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對江蘇意味著什麼?

2021-02-13 地球知識局

每天一篇全球人文與地理

微信公眾號:地球知識局

NO.1525-江蘇的運河

作者:王圓潮

 製圖:孫綠 / 校稿:貓斯圖 / 編輯:養樂多

江蘇,世居東海之濱,轄下十三市人稱「十三太保」。這十三個地市,全部進入全國百強市,它們轄下的縣級單位,又在百強縣中佔據1/4的席位。無論從什麼角度看,江蘇都是大家大業的大戶人家。

只是大戶人家也有憂慮。兄弟們都太能幹,意見就很難統一,在文化形態上也是百花齊放。

但當我們把目光轉向串連江蘇的歷史脈絡,不把思路局限在城市層面,那麼蘇運河就會變成它最好的標誌。

為了完成伐楚大業,公元前506年吳王闔閭命伍子胥開挖運河,一方面最大程度地利用吳國在水軍、船隻技術等方面的優勢,另一方面也是為了方便將糧草武器等輜重運到前線。

胥河水來源於江蘇南京高淳固城湖,上遊連接長江在安徽蕪湖的支流水陽江,下遊連接太湖水系的荊溪。這條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在至今仍發揮著作用,成為江蘇網狀運河水系的一部分。

公元前486-前484年,闔閭的繼承者夫差下令開鑿邗溝,南起今揚州邗江區的長江北岸,一路北上經高郵注入古代位於今寶應縣的水域射陽湖,再經射陽湖西北今淮安市的地區與淮河相連,滲透進了齊國、晉國的勢力範圍。

有了邗溝,吳越地區的水軍才能北上逐鹿中原

而相比吳國將影響力深入淮河、黃河流域

取而代之的越國更強於沿東海向山東滲透

(參考:《中國歷史地圖集》)▼

在邗溝和長江的三岔口位置,吳國在那裡建起了邗城,這是揚州市屬地最早出現的城市。同樣在邗溝沿線,一座新興的城市也拔地而起,當時以邗溝末尾為名稱「末口」,後來取淮水永安之意,取名「淮安」。這條人工河,是大運河在江蘇最早的前身,也是縱向連接江蘇最早的嘗試。

隋將都城定到洛陽,其運河水道核心也改成了洛陽。春秋時代以來修建的各種人工運河與天然河流被疏浚,連接起來服務於洛陽,催生了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隋唐大運河。

隋唐大運河成功將中國南北方連在一起

(隋唐取代之前的南北朝時代即是標誌)

這一關鍵作用一直延續到宋代

直到元朝遷都北京,運河改為向北▼

縱觀這條運河的歷史,其北段隨著北方政治中心的變化曾數次更改河道,而南段線路則一直保持著穩定,以邗溝-江南運河一線為準。

所謂「天下轉漕,仰此一渠」,這條穩定的運河線路,讓整個江淮地區都嘗到了地緣升級帶來的好處。

由於江蘇海岸線在歷史上變化不定

相比不穩定的海運,內陸航線要靠譜得多

而無論淮河及以北的黃河如何變動

揚州-淮安這條路線基本不變

(底圖來自:NASA)▼

大運河在今江蘇段流經徐州、宿遷、淮安、揚州、鎮江、常州、無錫、蘇州八座地級市,佔了江蘇全省的三分之二,又依靠其它河流和運河一起組成了覆蓋整個江蘇省的水網系統。

這些城市在運河建成之前可能籍籍無名,但大運河修築成之後,又都依託運河沿線的地理位置成為運河線上重要的戰略物資和各類商品的集散中心。

從揚州至淮安的大運河沿線

(圖片:google map)▼

江蘇很年輕,是清中期江南省分割的產物;江蘇又很長,是一個典型的縱向省份,轄下十三個地級市南北分列,且處在中國南北方分界線上,南北差異很大。如果沒有蘇運河在漫長的歷史歲月裡連通江蘇南北,很難想像這個沒有天然貫通水路的省份今日會是什麼樣子。

