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亮金名片:八省市如何謀劃大運河文化帶?

2020-12-25 騰訊網

更多精彩內容請關注我們

擦亮金名片:八省市如何謀劃大運河文化帶?

中國大運河始建於公元前486年。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徵調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邗溝」,成為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包括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元明清時期以北京、杭州為起始的京杭大運河和從寧波入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的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有1100多公裡在正常通航的運河,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灌溉、輸水等功能,被國際工業遺產保護委員會在《國際運河古蹟名錄》中列為最具影響力的水道。

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空間布局

圖片來源:國家發改委官方微信

2014年6月,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申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按下「快進鍵」。

緊隨其後,沿線8省也將發展規劃聚焦在了打造大運河璀璨文化帶、綠色生態帶、繽紛旅遊帶上。

北京:「一河、兩道、三區」發展格局

大運河北京段全長82公裡,橫跨昌平、海澱、西城、東城、朝陽、通州六區,沿線文物等級高、分布密集、時代跨度長、類型豐富,既是明清北京城連接西北部園林的紐帶,也是古代中國連接南北方的大動脈,如今還是連接北京中心城與副中心的樞紐。

京杭大運河通州段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2019年12月5日

《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正式發布。

以時間為軸的「三階段」中長期發展目標被提上日程。

2025年,大運河文化帶生態環境整體改善,水系水質全面改善,周邊環境得到有效治理;濱水空間可達性、趣味性明顯提升。

2026至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整體性系統性保護,大運河濱河生態文化廊道全線建成。

2050年,魅力運河、美麗運河、多彩運河、協同運河全面建成。

同時,北京也開始著手建設以大運河為軸線的「一河、兩道、三區」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

「一河」即以大運河北京段為軸線,組織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兩道」即全線濱河綠道和重點遊船通航河道。重點推進南長河、玉河、通惠河、潮白河、北運河等綠道建設升級;同時,開發重點遊船通航河道,確保通惠河部分河段、潮白河部分河段、北運河通州段實現遊船通航。

「三區」即運河文化展示區、運河生態景觀區和疏解整治提升區建設。

天津:一條流動的文化旅遊帶

北運河天津段是我國大運河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文獻記載的北運河修建於金泰和五年,目的是南糧北運,保障首都供給,此後元、明、清三代延續使用。

天津境內大運河全長約190千米,列入申遺河段的運河長度71千米,遺產區面積975公頃。其中,北運河部分自武清區筐兒港減河與北運河連接處至三岔河口獅子林橋,長48千米;南運河部分自三岔河口獅子林橋至西青區楊柳青鎮鎮區,長23千米。

該段運河是北方城區運河典型段落之一,南運河與北運河的交匯處,是元代海漕轉運節點的重要歷史見證。

航拍夜幕下的大運河 新華網劉豐源/攝

#2019年

天津市編制出臺《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進一步整合天津市大運河沿線資源,以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為導向,構建享譽全國的北方運河繽紛旅遊帶。

其外,天津還建立起了大運河文化遺產及周邊環境風貌保護管控清單,進一步加強對文化遺產的保護修繕和展示利用。

2020年4月,在進一步推動天津大運河文化帶發展的過程中,天津市人民政府辦公廳公布了調整後成立的「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暨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領導小組」名單,以進一步統籌推進天津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和長城、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

河北:運河風韻 串珠成鏈

大運河河北段全長530公裡,包括北運河、南運河、衛運河、衛河及永濟渠遺址,流經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5市。

大運河2014年成功申遺,河北省南運河滄州-衡水段、連鎮謝家壩、華家口險工「兩點一段」列入其中。

航拍大運河景縣段一角 新華網張潤貞/攝

#2019年

《河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完成,啟動了邢臺段、邯鄲段以及大清河文物資源調查,進一步加強文物安全管理;並規劃開展隋唐運河、大清河流域考古調查,開展有關河道、堤防、碼頭、設施等遺址考古。

