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列

2021-01-09 大眾數字報

  □張環澤 孔闖 報導 元旦假期,棗莊市臺兒莊古城融合舞獅、中幡、雜技、武術、街舞等多種元素的「華幡獅舞正當潮」演藝活動異常火爆。

  □ 本報記者 張環澤
    本報通訊員 張嚴新

  2020年12月25日,從北京傳來喜訊,棗莊市臺兒莊古城文化產業園被文化和旅遊部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
  該產業園設立於2011年5月,2012年10月被命名為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區,2017年入選第一批國家級文化產業示範園區創建資格名單。截至2019年底,園區進駐企業606家,年實現營業收入8.3億元。
推進城市轉型
  據臺兒莊區委領導介紹,該區強化一個理念,即圍繞促進城市轉型,著力打造產業轉型示範園區。把文化產業作為城市轉型的主要引擎,把示範園區創建作為城市轉型的戰略平臺,育企業、引人才、強產業,引領資源型城市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
  突出兩個定位,即堅持文化和旅遊雙重定位,著力打造文旅融合新高地。把大戰文化、運河文化、魯南民俗文化作為旅遊的靈魂,將紅色旅遊、休閒旅遊、節會旅遊作為文化的載體,通過「文化遺產資產化、文化載體場景化、文化特色在地化、文旅產品體驗化、文旅產業要素化」,促進文化和旅遊的深度融合發展。
  創新三大舉措,就是堅持立法保護、政府引領、市場運作。在立法保護上,省人大常委會頒布了《山東省臺兒莊古城保護管理條例》,棗莊市政府出臺了《棗莊市實施辦法》,建立了「1+4+14」的全鏈條綜合監管體系,為創建工作提供法治保障。
  委託知名專業機構,編制了園區概念性規劃、控制性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等相關規劃,釐清了園區功能分區和發展方向。在市場運作上,組建臺兒莊古城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運營和管理;通過制定入園招商政策,吸引文化類企業集聚發展。
探索建設新模式
  明確一園四區,優化功能布局。堅持高起點、高標準,編制了18平方公裡的園區發展規劃,明確古城核心區、大戰主題區、文化產業聚集區、溼地休閒度假區等四大功能分區,提升園區承載能力。據統計,創建期內累計投資1.2億元,實施了道路聯通、水系貫通、生態提升、服務設施配套、古城夜景亮化「五大工程」。
  聚焦特色產業,夯實發展支撐。突出運河文化傳承、非遺文化保護、抗戰精神弘揚和兩岸文化交流四大特色,重點發展六大產業。文化旅遊產業方面,完成古城重建,並成功創建5A級旅遊景區。2019年古城核心區共接待遊客771萬人次,實現營業收入4.85億元。
  會議會展產業方面,先後引進賽事、會議、寫生團500餘個(次),培育非遺博覽會、春節文化博覽會等特色展會品牌20餘個,會展業年綜合收入8000餘萬元。
  影視產業方面,進駐影視演藝公司20餘家,被省影視文化學會評為「山東四大影視基地」。
  文化創意產業方面,依託臺兒莊古城國家版權貿易基地,搭建版權交易服務平臺。在2020年上半年全國5A級景區文創排行榜上,該園區位列19位。
  信息產業方面,建成「創客空間」文化產業園創業孵化器,進駐27家信息服務與軟體外包企業;智慧旅遊大數據平臺投入運營,吸引400餘家電商加盟。
  教育培訓產業方面,棗莊職業學院落戶臺兒莊,為園區產業發展集聚後備人才。與70多所院校達成合作協議,5萬多名師生先後來園區開展寫生教學。成立山東大運河文化教育發展有限公司,承接黨員幹部培訓和中小學生研學教育業務。園區先後被命名為全國中小學生研學實踐教育基地、山東省統一戰線教育基地和棗莊市幹部教育基地現場教學點。
引領作用凸顯
  創建臺兒莊古城文化產業園,給棗莊市、臺兒莊區帶來了什麼?
  帶動了城市轉型發展。將歷史、文化、古城、溼地、現代農業有機融合,催生和實施了軟體與服務外包產業園、運河印象小鎮、雙龍湖溼地觀鳥園、濤溝河溼地度假區等一大批重點產業項目,帶動了區域經濟和文化的「雙提升」。2019年,在園區帶動下,臺兒莊區接待遊客突破1200萬人次,實現旅遊消費總額92.7億元;拉動全市旅遊消費總額實現257億元,服務業增加值增長7%。
  促進了文化傳承發展。堅持把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守正創新作為「重頭戲」,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重建後的古城以「百館」為載體,展示「百業」「百藝」,被稱為「運河文化的活化石」,是目前世界上二戰遺蹟最多、保存最完好的二戰紀念城市之一。近年來,先後舉辦海峽兩岸文化交流活動30餘場次。2017年臺兒莊古城與法國塞納古堡締結姊妹景區,開闢了文化走出去的新路徑。
  彰顯了園區責任擔當。聚力脫貧攻堅,探索「旅遊扶貧項目+貧困戶」「旅遊產品加工+貧困戶」等模式,帶動貧困戶在家門口參與旅遊產業發展,實現穩定增收脫貧。聚力退役軍人創業就業,累計安置83名退伍軍人就業,4名退役軍人入園創業。聚力「六穩」「六保」,累計為入園企業減免租金及管理費1086.2萬元。因疫情期間閉園,為員工按時足額發放基本生活保障金。成立古城培訓及評價中心,為富餘勞動力轉崗就業無償提供職業技能培訓,助力企業和員工共渡難關、增強後勁。
  《中共棗莊市委關於制定棗莊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中提出,搶抓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機遇。2020年12月25日,中共臺兒莊區第十屆委員會第十次全體會議審議通過了《中共臺兒莊區委關於制定臺兒莊區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搶抓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機遇,實施大運河文旅融合發展建設戰略,加強運河文化、紅色文化、魯南民俗文化的保護傳承利用,推進文化旅遊實現高質量融合發展,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中走在前列。「十四五」期間或者未來更長一段時間,相信隨著大運河文化帶戰略的實施,臺兒莊古城文化產業園將迎來新的發展契機,為棗莊創新轉型高質量發展注入新的活力。