分家之前的江南省(江蘇+安徽)相當巨大

長江、淮河與大運河的協同也更加明顯

不過由於黃河水患的原因

大運河以淮安為節點,以北較不穩定,以南則很穩定

(底圖來自:NASA)▼

所謂「蘇湖熟天下足」,早在宋代淮河南北江蘇地區的糧食和鹽產量就冠絕全球,明清時進一步發展,為遠在北方的京師提供錢糧,也在這一繁忙的河道上加強了相互的溝通和聯繫。

而無論是蘇湖熟天下足,還是湖廣熟天下足

大運河-長江體系都是關鍵性的糧道

沒有這條補給,定都北方是不現實的

(底圖來自:NASA)▼

船隻的發明讓大宗貨物擺脫了了依靠人力畜力緩慢而低效的運輸方式,而運河開鑿則讓水路運輸擺脫了天然河流線路和地形的限制,世界各國都有因運河而興的例子。蘇聯依靠伏爾加河一系列工程打通五海,讓烏拉爾山以西的俄羅斯資源都能向莫斯科集中;美國依靠伊爾運河和芝加哥運河水道讓整個中西部地區的貨物都能向海外輸入,同時伴隨著芝加哥河紐約城的崛起。

美國的水運條件更好

建造較短的運河就可以實現整個東部的四面環水

中國的河流則基本東西向

所以南北向的運河工程巨大,成本極高▼

所有這些歷史故事都揭示著一個樸素的道理——水流是串起商業社會的紐帶。

中國文明是誕生於大河之畔的文明,河流給人們帶來了水源、肥沃的沿河土地以及一定的防禦功能,在蒸汽時代來臨之前,具有良好航運條件的河流是最優的物資運輸渠道。

江蘇省就是中國人利用和改造水路運輸的標杆。即使蘇南的蘇錫常與鎮江市有著太湖和長江航運之便,但其發展也與運河息息相關。

大運河直接穿越蘇錫常三市市區,可以說這三座城市是真正依靠運河興起。在明清時期,無錫是當時中國最大的布匹絲綢碼頭,而蘇州為江東第一大都會,是京都之外最大的銷金之窟。

康熙南巡圖(杭州運河博物館)

(圖片:墨楓MF / 圖蟲創意)▼

常州市的貨物運輸有70%需要經過運河運輸,在運河兩岸的河畔區域,有186家大中型廠礦企業,包括電力、機械、紡織、冶金、鋼鐵、釀酒、造船等行業,它們共同構成了常州經濟的主動脈。

大運河穿過常州,現在仍發揮著作用

雖然速度上不如鐵路航空

但價格實惠且四通八達頗為方便

(圖片:google map)▼

揚州作為鹽商的大本營自然也享盡了運河的便利。而另一個因為運河而建城的城市淮安則擔任了漕運調度的職責,由北到南的旅客需要在淮安將運輸工具由馬換成船,因此古代國家的運河管理、販鹽事務、商稅部門都設在淮安,運河之都因此興盛。

大運河經過淮安

並通過多條水道連接淮安市內其他河流

(圖片:google map)▼

運河沿線的城市所形成的經濟文化基礎在今天依然發揮著作用,到了現在江蘇依舊秉承著千百年延續的各地分工合作模式,形成了江蘇省十三市各具特色而步調統一的發展模式。這造就了一個經濟蓬勃發展的江蘇省,是全國唯一一個所有地級市都位列百強的省份。

千百年過去,人類對科技的掌握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交通、通信技術使人類的腳步能行得更遠、聲音能傳得更廣。

與之匹配的,是一些傳統技術手段的失落,比如運河從交通幹道降級成了文化景觀。

但商業世界的「要素流通」卻永不止歇,甚而比以往更加迅猛、多樣。如今,數據也被歸入了「生產要素」的行列,成為了流通要素之一,扮演著滋潤商業世界的「水」的角色。「聯接+計算」也因此成為了新一代的「運河」。如今的「新基建」戰略,就是要在全國範圍內「造好運河」、「用好運河」。

其實江蘇最早的便民政務新基建「智慧江蘇」,早在2011年就已經問世了;而在工業領域,江蘇更是已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基建規劃,這幾年都在推動「一市一平臺、一行業一平臺」的落地,編制屬於江蘇的工業網際網路平臺。

