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安: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 唱響高質量發展「大運河之...

2020-12-23 中國江蘇網

大運河,綿延千裡,歷史悠久,溝通南北,穿越古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運河是祖先留給我們的寶貴遺產,是流動的文化,要統籌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城市,江蘇省淮安市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導段、示範段、樣本段」和「走在全國前列」的工作要求,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使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設真正成為淮安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重要支撐、重要品牌。

王昊 攝

高位推進 繪就發展藍圖

規劃先行,謀定而後動。今年3月,淮安市組建「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 作為市級管理協調機構,履行領導小組辦公室職責,統籌規劃、督導推動全市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此舉為全省首創。

淮安市將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納入全市高質量跨越發展指標考核體系,印發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工作要點,編排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健全完善了督查督辦、協調會辦、溝通聯絡、信息通報等推進機制。規劃以大運河文化帶和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主線,梳理項目、細化目標,著力構建「五園三帶十點」主題展示區,形成大運河淮安段國家文化公園展示體系。

今年3月,《淮安市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出臺,這是全國運河沿線城市第四部、江蘇省第一部專門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制定的地方性法規。《條例》針對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管理、傳承、利用等方面的現狀和存在的主要問題,明確了保護範圍,理順了保護職責,規範了規劃編制,實行了保護名錄管理,為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提供法治保障。

此外,淮安市完成了《淮安市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實施規劃》編制並報省聯審,成功組建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出臺《江蘇省大運河(淮安)文化旅遊發展基金管理辦法》,將為淮安推動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注入新的活力。

王昊 攝

精準發力 重抓標誌項目

「遊京杭運河、覽漕運文化、看河工奇觀、賞江淮風情」。中國水工科技館、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中國漕運城、河下歷史街區竹巷西街片區、蔣壩河工風情特色小鎮、清江浦1415街區……依託大運河沿線豐富文化遺產,淮安市因地制宜,啟動多項標誌性建設項目,為古老的運河重新注入新時代氣息。

水工文化是大運河文化的重要內容。為進一步豐富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內涵,更好地呈現中國古代、現代、當代水利工程科學技術及其發展歷程,淮安市按照「高起點規劃、高標準設計、高質量施工、高效能利用」思路啟動中國水工科技館規劃建設。中國水工科技館項目已列入省大運河文化公園重點建設項目、市重大項目投資計劃和中心城市建設計劃項目。佔地面積416.2畝,建築面積約16.48萬平方米,總投資約38.922億元,共分三期建設,一期為板閘遺址公園,二期為中國水工科技館本體,三期為運河國際文化交流中心。目前,一期已進場施工,二期、三期正在深化設計。展陳設計基本完成,已通過第一輪專家評審,完成第一批文物徵集。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是國家打造的中華文化重要標誌、重大文化工程、重點創新項目,重點整合具有突出意義、重要影響、重大主題的文化和文化資源,實施公園化管理運營,通過建設「城市裡的公園」,將淮安打造成為「公園裡的城市」。目前已完成清江大閘、總督漕運公署兩個核心展示園的設計方案和其餘「三園三帶十點」點位初步梳理及布點工作,年底前將在全省率先全面完成清江大閘核心展示園、總督漕運公署核心展示園形象識別系統導入工作。

幹石泉 攝

培根鑄魂 擴展品牌效應

淮安市大運河文化帶規劃建設管理辦公室與有關縣區和市直相關部門通力協作,深入挖掘大運河淮安段特色文化,著力打響「運河之都、水城淮安」城市品牌,彰顯「水懂我心、自然淮安」城市特質。

打造品牌活動。成功舉辦淮安市首屆大運河龍舟公開賽。主辦以「湧動運河,醉美淮安」為主題的全國A級賽事2020年中國·淮安大運河鐵人三項賽,來自全國各地參賽總人數達700多人。成功舉辦第二屆大運河文旅博覽會分會場暨第三屆中國(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城市非遺展,來自運河沿線8省(直轄市)30個設區市110餘項非遺項目集中展示展演,吸引了35萬人次市民和遊客參與。

王昊 攝

推進文化傳承。持續開展大運河水上戲曲非遺項目展演,拍攝淮安運河宣傳片,製作電影《少年周恩來》、創作《金堤永固》等文學作品,推進《大運河口述史》影像資料庫項目,黃梅戲《第一山》等運河文藝作品創作展演,取得良好效果。組織開展著名作家「運河之都」淮安行採風活動,國內10位文學大家齊聚淮安,參觀考察淮安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成果,即將推出一批宣傳淮安運河文化的精品力作。央視攝製組先後兩次來淮拍攝《大運河》系列紀錄片,預計年底播出。

