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左翼學者如何看待當代資本主義的危機與困境

2020-12-17 中國社會科學網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以來,西方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復甦乏力,至今仍然沒有結束低迷、走出困境的跡象,一些西方學者甚至發出預警,指出更大的危機正在醞釀。在這種背景下,西方政治極化、民主失靈、社會動蕩、貿易糾紛、地緣政治危機等問題也日益嚴重。危機暴露出西方資本主義的深層次矛盾,國外許多左翼學者認為這是資本主義結構性、系統性危機。

  一、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西方社會的深刻變化和危機的複雜性

  進入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時代,國外左翼學者認為西方資本主義社會發生了深刻變化,其危機的成因和表現形式更具複雜性、結構性。

  1.資本主義的危機是積累的結構性危機。資本主義經濟增長是靠資本積累來推動的,資本的積累和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是同一過程。因此,不少國內外學者認為資本積累理論就是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理論。美國的社會結構學派認為,在資本主義發展的不同時期,存在著一整套促進資本積累、經濟增長的制度,這一整套制度就被稱為「積累的社會結構」。資本主義發展到壟斷階段,在生產集中和壟斷基礎上形成了金融壟斷資本,也形成了以維護金融壟斷資本利益為核心的積累的社會結構,資本主義國家愈發明顯地以保證金融壟斷財團的利益為根本原則。結構性危機的概念最初僅指資本主義經濟部門之間結構變動產生的危機。壟斷資本的形成使資本主義系統性、整體性增強,在資本主義基本矛盾作用下,其要素之間的關係譬如資本和勞動的關係嚴重失衡,經濟危機的爆發就會引發其他深層次結構性矛盾,造成全面結構性、系統性危機。從1973年以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進入了停滯或低速增長時期。因此,國外學者拓展了結構性危機概念的外延,把資本主義生產、流通和再分配領域的長期失調以及整個資本主義經濟的停滯和衰退,乃至整個國家處於危機狀態,作為結構性危機的表現形式。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基本矛盾體現在積累過程就是資本積累的矛盾,國外一些左翼經濟學家如弗蘭克、曼德爾、阿明、福斯特等也把資本主義危機稱作一種長期的資本積累的結構性危機。社會結構學派更是直接把資本主義危機稱為積累的社會結構危機。因此,從資本積累的社會結構角度,通過分析資本積累體制和機制,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理解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

  2.經濟危機的深刻性和複雜性。自由競爭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危機的周期性特徵比較明顯,它要經過消沉、繁榮、危機和停滯等階段。進入到壟斷資本主義時代,由於危機是一種結構性危機,危機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呈現出許多複雜的特點。資本主義國家宏觀調控的加強,雖然阻止了經濟危機進一步惡化,經濟周期四個階段的交替進程逐漸趨於模糊,卻難以解決資本主義深層的結構性矛盾和危機,使得資本主義經濟陷入長期的相對停滯狀態。美國壟斷資本學派代表性學者巴蘭和斯威齊認為,在金融壟斷資本主義階段,壟斷資本的絕對數量日趨龐大,而資本的出路卻日趨狹窄,因此在經濟發展過程中出現了長期停滯趨勢。長期停滯和經濟危機也引發了社會危機,比利時學者曼德爾認為,晚期資本主義的另一個標誌,就是社會制度越來越傾向於爆炸性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這種危機直接威脅著整個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不能簡單地把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的停滯和腐朽性理解成生產和技術的停滯、不發展、不增長。列寧指出:「如果以為這一腐朽趨勢排除了資本主義的迅速發展,那就錯了。不,在帝國主義時代,某些工業部門,某些資產階級階層,某些國家,不同程度地時而表現出這種趨勢,時而又表現出那種趨勢。整個說來,資本主義的發展比從前要快得多。」(《列寧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85頁)二戰之後,資本主義進入了長達20年的黃金增長期。對此,巴蘭和斯威齊認為,推動資本主義戰後經濟增長的原因有戰後美國霸權的確立增加了對美國商品的需求,戰爭破壞的恢復重建,戰爭時期積累的消費力的釋放,技術革命的作用等等。但是隨著經濟的發展,這些因素的積極作用被耗盡,因而從20世紀 60 年代末開始,資本主義又陷入生產停滯的狀態。美國經濟學家安德魯·克萊曼計算了美國1929—2009年的利潤率變動趨勢,認為這一時期資本的利潤率始終沒有得到持續性的恢復,這證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利潤率下降規律和壟斷資本主義深陷結構性危機之中的論斷。美國經濟學家羅伯特·布倫納也認為,當前資本主義危機的根源在於過去幾十年發達資本主義經濟活力的持續下降,整個經濟體系資本回報率嚴重而無可挽回地下降,這一趨勢跨越各個經濟周期一直延續至今。

 