共建鹽城國家級大數據產業基地推進會

雲計算項目籤約現場▼

各地方的新基建也如火如荼。比如省會南京就率先提出了「四新」行動計劃,也就是建設新基建、新消費、新產業、新都市等4個「新」,涉及總投資5454億元的346個新基建及關聯產業項目,希望將新產業建設成南京新的城市支柱。

在省市兩級的努力下,截至目前,江蘇省已經成功打造了90家工業網際網路標杆工廠和2940家星級上雲企業,成為了中國新經濟的前沿陣地。其中不少新基建項目很有啟發意義: 

首先是省級的政務雲大數據。這是省政府與華為合建,鯤鵬大數據規模行業第一的省級大數據中心。全面實現了國家、省、市三級「網絡通、數據通、應用通」,為公務人員辦公和市民辦事提供了極大的方便。

一些市級單位也將業務與雲、人工智慧、大數據結合,取得了不錯的成果。

比如在蘇州,由於分段管理、市民環保意識不高等原因,老城區母親河平江河的綜合治理一直是一個難題。但在引入了華為雲之後,平江河沿岸加裝了智能識別裝置,能快速定位汙染河段和處罰對象,讓平江河的管理水平上了一個臺階。

無錫市則將華為的技術能力應用在了交通市政領域,與華為建設了全球首個車聯網(LTE-V2X)城市級示範應用項目。2019年,無錫車聯網先導區大範圍改造了240個路口的路側管控及通信設施,「人-車-路-雲」系統協同平臺應用了大數據和雲計算技術,覆蓋了無錫主城區及太湖新城近170平方公裡區域,令交通流通更順暢,人車更安全。

在產業領域,江蘇的工業365工程也正在快速推進。所謂「365」,指的是江蘇力求在3個方向上,打造6個先進位造業集群,並樹立50個工業網際網路標杆項目。

製造業自改革開放以來,就是江蘇的命脈行業,這裡集中了佔全國1/8、全球3%的製造業產值,在此基礎上的工業網際網路建設,不僅是順應了時代潮流,也繼承發揚了江蘇本身的優勢,其中就不少見深耕工業網際網路的華為的身影。

比如,華為南京沃土工場項目,就圍繞工業網際網路等方向,幫助當地企業進行數位化轉型與創新應用,每年扶持不少於100家企業,5年共計扶持不少於500家企業,致力於打造成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產業創新中心與生態服務平臺,將華為的能力和資源輸出給當地企業。 

教育領域的先行者則是蘇州大學。通過與華為合作,蘇州大學打破了高校原有的管理形態,將原來分布在10餘個不同系統上20種類型的數據集成,學生從報到時起就能很快掌握學校的方方面面,離校時則可以一鍵生成所有畢業所需材料。而且,這所「雲中蘇大」還集成了基於VR/AR技術的5G臨床教學和360智慧教室,這背後也正是華為5G和WIFI6技術的應用。

從蘇州到無錫,從南京到南通,從淮安到鹽城,隨著江蘇智能化升級的腳步越邁越大,雲計算、AI、5G為代表的創新技術為整個江蘇社會經濟的發展構築了堅實的基礎,這些背後都有華為的身影。華為將技術和產業融合創新,為江蘇的高質量發展帶來新的契機。

英雄相見,分外惺惺相惜,何況江蘇省和華為都有著同一個目標——抓住新基建帶來的機遇,推進江蘇數字經濟繁榮,從而推進整個江蘇的高質量發展,打造「強富美高」新江蘇。

6月23號,華為將與江蘇的政府和企業一起展望新基建時代,江蘇的新面貌。

點擊閱讀原文進入華為雲與計算城市峰會2020官網,即刻報名,參與探索江蘇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基」遇。

