安指出「資本主義正把一種『新的惡毒形式』不知不覺地安置在當代世界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2007年,英美德法舉行了很多活動,重要的有:「2007年馬克思主義節」(英國·倫敦)」、「第2屆馬克思主義大會」(德國·柏林,主題:「21世紀的馬克思主義」)、「馬克思逝世125周年紀念會」(德國·慕尼黑)、「2007年全球左翼論壇」(美國·紐約,主題:「開創一個激進的政治遠景」)。
  • 馬克思主義學院舉辦講座 國際著名左翼學者講述毛澤東思想在西方的...
    12月9日下午, 應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共產黨歷史與理論研究院邀請,國際著名左翼學者理察·沃林教授在人文樓八層會議室發表了題為《吹遍東方的西方之風——毛澤東思想在西方的影響》的學術演講。講座由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何虎生教授主持,鄭吉偉教授、趙玉蘭博士、董佳博士、歐陽奇博士、夏璐博士等老師,以及馬克思主義學院40多位研究生、本科生聆聽了沃林教授的講座,並參與了與沃林教授的交流互動。路克利博士擔任此次交流活動的翻譯。
  • 專訪|著名左翼學者克裡奇利談川普:一位施密特式的人物
    近日紐約新學院哲學系訪問學者、復旦大學中文系博士生王曦,對美國學界最著名的左翼學者之一西蒙·克裡奇利 (Simon Critchley,1960 — )教授就川普現象展開專訪。今天,民粹主義在西方世界的抬頭已成為全世界都必須面對的政治現實,國際政治或將滑落至一種返祖性的民族主義話語,在這一特殊時刻,克裡奇利提醒,西方左翼需要汲取教訓,面對民粹主義的威脅,人們必須思考一種「有動機的政治」是如何被構建起來的。
  • 國外左翼學者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宣傳工作的 機遇、問題、挑戰與...
    鑑此,建議辦好論壇、雜誌等交流平臺,邀請更多西方左翼學者和政治人士參與,重點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拉美國家的宣傳,構建宣傳和教育網絡,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文獻的翻譯和宣傳工作,選擇最合適的鬥爭方式做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工作。
  • 評西方左翼學者對疫情的看法
    評西方左翼學者對疫情的看法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陳學明   在重大疫情背景之下,西方左翼學者對資本主義制度將帶領人類社會走向何方展開了深刻思考它正在檢驗西方馬克思主義所批判的過度消費,從而預示著整個體系的可怕崩潰。新冠肺炎疫情不同於歷史上的經濟周期的劇烈波動,它意味著對主導發達國家的消費主義意識形態的強力撞擊,無止境的資本積累的螺旋形式正在從世界的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向內坍塌。
  • 國外左翼學者關於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五種評判
    隨著21世紀初資本主義危機的發生和持續,國外左翼學者從各層面各領域對危機發生的深層原因、影響以及資本主義的命運與走向進行了深刻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資本主義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矛盾進行了揭示和批判。這些分析批判,各有不同的角度與側重,但概括起來看,可以將國外左翼學者對資本主義危機的評判歸結為五個方面,即資本主義危機是生產方式危機、民主危機、價值觀危機、生態危機和體系危機。
  • 訪印度學者:「馬克思主義與我的印度歷史研究」
    「馬克思主義與我的印度歷史研究」 ——訪印度歷史學家拉馬錢德拉·古哈  【核心提示】馬克思主義理論在印度一直深刻地影響著印度的學者。  19世紀末,馬克思主義傳入印度地區後,得到了廣泛傳播。伴隨著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傳播,在長期的生產實踐和革命鬥爭中,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也愈來愈多地受到人們關注,進而影響到了印度的歷史研究。不久前,印度著名歷史學家拉馬錢德拉·古哈在英國《每日電訊報》發表了一篇署名文章,回憶並分析了馬克思主義在印度歷史研究中的發展歷程,並引發了印度學界的廣泛討論。
  • 國外左翼學者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危機與困境
    危機暴露出西方資本主義的深層次矛盾,國外許多左翼學者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結構性、系統性危機。  一、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西方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危機的複雜性  進入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外左翼學者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其危機的成因和表現形式更具複雜性、結構性。
