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U型假說:壓力並非越大越好,適度施壓才能創造高成就動機

2020-12-16 奶嘴媽媽

文章純屬原創,版權歸本作者所有,歡迎個人轉發分享。

"有壓力才會有動力。"這是人們孰能耳熟的一句話,人生的過程中時常都能聽到,不管是生活中、工作中還是學習中,總會有人用這句話來激勵你。這句錯誤的思想經常被家長們用於對孩子過度的施加壓力,使得教育結果適得其反。這一思想也被稱之為"倒U型假說"。

什麼是倒U型假說?

這是一個由美國學者威廉遜(J.G.Williamson)提出來的倒U形假說。倒U形假說"亦稱"貝克爾境界",介指當某個人處於一種適當興奮狀態的時候,那麼他能把這份工作完成得很好。

但當某個人處於疲憊狀態或者提不起興趣的時候,那麼他一定完成不好這份工作;而相對的,當某個人處於過度興奮的狀態,那麼隨之而來的壓力可能會使他焦躁,從而完成不了手頭上的工作。

俗語有句話"欲使潛能出,當有三分狂",是指領導層通過激勵下屬,可以激發起下屬的主觀能動性,使得下屬可以發揮出最佳的潛能,以最迅速的效率和最佳的能力來完成該目的。

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來說,亦是同樣的道理。

很多人覺得對於孩子們來說,要多給孩子實施些壓力,他才會有動力前進。這是不正確的,這其實也是許多家長的一個誤區。

很多的家長們總是會覺得孩子學習不好是因為太過於懶散,沒有壓力感,於是就想盡辦法在各種方面施加壓力給到孩子們。

適當的施加壓力是好事,可是對於家長們沒有把握度的施加壓力,對於孩子們來說可是件壞事了。過度的壓力不僅不能提升孩子的學習效果,可能會於事無補讓孩子的成績還是不進不退,甚至有些嚴重的會使得孩子成績退步。

像是有一個故事講到,村莊裡有個老爺爺在和三個孩子玩遊戲,老爺爺說:"這裡有三個桶,你們誰能先去對面的小河裡裝滿水拿過來給我,最快而且水裝的最多的孩子,我將會給他一個獎勵。"三個孩子聽到有獎勵,急急忙忙提著桶去小河裝水。

第一個孩子白白壯壯,覺得自己力氣大又跑得快,不著不急慢悠悠的看另外兩個孩子先去打水,覺得自己肯定能贏。第二個孩子性格很好,覺得兩個都是自己的好朋友,開心就好自在參與,開開心心的提著跑去河邊打水了。第三個孩子很想贏得老爺爺的獎勵,知道自己力氣不夠大可能贏不過第一個小孩,心裡緊張得不行。

那麼最後是誰贏了呢?第一個小孩因為過於自大覺得沒有一點壓力,在於輕敵輸了比賽。第三個小孩心理一直想著要快點還不能灑了水,結果過於緊張回來的路上摔倒了,水還是灑了一地。不出所料,是第二個孩子贏了比賽,因為心態好,不緊張也不亢奮,用最好的狀態贏得了老爺爺的獎勵。

這個故事就像是在學習狀態下的學生們,沒有壓力的時候,她們會處於一種懶散鬆懈的狀態,因為沒有推動力去令她們有動力學習。但如果有壓力感在慢慢遞增,這時候會轉化為一種動力,去推動孩子的學習效率,鼓勵她們要不斷進步。當壓力到達了一個最適合的時候,孩子們的潛在力會隨之發揮出最大的用處。可一旦壓力超負荷,孩子們承受不了,壓力便會變成了阻力,困難的壓著孩子透不過氣,效率也會降低。那這就適得其反了。

之所以有這樣的反效果呢,就是在於家長們沒有掌握好給孩子們施加壓力的"度"。

倒U形假說理論顯示:給孩子的壓力別超負荷。

現在很多家長為了讓孩子能夠全面發展,除了日常學校上課,校外的補習班、各式各樣的特長班,全幫孩子報上了名,孩子被學習壓得喘不過氣。其實換位思考一下,如果是父母上了一天的班,一身疲勞晚上還要去打兩份兼職,也會覺得生活太難了吧,這連大人都負荷不了的何況還是未成年的孩子們。在這樣緊張的環境下學習,有的孩子還會被逼得產生恐懼心理,學習恐懼症,會害怕和厭惡學習。