大運河流經的河北境內的廊坊、滄州、衡水、邢臺、邯鄲等市,也由此開啟了「大運河文化」聚焦發展模式。

其中,滄州市推進大運河沿線綠化工程,構建「林水相依、綠廊相連、綠塊相嵌」的大運河綠色長廊,眾多的森林公園、家庭林場、採摘園、生態休閒園隨種植體量的增大「破土而出」。

邢臺市則開展油坊碼頭及險工維修保護,恢復了明清時期油坊碼頭面貌,還積極推進著貝州古鎮和運河水鎮項目。

衡水市通過「記住鄉愁、農耕記憶、漕運印象、非遺表演、碼頭名人」等主題活動,充分挖掘運河漕運文化、民俗文化。

邯鄲市摸排141.8公裡的河道文化遺產,梳理出大運河歷史概況及沿線文物遺存、名村名鎮、非物質文化遺產、成語典故、詩詞歌賦等基本情況,整理編印《邯鄲大運河》資料彙編。

山東:講好千年運河的齊魯故事

大運河山東段南起山東與江蘇兩省交界處的大王廟閘,北到德州德城區第三店,流經山東省棗莊、濟寧、泰安、聊城、德州5市16個縣(市、區),全長643公裡。

申遺點段包括南運河德州段、會通河臨清段(元運河、小運河)、會通河陽穀段、會通河南旺樞紐段、小汶河、會通河微山段、中河臺兒莊段等8段運河15處遺產點,總長186公裡,遺產區面積為16603公頃,緩衝區面積29501公頃。

山東省東平縣的京杭大運河戴村壩 新華社記者郭緒雷/攝

#2020年3月25日

《山東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印發,對山東境內大運河文化發展區域範圍進行規範。

其中,規劃核心區為運河主河道流經的18個縣(市、區);拓展區為沿運5個市,由北向南依次為德州市、聊城市、泰安市、濟寧市、棗莊市。

與北京大運河發展相關規劃展望相同的是,山東省也將大運河文化發展視線延伸至2050年,同樣分為「三階段」,其中,文化遺產作為文化傳承的核心被作為階段性聚焦發展的重點。

2020至2025年,大運河(山東段)文化遺產實現全面保護,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狀況顯著改善,現場標識、展示水平全面提升,逐步建成一批闡釋水平高的大運河專題遺址博物館、陳列館或展示館

核心區範圍內現有文化遺產梳理甄別全部完成,各類文化遺產資源保護實現全覆蓋,分級分類展示體系基本建立,重大遺產保護工程建設取得重要階段性成果。

2026至2035年,大運河文化遺產實現整體系統保護,現代化展示體系全面建成,大運河文化價值和精神內涵得到深入挖掘和活態傳承。

江蘇:「運河牌」已經成為「先手牌」

大運河江蘇段縱貫江蘇全境,全長約700公裡,流經徐州、揚州、蘇州等8個城市,聯通了長江、淮河兩大河流,太湖、高郵湖、洪澤湖、駱馬湖、微山湖等五大湖泊,將楚漢文化、淮揚文化、吳文化等地域文化有機串聯起來。

江蘇省淮安市白馬湖畔 新華社記者楊磊/攝

#2019年12月

《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出爐,在全國率先構築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四梁八柱」。

成立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編制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編纂出版全國首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設立全國首隻、初始規模200億元的大運河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發行全國首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專項債券,規模23.34億元,用於資助13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項目……

近日,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的主體大運塔和博物館建築已基本建設完成,其地點就位於揚州運河三灣生態文化公園,緊鄰大運河河道,整個博物館建築群呈長方形,造型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預計將在2021年7月1日前開館迎客。

浙江:「1+5」打造「華彩段」

中國大運河浙江段包括江南運河(嘉興-杭州段)和浙東運河。

江南運河為京杭大運河的南段,北起江蘇鎮江,南至浙江杭州。

浙東運河又名杭甬運河,西起杭州市,東至寧波市甬江入海口,全長239公裡。

京杭大運河杭州段亮燈工程線長度達22公裡 新華網祝立銘/攝

#2020年4月14日

浙江省發展改革委、省自然資源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委宣傳部等單位聯合發布《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明確,浙江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空間範圍,覆蓋杭州、寧波、湖州、嘉興、紹興五市沿大運河的25個縣(市、區)。