  • 在日本唱《義勇軍進行曲》:松山芭蕾舞團與日本左翼文藝
    20世紀早期日本的左翼文藝運動作為二戰時期侵略者的日本在政治思潮上並不是鐵板一塊。日本學者森哲郎在研究中國抗戰漫畫時就發現,戰時中國的文化生產中,有不少以日本的無產階級為受眾的漫畫作品,顯然在日本依然存在著和國人抗戰類似的訴求,尤其是到了太平洋戰爭爆發之後,反軍國主義、反法西斯主義的聲音在日本並未斷絕。
  • 薩米爾·阿明逝世兩周年|中外左翼學者、活動家投書緬懷
    阿明2012年 兩年前的今天,國際著名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理論家、活動家薩米爾·阿明與世長辭。僅僅在三個月前,阿明受邀訪問北京參與「世界馬克思主義大會」,還接受了《澎湃新聞·思想市場》的專訪,談二十世紀阿拉伯世界的歷史進程。阿明出生於埃及,作為埃及左翼活動家完整地經歷了埃及的民族獨立、泛阿主義、共產主義和伊斯蘭主義思潮的此起彼伏和相互競爭。他後來發展出的「去依附」理論,對於中國以及廣大的全球全球南方思想界影響深遠。
  • 美國學者的「左翼迷戀症」
    美國學者把對蘇俄共產主義的嚮往轉而投射到了中國的毛澤東身上。另外西方學者一般都有比較嚴謹的研究態度,他們成長於美國二戰以後從麥卡錫的反共主義時期到甘迺迪的緩和階段,再到中美關係的解凍,不可否認他們的研究有自己的價值傾向,這很自然。同時,在歷史上,還有相當一些美國學者有一種「左翼迷戀症」,他們把對蘇俄共產主義的嚮往轉而投射到了中國的毛澤東身上,這是一個傳統,而中國革命的傳統確實又非常讓人著迷,無論革命的意志主義、浪漫主義都是如此。
  • 反猶太復國主義的猶太左翼,一段被遺忘的歷史
    但對於猶太左翼——共產主義者、社會主義者、託洛茨基主義者和馬克思主義左翼來說,他們對猶太復國主義的批判來自兩個方面:對民族主義的批判和對殖民主義的批判。他們把猶太復國主義理解為右翼民族主義,在這個意義上,是資產階級的。他們認為猶太復國主義與其他形式的民族主義是一致的——試圖使工人階級與資產階級利益保持一致。
  • 馬克思主義依然影響世界(權威論壇)
    我與馬克思主義結緣55年了,但依然能夠感受到馬克思主義的活力——隨著社會的變化衍生出相適應的實踐方式——中國是展現這一活力最好的觀察對象。  今年是《共產黨宣言》(下簡稱《宣言》)發表170周年,《宣言》至今仍然意義重大。馬克思在發表《宣言》後思想不斷成熟,而後開啟了《資本論》的寫作。《宣言》作為對世界的詮釋,其結論、觀點至今有效,被人們不斷證實,且一直為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提供幫助。
  • 周濂對話陳冠中之一:重建中國新左翼的脈絡
    今天一講起自由主義,首先想到是哈耶克的新自由主義,但事實上,自由主義和平等、公平、正義等價值是可以兼容的,也就是所謂的左翼自由主義。就這個話題,兩位左翼自由主義者展開了深入交談。       此前《上海書評》曾刊登過此篇訪談的部分內容,澎湃新聞此次發布的為全本。以下為對話第一部分:「重建中國新左翼的脈絡」。
  • 韓振江:當代「激進左翼」的理論特徵與定位——以齊澤克、巴迪歐和阿甘本為例
    齊澤克曾經作為左翼參與了斯洛維尼亞的總統競選,並在美國「佔領華爾街」運動中親自上街遊行,並發表重要講話支持佔領運動。巴迪歐、朗西埃等人是「五月風暴」中學生運動領袖,親自與警察的棍棒搏鬥,他們在與阿爾都塞決裂之後,在1980-2000年革命低潮的歲月中依然積極探索左翼政治和捍衛馬克思主義。全球經濟危機爆發後,他們更激進地全面否定資本主義,提出共產主義是「人類發展方向」。
  • 西方左右翼學者話語權嚴重失衡
    左翼學者要麼勢單力薄,要麼開錯藥方  「西方之亂」暴露出資本主義社會內部不可調和的根本矛盾。一些西方左翼學者看到了「西方之亂」的癥結所在,對這些亂象及其深層原因進行了揭露。比如,在經濟領域,美國學者諾姆·喬姆斯基和大衛·科茲都把20世紀70年代以來新自由主義的泛濫視為當前發達國家金融危機和發展中國家生存危機的根源。
  • 透徹、廣博而經久不衰:左翼歷史學家霍布斯鮑姆的一生
    他也努力閱讀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並訓練自己成為辯論家。出於對馬克思主義的熱忱(他像熱愛女人一樣熱愛它),他忍受當地工黨無聊的聚會,並開始理解英國左翼與歐陸社會主義間微妙的關係。在劍橋時,他的博學多識令他嶄露頭角,而他也頭一次體會到英國精英階層的矛盾——它在智識上的自信與狹隘,它的社交性與勢利眼,還有它對於像霍布斯鮑姆這樣外來者的開放態度。
  • 清華大學成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中心
    清華大學成立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中心2021年內將出《馬克思主義經典文獻傳播通考》叢書100捲來源:光明日報客戶端 11-12 鄧暉清華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中心成立大會近日在京舉行。,積極開展面向全國的合作培訓,努力把馬克思主義傳播史研究成果轉化為科研成果和教學成果,為整體推進我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建設提供紮實的文本文獻資源和傳播史研究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