*本內容為作者提供,不代表地球知識局立場 

封面圖片來自:唐少龍 / 圖蟲創意

相關焦點

  • 江蘇用系統性思維引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 打造最美麗最精彩最...
    江蘇擔當:建設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  「把大運河文化帶江蘇段打造成先導段、示範段、樣板段。」2018年6月,在省委中心組學習會議暨全省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工作領導小組第一次全體會議上,省委書記婁勤儉這樣闡釋江蘇的使命擔當;  江蘇是大運河的生長原點,大運河江蘇段縱貫南北790公裡,滋養了千年繁華富庶,塑造了「吳韻漢風」「水韻書香」的人文特色,今天運河沿線仍然是江蘇的經濟重心、美麗中軸、創新高地。建設大運河文化帶,江蘇理應走在全國前列。
  • 江蘇大運河文旅博覽會開幕在即:「雲」上再現清明上河圖
    泱波 攝中新網南京8月20日電 (記者 申冉)8月20日,江蘇省文旅部門、無錫市和淮安市聯合通報,第二屆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下文簡稱運博會)定於9月3日至7日舉辦。據悉,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本屆博覽會分為線上線下兩個部分,線下主會場設在無錫市、分會場設在淮安市。主辦方希望藉助運博會「舞臺」,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國大運河古今交融、生生不息的魅力圖景。
  • 《2019江蘇大運河文旅消費白皮書及2020趨勢報告》發布
    9月5日舉行的第二屆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發布《2019江蘇大運河文旅消費白皮書及2020趨勢報告》,從宏觀背景、消費報告、專題報告、趨勢和對策4個方面,運用大數據畫像江蘇文旅消費新形態,展望江蘇文旅消費的未來。
  • 新華·博物館日報(第十六期):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奠基
    ●熱點新聞/Headlines    【中國大運河博物館在江蘇揚州奠基】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籌)奠基儀式5日在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舉行。,展出大運河沿線6省19市23家文博單位的精品文物300餘件(套)。
  • 江蘇僑辦主任會見WCCO秘書長 推進大運河文化論壇
    江蘇僑辦主任會見WCCO秘書長 推進大運河文化論壇
  • 尋找大運河江蘇記憶:徐州三地入選江蘇「最美運河地標」
    近日,由江蘇省委宣傳部、省交通運輸廳、省水利廳、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物局主辦的"尋找大運河江蘇記憶
  • 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在南京成立
    11月14日,大運河沿線的32家博物館在江蘇南京成立「大運河博物館聯盟」,並籤署《大運河博物館聯盟協同發展協議》,以加強運河文化學術研究合作,協調運河沿線展覽、文創、教育資源,深化大運河文化品牌的國際影響力。
  • 大運河,我們應該給您什麼?
    千餘年來,大運河一直在等待著,等待著人們將兩岸淹沒在歷史塵埃中的文化珍珠串成金鍊條,成為世界文化遺產中的絢麗奇葩……   這一天終於等來了——2006年5月12日至21日,全國政協文史和學習委員會組織的京杭大運河保護與申遺考察團一行70餘人,在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奎元率領下,從北京出發,經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四省兩市18個城市,行程2500多公裡,對大運河進行了全線考察。
  • 大運河的生長「原點」,文化帶建設搞得怎麼樣
    新華社北京11月17日電(記者劉亢、蔣芳)11月17日,《新華每日電訊》刊載題為《江河交匯 古韻今風——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江蘇實踐」》的報導。先輩開鑿的大運河在江蘇蜿蜒約790公裡,流經8個城市;廣袤土地、千萬民眾得以滋潤、繁衍。這一古老的水利工程至今澤被後世:沿線常住人口佔全省85%、經濟總量佔全省91%。
  • 問答中國大運河
    請在答題卷上將正確答案塗黑,另一定要寫清楚自己的姓名和聯繫方式,以方便抽獎,讓我們一起為中國大運河申遺加油!   1、隋煬帝開鑿運河是哪一年?  A.公元605年 B.隋大業元年 C.唐貞觀元年 D.隋朝的第一個羊年    2、中國的自然水系多是由西向東流向,大運河是一條什麼方向的水系。
  • 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舉行
    12月16日,「建設最精彩一段大運河」——2020蘇州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研討會在美麗的蘇州大運河畔召開。各界來賓圍繞蘇州段大運河文化帶的規劃、水生態保護、文旅融合、品牌傳播等多維度,集思廣益,獻言獻策,共議大運河的建設與保護,共商生態大運河文化帶打造與復興。
  • 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方案來了!無錫段或將規劃為 兩園三帶十五點