相關焦點

  • 臺兒莊古城文化產業園走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前列
    委託知名專業機構,編制了園區概念性規劃、控制性規劃和重大建設項目等相關規劃,釐清了園區功能分區和發展方向。在市場運作上,組建臺兒莊古城旅遊集團有限公司,負責園區的運營和管理;通過制定入園招商政策,吸引文化類企業集聚發展。探索建設新模式明確一園四區,優化功能布局。
  • 大運河的生長「原點」,文化帶建設搞得怎麼樣
    作為大運河的生長「原點」,也是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示範重點。近年來,江蘇以頂層設計引領保護傳承利用,全力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遊長廊,昔日溝通南北的交通動脈,化作「爭當表率、爭做示範、走在前列」新江蘇的精彩實踐。
  • 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成立
    宿遷網訊(記者 張雲)7月22日下午,宿遷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會成立,這是宿遷市加強大運河文化研究、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一項重要舉措,標誌著宿遷大運河文化研究工作開始進入系統化、規範化的新階段。宿遷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正蘭出席成立大會並講話。
  • 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舉行
    12月16日,「建設最精彩一段大運河」——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在美麗的蘇州大運河畔召開。各界來賓圍繞蘇州段大運河文化帶的規劃、水生態保護、文旅融合、品牌傳播等多維度,集思廣益,獻言獻策,共議大運河的建設與保護,共商生態大運河文化帶打造與復興。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四大戰略」相互融通
    會議發布了《新時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八條建議》等成果,公布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總召集人、執行召集人和觀察家、觀察員名單,籤署並宣讀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北京共識」。
  • 江蘇用系統性思維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  貫徹落實總書記指示,江蘇確立了「走在全國前列」的目標,用系統性思維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打造高品位的文化長廊、高顏值的生態長廊、高水平的旅遊長廊,亮出令人矚目的「江蘇實踐」。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今日成立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今日成立    中國常州網訊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成立大會暨學術研討會今天(20日)在常州工學院舉行,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院長、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院長夏錦文和市長丁純為常州分院揭牌,市委常委、宣傳部長陳濤出席並講話。
  • 常州市將成立大運河文化帶 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
    8月15日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獲悉,依託常州工學院,常州市將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和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  該研究院是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依託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成立的省級重點高端智庫,是繼蘇州、揚州、淮安、徐州四家分院成立之後的第五家分院,將為高質量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提供「常州智慧」。  該研究院將是一個開放型的研究基地和產學研協同平臺。
  • 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擔當
    動工於去年5月,佔地200畝、總建築面積近8萬平方米的大運河博物館,主體由大運塔和博物館兩部分組成。巨型船隻造型、加以風帆元素的博物館,宛如一艘即將揚帆的航船,停靠在岸邊。這是揚州在大運河文化帶揚州段建設中的精彩落筆。
  • 請跟隨記者的腳步,聽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揚州新故事
    作為「運河長子」「原點城市」「中國運河第一城」,揚州認真貫徹「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重要指示精神,堅決扛起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擔當。請跟隨本報記者的足跡,聽聽發生在揚州大地上的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新故事。一場非遺秀「活態」讓運河文化持續煥發青春活態,是大運河最為顯著的特徵。