《規劃》提出分階段發展目標:

近期為2025年之前,是強化保護和科學利用階段;中遠期為2026年至2035年,是深化鞏固和全面提升階段;遠景展望至2050年,力爭將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為文化浙江的「亮麗名片」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文化標誌性品牌。

此外,「1+5」戰略定位成為了浙江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依託。

「1」是總體定位:即將大運河浙江段打造成為國際影響最廣泛、遺產保護最有效、功能價值最突出、生態環境最優越的中國大運河華彩段。

「5」是著力打造五條帶

一是推進大運河遺產保護由區域性保護向全面性保護發展,打造樹立國際標杆的文化遺產展示帶;

二是推進大運河沿線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建設,打造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生態文明示範帶;

三是貫通全省運河及沿線的歷史文化長廊和休閒遊憩長廊,打造傳承中華文明的文化旅遊精品帶;

四是暢通大運河航運通道,加快推進運河航運轉型升級,打造重現通江達海的千年古道水運帶;

五是立足浙江在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國家戰略中的重要地位,充分發揮大運河連接「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的紐帶作用,打造承接國家戰略的沿河開放利用帶。

河南:「兩軸三極七片區」空間布局

大運河河南段主要是指隋唐大運河通濟渠和永濟渠。隋唐大運河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最早開鑿於隋代。

隋唐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以通濟渠、永濟渠為「人」字狀兩大撇捺延伸,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北通涿郡(今北京),南達餘杭(今杭州),全長2700多公裡,成為中國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大運河沿線省市夜景 新華社記者金良快/攝

#2020年1月

《河南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正式發布。

《實施規劃》劃分了核心區、拓展區和輻射區,核心區指大運河主河道流經的40個縣(市、區),拓展區指主河道流經的洛陽、鄭州、開封、商丘、焦作、新鄉、鶴壁、安陽、濮陽9個省轄市除核心區之外的地域範圍,輻射區包含除核心區和拓展區之外的省域範圍。

其中,河南謀劃「兩軸三極七片區」的空間布局。

「兩軸」是指依託隋唐大運河南北兩段運河,根據沿線城鎮歷史地位、文化資源等,打造沿通濟渠古都發展軸、沿永濟渠古城發展軸。

「三極」是指發揮洛陽、開封、鄭州三大古都歷史資源富集優勢和輻射帶動作用,打造運河示範城市。

「七片區」是指發揮沿線文化地理特徵突出的優勢,推動形成資源要素分類集聚、錯位互補、特色鮮明、聯動發展的區域空間布局,通過打造通濟渠洛陽片區、通濟渠鄭州片區、通濟渠開封片區、通濟渠商丘片區、永濟渠焦新片區、永濟渠安鶴片區、大運河濮陽片區,構築大運河實體與地域文化伴生共榮的集中展示空間。

安徽:皖北文旅煥發新生機

隋唐大運河在安徽省境內屬於通濟渠,溝通黃河和淮河,流經淮北和宿州兩市,全長180公裡。

其中,通濟渠淮北段主要在濉溪縣境內,全長41.5公裡,均為廢棄河道,部分河床為地下遺址。

泗縣境內則留有隋唐運河故道,這也是隋唐大運河現存唯一一段「活運河」。在「中國大運河」中,安徽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兩個申遺點入選。

航拍鏡頭下的隋唐大運河泗縣段 新華網陳揚/攝

#2019年12月

安徽省委、省政府辦公廳印發《大運河安徽段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進而編制《大運河安徽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保護規劃》《大運河安徽段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專項規劃》《大運河安徽段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專項規劃》3個專項規劃,按照「運河為線、城鎮為珠、串珠成鏈、以鏈帶面、擴面促聯」的思路,構建「一軸、雙核、多點」空間格局。

淮北市、宿州市先後編制了《柳孜運河遺址景區旅遊規劃》《柳孜運河特色旅遊小鎮規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三年行動方案》等。