強化遺產保護。完成洪澤湖大堤菱角塘段、周橋大塘段生態修復和文化展示方案編制,通過省水利廳審批。籌劃成立淮安市大運河文化研究會,旨在更好地推動淮安大運河文化研究宣傳,為做好保護傳承利用工作提供理論保障和智力支持。

融媒體記者 李蓉 陳良玉

相關焦點

  • 【新時代 新作為 新篇章】江蘇淮安: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
    作為大運河沿線重要城市,江蘇省淮安市牢記習總書記囑託,按照省委省政府打造「先導段、示範段、樣本段」和「走在全國前列」的工作要求,聚焦「千秋淮揚」文化高地定位,全力打造大運河文化帶標誌性城市,使大運河文化帶淮安段建設真正成為淮安打造「綠色高地、樞紐新城」的重要支撐、重要品牌。
  • 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利用創新性發展——《大運河...
    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大運河保護傳承利用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認真落實《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和《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全面推動新時代大運河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創新性發展,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大運河文化遺產,2020年7月1日,國家文物局、文化和旅遊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
  • 江蘇用系統性思維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
    這是一座前所未有的公園,覆蓋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南京、南通和泰州11個設區市,我省把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的文化價值提煉為國家治理的中國智慧、經濟運行的國家命脈、多元文化的融合渠道、治水思想的經典表達和革命精神的弘揚基地這五大內涵,打造22個核心展示園、26個集中展示帶、154個特色展示點,使之成為具有中國氣派、江蘇特質的活態文化地標。
  • 臨清將「迎大發展」,2023年基本建成,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
    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4年左右,預計2023年底前基本完成,其中長城河北段、大運河江蘇段、長徵貴州段作為重點建設區將在2021年底前完成, 通過建設初步形成長城、大運河、長徵沿線文物和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利用協調推進局面,權利責任明確,運營高效,監督規範管理模式早期具有雛形
  • 江蘇淮安:「臺資高地」再出發
    地處蘇北幾何中心、京杭運河之濱的淮安近年來持續打造「臺資高地」,以提供「101%服務」的精神,不斷優化營商環境,以更高能級面向「十四五」再出發。臺資助力走出「蘇北窪地」6日,在淮安市區,一輛蔚藍色塗裝的「臺資高地號」有軌電車上線運營。
  • 一條大運河,孕育出「四大名著」丨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12月2日至3日,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唱響。《京城大運河》聚焦於中國大運河北京段,完整展現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故事和北京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既探尋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脈絡,也描寫京城水系縱橫的景觀之美,並以古鑑今表達對中國夢,千年城的展望。提到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四大名著裡的《紅樓夢》與之淵源甚廣。作者曹雪芹家在通州的張家灣有商鋪,現在當地還有《紅樓夢》裡提到的葫蘆廟遺址。當地的考古發現把張家灣指向了曹雪芹的長眠之地,這條河與曹雪芹一家的命運息息相關。
  • 蔡麗新:書寫好全面建設現代化淮安答卷
    淮安地處江蘇「美麗中軸」「綠心地帶」,綠色生態資源優勢豐厚獨特,我們將堅定不移踐行習近平總書記「兩山」理論,始終保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力,科學優化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大力推動生態經濟化、經濟生態化,積極構建完善現代綠色產業體系,全力打造宜居宜業、遠來近悅的「綠色高地」,真正使綠色成為淮安進入新發展階段的最亮底色、落實新發展理念的最響品牌、融入新發展格局的最大優勢。
  • 兩城爭創「世界美食之都」:揚州成功入選,淮安決心不變
    澎湃新聞記者注意到,近一年多來,淮安也在積極地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美食之都」,但這次入圍名單中,並無淮安。淮安市商務局局長張冬來在接受澎湃新聞採訪時表示,儘管此次沒有入選,但接下來,淮安打造「美食高地」的決心並不會改變,而不是說僅僅就是為了一塊牌子而努力。
  • 大運河的生長「原點」,文化帶建設搞得怎麼樣
    從歷史中走來,運河沿線至今仍是江蘇的經濟重心、美麗中軸、創新高地。由此,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2019年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規劃綱要》,標誌著大運河文化帶建設上升為國家戰略。
