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ad in English
據歷史考證,在500年前的明朝,著名航海家鄭和所帶領的中國商隊開啟了東非,特別是坦尚尼亞之間的早期聯繫。中國瓷器和鐵製品在當時繁榮的東非沿海定居點和村落遺蹟的發現證明了東非沿海居民和中國人的早期貿易關係。
因此,這兩個國家的建立者(坦尚尼亞的朱利葉斯•尼雷爾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毛澤東主席)在近代鞏固了中非人民幾個世紀的傳統友誼並非巧合。兩國間跨越萬裡的友誼也印證了中國的一句老話「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雖然兩國相隔萬裡,但兩國人民卻情如兄弟。
過去50年的友誼見證了坦中在文化、政治、社會經濟和民間的合作更加深入。毫無疑問,兩國間50年的友誼經受住了時間的考驗,並且仍舊持續發展。在坦尚尼亞獨立初期和南非自由鬥爭時期,兩國立場一致,從那時起不斷地保衛著國家的主權。接下來的幾年,兩國的關係得到了進一步提升。 兩國老一輩人不斷地提醒著年輕一代人中坦之間是一種長期雙贏的關係。
從一開始,坦尚尼亞和中國的關係就是基於真摯的友誼、平等和相互的尊重。至今,坦尚尼亞已經接受了來自美國、中國、斯堪地那維亞和其他西歐國家的直接投資。但是沒有一個國家的直接投資能象70年代地標性的坦贊鐵路工程和近期由中國的銀行提供的用於發展坦尚尼亞天然氣領域的貸款那樣獲得特別的關注。那些所謂的中國突然大幅增加對外直接投資挑戰了西方傳統的對外直接投資原則的說法並沒有在坦尚尼亞獲得額外的關注。我們將會看到,中國在坦尚尼亞的合作項目有超過75%都投入到了服務領域(衛生、農業、水供應、文化、體育等等)和零售貿易。在金融領域,中國政府免除了投入到基礎設施項目上的大多數債務。大體上中國提供的都是無附加條件的幾乎零利率的貸款。中國無條件地給了坦尚尼亞自己設計發展規劃的機會和所需的資源。
自1964年中坦建交以來,兩國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兩國領導人來往密切,雙邊互訪顯著推進了兩國關係的發展。196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總理周恩來和朱利葉斯•尼雷爾的互訪加強了兩國在社會和經濟方面的聯繫。在這裡我想舉幾個例子證明:自從1969年第一批來自中國的醫護人員志願者抵達坦尚尼亞至今,人數已將近達到了千人。千名坦尚尼亞學生畢業於中國的大學或高等教育機構。一個由中坦雙方科學家聯合組建的非洲傳統醫學研究中心在三蘭港(坦尚尼亞首都)的莫西比利醫學院正式成立。幾年前,在中國的財政支持下,坦尚尼亞政府在同一家轉診和教學醫院建立了一個心臟病學技術和心外科中心。
在農業領域,中國在坦尚尼亞建立了示範農場、建造了農具工廠並置辦了紡織廠。在早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項目就是著名的坦尚尼亞-尚比亞鐵路(坦贊鐵路)。當世界銀行和西方發達國家對此項目置之不理時,中國接受了坦贊兩國的請求。這是另一個活生生的例子證明中國對坦尚尼亞的無私幫助。在這次項目中,中國再次印證了「患難見真情」,並且對坦尚尼亞給予了充分的尊重。
在中非合作論壇行動框架制定後,中國和坦尚尼亞政府以更開放的心態去進行著兩國的投資事業。在坦尚尼亞,更多的中國大企業在煤炭、鐵礦石、採礦、勘探、鑽井、運輸、天然氣、光纖、道路建設、新港口等領域著手進一步的投資計劃。在2012年6月到12月期間,中國進出口銀行向坦尚尼亞投資180億元人民幣(約合30億美元)支持坦基礎設施建設。這些基本覆蓋坦尚尼亞全境的建設項目不僅加快了坦尚尼亞的發展進程,還為坦尚尼亞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極大便利,顯著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在2013年裡,中國的主要銀行,如中國國家開發銀行和中國農業銀行已經決定進入坦尚尼亞金融市場並且跟當地類似的機構合作以提供資助更多的潛在項目。 雖然在坦尚尼亞的社會經濟動態中出現了以上所說的種種趨勢,但是這個國家在傳統上還是與西方國家有著緊密的關係,這種關係已經保持了超過50年。據坦尚尼亞銀行的數據顯示,2011年南非、德國、瑞士、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和日本在坦尚尼亞的進口總額中站到了54.2%。中國佔到了總量的11%,其中大部分是瓷磚、電話設備、汽車和藥品。同年,中國以14.9%成為坦尚尼亞第三大出口國,僅次於18.4%的南非和18.4%的瑞士。黃金和其他貴金屬,包括鑽石和坦桑石是出口到南非和瑞士的主要商品。與此同時,出口到中國的大部分商品屬於農產品,包括羅布斯塔和阿拉比卡咖啡、棉花、劍麻、腰果、丁香和脂麻。
總而言之,我們相信中國制定政策也會像世界上其他國家一樣以本國的利益為出發點。但就我看來,只要這些政策不與坦尚尼亞的主權利益相衝突,並能幫助我們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目標,我們就沒有理由去質疑中國對非洲,特別是坦尚尼亞日益增長的共同利益中摻雜了任何不良動機。所以,我們的關係是榮辱與共,是坦誠相待的。我們兩國都在致力於合作,來實現共同發展,這對我們兩國都有利。