作者簡介

姓名:周淼 工作單位:中國社會科學院馬克思主義研究院

相關焦點

  • 國外左翼學者關於當代資本主義危機的五種評判
    隨著21世紀初資本主義危機的發生和持續,國外左翼學者從各層面各領域對危機發生的深層原因、影響以及資本主義的命運與走向進行了深刻分析,在此基礎上對資本主義存在的深層次問題、矛盾進行了揭示和批判。這些分析批判,各有不同的角度與側重,但概括起來看,可以將國外左翼學者對資本主義危機的評判歸結為五個方面,即資本主義危機是生產方式危機、民主危機、價值觀危機、生態危機和體系危機。
  • 國外左翼學者論馬克思主義當代價值
    【摘要】國外左翼學者普遍認為,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仍然適用於分析當代資本主義生產關係的本質;馬克思主義不僅批判現實,同時也指明了人類社會發展的前進方向,它向廣大人民群眾勾勒出後資本主義時代的美麗畫卷,並指明了實現這一目標的具體路徑;馬克思主義能夠指導未來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是實現人類解放的最強勁武器;我們必須堅持整體性、辯證性的方法來學習與研究馬克思主義
  • 西方左翼學者看資本主義
    蘇東劇變後,圍繞著對當代資本主義的整體看法,在資本主義世界內部發出了兩種截然有別的聲音。第一種聲音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歌頌,即用最美好的語言說明資本主義已進入了前所未有的興盛時期,資本主義會天長地久;第二種聲音是對現代資本主義的批判,即千方百計地論證現代資本主義並沒有隨著其對立面的受挫而注入強大的生命力,相反陷入了更深重的危機之中。
  • 從《資本主義十講》看西方學者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反思與批判
    一、《資本主義十講》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西方學者對當今西方資本主義發展困境和資本主義固有弊端進行的反思與批判    《資本主義十講》一書的核心觀點揭示:2008年以來的這場國際金融危機從根本上說源自資本主義的體制性缺陷,即勞動生產率無法持續提高成為資本主義的根本制約。
  • 國外左翼學者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
    又趁著當時布雷頓森林國際金融體系的崩潰、1968年發生於資本主義國家的社會運動(如法國的「五月風暴」、美國相繼爆發的學生運動)等重大事件的接連發生,新自由主義通過經濟戰略實現自身突破,意味著新自由主義(反)革命(13)既定目的也已達到。
  • 紀念沃勒斯坦|全球左翼的現在:結構性危機與左派的困境
    在此過程中,他提出了關於左翼與國際主義關係的基本問題,並提出了左翼如何在21世紀規劃新的前進道路的問題。澎湃新聞思想市場組織了沃勒斯坦晚期這篇長文的中文翻譯,按照其本身的三個章節將這篇譯文編輯為三篇文章,分別為《資本主義與反體系運動:1789-1968》、《現代世界體系的結構危機:左派的困境》、《分化與集體選擇:轉型策略》。此篇為第二章,討論了當前資本主義體系的危機與左派的困境。
  • 評西方左翼學者對疫情的看法
    評西方左翼學者對疫情的看法  復旦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特聘教授 陳學明   在重大疫情背景之下,西方左翼學者對資本主義制度將帶領人類社會走向何方展開了深刻思考  西方左翼學者普遍認為,疫情危機的管理正在成為另一種階級鬥爭的場域。一方面,資產階級將階級衝突轉化為風險管理的技術議題,比如,生化災難對人類的普遍性風險被簡化為生化技術難題,並因此催生出一批消化生化災難的公司和職業。於是,資本生產出災難,最終使得災難成為一種商業機會;另一方面,危機的結構性積累也將階級鬥爭的場域進一步擴大到了公民運動當中。
  • 對西方資本主義困境的觀察與思考:三大啟示
    2008年9月,以美國雷曼兄弟倒臺為標誌,西方發達國家陷入了一場嚴重的金融危機。近五年過去,這場危機非但沒有結束,反而從金融、經濟問題蔓延到政治、社會領域,「急症」轉成「頑症」,使西方陷入全方位困境。  一、西方資本主義面臨的主要困境  (一)經濟發展「失調」。
  • 銳參考 | 日本學者:中國模式有助解決資本主義矛盾
    日本學者和資深媒體人認為,當代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尤其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和模式的探索,有望為解決資本主義矛盾提供範本,為發展中國家拓展現代化途徑。馬克思主義重新受重視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之後,西方各國出現馬克思主義研究熱。
  • 另一個世界是可能的——法國左翼對新自由主義的批判性研究
    可見,新自由主義不僅造成了社會秩序危機,更造成了全球政治危機及經濟秩序危機,因此有學者指出,對新自由主義的研究應超越單純的社會文化研究和經濟學研究,從批判資本的邏輯起點出發,向政治經濟學「回歸」。[31]】因此,一些法國左翼學者認為,診斷和解釋資本主義危機需批判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通過揭露其意識形態的階級性、虛假性,進而揭示其形式民主的實質所在。針對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階級性。