如今,精心謀劃的藍圖正在一步步實現。

安徽省發揮境內大運河段9項音樂類國家級非遺項目的資源優勢,將泗州戲、漁鼓道情、花鼓戲、梆子戲、嗩吶等表演與流動的運河相融合,讓觀眾有了美妙的沉浸式視聽享受。

宿州泗縣投入建成隋唐大運河博物館,展館內共設置「隋唐氣象」「人工開河」「水路繁花」「南北餘韻」「又見運河」5個固定展廳,多角度還原人工開鑿運河縮微場景,展示糧船、人物、工具、隋唐大運河水系圖、古運河漕運等場景,再現歷史上運河繁忙的水運狀況。

淮北市隋唐運河古鎮位於淮北市相山區,根據規劃設計,古鎮將結合隋唐文化、運河文化、民俗文化,打造集吃、住、行、遊、購、娛於一體的大型文化旅遊綜合體,如今已經初具規模。

其外,淮北隋唐運河古鎮和泗縣運河小鎮項目皆入選安徽首批「512」旅遊重點項目,計劃總投資40億元。泗縣大運河文化公園和新汴河景區綜合提升創建項目也被納入安徽省第二批「512」旅遊重點項目推薦名單,計劃總投資70億元。

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安徽8個省市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規劃重點側向上各有千秋,聚焦自身區域發展特點,將大運河文化歷史傳承與省域內部發展相聯繫,謀求更廣泛的區域發展可能性與協調性。