  • 長三角議事廳|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我們準備好了嗎
    大運河文化的直接來源有兩個:一是源於京津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中原文化、淮揚文化、吳越文化等「六大文化高地」,二是源於運河本身所形成的的水利文化、漕運文化、船舶文化、商事文化、飲食文化等文化形態。「六大文化高地」是歷史以來由生存於此的人群共同體在長期的生產生活實踐中「對環境的適應」而形成的結果,具有鮮明的「地域文化」特色,拷問、挖掘和凝練六大文化高地的「運河性特徵是什麼」就變得尤為重要;同時,「流動的運河」把六大區域文化「勾連」起來,使大運河成為「流動的文化」,因此,大運河文化是六大區域文化之於運河形塑的結果,反之,大運河文化也是構成地方性區域文化的一部分。
  • 打造淮揚菜品牌 「淮揚菜名店」評選結果出爐
    評選活動以「打造淮揚菜品牌,弘揚淮揚菜美食文化」為主題,由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組委會主辦,市商務局、市烹飪協會承辦,新浪微博、騰訊、今日頭條等多家合作媒體聯合推廣。立足特色 產業發展又迎「東風」「舉行『淮揚菜名店』評選結果發布和授牌活動,目的就是為了發揮『淮揚菜名店』的示範作用,展示淮揚菜美食魅力,挖掘淮揚菜美食文化,培育淮揚菜特色品牌,推動全市餐飲行業高質量發展。」在評選結果發布和授牌儀式上,市政府副秘書長、第二屆中國(淮安)國際食品博覽會組委會秘書處副秘書長彭少卿說。
  • 常州市將成立大運河文化帶 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
    8月15日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會議上獲悉,依託常州工學院,常州市將成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常州分院和常州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究院。  該研究院是江蘇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依託江蘇省社會科學院成立的省級重點高端智庫,是繼蘇州、揚州、淮安、徐州四家分院成立之後的第五家分院,將為高質量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提供「常州智慧」。  該研究院將是一個開放型的研究基地和產學研協同平臺。
  • 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蔡麗新接受《香港商報》採訪:打造大運河...
    全國人大代表、市委書記蔡麗新接受採訪時表示,生態是淮安的特色資源,旅遊是淮安的支柱產業。蔡麗新代表:打造大運河標誌性城市 近日,全國人大代表、江蘇淮安市委書記蔡麗新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生態是淮安的特色資源,旅遊是淮安的支柱產業。
  • 對我省打造全國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高地的幾點思考
    觀點提要:我國正在加快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大力推進綠色發展,建設美麗中國,實施可持續發展、鄉村振興、健康中國等一系列重大戰略,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及大運河、長城等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為山東打造文化旅遊融合發展新高地帶來重大機遇。
  • 清華同衡中標鄭州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大運河...
    原創 遺產中心等 清華同衡規劃播報導讀近期,《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大運河文化片區)城市設計》國際方案徵集專家評審會於鄭州舉行。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指導黃河,在鄭州惠濟區察看黃河鄭州段,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座談會,強調「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大運河文化片區作為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核心示範區的重要部分,迎來重大發展機遇。
  • 北京師範大學淮安學校今年8月在淮開學!招收初高中生!
    總理故鄉,運河流淌; 京師弦歌,淮安唱響。 對北京師範大學淮安學校—— 北京師範大學的定位是:集「政府保障、自主管理、體制創新、公益辦學」等各種優勢於一體的創新型
  • 淮安一座美麗的城市
    淮安位於江蘇省中北部,江淮平原東部,這裡地處長江三角洲地區於古淮河與京杭大運河交點,境內有中國第四大淡水湖洪澤湖,地理條件比較優越。淮安歷史悠久,有2200多年歷史,自從吳王夫差開挖中國大運河邗溝,連接長江、淮河,這裡就成為了重要的戰略地區。淮安因為處於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因此淮安兼有南北氣候特徵。這裡受季風氣候影響四季分明雨量集中,雨熱同季冬冷夏熱,春天氣溫多變,秋天秋高氣爽,光能充足熱量富裕。
  • 大運河對江蘇意味著什麼?
    同樣在邗溝沿線,一座新興的城市也拔地而起,當時以邗溝末尾為名稱「末口」,後來取淮水永安之意,取名「淮安」。這條人工河,是大運河在江蘇最早的前身,也是縱向連接江蘇最早的嘗試。隋將都城定到洛陽,其運河水道核心也改成了洛陽。春秋時代以來修建的各種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被疏浚,連接起來服務於洛陽,催生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隋唐大運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