  • 國外左翼學者談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宣傳工作的 機遇、問題、挑戰與...
    鑑此,建議辦好論壇、雜誌等交流平臺,邀請更多西方左翼學者和政治人士參與,重點加強對第三世界國家、原蘇東社會主義國家、拉美國家的宣傳,構建宣傳和教育網絡,宣傳社會主義思想,增加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重要文獻的翻譯和宣傳工作,選擇最合適的鬥爭方式做好馬克思主義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宣傳工作。
  • 專訪英國左翼學者卡利尼科斯:馬克思主義在今天依然成立
    訪談中,卡利尼克斯指出,在當代全球化語境下,馬克思主義仍然是理解社會的最好方式。資本主義社會第三條路嘗試的失敗是因為新自由主義和社會民主主義在本質上存在不可調和的矛盾。在卡利尼克斯看來,比起第三條路,對於改良或革命的討論要有意義的多。
  • 西方左右翼學者話語權嚴重失衡
    對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後遺症的嚴重性,儘管世界各國有目共睹,但西方右翼學者僅僅將其原因歸結為金融自由化、宏觀政策失誤或技術發展差異等非制度性因素,沒有把資本主義內在矛盾視為經濟危機的根源。他們認為,當前的危機只是「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中的一個正在演進的階段」,走出危機是早晚的問題。
  • 當代世界:資本主義病情嚴重但氣數未盡
    危機肇始所重創的是自由資本主義,因此,當前的全球經濟危機不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全面危機,而是資本主義制度的部分危機。[1] 但是,自由資本主義在當今世界佔據主導、主流地位,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努裡爾·魯比尼等學者認為,自由資本主義危機實質就是「資本主義制度的危機」,危機是「由太多私營部門債務和槓桿引起的」。
  • 當代帝國主義發生質變了嗎——國外馬克思學者的最新爭論及局限
    針對上述全球資本主義經濟發展變化的所謂「新帝國主義」問題,日益成為21世紀西方左翼學者的研究熱點。國際左翼學者對此進行了深入研究,形成了不發達政治經濟學分析範式。儘管不同學者的分析視角存在差異,但他們一致認為,二戰後南北矛盾的實質依然是壓迫民族與被壓迫民族的關係。巴蘭指出,二戰以後發達國家資本之所以流向落後國家,「主要是為了從落後國家攫取利潤」,並且這種資本輸出嚴重製約了落後國家發展。
  • 西方左右翼學者話語權嚴重失衡(當今聚焦)
    對於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及其後遺症的嚴重性,儘管世界各國有目共睹,但西方右翼學者僅僅將其原因歸結為金融自由化、宏觀政策失誤或技術發展差異等非制度性因素,沒有把資本主義內在矛盾視為經濟危機的根源。他們認為,當前的危機只是「資本主義發展歷史中的一個正在演進的階段」,走出危機是早晚的問題。
  • 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狀況及前沿
    西班牙也形成了尤具民族特色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並對拉美地區的左翼運動產生了深遠影響。目前他們關注的問題主要有:西班牙共產主義運動史、資本主義危機與矛盾、無產階級鬥爭策略、拉美社會主義、全球化與反全球化等。
  • 韓振江:當代「激進左翼」的理論特徵與定位——以齊澤克、巴迪歐和阿甘本為例
    2008年美國爆發經濟危機以來,整個歐美資本主義世界經濟蕭條、社會矛盾突出、政治局勢動蕩不安。在這種情況下,激進左翼政黨也成為歐美政壇上一股不可小覷的政治力量。怎麼定義歐洲激進左翼政黨呢?英國盧克·馬奇指出:「激進左翼政黨首先是激進的,因為它們反對當代資本主義的基本社會經濟結構及其價值和實踐。……其次,它們支持建立一種替代的經濟和權力結構,包括對現存政治精英進行重要的資源再分配。
  • 資本主義的迴旋空間與彈性限度
    原標題:資本主義的迴旋空間與彈性限度   【洞察】   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爆發距今已經10多年。為了應對金融危機,西方發達國家採取了各種舉措,經濟曾一度回暖,但卻未徹底走出危機陰影。人們不得不思考:如何看待西方資本主義的「自救」?這個制度體系究竟有多大迴旋空間?
  • 資本主義終結論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結論做了新的詮釋
    本期光明網理論學術動態導讀關注資本主義終結論  【楊云:資本主義終結論為馬克思恩格斯的結論做了新的詮釋】  雲南農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教授楊雲認為,近年來,西方左翼學者在這個問題上的主要觀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個方面。一、危機是資本積累的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