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寶藥業攜手中華中醫藥學會 助力中醫體質醫學發展

2020-12-22 環球網

本報訊 (記者秦海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亞寶藥業協辦的中醫體質分會第十四次會議,日前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來自全國20個省的400餘名專家和醫生參加了會議。

在本次會議上,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全面宣講了中醫藥發展方向;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院士程京所作的《科學化與工程化實踐心得》報告,展現了醫學工程學科的研究進展,其中,通過大數據晶片建立疾病風險測評系統,隨時隨地可進行多樣測評,開闊了參會者眼界;國醫大師王琦教授作的「大數據時代的中醫應對」主題報告,讓中醫更自信地面對「網際網路+」的新思維模式。

亞寶藥業作為醫藥企業創新力20強,始終關注醫學研究的創新發展,將大健康產業作為企業的戰略發展方向。近年來,亞寶不但做出了進軍大健康領域的戰略選擇,而且在多個細分人群中精心布局。針對腫瘤患者,開發了生物平衡營養素,激發患者生命潛能;針對醫院裡的各類臨床患者,開發了亞寶唯源系列腸內營養品,為患者提供專業的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促進更快恢復健康;針對不同體質的普通百姓,亞寶與王琦教授聯手,推出了九和體質調理系列產品,積極推動強健國人體魄的系統工程。

亞寶藥業董事長任武賢表示,亞寶藥業將結合「網際網路+」思維模式,力爭成為新技術推廣的「先行兵」,助力中醫體質醫學的發展,共同為中醫體質學的「大醫夢·強國夢」而努力。

為了更好地推廣體質辨識理論的應用,本次會議還設置了體質辨識體驗及9種飲系列產品試飲體驗。與會嘉賓進行體質辨識後,親身體驗了個性化亞寶?九種飲,感受體質醫學的個性化健康管理理念。