我也曾有過這種恐懼。

上學的時候媽媽為了讓我學習不比別人差,每周三四要補習主科目、周末要去畫畫和彈鋼琴還有學跆拳道。每個星期無間斷的上課沒有休息,導致上學也總是會犯困。畫畫是我喜歡的,可鋼琴不是。因為覺得這樣壓力太大了,有段時間我甚至連最喜歡的畫畫都覺得很厭煩,也曾有過一瞬間的輕生念頭,但媽媽卻只會說小孩子哪有什麼壓力。

不是的,小孩子也有自己的思考也有煩惱和壓力。那段時間我不太愛說話,後來不知道是壓力太大還是我太累了,病倒了,媽媽才妥協周末只讓我學習畫畫。

所以家長們一定要重視,把"壓力越大,動力越高"的錯誤觀念改過來。可以多點與孩子們溝通,多聽聽他們心裡的想法,找到一個最合適的點,以此為標準。適當的給孩子增加壓力,超負荷的時候也要適當的幫助孩子減壓,及時幫助孩子心裡疏通,防止影響孩子的心裡健康。

家長要如何把握施壓的度呢?

1. 對孩子有合理的期望值。

對於孩子還是不能太過於鬆懈和放縱,畢竟孩子還是缺乏自制力。家長們可以給孩子設定一個小目標,也可以讓孩子自己再設立一個大的目標。小目標一定不要難度太大,如果孩子一直努力都達不成這個小目標,會產生失望情緒便不願意繼續努力了,也會讓孩子缺乏自信心,覺得自己就是做不成這件事。因此,目標和期望值家長要根據自身孩子的情況而定。

2. 對孩子有相對應的鼓勵和支持。

我認為孩子能承受的壓力度和家長給予的鼓勵和支持息息相關。在沒有壓力和鼓勵的環境下是難以成長的,因為沒有動力能使他前行,潛力也難以發揮。如果孩子面對的只有壓力沒有鼓勵與支持,獨自奮戰也只可能傷痕累累得不到成功。

家長們要善於鼓勵和激勵孩子,時時刻刻關注孩子,進步的時候適當的給予獎勵和讚揚,退步的時候也不要過度辱罵適當的激勵一下,這樣也能緩解下孩子的壓力和緊張。

3. 家長要以身作則樹立榜樣。

你希望你的孩子積極向上,對生活和學習充滿興趣,那麼家長自身也要做好榜樣。如果一個家長是每天只會打麻將和上網玩遊戲,對孩子學習不聞不問,只知道怪孩子學習成績不好卻不自身找原因的,那麼你的孩子也只會將你說的話左耳進右耳出,當做耳邊風。人都是需要自律和他律的,孩子亦是如此。想要孩子能夠自覺的去學習知識,那麼家長給到孩子適當的壓力就是最好的他律。

我認為對於孩子的鼓勵和支持,應該發自於家長的內心,一種自身的態度,能讓孩子深深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一種關心和關愛,而不是為了強迫孩子做自己不願意做的事情。

孩子的成長像是本書,從孩童時期到青少年再到達成年時期,家長們每日每夜都在鑽研這本書,一篇篇的往後翻,可是讀懂這本書的又有多少呢。多數家長在鑽研這本書的時候只看到了表面,卻忽略了內心。這本書需要家長去關注孩子的內心,換一個角度看才能發現孩子的成長,去感受和理解孩子的種種行為和隱藏的隱患。

想教育好孩子,要會換位思考,感受孩子的心裡世界,多和孩子交流溝通,不要疏忽了孩子的心理隱患,及時發現及時疏導。做一個會適當加壓和減壓的父母,讓孩子能及時調整好狀態,用最好的狀態去學習和生活。

我是奶嘴媽媽育兒師,也是4歲寶寶的媽媽,在養育和教育孩子過程中,遇到任何問題可以來問我,希望我的一點建議能有助你解決帶娃過程中的困惑與煩惱,讓我們的孩子能更好的成長!

更多育兒母嬰知識請關注我們,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讚或分享給更多的人!