  • [直播南京]匯聚全球僑智僑力 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直播南京]匯聚全球僑智僑力 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匯聚全球僑智僑力,助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 北京:大運河文化帶文物將列清單分級保護
    大運河文化帶文物將列清單分級保護  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成立,涉及26個部門7個區;年底將推出文化帶保護建設五年行動計劃  北京市將對大運河相關的文化遺存和歷史文物列出清單,分類分級保護,並把疏解整治與文化保護傳承結合起來,確定修復提升的內涵標準,規劃建設大運河文化帶、生態帶、產業帶。  近日,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組舉行第一次會議,對工作提出上述要求。  市發改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建設組正在研究編制大運河文化帶保護建設規劃、五年行動計劃和年度工作計劃。
  • 吳江平望跨界融合促大運河文化帶協同建設
    新華網南京11月6日電(記者劉巍巍)2020中國·吳江運河文化旅遊節平望主題日活動6日在京杭大運河畔的蘇州市吳江區平望鎮舉行,一系列跨界融合活動次第展開,詮釋運河小鎮「詩與遠方」,促進大運河文化帶協同建設。
  • 承韻千年文脈 賡續運河風華 邳州市持續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3月7日,邳州市委副書記、市長曹智專題調研京杭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建設推進情況,強調要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重要指示精神,認真落實中央和省、市決策部署,圍繞航運灌溉排澇大走廊、綠色生態涵養大長廊、文化旅遊景觀大畫廊的功能定位和目標要求,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邳州大運河文化資源,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邳州段建設。
  • 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在京開幕
    縱貫祖國南北的中國大運河,已在廣袤的土地上流淌了2500多年,從南到北奔流3000多公裡,孕育著燦爛、多彩的運河文化。9月23日,2020中國大運河文化帶京杭對話(以下簡稱「2020京杭對話」)在京開幕。
  • 擦亮金名片:八省市如何謀劃大運河文化帶?
    >,中國大運河項目成功申遺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按下「快進鍵」。 同時,北京也開始著手建設以大運河為軸線的「一河、兩道、三區」大運河文化帶發展格局。 「一河」即以大運河北京段為軸線,組織推進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建設大運河文化帶。 「兩道」即全線濱河綠道和重點遊船通航河道。
  • 蘇州新添兩處省級水利風景區 石湖、潛龍渠為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添亮色
    本報訊(記者 惠玉蘭)記者昨天從市水務局獲悉,日前,江蘇省水利廳在南京召開全省水利風景區建設與管理工作會議,對全省新創建的8家水利風景區進行授牌,其中蘇州新創建的2家水利風景區獲正式授牌。自2001年水利部啟動國家水利風景區創建以來,我市積極創建水利風景區,截至目前共計有國家水利風景區6家,省級水利風景區7家。
  • 「社科小普帶你看大運河文化帶」系列科普動漫短片上線發布
    2019年12月27日,由北京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北京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辦公室組織製作的「社科小普帶你看大運河文化帶」系列科普動漫短片上線發布會在京舉辦。市社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市社科規劃辦副主任榮大力,北京史研究會會長李建平等社科專家,以及動漫短片承制方等代表參加發布會。
  • 安徽省人大代表餘敏輝:擦亮大運河世界文化遺產的金字招牌
    在今年的安徽省兩會上,安徽省人大代表、淮北師範大學副校長餘敏輝建議,推動安徽大運河文化帶與皖北鄉村振興戰略協同發展。安徽省人大代表餘敏輝。王銳攝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明確重點打造長城、大運河、長徵3個主題國家文化公園,形成中華文化標識。
  • ...淮安: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 唱響高質量發展「大運河之...
    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城市,江蘇省淮安市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導段、示範段、樣本段」和「走在全國前列」的工作要求,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使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設真正成為淮安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重要支撐、重要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