來源:中經文化產業

點下【在看】給小編加雞腿

相關焦點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四大戰略」相互融通
    會議發布了《新時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八條建議》等成果,公布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總召集人、執行召集人和觀察家、觀察員名單,籤署並宣讀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北京共識」。
  • 大運河的生長「原點」,文化帶建設搞得怎麼樣
    由此,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標誌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同年12月,《江蘇省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出爐,在全國率先構築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四梁八柱」:成立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由省委書記任組長,省長任第一副組長,省直17個責任部門和11個運河相關設區市齊抓共管;編制出臺全國首部地方性法規《江蘇省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決定》;編纂出版全國首部運河通志《中國運河志》;設立全國首隻
  • 「社科小普帶你看大運河文化帶」系列科普動漫短片上線發布
    榮大力同志在致辭中談到,組織製作大運河文化帶系列科普動漫短片併集中進行推廣,是北京市社科聯、北京市社科規劃辦深入落實北京市委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部署要求的一項重要舉措,目的在於通過創新社科普及方式,發揮北京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的示範帶頭作用,更好地普及運河知識、傳承運河文化、弘揚運河精神,激發更多力量參與到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行列之中。
  • 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舉行
    12月16日,「建設最精彩一段大運河」——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在美麗的蘇州大運河畔召開。各界來賓圍繞蘇州段大運河文化帶的規劃、水生態保護、文旅融合、品牌傳播等多維度,集思廣益,獻言獻策,共議大運河的建設與保護,共商生態大運河文化帶打造與復興。
  • 常州市將成立大運河文化帶 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
    8月15日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獲悉,依託常州工學院,常州市將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和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  該研究院是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依託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成立的省級重點高端智庫,是繼蘇州、揚州、淮安、徐州四家分院成立之後的第五家分院,將為高質量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提供「常州智慧」。  該研究院將是一個開放型的研究基地和產學研協同平臺。
  • 安徽省人大代表餘敏輝:擦亮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
    人民網合肥1月14日電(楊賽君) 安徽省擁有3處世界文化遺產,其中有2處在皖南, 2014年,包括隋唐大運河、京杭大運河和浙東運河在內的中國大運河申遺成功,柳孜運河遺址、通濟渠泗縣段入選《世界遺產名錄》,皖北從此有了第一張世界文化遺產名片。
  • 北京:大運河文化帶文物將列清單分級保護
    大運河文化帶文物將列清單分級保護  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成立,涉及26個部門7個區;年底將推出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  北京市將對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物列出清單,分類分級保護,並把疏解整治與文化保護傳承結合起來,確定修復提升的內涵標準,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產業帶。  近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舉行第一次會議,對工作提出上述要求。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組正在研究編制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五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 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成立
    宿遷網訊(記者 張雲)7月22日下午,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成立,這是宿遷市加強大運河文化研究、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標誌著宿遷大運河文化研究工作開始進入系統化、規範化的新階段。宿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正蘭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
  • 如何擦亮「多彩邊城·長壽金平」名片?金平縣委書記這樣謀劃
    如何擦亮「多彩邊城·長壽金平」名片?金平縣委書記晉洪江在談到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時如是說,謀劃編制好全縣「十四五」規劃,是金平縣當前最重要的政治任務。展望「十四五」,金平縣要深刻認識新發展階段、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著力構建新發展格局3個核心要義,緊扣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雲南提出的「一個跨越」「三個定位」和「四個突出特點」,精準把握「邊疆、民族、山區、美麗」縣情新變化、新內涵,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省、州發展戰略,為全州經濟發展作出更大貢獻,謀劃好「十四五」規劃。
  • 請跟隨記者的腳步,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新故事
    作為「運河長子」「原點城市」「中國運河第一城」,揚州認真貫徹「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擔當。請跟隨本報記者的足跡,聽聽發生在揚州大地上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新故事。一場非遺秀「活態」讓運河文化持續煥發青春活態,是大運河最為顯著的特徵。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京開幕
    縱貫祖國南北的中國大運河,已在廣袤的土地上流淌了2500多年,從南到北奔流3000多公裡,孕育著燦爛、多彩的運河文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在京開幕。
  • 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 將展出至6月13日
    2018年6月10日訊,為了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在2018年「文化和自然遺產日」期間由北京市文化局牽頭,聯合大運河沿線7省市文化廳(局)共同主辦的大運河文化帶非遺大展昨日在全國農業展覽館開幕。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今日成立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今日成立    中國常州網訊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今天(20日)在常州工學院舉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和市長丁純為常州分院揭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濤出席並講話。
  • 江蘇用系統性思維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
    江蘇擔當:建設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  「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打造成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2018年6月,在省委中心組學習會議暨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這樣闡釋江蘇的使命擔當;  江蘇是大運河的生長原點,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裡,滋養了千年繁華富庶,塑造了「吳韻漢風」「水韻書香」的人文特色,今天運河沿線仍然是江蘇的經濟重心、美麗中軸、創新高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
  • 構建「一河、兩道、三區」:北京發布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
    新華社北京12月5日電(記者關桂峰、李嘉瑞)記者5日從北京市發展改革委了解到,《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和《北京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五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2年)》已於5日通過國家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工作省部際聯席會議審議。
  • 擦亮國家文化符號,北京擔起運河文化帶「龍頭」之責
    北京是大運河的最北段。北京段運河全長佔比不到京杭大運河的十分之一,但運河文化燦爛紛呈。2017年2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北京市通州區時強調,「深入挖掘以大運河為核心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大運河是運河沿線所有地區的共同責任,北京要積極發揮示範作用。」
  • 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擔當
    動工於去年5月,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大運河博物館,主體由大運塔和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巨型船隻造型、加以風帆元素的博物館,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這是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建設中的精彩落筆。
  • 2020完美世界品牌合作會召開 開闢大運河「文旅+」新市場
    會上,完美世界控股集團進行了「文創思維賦能未來」完美世界大運河文化數字文創戰略發布,宣布將以文創化思維賦能大運河文化建設,攜手合作夥伴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這一寶貴遺產,推動大運河沿岸數字文旅「新基建」發展,打造大運河智慧文旅品牌IP,促進線上線下消費和應用場景加速融合,為國內文旅行業注入新動能。
  • 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列
    成立山東大運河文化教育發展有限公司,承接黨員幹部培訓和中小學生研學教育業務。園區先後被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山東省統一戰線教育基地和棗莊市幹部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引領作用凸顯  創建臺兒莊古城文化產業園,給棗莊市、臺兒莊區帶來了什麼?  帶動了城市轉型發展。
  • 承韻千年文脈 賡續運河風華 邳州市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3月7日,邳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曹智專題調研京杭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建設推進情況,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圍繞航運灌溉排澇大走廊、綠色生態涵養大長廊、文化旅遊景觀大畫廊的功能定位和目標要求,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邳州大運河文化資源,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