相關焦點

  • 壓力並非越大越好,家長了解「倒U型假說」,才能把握施壓的度
    許多家長對於壓力的錯誤理解,導致家長對於孩子的不正當施加壓力教育,出現了相反的教育結果,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倒U型假說"思想,把握好壓力的度才能給孩子創造更好的學習環境。那麼,"倒U型假說"究竟是什麼?壓力不當會造成怎樣的問題呢? 家長又該如何把握施加壓力的度呢?這些就是我們今天要講的問題,接下來我們來進行詳細的了解。
  • 《小歡喜》中的眾生相:倒U型假說教你適當施壓,創造高成就動機
    02「倒U型假說」了解一下,教你適當施壓實際上,這種情況非常符合倒U型假說:壓力太小,就沒有動力;壓力太大,又成為阻力;只有壓力適中,才會成為激勵人的動力,做事情才更有效率。如果一個人對努力沒有半點興奮的意思,那麼就很難在一件事情上取得成就;如果在一件事情上有太多的興奮和壓力,反而沒辦法保持冷靜的頭腦,也無法做好。倒U型假說告訴我們,只有保持內心的平靜,和足夠的專注,才能不受影響正常發揮。
  • 孩子壓力不是越大越好?學學「倒U型假說」,施壓要有度
    我不禁感嘆現在的小孩壓力也太大了,每天在學校學習完,回家還要去寫作業和上興趣班,這一天的學習量都比大人的工作量還大呢!這孩子的童年都充斥著壓力怎麼能行呢?我想也有很多的父母跟鄰居小王一樣,總是堅信"有壓力就會有動力"。事實上,真的壓力越大動力就越大嗎?未必如此,施壓有度才能發揮最大的效果,今天我們來學習如何利用"倒U型假說"給孩子正確施壓!
  • 壓力越大進步越大?倒U型假說:沒有把握好「度」只會適得其反
    老師跟孩子聊天的時候發現家長在孩子暑假的時候給予孩子的壓力太大了,導致本來很喜歡汲取新知識的孩子開始對於學習產生一種厭惡的心理。這就是被秉承著"壓力越大進步越大"這一錯誤思想的家長們對於孩子們的不正當施壓教育總是使得教育結果適得其反。這一思想也被稱之為"倒U型假說"。什麼是"倒U型假說"?
  • 延遲開學,家長別總強逼孩子學習,學學倒U型假說,施壓要有度
    關於壓力的作用,家長可以學習"倒U型假說",只有當壓力適當的時候,壓力的功效也是最大的,無論是對於孩子的學習和成長,對於大人的工作都是一樣的情況。壓力對於孩子會有什麼樣的影響?"倒U型假說"是怎樣的理論?家長應該如何施壓才是最合適的呢?接下來,我們就分成三點來分析。
  • 神奇的倒U型假說來揭秘
    實驗表明,適當的壓力可以提高做事的效率,而壓力過大會降低效率。深入一點,當一個人處在適度的壓力狀態時,能把工作做好。若是一點壓力都沒有,就沒法兒做好工作,相應地,一個人處在極度高壓的狀態下,巨大的壓力也會導致無法完成工作。倒U型假說討論的就是壓力與工作績效之間的關係。
  • 了解「倒U型假說」,把握最佳管教的度
    這也就告訴我們,父母應該要學會靈活地把握最佳管教的度,這也正是"倒U型假說"給我們傳遞的觀念。"倒U型假說":管教應該有"度"法國心理學家齊加尼克曾做過一個實驗:齊加尼克把自願受試者分為兩組,讓他們去完成20項工作。
  • 小學生考試沒過90分竟結伴出走:「倒U型假說」家長越早知道越好
    調查後得知,兩個孩子都在上六年級,平時學習壓力大,出走當天只是因為考試沒過90分,但又想到父母平時對成績的要求高,覺得未達到父母的成績標準,所以不敢回家,才決定結伴出走。還好警察及時找到了這兩個孩子,否則兩個才上六年級的小朋友在外面真不知道會遇到什麼事。
  • 倒U型假說:壓力中有動力,興奮中有冷靜,更能激發孩子學習潛能
    「倒U型假說」不但會告訴你原因,更會告訴你避免這些現象的方法。 (一)倒U型假說 倒U型假說,是說明「成績」與「喚醒水平」之間關係的理論假設
  • 倒U型假說:壓力中有動力,興奮中有冷靜,激發孩子更多潛能
    俗話說:「井無壓力不出水,人無壓力難成器。」壓力,可以產生動力。——這個道理很多人都知道。毫無壓力的情況下,人容易懶惰,迷茫,不但失去戰鬥力,更會失去方向。壓力無處不在。因為一隻狼的威脅,導致選手在求生本能的驅使下,爆發出超常的力量,創造了奇蹟。所以,對於生活中的每一個人來說,有壓力不一定是件壞事。有人說,我們追求成功、追求財富,不就是為了享受更舒服的生活嗎?幹嗎要跟壓力較勁?其實這是一個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辯證問題。
  • 動機的倒「U型」曲線:平時學習不錯考試卻「考砸」,這是為啥?