相關焦點

  • 亞寶藥業攜手中華中醫藥學會共築「大醫夢強國夢」
    亞寶藥業董事長任武賢發表講話8月20—22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的中醫體質分會第十四次會議在北京會議中心召開。全國人大常委副委員長桑國衛院士發來賀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閆樹江、中華中醫藥學會秘書長謝忠參會並講話,中國工程院院士張伯禮、生物晶片北京國家工程研究中心院士程京、國醫大師王琦教授分別作了主題報告,來自全國20個省的400餘名專家和醫生參加了會議。
  • 中醫抗疫獨特優勢凸顯,無限極助力推動中醫藥健康文化發展
    12月16日,由人民健康、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無限極協辦的「2020健康責任論壇暨2020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發布」活動在京舉行,與會嘉賓共同為中醫藥傳承發展創新建言獻策。從《2020年全民中醫健康指數研究報告》來看,2020年的健康指數基本持平,特別是對於老年群體的健康工作取得了豐碩成果。
  • 中華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分會2018學術年會在京舉行
    本報訊 (記者王惜純)為進一步促進中醫全科醫學學術交流,提升中醫全科醫生綜合能力,近日,中華中醫藥學會全科醫學分會2018年學術年會在北京召開。本次會議的主題為「傳承創新 融合發展——提高中醫全科服務能力,推動健康中國基層建設」。來自全國各省市的百餘名專家學者分享了中醫全科醫學領域研究成果。
  • 大頤時代攜手樂氏同仁助力中國中醫藥復興夢
    原標題:大頤時代攜手樂氏同仁助力中國中醫藥復興夢600多年前的北京城,還是在明朝永樂皇帝朱棣在位,京城裡來了一位南方口音的遊方郎中,他走街串巷、手持串鈴行醫賣藥,醫術精湛,在皇城裡紮下根,不再當「北漂」。他姓樂,名良才,是為樂氏先祖。
  • 中醫藥學會,只比新中國小一歲!慶祝北京中醫藥學會成立70周年
    北京中醫藥學會作為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中醫學術團體成立於1950年,它不僅引領了新中國中醫藥學術的發展,還開創了新中國中醫藥教育的新局面,70年來見證岐黃進步,促進學術交流,為中醫藥的傳承和發展做出了應有的貢獻。
  • 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暨新冠肺炎防治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2020年6月6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肺系病分會主辦、晁恩祥國醫大師傳承工作室承辦,天津紅日藥業股份有限公司、中藥配方顆粒關鍵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研究中心協辦的「中醫藥傳承創新發展暨新冠肺炎防治專題研討會」在北京召開。
  • 中華中醫藥學會精準醫學分會換屆大會暨2020年學術年會在滬召開,我...
    近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龍華醫院、中華中醫藥學會精準醫學分會承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精準醫學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在上海召開。首先由中華中醫藥學會學術部主任莊乾竹主持召開第二屆中華中醫藥學會精準醫學分會換屆選舉會,通過民主、協商、公開、公正的方式,選舉產生了第二屆委員會的主任委員和常務委員。大會選舉產生第二屆委員會主任委員王擁軍,顧問陳凱先院士、施杞教授、國醫大師劉嘉湘教授,副主任委員王連心、王瑞平、任路、許家佗、李和根、胡曉梅,名譽副主任委員冷向陽、鄭洪新、謝雁鳴,秘書長崔學軍。
  • 【分會抗疫紀實】抗擊疫情,中華中醫藥學會各分會在行動(一)
    為落實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積極發揮中醫藥作用,加強中西醫結合,建立中西醫聯合會診制度,促進醫療救治取得良好效果」的要求,充分發揮中醫藥在救治新冠肺炎中的特色與優勢,並考慮孕婦特殊的生理病理特點,中華中醫藥學會婦科分會組織專家制定了《妊娠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藥治療專家建議(試行)》,供妊娠期新型冠狀病毒肺炎中醫臨床診療時參考使用。
  • 浙派中醫 六大特色 專家把脈浙江中醫藥發展
    在杭州召開的「之江中醫藥論壇」上,首屆全國名中醫、浙江省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原浙江中醫藥大學校長範永升,在短短20分鐘時間內,公布了兩項內容:浙派中醫;浙江中醫學術流派:溫補學派、錢塘學派、紹派傷寒、溫病學派、本草學派、丹溪學派、永嘉學派、傷寒學派、針灸學派、醫經學派。
  • 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2020年學術年會暨換屆選舉會議在廣州召開
    2020年8月28日至30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等單位承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腦病分會2020
  • 亞寶藥業捲入有毒化學染色劑事件 中藥染色屢禁不止(2)
    中藥監管還需重拳10月23日,亞寶藥業榮獲「2015兒童安全用藥突出貢獻企業獎」。亞寶藥業集團政府事務部總監劉方同曾公開介紹,亞寶藥業是兒科藥的傳統企業。在10月27日公布的第三季度財報中顯示,亞寶藥業實現營業收入16.1億元,同比增長13.89 %;實現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淨利潤2.07億元,同比增長48.3%。
  • 左手新媒體,右手中醫藥,行業大咖帶你乘風破浪!
    張峘宇副社長表示,2020年9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加快推進媒體深度融合發展的意見》,在此時召開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指導,中國中醫藥出版社有限公司、《中國中醫藥報》社有限公司、中華中醫藥學會、廣州中醫藥大學聯合主辦,廣東省中醫院承辦,揚子江藥業集團有限公司協辦的第二期全國中醫藥行業新媒體建設能力提升研修班,充分體現了中醫藥行業在推進中醫藥與媒體深度融合中的責任與擔當,體現了中醫藥人擁抱融媒體時代的到來
  • 一代宗師醫療集團埋頭深耕行業,助力中醫婦科發展桃李春風
    同時,我們也看到了傳統中醫藥在全民健康中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中醫健康管理從根本上解決客戶信任問題。加上國家大力推崇中醫藥的復興,中醫婦科領域也同步受到了高度關注。目前,中醫藥已傳播到183個國家和地區,中國已同外國政府、地區主管機構和國際組織籤署了86個中醫藥合作協議。中醫藥作為國際醫學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正為促進人類健康發揮積極作用。
  • 國家重點學科南京中醫藥大學中醫兒科學
    兼任世界中醫藥學會聯合會兒科專業委員會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名譽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研究型醫院專家指導委員會委員等職。主持各級政府科研課題20餘項,獲得國家中醫藥科技進步獎、江蘇省科技進步獎、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江蘇省教育教學成果獎等獎勵近40項次。
  • 中華中醫藥學會適宜技術國際推廣合作論壇在滬舉行
    中新網上海新聞11月28日電(徐明睿)中華中醫藥學會適宜技術國際推廣合作論壇暨
  • 亞寶藥業拔頭籌!硫辛酸注射液國內首個通過一致性評價
    亞寶藥業本次取得硫辛酸注射液《藥品註冊證書》為國內首家視同通過一致性評價企業。目前國內硫辛酸注射液生產廠家共有15家,正在申報硫辛酸注射液一致性評價的企業為5家,另有2家正在按照化藥註冊4類進行申報,國內尚未有企業通過硫辛酸注射液一致性評價。
  • 國家級中醫藥繼續教育項目——膏方的理論、應用與製作工藝培訓班...
    11月14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湖南省中醫膏方培訓交流中心承辦的全國膏方的理論、應用與製作工藝培訓班暨2020年第二屆湖湘膏滋傳承發展論壇暨第二期湖湘膏滋制膏師培訓班在美麗的星城長沙召開
  • 我國第一部《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出臺_中國網
    新華網北京4月10日專電(記者王薇)我國第一部指導和規範中醫體質研究及應用的文件《中醫體質分類與判定》標準9日正式對外發布。該標準的頒布旨在為體質辨識及與中醫體質相關疾病的防治、養生保健、健康管理提供依據,為實施個體化診療提供理論和實踐支持。
  • 龍華醫院榮獲中華中醫藥學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多項科技獎
    近期,中華中醫藥學會第七次全國會員代表大會、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科學技術頒獎典禮召開,我院胡鴻毅教授領銜項目「清腸栓治療潰瘍性結腸炎的理論創新和機制研究」榮獲2020年度中華中醫藥學會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我院劉新泉主任醫師領銜項目
  • 北京中醫藥大學主任醫師、終身教授
    男,1943年2月生,江蘇高郵人,國家級重點學科中醫基礎理論學科帶頭人,現任北京中醫藥大學博士生導師、北京中醫藥大學學術委員會委員、中醫體質與生殖醫學研究中心主任,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的有突出貢獻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