    7月24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第九次會議審議通過了《長城、大運河、長徵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方案》。江蘇是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的試點省份,對於以無錫為代表的江蘇運河城市而言,意義重大,機遇難得。無錫段該怎麼建才能凸顯中國特色、無錫特色?
  • 大運河文化帶建設與「四大戰略」相互融通
    會議發布了《新時代中國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總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北京市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八條建議》等成果,公布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總召集人、執行召集人和觀察家、觀察員名單,籤署並宣讀了中國大運河智庫60人論壇「北京共識」。
  • 大運河城市全媒體聯盟成立 共話運河文旅消費發展
    5月5日,在由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和旅遊廳、省文聯、揚州市政府共同主辦的首屆中國大運河文化旅遊博覽會上,大運河城市文旅消費論壇率先拉開本次活動論壇版塊的序幕。論壇以「促進文化旅遊消費與共享美好生活」為主題,旨在高質量推進大運河文化帶建設的務實行動,為大運河沿線城市發展提供有益借鑑,為提高大運河顯示度知名度注入強勁力量。
  • 擦亮金名片:八省市如何謀劃大運河文化帶?
    春秋時期,吳王夫差徵調民夫在長江與淮河之間開鑿「邗溝」,成為後來大運河在江蘇境內的一段,包括隋唐宋時期以洛陽為中心的南北大運河,元明清時期以北京、杭州為起始的京杭大運河和從寧波入海與海上絲綢之路相連的浙東運河三部分,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和安徽8個省市,是世界上開鑿時間較早、規模最大、線路最長、延續時間最久且目前仍有1100多公裡在正常通航的運河,發揮著重要的交通、運輸、行洪、
  • 中國古老京杭大運河成為電煤南運關鍵通道(圖)
    新華網南京2月3日電(記者石永紅)在目前中國南方近50年罕見的雨雪冰凍災害中,古老的京杭大運河成為從中國北部向南方運送用於發電的煤炭的關鍵通道,在抗雪救災中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由於水運受雨雪冰凍天氣影響較小,曾經在歷史上發揮過巨大作用的京杭大運河再次成為人們青睞的運輸工具。  「目前江蘇所需電煤中超過90%通過大運河輸送。」江蘇省交通廳廳長潘永和告訴記者,為全力保障電煤供應,京杭運河江蘇段目前超飽和運輸,運輸量已超過通航設計能力的3倍,每日運輸量達江蘇全省需求量的91.3%。
  • 共同保護,讓大運河歷史文化「經典永流傳」
    根據上述方案,大運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涉及8個省市,計劃用4年左右時間,到2023年年底基本完成建設,其中大運河江蘇段作為重點建設區於2021年年底前完成。2020年11月10日,國務院辦公廳批准在揚州運河三灣風景區內建設的大運河博物館定名為「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目前該博物館主體工程已完工,正進入內部裝修階段,將於2021年7月對外開放。
  • 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在京啟動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北京12月20日訊(記者 成琪) 作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支持項目,12月19日,大運河文化非遺紙藝展在北京敬人紙語展廳開幕,基於展覽設計的12個主題156場系列手作體驗活動計劃也同時發布。
  • 奔流吧,大運河
    廣通渠、通濟渠、山陽瀆、永濟渠、江南河,四通八達的河道跨越北半球十多個緯度,連接浙江、江蘇、安徽、河南、山東、河北、天津、北京,貫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5大水系,又將無數沿途河流吸納其中。一個以洛陽為交匯點,南起餘杭,北至涿郡,全長2700多千米的大寫「人」字,橫亙在中國版圖上。
  • 一條大運河,孕育出「四大名著」丨新京報×國家大劇院
    12月2日至3日,大型京劇交響套曲《京城大運河》將在國家大劇院唱響。《京城大運河》聚焦於中國大運河北京段,完整展現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故事和北京城的歷史文化風貌。既探尋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脈絡,也描寫京城水系縱橫的景觀之美,並以古鑑今表達對中國夢,千年城的展望。提到京城大運河的歷史文化,四大名著裡的《紅樓夢》與之淵源甚廣。作者曹雪芹家在通州的張家灣有商鋪,現在當地還有《紅樓夢》裡提到的葫蘆廟遺址。當地的考古發現把張家灣指向了曹雪芹的長眠之地,這條河與曹雪芹一家的命運息息相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