    很大程度是因為孩子的心理出現了問題,他們過於想要有好的表現,卻會因為壓力太大而事與願違。這些孩子輸就輸在動機過強,他們不乏實力,但是卻因為太看重輸贏,導致他們的心理失控,發揮失常。02動機的倒u型曲線心理學家研究表明:運動強度與運動成績之間的關係不是一種線性關係,而是倒"U型"曲線關係
  • 動機的倒「U型」曲線:平時學習不錯考試卻「砸鍋」,這是為啥?
    什麼是動機與倒「U型」曲線?動機是指促使人進行某種活動的念頭,是一種內部動力。動機來源於需求,動機又引起行動。當人飢餓時,對食物產生了需求,促成攝取食物的動機,於是去吃飯。當人疲憊時,需求就是恢復體力,從而產生休息的動機,於是去睡覺。因為有了動機,人才確立了自己的目標,然後為實現目標進行不懈的努力。
  • 除溼機功率並非越大越好 合適才最好
    家電賣場的銷售人員表示,在選購家用除溼機的時候要認準3C標誌,除溼機並非功率越大越好,要根據自己的需求進行合理選擇。  認準3C標誌  記者在沙園家電賣場看到,賣場專門設置了除溼機專區,有夏普、通用、活仕等品牌的多種除溼機,價格在1000多元~3000多元之間。銷售人員告訴記者,不少市民對除溼機的了解並不多,在選購的時候更是一頭霧水。
  • 面對壓力,父母要多理解孩子,否則物極必反
    做父母的,都想讓自己的孩子成才,但是遇見一些不求上進的孩子,有的父母就會給孩子一些壓力,讓他們在壓力下更能有動力的去學習,這個做法不是不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物極必反,給孩子施壓也不要過大。父母要知道的是在一定的壓力下,壓力就是動力,但是這個是有條件的,是必須建立在適當的壓力和休息上,如果孩子的壓力超過了自身可以承受的範圍,那麼這種壓力對於他們來說就是一種傷害,要想控制好對孩子施壓的力度,不妨試一試倒U型假說。
  •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
    麥克利蘭發現高成就需要者的特點是:他們尋求那種能發揮其獨立處理問題能力的工作環境;他們希望得到有關工作績效的及時明確的反饋信息,從而了解自己是否有所進步;他們喜歡設立具有適度挑戰性的目標,不喜歡憑運氣獲得的成功,不喜歡接受那些在他們看來特別容易或特別困難的工作任務。高成就需要者事業心強,有進取心,敢冒一定的風險,比較實際,大多是進取的現實主義者。
  • 繞開提升制動力的誤區 卡鉗並非越大越好
    我們知道,雖然高摩擦係數的制動片與制動碟盤摩擦時可以產生更強的制動力,但倘若輪胎無法將制動力作用於路面,那麼ABS系統便會更早介入,對於制動距離的縮短起不到任何幫助。但在很多情況下,車主會直接更換多活塞的制動卡鉗,從而獲得更強的制動力,保證更短的制動距離,但這種方式的作用並非像很多車主所預想的一樣。由於制動系統多採用油壓推動卡鉗內的活塞移動,使得制動片與制動碟盤進行摩擦,那麼油壓大小則在部分程度上決定了制動力的強弱。
  • 奧蘇貝爾成就動機的分類
    【考點講解】縱觀歷年教招考試,奧蘇貝爾成就動機這部分知識點出現頻率非常高。題型常以單選題、判斷題為主,尤其單選題以案例反選的形式出現。知識點比較容易理解,但是容易混淆,所以應該重點掌握。備考中尤其區分自我提高內驅力屬於哪一類動機。中公老師幫助大家整理這部分知識點,以做好備考準備。
  • 科普|成就動機在職場中的影響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是個體追求自認為重要的有價值的工作,並使之達到完美狀態的動機,即一種以高標準要求自己力求取得活動成功為目標的動機。如:具有這種動機因素的員工,就能刻苦努力,戰勝工作中的種種困難和障礙,取得優良成績 。
  • 什麼是學習動機?怎樣增強學習動機?
    學習動機與學習效果的關係1.動機具有加強學習效果的作用美國心理學家洛厄爾實驗表明,成就動機強,學習效率較高,成就動機弱,學習效率低。2.學習動機並非越強越好,而是呈倒U形關係心理學研究表明,動機強弱與工作效率之間的關係並不是成正比,而是呈倒U形關係。過分的學習動機會導致學生緊張焦慮,而引起注意力和知覺範圍狹窄,從而影響學習效果。
  • 學習動機的理論——成就動機理論
    成就動機(achievement motivation)這一概念源於20世紀30年代默裡(H.A.Murray)的有關研究,他把成就動機定義為一種努力克服障礙、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決某一問題的願望或趨勢。40~50年代,麥克萊蘭和阿特金森等接受默裡的思想,並將其發展為成就動機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